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8—2019年河北省流感流行特征,分析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BV)系毒株血凝素(HA)基因特征和变异情况。方法于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在河北省28所国家级哨点医院采集发热3 d内的流感样病例(ILI)咽拭子标本,同时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18—2019年河北省ILI的监测数据。对ILI的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并选取不同地区的14株BV毒株进行HA基因测序,利用DNASTAR 7.0和Mega-X软件分析HA基因序列特征并构建进化树。结果2018—2019年,河北省28所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共监测门、急诊病例总数为4 689 103例,ILI例数为 99 266例(2.12%);共检测ILI样本18 730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2 752份(14.69%),检出高峰在2019年第3周(44.92%),流行前期以甲型H1N1为主,流行后期以BV为主。H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14株BV病毒均属于162-164位氨基酸缺失株,氨基酸同源性为97.16%~100%,与疫苗株B/Colorado/06/2017相比氨基酸同源性为97.16%~98.95%,涉及11个氨基酸位点突变。结论2018—2019年河北省流感冬、春季流行,BV流行毒株有多个抗原位点发生了变异,可能是引起暴发疫情的原因。

  • 标签: 流感病毒B型 血凝素类, 病毒 序列分析 Victoria 系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系统康复护理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其上肢H反射、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治疗的患者40名为对照组(传统护理),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40名患者为观察组(早期系统康复护理),观察上肢H反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上肢H反射、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 P

  • 标签: 早期系统康复护理 脑卒中 偏瘫 上肢H反射 生活能力 影响
  • 简介:摘要:研究区位于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巴里坤县黑居羚山一带,研究区处于谢米斯台-库兰卡兹干古生代复合沟弧带(IV级),成矿单元属双峰山-伊吾Au-Hg-Cu-Fe矿带。研究区及其周围岩浆活动频繁,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片理化、糜棱岩化较强,石英脉较为发育,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

  • 标签: 准噶尔地区,多金属矿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人急性心梗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抽调我院2019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66例患者作为调研主体,均分A/B两组后并行相同的治疗措施。A组患者均为老年人且以女性为主,而B组则相对年轻化,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出发症状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的发病率差异显著,表明患者的年龄、性别均为急性心梗的影响因素,其特征为随着年龄增长,AMI的发病率越高。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心梗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城市地铁的建设有助于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地铁车站分布在地铁线路的各节点处,其施工环境较为复杂,常遇到大型深基坑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因此想要确保深基坑施工的安全性,必须采取相适应的支护技术。鉴于此,文章针对地铁车站深基坑支护特征及施工技术控制要点内容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地铁车站 深基坑支护特征 施工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和组织病理初步诊断面部不明注射物的性质和注射部位,帮助临床医师制定手术方案。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医学影像科将直视下切除面部不明注射物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77例,年龄17~58岁,平均29.4岁。包块、面部肿胀涉及前额、颞部、颧部、颊部、鼻部、鼻唇沟、唇部、下颏等部位,依照MRI提示,直视下切除不明注射物及其周边包膜样组织,同时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不明注射物主要为凝胶样注射物、颗粒样注射物、生长因子类注射物3种类型。凝胶样注射物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图像上呈现高信号;大体上可见注射物呈黏稠聚集物,周边被皮冻样组织包裹;组织病理见组织内大片均质蓝染区域,周围大量多核巨细胞和炎症细胞浸润。颗粒样注射物在T1WI或T2WI抑脂序列表现为低、等信号,注射物呈沙粒样物质,混合包裹在瘢痕样组织中,形成坚韧的块状包块;组织病理见形状不规则颗粒状物,周围纤维组织包绕,多核巨细胞和炎症细胞浸润。生长因子样注射物在MRI图像上与正常组织无界限,增生组织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抑脂序列呈现等、高信号;注射区域脂肪组织相对致密、含有较多纤维、血管丰富、易出血;组织病理见皮下血管增多,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加。结论术前MRI检查可初步判定不明注射物的种类和注射层次,有助于直视下手术时判定注射物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 标签: 面部 注射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发临床症状特征,提高新冠肺炎病例的识别能力,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方法对2020年1月5日至4月7日五个地区报告的559例出现症状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研究,分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和新冠病毒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559例密切接触者在医学观察期间出现临床症状,平均年龄为43.54岁,核酸阳性者320例,核酸阴性者239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者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发热(50.31%)、咳嗽(44.69%)、乏力(14.06%)和咽部不适(10.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现症状者中有基础疾病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风险是无基础疾病者的2.70倍(95%CI: 1.52~4.98)。首发临床症状表现出乏力、头晕头痛、寒战的密切接触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风险分别是未表现出相应症状的4.82倍(95%CI:2.29~11.41)、2.59倍(95%CI:1.09~6.84)和9.34倍(95%CI:1.74~173.18)。≥60岁的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是<60岁人群的8.78倍(95%CI:4.12~19.73)。男性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是女性的2.52倍(95%CI:1.21~5.47)。有基础疾病者的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是无基础疾病者的3.56倍(95%CI;1.55~8.24)。首发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的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分别是未表现出相应症状的2.91倍(95%CI:1.34~6.65)和3.79倍(95%CI:1.47~9.65)。结论首发症状表现出乏力、头晕头痛、寒战者要警惕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首发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的感染者要警惕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患者就诊意识和病例识别能力,及时发现感染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密切接触者 首发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胰管扩张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其原因多样,以胰管的梗阻性病变为主,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等均可引起胰管扩张,而不同疾病所引起胰管扩张的形态学表现也存在差异。本文对能够引起胰管扩张的常见胰腺疾病及其影像学特征加以综述。

  • 标签: 胰管扩张 临床原因 影像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头的胰腺导管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胰腺癌根治术的患者共169例,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切缘(断端切缘、门静脉沟切缘、后切缘、钩突切缘)、阳性淋巴结数目、区域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前术后有关指标与预后相关(P<0.05)。肿瘤对周围组织器官直接侵犯程度、神经脉管侵犯、病理亚型等对生存时间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钩突切缘、区域淋巴结清扫数、术前CA19-9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大于74岁、肿瘤最大径大于3 cm、肿瘤低分化、区域淋巴结清扫少于7枚、钩突切缘阳性、术前CA19-9高于1.5×105 U/L是胰头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肿瘤最大径大于3 cm、低分化、淋巴结检出少、钩突切缘阳性和/或术前CA19-9高于1.5×105 U/L是胰头癌不良预后因素。

  • 标签: 胰腺肿瘤 病理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骨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乐清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理证实为颅骨脑膜瘤的20例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20例患者中,颅骨溶骨性破坏14例,成骨性破坏4例,混合性破坏2例;伴软组织肿块12例,伴辐射状骨针11例。16例患者CT检查示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6例;高密度影8例,等密度影5例,低密度影3例;伴钙化5例。17例患者MRI检查示信号均匀11例,信号不均匀6例;T1WI稍低信号12例,等信号5例;T2WI稍高信号12例,稍低信号5例;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12例,稍高信号5例。增强扫描后示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8例;有"脑膜尾征"13例,有瘤周水肿11例。结论颅骨脑膜瘤患者的骨质以溶骨性或成骨性破坏伴软组织肿块、辐射状骨针为主,CT示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MRI示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时多有"脑膜尾征"。

  • 标签: 脑膜瘤 颅骨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者血管神经眼科的临床特征。方法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眼科病区收治的CRAO患者49例49只眼纳入研究。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发病特点、颈内动脉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特征、治疗方式、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及出院1个月随访血管事件等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视力、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检查。同时行颈内动脉血管DSA检查35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14例。将颈内动脉颅外段解剖变异分为纡曲、折曲、盘曲;主动脉弓分为Ⅰ型、Ⅱ型、Ⅲ型、牛型。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保守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1个月。功能性视觉定义为视力≥20/100。血管事件为随访期间发生卒中、心血管事件、死亡和新生血管青光眼。结果49例49只眼中,男性40例40只眼(81.6%,40/49),女性9例9只眼(18.4%,9/49);平均年龄(60.7±12.9)岁。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分别为33、17、16例;既往有吸烟史、牙齿脱落病史分别为27、34例。服用降血压、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脂药物治疗分别为15、5、8、5例。发病前有一过性黑矇11例,醒后发现CRAO 17例。合并患侧脑组织梗死软化灶33例(67.3%,33/49)。行DSA检查的35例,患侧颈内动脉狭窄率70%~99% 、100%分别为3 (8.6%,3/35)、4 (11.4%,4/35)例。患侧眼动脉起源于颈外动脉5例(14.3%,5/35)例。颈内动脉颅外段解剖变异纡曲、折曲分别为17 (54.8%,17/31)、2 (6.5%,2/31)例。主动脉弓Ⅱ型、Ⅲ型、牛型分别为15 (42.9%,15/35)、6 (17.1%,6/35)、2 (5.7%,2/35)例。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治疗分别为13、29例。发生治疗中并发症2例;治疗后症状波动3例,影像学无症状新发梗死灶10例。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降血脂药物治疗48例。出院及治疗后1个月时,恢复功能性视觉分别为7、17例。治疗后1个月,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发生新生血管青光眼2例。结论CRAO患者合并血管危险因素和患侧颈内动脉异常比例较高;采用静脉溶栓和(或)动脉溶栓治疗及卒中二级预防后预后相对较好。

  • 标签: 视网膜动脉闭塞 颈动脉狭窄 血管神经眼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特征儿童上气道发育情况。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行头颅MRI检查且未患睡眠呼吸障碍的425例16岁及以下儿童纳入研究。于正中矢状面MRI图像上测量软腭、舌、上气道、颏棘-斜坡长度、腺样体厚度和鼻咽腔宽度等参数,比较不同年龄组内各上气道参数间的性别差异,分析上气道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期组和青少年组分别为80、86、90、90和79例;男童219例(51.5%)。学龄前组男性腺样体厚度为(1.26±0.26)cm,高于女性[(1.15±0.20)cm](P=0.025);青少年组男性上气道长度[(5.89±0.60)cm]和上气道长度/颏棘-斜坡长度比值(0.73±0.08)高于女性[分别为(5.31±0.45)cm和0.67±0.07](均P<0.05)。各年龄组男女其他上气道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气道长度、颏棘-斜坡长度、舌长度、软腭长度、鼻咽腔宽度和腺样体厚度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32、0.912、0.898、0.705、0.734和0.168,均P<0.05。腺样体厚度出生至5岁时与年龄呈正相关(r=0.603,P<0.001),≥6岁儿童与年龄呈负相关(r=-0.259,P=0.001)。结论儿童上气道结构发育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

  • 标签: 儿童发育 呼吸系统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盘黑色素细胞瘤(MCOD)的超声形态、超声造影特点,观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收治的MCOD患者35例(35只眼,35个病灶),分析病灶的超声检查形态、大小、内部回声、边界、伴随表现、病变内部血流灌注情况等。其中13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9例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形态:6个病灶(17.1%)超声表现为视盘前半球形强回声,29个病灶(82.9%)表现为视盘前局限隆起强回声;大小:病灶最大基底径(4.0±0.8)mm,高度(1.9±0.4)mm;内部回声:8个病灶(22.9%)内部回声均匀,27个病灶(77.1%)内部回声欠均匀;边界:35个病灶(100%)边界均清晰;伴随表现:15个病灶(42.9%)伴有不同程度的玻璃体混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19个病灶(54.3%)内可见与视网膜中央动脉、静脉相延续的血流信号,16个病灶(45.7%)内未见异常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查:13个病灶中11个(84.6%)内可见造影剂微泡填充。结论超声检查可为临床诊断MCOD提供可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超声造影 视盘黑色素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2020监测年度,中国大陆地区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科学制定流感疫情防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29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和"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2019—2020监测年度流感和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ILI)暴发疫情数据,对2019—2020年流感监测年度中国大陆流感和ILI暴发疫情的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中国大陆地区2019—2020监测年度共报告流感和ILI暴发疫情3 864起,其中流感暴发疫情为3 675起(占95.11%);南、北方片区在2019年4月至5月达到一个小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南方地区于7月至9月呈低水平流行,北方地区于6月至10月呈低水平流行。随后疫情呈上升趋势,南、北方片区全年ILI暴发疫情最高峰均出现在2019年12月(分别是1731起和467起),自2020年1月底开始,迅速下降至极低水平。除2019年8月外,该监测年度各月份南方片区流感暴发疫情起数均高于北方片区。各种类型学校共报告暴发疫情起数为3 804起,占比为98.45%,中、小学校为暴发疫情报告的最主要场所,共报告暴发疫情3 382起(87.53%)。结论2019—2020监测年度南方地区流感暴发疫情高于北方地区,呈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为暴发疫情的高峰期,应加强学校的流感防控工作,减少聚集性暴发疫情的发生。

  • 标签: 流感 流感样病例 暴发疫情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运动模式下足底压力的受力特征,为步态识别和运动康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F-scan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10例健康男性裸足状态下不同运动模式(慢走、正常行走、奔跑、双脚跳跃、单脚跳跃)的足底受力数据,本研究均使用受试者的右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ython和Excel 2010版数据分析软件处理本研究所得数据,分析足底受到的垂直压力、足底压强峰值、足底压力分布区域以及压力中心轨迹等。结果对比不同运动模式,慢走、正常行走、奔跑时,运动速率越快则压力中心轨迹变化越快,正常行走和慢走所受垂直力为体重的1.6倍,而奔跑则达到了体重的6倍;双脚跳跃时压力中心轨迹变化剧烈,单脚跳跃时的足底压强峰值最大。所有运动受力区域几乎都集中在足跟与前脚掌,脚趾中仅拇趾有明显受力。结论不同运动模式下,足底受力的各项指标均有各自的特征。奔跑运动时,足底所受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的差异最为显著,足内侧至足外侧的COP轨迹变化较为平稳;单脚跳跃和双脚跳跃时,垂直地面反作用力波形均有一定的起伏,呈现出"M"型双峰,双脚跳跃时,足跟侧至足趾侧的COP轨迹变化剧烈,单脚跳跃足底压强峰值的平均值最大,这些特征可为步态识别和运动康复等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足底受力 运动模式 速率 方式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PICU住院期间死亡的严重感染患儿的死亡时机和特点。设计从虚拟儿科系统(virtualpediatricssystem,VPS,LLC)获得大型队列数据,分析其人口统计学,死亡时机,诊断和常用治疗方法数据,重点关注早期死亡(<1 d)患儿。场所前瞻性收集了北美130个PICU的临床记录。对象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患儿,死亡时至少有1项感染相关诊断。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共分析106 464名PICU住院患儿数据。死亡的4 240(4%)名儿童年长于PICU存活患儿。死亡前P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7.1(2.1,21.3)d,其中635名(15%)儿童早期死亡(PICU入院<1 d)。相比于晚期死亡患儿,早期死亡者年龄较大,更易患脓毒性休克,也更易接受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与晚期死亡患儿相比,早期死亡患儿放弃治疗可能性低。校正年龄、性别、脓毒症严重度、治疗方法(包括CPR,心、肺和肾支持)和每个PICU的入院次数后,本研究发现从急诊科、住院部或转诊医院收入的患儿早期死亡风险显著高于从手术室入院的患儿。结论合并严重感染的PICU住院患儿有较大比例早期死亡,并且在诊断、治疗措施和入院地点上不同于晚期死亡患儿。急诊科是危重患儿的主要来源。了解早期死亡患儿特点可能会为纳入早期死亡高风险患儿的临床试验提供患儿招募依据。

  • 标签: 感染 脓毒症 儿科 病死率 死因 重症监护病房 儿科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PICU住院期间死亡的严重感染患儿的死亡时机和特点。设计从虚拟儿科系统(virtualpediatricssystem,VPS,LLC)获得大型队列数据,分析其人口统计学,死亡时机,诊断和常用治疗方法数据,重点关注早期死亡(<1 d)患儿。场所前瞻性收集了北美130个PICU的临床记录。对象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患儿,死亡时至少有1项感染相关诊断。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共分析106 464名PICU住院患儿数据。死亡的4 240(4%)名儿童年长于PICU存活患儿。死亡前P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7.1(2.1,21.3)d,其中635名(15%)儿童早期死亡(PICU入院<1 d)。相比于晚期死亡患儿,早期死亡者年龄较大,更易患脓毒性休克,也更易接受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与晚期死亡患儿相比,早期死亡患儿放弃治疗可能性低。校正年龄、性别、脓毒症严重度、治疗方法(包括CPR,心、肺和肾支持)和每个PICU的入院次数后,本研究发现从急诊科、住院部或转诊医院收入的患儿早期死亡风险显著高于从手术室入院的患儿。结论合并严重感染的PICU住院患儿有较大比例早期死亡,并且在诊断、治疗措施和入院地点上不同于晚期死亡患儿。急诊科是危重患儿的主要来源。了解早期死亡患儿特点可能会为纳入早期死亡高风险患儿的临床试验提供患儿招募依据。

  • 标签: 感染 脓毒症 儿科 病死率 死因 重症监护病房 儿科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PACC)的CT及MR特征表现,提高对PACC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PACC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其中12例行CT检查,7例行MR检查,4例同时行CT与MR检查。结果15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5例位于左侧,10例位于右侧。肿瘤最大径4.4~15.1(8.9±3.3)cm,形态规则呈椭圆形6例,形态不规则9例。CT表现:平扫密度均匀1例,因出血、坏死和含脂而密度不均11例,CT值范围28.8~62.0(39.2±8.5)HU;增强后动脉期轻度强化7例,中度强化4例,CT值范围32.7~83.4(52.5±14.4)HU;静脉期CT值范围43.4~86.4(61.1±15.0)HU,11例呈渐进性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MR表现:实性部分多表现为等T1长T2信号,弥散受限,增强后均轻中度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15例患者瘤内见血管影14例,周围组织器官受累和转移者共3例。结论PACC好发于单侧,瘤体较大,多伴囊变、出血及瘤内血管影,增强后轻中度不均匀渐进性强化。

  • 标签: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观察青年近视人群视网膜劈裂的类型、患病率、组成比例、分布规律及临床特征,探讨青年近视人群视网膜劈裂的SD-OCT影像学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年7—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近视激光手术门诊就诊的近视患者523例(1 046眼),其中低度近视(-3.00~0 D)227眼(21.7%),中度近视(>-6.00~<-3.00 D)405眼(38.7%),高度近视(≤-6.00 D) 414眼(39.6%)。受检者接受完整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彩色眼底照相和SD-OCT等检查。SD-OCT扫描范围为视网膜颞侧及鼻侧上、下血管弓和黄斑中央凹处。观察视网膜劈裂在视网膜4个象限的分布情况,统计视网膜劈裂的类型、患病率、组成比例及临床特征。血管旁内层、外层视网膜劈裂的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中层视网膜劈裂的分布情况的分析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年龄、屈光度在血管旁视网膜劈裂的亚组间的比较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眼轴长度在血管旁视网膜劈裂的亚组间比较采用ANOVA。结果:SD-OCT检测出血管旁视网膜劈裂30眼(2.9%),未检测出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内层视网膜劈裂、中层视网膜劈裂和外层视网膜劈裂这3种血管旁视网膜劈裂在青年近视人群中总的患病率分别为2.9%、0.8%、1.5%。在发生血管旁视网膜劈裂的30眼中,内层、中层、外层的视网膜劈裂分别有30、8、16眼。3种血管旁视网膜劈裂(内层:χ2=13.468,P<0.001;中层:P=0.002;外层:χ2=13.576,P<0.001)沿颞侧血管弓分布频率较高。结论:青年近视患者血管旁视网膜劈裂最常沿颞侧血管弓分布。内层视网膜劈裂可能是青年人血管旁视网膜劈裂最常见的亚型。青年人近视眼中内层视网膜劈裂主要与玻璃体后皮质的切线牵拉及视网膜血管的前后牵拉有关。

  • 标签: 血管旁视网膜劈裂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青年人 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分型的乳腺黏液癌超声特征的异同。方法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经乳腺超声检查并病理证实为乳腺黏液癌患者105例(114个肿块)。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美国放射学会提供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2013版)超声诊断词典的超声特征及分类方法统计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乳腺黏液癌超声特征。结果纳入105例患者共114个肿块,其中单纯型黏液癌84个,混合型黏液癌30个。单纯型黏液癌组年龄(55.56±14.12)岁,混合型黏液癌组年龄(57.40±14.99)岁。单纯型黏液癌与混合型黏液癌在形态、边缘、内部回声、方向、钙化及血流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纯型黏液癌中后方回声增强为73.8%(62/84),较混合型黏液癌40.0%(12/30)高,而后方回声衰减11.9%(10/84),低于混合型黏液癌2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型黏液癌较混合型黏液癌多表现为后方回声增强,超声对混合型黏液癌的诊断准确率较单纯型黏液癌高。

  • 标签: 单纯型乳腺黏液癌 混合型乳腺黏液癌 超声特征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