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交通、工矿事故等严重创伤和神经源性肿瘤切除等造成的桡神经缺损,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多造成患肢功能障碍。令人可喜的是,相关基础研究表明,神经端侧吻合后正常的神经可发出侧支长入到损伤神经断端,并沿髓鞘生长重新恢复其传导功能,从而促进受损神经的功能恢复。此结果为端侧吻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提供了理论支持,近年来的相关临床应用报道亦逐渐增多。自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之间,我们采用正中神经-桡神经端侧吻合修复桡神经长段缺损19例,现就疗效进行评价和分析.

  • 标签: 神经端侧吻合 桡神经缺损 缺损修复 长段 患肢功能障碍 周围神经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几种神经肌电图检测方法在早期糖尿病患者诊断周围神经损害中的敏感性。方法对164例病程<5年的糖尿病患者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与正中、腓浅、腓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正中神经F波、胫神经H反射及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采用神经电生理方法进行测定。结果164例患者胫神经的H反射及下肢SSR总异常率均较高,且异常率随病程的增加而增加;病程>3年的糖尿病患者双下肢腓总神经MCV与腓浅神经SCV异常率也很可观。结论胫神经H反射是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最敏感指标,SSR的异常亦不可忽视,要综合神经肌电图几项检查结果,正确评价糖尿病周围神经功能状态。文网http//www.xzbu.com/6/view-6869194.htm

  • 标签: 神经肌电图 早期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2例糖尿病神经神经神经病变(DRPN)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并复习文献总结该类少见的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特点,以加强临床上对该类疾病的识别。2个病例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单侧近端下肢疼痛为首发症状,病变逐渐延伸至下肢远端、对侧或者胸腹部,同时伴有近端肌萎缩、肌力下降、无法自行行走,常规治疗效果欠佳,均使用了糖皮质激素,1例联合免疫球蛋白。文献复习提示单侧、以肢体近端为主的剧烈疼痛,伴有单侧、近端肌无力、肌萎缩时,要考虑DRPN的可能。DRPN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电生理等,并要排除神经根结构性以及非结构性损伤等原因。目前尚无DRPN的特异治疗,主要采取糖尿病基础治疗、免疫治疗、镇痛、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糖尿病患者出现非典型与单侧的近端肢体疼痛、肌无力、肌萎缩等临床表现时,需考虑DRPN可能,避免延误诊治。

  • 标签: 糖尿病神经病变 神经根神经丛神经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化学萃取方法处理兔胫神经,并移植于wistar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处,观察大鼠早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方法选取成年日本大耳白兔5只作为神经供体,切取双侧胫神经各3cm,经化学方法制成去细胞神经基膜管,其中15段用4500U/ml的NGF溶液4℃浸泡24小时;另15段置于无菌PBS缓冲液中4℃保存备用;选取witar大鼠45只,根据移植物的不同,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实验组(A组)去细胞异种神经基膜管复合NGF移植组、对照组Ⅰ(B组)去细胞异种神经基膜管移植组、对照组Ⅱ(C组)自体神经移植组。分笼喂养,术后1个月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包括胫后肌群运动诱发电位,再生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刺激移植段近侧神经,均在大鼠胫后肌群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神经传导速度为平均为A组21.16±2.31m/s,B组为13.37±1.89m/s,C组为21.43±2.18m/s,A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神经恢复效果优于B组。结论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术后1个月,复合NGF的去细胞神经基膜管运动传导功能恢复优于单纯去细胞神经基膜管,效果更加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

  • 标签: 鼠坐骨神经 NGF 异种神经移植 神经电生理
  • 简介:众所周知,神经性膀胱(neurogenicbladder,NB)指控制排尿的中枢神经(脑或脊髓)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常见的神经性膀胱病因有脊柱裂(脊膜膨出)、脊髓损伤、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以及手术引起的神经损伤等。

  • 标签: 神经性膀胱 非神经性神经性膀胱 尿道狭窄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鼠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中靶肌肉内神经肌肉接头(NMJ)与肌梭在神经损伤后及再生中的失神经神经再支配的变化过程。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挤压伤组(损伤组,12只)和对照组(假手术组,6只)。损伤组分别在损伤后1、2、3 d及4周取材,对照组于损伤后3 d及4周后取材,均取手术侧胫前肌,行神经纤维丝抗体(NF)、突触素抗体(Syn)以及荧光偶联的银环毒素(α-BTX)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所得数据使用非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坐骨神经损伤3 d后,损伤组中完全失神经支配的神经肌肉接头比例为(92.40±8.85)%,与对照组(5.19±1.3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2 d后,损伤组的肌梭中两端的γ-运动神经成分即消失,位于其中部的感觉神经螺旋缠绕结构于伤后3 d消失。损伤4周后,对照组与损伤组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神经支配情况相比,未获神经支配[分别为(3.02±0.78)%和(4.22±2.08)%]、部分获神经支配[分别为(6.44±1.91)%和(7.94±2.12)%]以及完全神经支配[分别为(90.54±10.44)%和(87.84±13.89)%]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4周时,损伤组中肌梭的神经再支配不佳,两端的乙酰胆碱受体已有神经支配,但不完全;肌梭中部神经纤细、不连续且无典型的螺旋缠绕结构。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NMJ和肌梭失神经速度相当;肌梭的运动神经先于感觉神经发生变性。神经肌肉接头易于被再生的神经支配,但肌梭的神经再支配较为困难,其中,肌梭的运动神经较感觉神经容易恢复神经再支配。

  • 标签: 坐骨神经损伤 神经肌肉接头 肌梭 失神经支配 神经再支配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液离心沉淀物组织学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作用提高其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5例体液离心沉淀物组织学检查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病理特症。结果体液离心沉淀物组织学检查,结合免疫组化,恶性肿瘤的诊断率提高了61.0%(92/151),325例体液离心沉淀物组织学检查,恶性肿瘤占151例,确定为癌145例,恶性间皮瘤5例,一例疑为淋巴瘤,良性占177例,而325例体液液基细胞学检查,恶性肿瘤只有56例。结论体液离心沉淀物组织学检查优于体液液基细胞学检查,提高了恶性肿瘤病理诊断的阳性检出率与分型符合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可高的保证,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 标签: 体液 液基细胞学 离心沉淀物 对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细胞在多发性硬化(MS)动物模型发病中的作用,同时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体液免疫的影响,为MS的治疗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021年1月至4月,将45只8~10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组、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EAE组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35-55肽段、完全福氏佐剂(CFA)、百日咳毒素免疫小鼠,建立EAE模型;他汀治疗组小鼠在EAE基础上灌服阿托伐他汀片10 mg/(kg·d);对照组则以生理盐水代替MOG与CFA乳化混合后免疫小鼠。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B细胞活化比例,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免疫球蛋白(Ig)G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B细胞活化因子(BAFF)和增殖诱导配体(APRLI)水平。结果EAE组脾脏B细胞活化比例(50.014±2.631)%,他汀治疗组(39.864±1.788)%,对照组(34.514±1.470)%(EAE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0 152;他汀治疗组与EAE组比较,P=0.011 140)。EAE组外周血APRLI、BAFF水平(1.780±0.194)μg/L、(199.066±20.566)μg/L,他汀治疗组(1.689±0.155)μg/L、(137.600±15.085)μg/L,对照组(1.343±0.205)μg/L、(151.066±15.708)μg/L(EAE组与对照组比较,P=0.134 7、0.127 2;他汀治疗组与EAE组比较,P=0.719 9、0.112 6)。结论在EAE模型中,小鼠脾脏B细胞活化比例增高,脑组织IgG表达增多,表明体液免疫异常参与EAE发病。阿托伐他汀对EAE小鼠有一定防治作用,其防治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对B细胞及自身抗体作用实现的。

  • 标签: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B细胞 阿托伐他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乙肝病毒(HBV)感染孕妇病毒载量对体液免疫状态及新生儿HBV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产检并生产的200例HBV感染孕妇纳入本研究,按照HBV DNA载量不同分为4组,另选50例健康孕妇作为健康组。对比各组体液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补体C4]、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及新生儿HBV感染率、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高载量组血清IgG、IgM水平>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健康组,高载量组补体C3、补体C4水平<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载量组血清ALT、AST、GGT水平>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载量组新生儿HBV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比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健康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孕妇HBV DNA载量上升,会增加孕妇体液免疫紊乱、肝功能受损及新生儿HBV感染、并发症发生风险,故临床可动态监测HBV DNA载量,以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HBV感染 孕妇 病毒载量 体液免疫 新生儿HBV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生理盐水涂片镜检在微生物学检验中的意义。方法用生理盐水涂片直接镜检结合革兰染色与培养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71例标本中,细菌培养的总阳性率为21.6%(37/171),革兰染色找到细菌的阳性率为27.5%(47/171),有较多活动细粒和白细胞的阳性率为75.4%(129/171);在129例观察到有较多活动细粒和自细胞的标本中,革兰染色找到细菌的阳性率为36.4%(47/129),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9.5%(37/129);在革兰染色未找到细菌的82例标本中,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1.2%(1/82)。结论涂片直接观察结合革兰染色检查,可以对标本的性质(是细菌性的还是非细菌性的)作出快速的初步判断;涂片直接观察还可以对黏附力差的标本的革兰染色是否成功作出判断;盐水涂片直接镜检还有利于发现异形细胞、活动的原虫、寄生虫等。

  • 标签: 活动细粒 革兰染色 涂片镜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体内血微量元素及体液免疫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68例为观察组,同期6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两组儿童的免疫球蛋白及微量与常量元素各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的lgG、lgA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Zn、Fe、Cu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lgM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增强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能力及补充其Zn、Fe、Ca等微量元素,对预防其呼吸道感染复发具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反复呼吸道感染 微量元素 免疫
  • 简介:目的:建立测定体液中哌拉西林浓度的HPLC法并应用于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8名志愿者单剂量静脉滴注4g哌拉西林钠,采用RP-HPLC法测定血浆和尿中药物浓度.结果:滴注完成即刻cmax为(203.24±44.13)μg/ml,t1/2β为(0.76±0.09)h,分布容积(Vc)为(20.64±4.67)L,清除率(Cls)为(24.86±4.13)L/h,AUC为(215.52±38.75)μg*h*ml-1.结论:哌拉西林的体内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出体外,8h累积尿排百分率为(61.00±5.55)%.

  • 标签: 哌拉西林 药代动力学 高压液相色谱法
  • 简介:采用转瓶生产技术,在MARC-145细胞中增殖PRRSV克隆20株,经过条件的优化选择,得到TCID50≥10-7.55/mL的高滴度PRRSV溶液,为生产疫苗打下基础;所生产的PRRSV弱毒活疫苗对猪安全无致病性,能刺激猪产生特异性抗体应答,接种后第14天可检测出特异性中和抗体.疫苗内的PRRSV滴度在冻干前后变化不大,冻干疫苗在4~8℃保存有效期为6个月,-20℃保存有效期达18个月,表明生产的PRRSV弱毒活疫苗对猪安全且能刺激猪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可用于PRRS的预防接种.

  • 标签: 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 弱毒活疫苗 安全性 体液免疫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ENA抗体)与体液免疫检验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35例SLE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同期健康检查结果正常者35例纳入对照组。均采用ENA抗体及体液免疫检验进行诊断,观察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IgG、IgA、CD3+、CD4+、EN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SLE ENA抗体 体液免疫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术前羟乙基淀粉胶体液治疗影响麻醉诱导期间的血流动力学水平。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腹部与盆腔大手术病患共计66例,时间纳入段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依照随机数字表法科学分组,参照组除去麻醉诱导时控制相同胶体输注100毫升,不再输注任何液体,纳入33例,实验组进入手术室后输注羟乙基淀粉胶体液,纳入33例,对两组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麻醉诱导后,实验组平均动脉压,与参照组相较之较高,差异对比P<0.05。参照组麻醉诱导后平均动脉压,与进入手术室检测值相较之偏低,差异对比P<0.05。结论:在术前实施羟乙基淀粉胶体液治疗,能够改善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水平。

  • 标签: 羟乙基淀粉胶体液 麻醉诱导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三叉神经痛合并舌咽神经神经外科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医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合并舌咽神经痛患者24例,依据患者情况给予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根上部1-2根丝切断术治疗方法,观察所有患者治疗效果。结果24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95.83%(23/24)。远期效果观察,于术后3个月随访,出现复发情况2例,复发率8.70%(2/23),行二次手术治疗康复。另外,对所有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1例耳鸣症状、1例头痛头晕,发生率8.33%(2/24)。结论三叉神经痛合并舌咽神经痛患者治疗中,需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 标签: 神经外科治疗 舌咽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
  • 简介:背景与目的:面神经瘫痪是听神经瘤切除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的应用,术后面神经功能已得到较好的保护。本研究旨在探讨术中神经监测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对面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分析本院收治手术的57例听神经瘤患者,其中直接显微镜下切除肿瘤(非监测组)35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过程中使用术中神经监测仪对面神经进行监测(监测组)22例。观察术中面神经实时监测情况,随访所有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患者面瘫情况按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Ⅰ-Ⅵ级)进行评价,监测组Ⅱ级2例,Ⅲ级2例,其余均元面神经功能异常(Ⅰ级);未监测组Ⅱ级9例,Ⅲ级6例。Ⅳ级2例,Ⅵ级1例,无面神经功能异常者(Ⅰ级)17例。监测组面神经功能保护良好率明显高于未监测组(P〈0.05)。结论: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可以提前发现面神经的可能位置,辨别面神经.决定粘连于面神经上肿瘤的剥离程度,判断术中面神经功能的保存情况,明显降低面瘫率,对听神经瘤手术的面神经保护有着积极作用。

  • 标签: 听神经瘤 术中神经监测 面神经 神经保护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因左小腿、左足背肿块20年。于2014年3月5日入住徐州仁慈医院。患者20年前发现左小腿后侧花生米样大小无痛性包块,未予重视。近3年来肿块增大蔓延至足背伴随疼痛。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 标签: 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病1型 腓肠神经 腓浅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椎旁神经联合皮内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采用口服加巴喷丁治疗,B组采用椎旁神经联合皮神经阻滞辅以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15天,30天,90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浆P物质浓度,睡眠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物质浓度均较治疗前有降低,但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物质降低程度明显低于A组(P<0.05)。24小时睡眠时间治疗后B组较A组睡眠时间长(P<0.05)。B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皮神经阻滞能有效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椎旁神经阻滞 皮神经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