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荒诞派作品兼备悲剧性与喜剧性。《动物园的故事》作为一部喜剧作品,审美主体会处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审视它,审美体验也随之不同。以审美客体为参照物,按照审美主体的移位,以《动物园的故事》为例,可以将喜剧审美主客体之间复杂的关系分为三种,即否定性审美(主体带着猎奇与戏弄的审美心理审视客体,称之为“向下看”),平等性审美(主体带着理解与认同的审美心理审视客体,称之为“平行看”),和肯定性审美(主体带着惊异与认可的审美心理审视客体,称之为“向上看”)。

  • 标签: 喜剧性审美 向下看 平行看 向上看
  • 简介:世界上任何一种绘画风格的形成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风俗以及传统习惯都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画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鲜明的自我特征。中国画在古代称为丹青,主要是在宣纸、布帛或者丝绢上作画,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绘画。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方式是使用毛笔,以水和墨作为绘画原料,就被称为“中国画”。中国画讲究的是笔墨间的意境,具有“不求形似、只求神韵”的风格特点。中国画的笔墨线条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审美魅力,在抒情写意之间,笔墨线条用简洁明了的方式为画家带来了更加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纵观中国绘画历史,就能够明显地发现线条勾勒的主题,并且由线条又引出画卷上的无限变化。

  • 标签: 线条艺术 文化审美 中国画 笔墨 绘画风格 传统习惯
  • 简介:姜文的《一步之遥》以观众始料未及的形态出现在商业院线。该电影依旧保持了姜文一直以来的后现代风格,且进行了更加张扬的体现。如果说姜文之前的几部作品为观众构建了一个虚拟的欢乐国度,那么在本片中,姜文一反常态,大胆地挑战了观众的审美价值,进行了一番反审美心理的大胆尝试,用违背观众期待、违背常规逻辑、阻止观众移情的手法摧毁了观众的审美期待。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该片的反审美心理特征。

  • 标签: 反审美心理 虚构世界 后现代特征
  • 简介:2007年夏天,在上海同济大学的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结识了年过八旬的来自北京的毛宪文先生。会后他不顾酷暑炎热来到扬州游玩,我一路陪同,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并且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几天前,毛先生给我寄来了他新近出版的三十七万字的巨著《甲子集粹》(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我为毛先生在耄耋之年出版著作再次深深感动,于是花了几天时间通读了这部厚实的著作,觉得这是他自1952年大学毕业以来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一个总结,体现了他在这一个甲子年里的记忆、思考以及对艺术美的审视。

  • 标签: 集粹 记忆 长江文艺出版社 国际学术研讨会 审美 上海同济大学
  • 简介:当前工匠精神的热议与审美教育的薄弱已形成强烈反差,并成为匠心培养的巨大障碍。职业教育应加大美育改革与创新力度,才能真正培养具有匠人气质的高素质学生,而拥有审美情趣的人才方为工匠精神的至高境界。

  • 标签: 工匠精神 美育 职业教育
  • 简介:李叔同先生是我国近代艺术活动家,著名的艺术教育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堂乐歌最杰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他一生创作歌曲近百首,其中广为世人传唱的当为《送别》一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

  • 标签: 李叔同 审美意象 学堂乐歌 实践者 民族特征 创作手法
  • 简介:今天想来,那只猫显然是带着预谋来到我家的。在那之前,别说一只猫了,我家就连一盆花都不许有。父亲的思维是有形状的,经是经,纬是纬,所以父亲不允许条条框框的家被有生命的东西打乱。一旦突破这个底线,父亲是要发大火的。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坛的平静,首先是被伴随辛亥革命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彻底打破.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和蔡元培等文化维新人士在批判和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一致将目光对准了中国传统绘画,倡导革中国画的命,用西方的写实精神改造传统中国画.但由于他们缺乏专业目光,

  • 标签: 山水艺术 精神自由 新文化运动 传统中国画 自信 审美
  • 简介: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诗歌在教学中既能起到增长知识的作用,又能起到美化人品、净化心灵的美育作用。本文从诗歌美育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诗歌美育策略,即从审美主体出发,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审美主体在诗歌美育中的作用;并提出了通过酝酿氛围、营造韵律感受、重视朗读等手段来进一步推动诗歌美育。

  • 标签: 审美主体 诗歌 美育
  • 简介:约翰·厄普代克创作于世纪之交的短篇小说集《爱的插曲》通过记忆重构了20世纪60年代的婚外恋叙事,重新定义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并赋予其意义。依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三境界"理论,60年代的美国信仰传统式微,人们远离了宗教境界,陷入暧昧性之中,并且面临道德真空,伦理境界亦不复存在;此时主人公们沉浸在审美境界中,追求审美主义的生活方式,追逐欲望的最大化,最终难免陷入幻灭与绝望。厄普代克重写了那段历史,展现了被忽视的60年代之私人领域,揭示了"欲望乌托邦"的脆弱无力。

  • 标签: 厄普代克 60年代 审美主义 记忆 家庭
  • 简介: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艺术大师,其不仅延续了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还勇于创新,以独特的创作理念使中国山水画拥有了崭新的艺术色彩。本文通过研究齐白石山水艺术特征及审美精神,以期进一步探索齐白石的艺术成就,推进中国艺术文化发展。

  • 标签: 齐白石山水 艺术特征 审美精神
  • 简介:语文教学中,常会听到部分教师感叹学生对语文没有足够的兴趣,学生也越来越感觉到语文课很单调。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一方面是迫于高考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不到很好的激发。针对这种现象,我想谈一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一、什么是审美教育通俗来说,审美教育就是“美育”,它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个人和民族素质的重要渠道。审美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对学生实施德育和智育的教育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入美育因素,借助美育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通过审美价值唤起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 标签: 高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中学生 美育因素 语文教师 教学过程
  • 简介:从洛夫的禅诗中不仅读到了许多妙悟和顿悟的诗语,更能读出他对现实和人生的强烈关注。丰盈的意象和独到的神思,与禅的意境融为一体,形成"诗禅互动"的审美效应,扩充了读者的审美视野,丰富了当下现代诗歌创作。

  • 标签: 禅诗 洛夫 审美 诗禅互动
  • 简介:摘要评判一件油画作品“艺术品位格调”的高低,最主要是看该件作品中有益于提高观赏者精神素质的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高低。一位合格的艺术家,必须要具备独立的美学思想和人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东西方文化对话、全球一体化的平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地与价值所在。在艺术创作的具体实践中,不论选择怎样的题材,怎样的语言范式,怎样的技巧,透过平实的视觉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怀,忠于自己的绘画理想和崇高的审美追求才是最重要的。

  • 标签: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19
  • 简介: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是在活动论的框架中研究文学,从文学活动论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实践美学对童庆炳的影响,在文学实践活动的框架中

  • 标签: 审美特征 手稿童庆炳 文学审美
  • 简介:宋代词人姜夔幼年即以诗词扬名,其在书法艺术和音乐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堪称一代英才。然而他的仕途道路并不顺畅,终其一生未能取得任何功名,只能在官僚幕府中消磨其一生的才华。后世对于姜夔的词作颇有研究,究其核心仍旧集中于姜夔流传至今的80多首词作,反而是对流传至今的180多首诗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

  • 标签: 姜夔词 《扬州慢》 审美特色 音乐艺术 书法艺术 诗词
  • 简介:文章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对推进中国文学的审美现代性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中国新诗的开创者,打破了旧体诗和文言文对诗人感情表达的束缚;在思想上,强调审美和艺术对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接受了尼采的超人哲学,摆脱了传统儒家思想道德的枷锁,完成了由道德理性的主体向自由创造的感性主体的转变;接受西方现代派的现念,颠覆了现实主义的“镜像”诗学传统,艺术不再是反映现实的镜子,而是生命、情感、自由意志的表现.

  • 标签: 感性主体 自由意志 审美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