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身麻醉术后低体温的复苏期护理疗效。方法:采用科学数字随机法对本院 2018年 1月到 2019年 1月收治行全身麻醉患者 86例分为 L组和 C组,每组 43例。 C组行全麻术后常规复苏期护理, L组行全麻术后低体温护理干预,比较 L组与 C组干预后低体温的发生率及平均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下降发生率。结果: L组术后低体温的发生率为 6.98%( 3/43)明显低于 C组低体温发生率 27.91%( 12/43),且 L组术后平均血氧饱和度明显优于 C组( P< 0.05); L组术后血氧饱和下降的发生率为 23.26%( 10/43)明显低于 C组血氧饱和下降的发生率 55.81%( 24/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全身麻醉术后进行低体温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低体温发生率和血氧饱和下降发生率,提高血氧饱和度。

  • 标签: 全身麻醉 低体温 护理
  • 简介:目的探究外科手术中低体温所造成的风险和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手术患者40例,按照手术日期随机分组,分为保温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手术中进行同步的体温检测并作以详细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中保温组发生低体温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寒战的发生率也大幅度降低,从统计学方面而言,这种差距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对手术中患者进行预防低体温的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寒战的概率并有效减少并发症。

  • 标签: 低体温 预防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术后低体温的危害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h及以上手术后进入恢复室体温低于36℃的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26例、干预1组34例和干预2组30例。比较不同时段体温的变化。结果三组术后回病房时均处于低体温状态,无显著性差异(P>0.05)。15min后,常规组复温较慢,而采取干预措施后,复温速度明显升高,与常规组比较,干预1组和干预2组体温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2组与干预1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0min后,干预1组、2组体温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常规组仍有低体温现象。1h后三组体温均恢复至正常范围,但三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3h后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干预措施后,能明显缩短低体温患者复温时间,可以缓解患者的寒战、躁动症状,增加患者的舒适。

  • 标签: 手术后低体温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儿童服食退热药后对于其体温产生的影响开展分析,首先明确儿童日常服用的各类退烧药,重点说明这些药物的功效对比及服用注意事项;随后系统分析儿童使用退热药的常见情况,如儿童使用退热药的体温变化,同时就物理降温方式进行说明;最后则就患儿出现热性惊厥的退热处理开展探讨。

  • 标签: 儿童 退热药 体温 降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电子体温单应用的优缺点。方法在医院数字化平台的基础上,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临床护理。结果电子体温单录入准确率高,录入时间短,反馈及时,但管理有一定的难度。结论将信息化与护理管理相结合,提升了护理管理水平。

  • 标签: 电子体温单 生命体征 录入准确率 作用
  • 简介:摘要 :目的:本文主要采用低温预防护理干预的措施对手术患者进行低温护理,探讨其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本院手术室患者 70 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患者入院时间均为 2018 年 1月至 2019 年 1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分组, 35 例患者为对照组, 35 例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基础护理,实验组基于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低温预防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体温变化情况,并予以比较。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情况,并予以比较,同时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术中、术后体温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高度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术中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高度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将低温预防护理措施应用在手术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的防止患者低温的发生。

  • 标签: 低温 手术室 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汽车发电机是汽车电器主要部件之一,其温度控制对其性能和安全的影响很大。针对这一问题,介绍了汽车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从应用的角度出发,采用偏微分方程的热传导模型,建立了汽车发电机散热盘单体温度的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使用MATLAB进行了仿真。通过仿真实验对比,分析了汽车发电机散热盘温度特性,为汽车发电机的温度控制和匹配要求提供了实际工程模型。

  • 标签: 汽车发电机 散热盘 温度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体重儿手术期间低体温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至2015年10月行手术的低体重儿低体温患者19例,围手术期均给予复温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分析本组患儿护理后复温表现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19例低体重儿在复温护理干预后,体温均恢复至正常标准,回房后体温水平与低温状态下体温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低体重儿常发生低体温表现,行手术治疗期间需给予严密的复温护理措施,以维持体温水平平稳,及时纠正低体温状况。

  • 标签: 低体重儿 围术期低体温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骨科患者术中低体温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基础研究数据为2017年1月-2018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收的62例老年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措施进行必要的分组,两组例数相同均为3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使用低体温护理干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低温护理后体温保持在较为理想的状态,整体指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护理后不良反应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护理满意率得到显著的改善,P<0.05。结论老年骨科患者术中增加低温护理,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理想的护理措施,重视术中细节的管理,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的护理措施,使得护理的过程更加的规范,为其后期的恢复创造更好的条件。

  • 标签: 老年骨科患者 术中 疗效 方法
  • 简介:摘要围手术期低体温是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对病人的恢复愈后有很大影响,主要有凝血功能障碍,术后伤口感染及呼吸循环功能抑制.引起低体温的主要原因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现就正常体温调节、围手术期发生低体温的不良反应及不同手术引起低体温的原因及保护予以综述。

  • 标签: 围手术期 低体温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75%酒精浸泡消毒体温计的有效时限。方法放入不同频率的体温计于75%酒精中浸泡消毒,分别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测定酒精的浓度及微生物污染情况。结果在22C°的室温下,75%酒精消毒液浓度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体温计放入频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72小时染菌量小于100cfu/mL,均未检出致病菌。结论75%酒精消毒液用于体温计浸泡消毒,应该根据放入体温计的不同频率确定更换酒精消毒液的时间,室温在22C°以下,如每日放入体温计频率在20次以内,可以48小时更换一次酒精消毒液,如果每日放入体温计频率在15次以内可以72小时更换一次酒精消毒液。

  • 标签: 酒精 消毒 体温计 有效时限
  • 简介:摘要本文以联勤部抽医护组,参加拉动指挥卫勤保障任务为背景,详细介绍了非接触式红外线额头体温计在筛查发热指战员预防甲流爆发及救护中的应用,以及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保障了各级指战员的战斗力。

  • 标签: 非接触式红外线额头体温计 筛查 卫勤保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术中体温变化对手术后切口、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195例择期胆囊手术患者,根据病人术中、术毕体温的变化将病人体温分为三组;术后观察三组病人手术切口、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结论评估三组术中不同体温患者术后围术期切口、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体温正常患者围术期感染明显低于体温低的患者(p<0.05)

  • 标签: 术中低体温 围术期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根据某水电站坝址区环境温度及库水位、拱坝不同深度的温度传感器温度监测成果,研究了某混凝土双曲拱坝运行初期坝体温度场分布特征及发展变化规律。监测成果表明,某拱坝在封拱后的运行初期受环境温度及自身水化热影响有一定的回升,符合一般规律,目前仍处于缓慢温度回升阶段,尚未达到最高温升,后期需继续加强监测分析。

  • 标签: 运行初期 温度场 温度回升
  • 简介:摘要目的在外科手术中应用低体温护理干预,探究其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00例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探究分析,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50例患者,将常规护理应用到对照组患者中,而观察组患者中,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低体温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肛温变化情况以及低体温发生情况。结果在麻醉开始前5分钟,麻醉开始30分钟以及手术完成后的1小时内,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肛温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手术过程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也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科手术中应用低体温护理干预,不仅可实现手术过程中低体温的出现,而且可防止术后低体温的出现,临床价值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外科手术 低体温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保温干预对妇科手术患者体温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7月~2007年11月间在我院接受全麻妇科手术患者60例。年龄35—65岁。将其随机分成保温组和对照组各30例。保温组采用控制室温22-25℃,冲洗液、输注液体、血液和覆盖加温棉被等加热至37℃;对照组仅控制室温。记录两组患者在手术开始时、60min、90min、120min4个时间点的体温变化。结果:对照组患者随着手术的进行,体温逐渐下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保温组患者随着手术的进行,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麻妇科手术患者术中采取有效的保温干预,可有效预防术中体温下降,有利于术后康复。

  • 标签: 保温措施 全麻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