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10所高校的200名特异体质学生进行传统保健体育(醒脑宁神功、导引养生功)干预,并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自尊量表、自信心量表的测量,了解掌握特异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通过传统保健体育的干预实验,对照SCL-90量表9个因子及自尊、自信量表的实验前后对比,确定传统保健体育对特异体质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 标签: 传统保健体育 特异体质 心理健康
  • 简介:目的:探讨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的X线、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GM的X线、CT及MRI资料.结果:X线示15例病灶呈等或稍高于正常腺体密度肿块影;5例呈局限性致密影或结构扭曲;9例因腺体致密显示不清.CT示14例呈等或稍高于正常腺体密度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强化;2例呈囊性改变,增强扫描边缘强化.MRI示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不等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片状强化,信号高于正常腺体,部分病变伴脓肿形成,部分伴环形强化结节影,TIC呈多样性.X线、CT及MRI可见部分病例伴乳头内陷、局部皮肤增厚.结论:IGM乳腺X线表现特异性差,CT与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影像结合临床有助于准确诊断.

  • 标签: 肉芽肿性乳腺炎 诊断显像 诊断
  • 简介:目的:评价血清中甲状腺特异性抗体的存在对乳腺癌患病风险的影响,为评估乳腺癌的预后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50~2012)、EMBASE(1949-2012)、Pubmed(1946-2012)、CurrentContentsConnect(1998-2012)和GoogleScholar(1992-2012)等英文数据库。收集关于甲状腺特异性抗体与乳腺癌(BreastCancer,Bc)相关性分析的横断面研究或队列研究。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有效数据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最终纳入6项研究,共计6945例患者。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乳腺癌的风险会随血清中甲状腺特异性抗体(包括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P0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的存在而增加(anti—TP00R2.51.95%CI:1.94—3.25;anti—TG2.67,95%CI:1.65—4.33)。结论:乳腺癌的风险会随血清中甲状腺特异性抗体的存在而增加,甲状腺特异性抗体可能为乳腺癌预后的评估以及治疗原则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甲状腺特异性抗体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乳腺癌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采用CT与MR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经CT、MR检查,后期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以此作为标准,分析CT与MR检查效果。结果:MR检查中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均较高;MR与CT相比,钙化、积气、椎间盘变性、脊髓变形、神经根受压与硬膜囊受压检出率均较高,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采取MR检查具有较高准确率和特异度,能够为临床诊断与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CT检查 MR检查 特异度 诊断价值
  • 简介: 摘要:选取2022年9月-2023年2月东平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早期胃癌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该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0例,对照组。比较观察幽门螺旋杆菌特异性抗体和血清胃蛋白酶原两种指标检测在早期胃癌临床诊断中的作用。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两组人群的饮食方式并没有影响胃癌的预测(P>0.05)。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HP感染率在实验组明显更高,而且血清PGⅠ和PGR的表现也更为明显。此外,血清HP抗体的表现也更为明显,而在血清PGⅡ的表现上,我们发现实验组的感染率明显更高。结果显示,HP抗体阳性者显著优于阴性者,这种显著性在统计学上得到了证实(P

  • 标签: HP 幽门螺旋杆菌抗体 PG 胃蛋白酶原 早期胃癌              
  • 作者: 高媛媛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22-09-07
  • 出处:《医师在线》2021年第22期
  • 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江苏苏州215000
  • 简介:目的: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儿的外周血象、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初诊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301例作为实验组(AA),根据患儿病情分为133例重型再障组(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和168例非重型再障组(Non Severe Aplastic Anemia,NSAA)。同时选取12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常规参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固有免疫功能指标:粒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NK细胞计数和补体C3、C4水平;特异性免疫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计数、CD3+CD4+计数、CD3+CD8+计数和B淋巴细胞计数,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A患儿外周血中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数量和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SAA组降低更显著(P<0.0001)。固有免疫指标中,SAA组及NSAA组患儿的粒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且均以SAA组为著(P<0.0001);SAA组嗜碱性粒细胞(P<0.0001)、NK细胞计数(P=0.038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SAA组的补体C3、C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NSAA组补体C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补体C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1261)。特异性免疫指标中,SAA组的总T淋巴细胞计数(P=0.0002)、CD3+CD4+计数(P<0.0001)和B淋巴细胞计数(P<0.0001)均低于对照组;SAA组(P=0.3942)和NSAA组(P=0.1492)的CD3+CD8+计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除补体C3、C4水平升高外,其他反映AA患儿固有免疫功能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指标均出现下降,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固有免疫功能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的长期监测对AA的临床治疗或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固有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筛选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特异性结合的核酸适配子(apt),探讨apt与BMSCs的结合方式及能力。方法利用SELEX技术,以大鼠BMSCs为靶点,从构建的核酸文库中反复筛选、克隆、测序及分析,获得候选apt。流式细胞术测定和软件分析获得不同浓度(0、4、8、16、32、64、128、256 nmol/L)候选apt与BMSCs的结合曲线及平衡解离常数。胰酶消化实验探究apt与BMSCs结合的靶点,并观察apt体外捕获BMSCs的能力。结果流式细胞术与荧光共聚焦实验表明SELEX筛选第9轮文库与BMSCs结合能力最高。经序列分析适配子apt7与BMSCs的亲和力最高,平衡解离常数为(11.79±0.72) nmol/L。胰酶消化实验表明当胰酶消化细胞时间超过10 min后,apt7与BMSCs的亲和力下降甚至消失。体外捕获实验表明固定于培养皿上面的apt7能体外捕获骨髓细胞液中的大鼠BMSCs。结论本研究通过SELEX技术成功分离出能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结合大鼠BMSCs的特异性适配子apt7,为进一步将适配子应用于组织工程支架表面招募循环干细胞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核酸适配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肾移植术后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e-novo donor specific antibody,dnDSA)介导排斥反应的临床资料。对儿童移植术后dnDSA产生的风险因素与预防策略、晚期发生的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进行总结和分析。

  • 标签: 儿童 肾移植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 供者特异性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易罐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52例,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2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脊柱手法治疗,实验组在常规脊柱手法的基础上增加易罐疗法以牵伸腰背肌筋膜,易罐疗法每周治疗3次,每次间隔1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简易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分别为(13.50±1.42)分和(6.58±2.47)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治疗后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易罐疗法可显著缓解CNLBP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其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

  • 标签: 筋膜松解术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易罐疗法
  • 作者: 冯渊 何成奇 杨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成都 610041 康复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成都 610041 康复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运动疗法在慢性疼痛自我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其作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一线疗法。本文系统阐述了近年来多种运动疗法在CNLBP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期望能为CNLBP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 标签: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运动疗法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结核病(T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细胞因子及对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的反应。方法2018年1—12月,以HIV合并TB患者(HIV/TB组)为研究对象,以单纯HIV感染者(HIV组),单纯TB患者(TB组)及健康人群(HC组)为对照组。分离PBMC并用卡介菌纯蛋白衍化物(BCG-PPD)刺激。通过细胞表面分子染色、直接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这些人群PBMC中分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淋巴细胞(CD3+、CD3-、CD4+、CD8+)及单核细胞(CD14+)的比例(其中CD3-淋巴细胞主要为B淋巴细胞及NK细胞)。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每组研究对象PPD刺激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未经PPD刺激时,HIV/TB组(均值0.52%)IFN-γ+CD8+/CD8+百分比显著低于TB组(均值0.94%,P=0.010),分泌TNF-α的PBMC各亚群细胞百分比均显著低于HIV组;HIV组(均值19.2%)TNF-α+CD14+/CD14+百分比显著低于HC组(均值31.9%,P=0.002);TB组(均值 0.94%)IFN-γ+CD8+/CD8+百分比显著高于HC组(均值0.51%,P=0.020),而分泌TNF-α的PBMC各亚群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HC组。PPD刺激后,HIV/TB组(均值0.20%)IFN-γ+CD8+/CD8+百分比明显低于TB组(均值0.56%,P=0.008),且比刺激前差异更显著;HIV组(均值0.24%)IFN-γ+CD8+/CD8+百分比较HC组降低(均值0.52%,P=0.044)。PPD刺激后,各组间分泌TNF-α的PBMC各亚群细胞百分比与H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组内PPD刺激前后相比,HC组及TB组IFN-γ+CD4+/CD4+百分比显著增加,而HIV/TB组及HIV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组TNF-α+CD14+/CD14+百分比均明显增加。结论慢性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使PBMC产生TNF-α的能力下降,而合并HIV感染加重该趋势。HIV感染时单核细胞产生TNF-α的能力下降。TB患者的CD8+及CD3-淋巴细胞产生IFN-γ的能力增强,而合并HIV感染时IFN-γ的产生减少主要来自CD8+T细胞。HIV感染使机体对MTB感染的免疫反应减弱,从而给TB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带来更多困难。

  • 标签: 人免疫缺陷病毒 结核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作者: 任雪 刘爱连 赵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2年第06期
  • 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大连 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大连 116011 大连市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连 116011
  • 简介:摘要MRI对肝脏疾病的检出与诊断具备重要作用,肝胆特异性对比剂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特异性对比剂,能被正常肝细胞特异性摄取,而功能受损的肝细胞摄取减少,这一特性使其不仅可以获得整体肝脏功能信息,在节段性肝功能的评估方面更加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首先介绍了肝胆特异性对比剂MRI的原理,并就其在肝脏弥漫性疾病如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炎、肝硬化、肝缺血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及其结合人工智能方法在肝功能评估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肝脏 肝功能 肝脏弥漫性疾病 肝胆特异性对比剂 钆贝葡胺 钆塞酸二钠 人工智能
  • 简介:摘要变应性鼻炎是由人体吸入变应原后出现与阻力血管收缩、容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等由多种效应细胞浸润引起的一系列有关症状的疾病。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目前唯一有可能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改变变应性疾病自然进程的对因治疗方式,通过调查研究变应性鼻炎患者经过特异性免疫治疗后生存质量的变化,对分析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鼻炎,变应性,常年性 免疫疗法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肿瘤特异性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在肿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择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2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依照信封随机分组方案分为每组均占据61例的常规组与实验组,分别采取影像学检测与血清肿瘤特异性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检出率分别为93.44%与77.05%,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时采取血清肿瘤特异性生化指标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显著,可进一步提高疾病检出率,利于后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值得实践推广。

  • 标签: 肿瘤 诊治 血清肿瘤特异性生化指标
  • 简介:【摘 要】 目的 观察针灸结合悬吊运动疗法对比单纯针灸疗法对非特异性下腰痛 的临床疗效。将 100 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针灸 组针灸 结合悬吊 训练组, 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类比评分( VAS )、 JOA 腰痛疗效问卷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 JOA 问卷记分显著升高( P < 0.05 ),疼痛视觉类比评分( VAS )显著降低( P < 0.05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针灸 结合悬吊运动疗法 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显著,其疗效优于单纯针灸 法。

  • 标签: 悬吊运动疗法 针灸 非特异性下腰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方法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2例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中频治疗,治疗组加用银质针导热疗法。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进行目测类比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结果治疗组VAS评分及ODI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疗效显著。

  • 标签: 非特异性腰痛物理疗法针刺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孤立性轻中度对称/不对称性侧脑室扩张(脑室宽度10~15 mm)胎儿不同脑区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变化。方法对本院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经核磁共振扫描确诊的54例孤立性轻中度侧脑室扩张的胎儿与40例正常胎儿(对照组)进行比较;54例胎儿被分成:非对称性脑室扩张组(双侧脑室宽度为10~15 mm,双侧宽度差≥2 mm,AVM组)6例,对称性脑室扩张组(双侧脑室宽度为10~15 mm,双侧宽度差<2 mm,SVM组)10例和单侧脑室扩张组(一侧脑室宽度为10~15 mm,另一侧<10 mm,AV1norm组)38例;分别测量不同脑区的ADC值。结果基底节区:对照组ADC值为(1.28±0.15)×10-6 mm2/s,SVM组为(1.39±0.13)×10-6 mm2/s,AV1norm组扩张侧为(1.35±0.16)×10-6 mm2/s,SVM组和AV1norm组的扩张侧基底节区ADC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AV1norm组中脑室扩张侧基底节ADC值较脑室正常侧显著升高(P<0.05),但是对照组、AVM组和SVM组双侧基底节区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额叶:对照组ADC值为(1.53±0.17)×10-6 mm2/s,SVM组为(1.39±0.18)×10-6 mm2/s,AVM组为(1.36±0.17)×10-6 mm2/s,AVM组和SVM组额叶ADC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不同类型孤立性轻中度侧脑室扩张胎儿的不同脑区ADC值有其特异性变化,有助于研究不同类型孤立性轻中度侧脑室扩张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 标签: 胎儿 脑室扩张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