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5-Fu5μg/ml时加入Art10μg/ml或20μg/ml,100μg/ml浓度组和200μg/ml浓度组,结果显示Art(10μg/ml)与5-Fu(5μg/ml)联合使用时

  • 标签: 作用研究 琥酯 细胞增殖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新加良附方及其主要成分薯蓣皂苷药物血清对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药物血清,并作用于胃癌细胞株BGC-823,使用MTS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采取实时PCR方法观察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药物血清对胃癌细胞BGC-823中caspase-3及p53表达的影响;采取实时PCR方法检测胃癌细胞中miR-34a表达水平。结果:新加良附方药物血清及薯蓣皂苷药物血清对胃癌细胞BGC-823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并且其作用与时间正相关。新加良附方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在48h、72h高于其主要成分薯蓣皂苷;胃癌BGC-823细胞中caspase-3的表达明显低于其在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中的水平,p53基因表达水平高于正常GES-1细胞中的p53表达水平。新加良附方药物血清及薯蓣皂苷药物血清作用于BGC-823细胞后其caspase-3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且随着时间增加其表达量升高;p53基因表达水平下降,并且与时间负相关。新加良附方与其主要成分薯蓣皂苷相比较,两者对caspase-3、p53的调控作用无明显差异;胃癌细胞中miR-34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结论:新加良附方及其主要成分薯蓣皂苷可以显著抑制胃癌BGC-823细胞的生长,新加良附方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高于其主要成分薯蓣皂苷。新加良附方及薯蓣皂苷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作用可能与增加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抑制突变型p53表达相关。miR-34a可能发挥癌基因的作用,应明确其作用并进行下一步研究。

  • 标签: 新加良附方 胃癌 CASPASE-3 P53 MIR-34A
  • 简介:目的探讨MesenPRORSMedium对脂肪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应用MesenPRORSMedium与DMEM+10%FBS两种培养基培养人脂肪干细胞,比较两者在细胞形态、体外增殖能力、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CFU—F)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差异。结果MesenPRORSMedium培养的人脂肪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形态,在增殖速度、细胞集落,以及成脂、成骨及成软骨能力等方面均优于DMEM+10%FBS。结论MesenPRORSMedium是脂肪干细胞优良的培养基。

  • 标签: 脂肪干细胞 培养基 分化潜能
  • 简介: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晚期外伤性癫痫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1例晚期外伤性癫痫患者进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观察临床效果。结果癫痫发作完全消失或仅有先兆者21例,极少发作(≤3次/年)者5例,发作明显改善(减少≥75%)者4例,无明显改善(减少〈75%)者1例,满意率83.87%。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治疗外伤性癫痫具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晚期外伤性癫痫 移植
  • 简介:目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HA、PMA、IL-2对PBMC和全血不同培养体系中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增殖的影响,为不同的实验目的选取合适的培养体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收集健康受试者(n=6)静脉血肝素钠抗凝样本(10ml/样本),每个样本取300μl全血并直接裂解红细胞经荧光染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在400μl全血接种淋巴细胞自体血浆培养液中,分别加入3种不同刺激剂,37℃、5%CO2培养箱中培养60h;2ml全血分离PBMC,淋巴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3种不同刺激剂,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60h。培养物经荧光染色后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分离的PBMC经PHA刺激后淋巴细胞主要表达CD4^-CD8^-CD3^+淋巴母细胞;PMA刺激后CD3^+CD4^+T淋巴细胞和CD3^-CD19^+B淋巴细胞比例下降(P<0.01,P<0.05);IL-2刺激后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增殖前后无明显变化。全血自体血浆经PHA刺激后转化为CD4^+CD3^+T淋巴母细胞和CD8^+CD3^+T淋巴母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未见表达;PMA刺激后转化为CD8^+CD3^+T淋巴母细胞和CD4^-CD8^-T淋巴细胞,B/NK细胞用表面标志物无法区分;IL-2刺激后NK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结论:PMA刺激增殖作用最快,IL-2对淋巴细胞亚群增殖前后比例影响最小,PHA刺激淋巴细胞分裂代数更多。

  • 标签: PHA PMA IL-2 淋巴细胞亚群 流式细胞术
  • 简介:目的获得表达人血栓调节蛋白的CHO-TM细胞,以便研制临床诊断治疗制品。方法重组表达质粒pTh402提纯后利用lipofectamine脂质体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C418筛选后对阳性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术(Westemblorting)定性检测血栓调节蛋白(hTM)的表达情况。结果血栓调节蛋白成功导入宿主细胞CHO并获得高效表达。结论获得高效表达hTM的细胞CHO-TM,为进一步研究临床诊断治疗制荆创造了条件。

  • 标签: 血栓调节蛋白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表达 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方法,培养、纯化及鉴定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探讨单份和混合UCB-MSCs的区别。方法采用四联袋方法和试管方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比较两种方法分离后单个核细胞的回收率、细胞数及红细胞混入量。鉴定UCB-MSCs向神经样细胞横向分化的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析单份组和混合组培养液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2和γ-干扰素(IFN-γ)含量。符合正态分布并方差齐的,根据数据类型应用参数检验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应用非参数检验中秩和检验。结果试管法和四联袋法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回收率分别为(60.23±6.34)%、(71.92±11.30)%(P<0.05)。试管法和四联袋法分离后单个核细胞(MNC)数量分别为(6.12±1.21)×107、(9.29±3.11)×107个(P<0.05)。混合组的培养液上清中IL-2和IFN-γ含量高于单份组。单份组和混合组的IL-2水平分别为(0.52±0.13)、(1.50±0.23) pg/ml(P<0.05);单份组和混合组IFN-γ水平分别为(43.16±4.75)、(56.07±6.67) pg/ml(P<0.05)。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均为阳性表达。结论采用四联袋方法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回收率和细胞数均高于试管方法,四联袋法分离单个核细胞是一种高效、高质量和安全的分离方法,UCB-MSCs可以向神经样细胞分化,混合组UCB-MSCs增殖活跃,分泌更多IL-2和IFN-γ细胞因子。

  • 标签: 脐带血 间充质干细胞 混合培养
  • 简介:AIM:Todeterminetheproliferativepotentialandthemaintenanceofstemcellactivityinstoredhumanlimbaltissues,andcorrelatethiswiththepreservationtime,cellviabilityandtheexpressionofstemcellmarkers.METHODS:Thirtylimbalrimsweresplitinto4partsandstoredincornealpreservationmediumat4℃for0,1,4,or7days.ThelimbalstemcellandmitoticmarkersP63,CK19,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andKi67weredeterminedby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g.Theproliferativepotentialoflimbalepithelialcellswasassessedbycellviability,theabilityofgeneratingstratifiedepithelium,andcolonyformingassay.RESULTS:Thestoredtissuesmaintainedlimbalstratifiedstructureto7daysandexhibitedcomparableexpressionlevelofstemcellandmitoticmarkers.Theproportionofviablecellsdecreasedwiththeprolongedpreservationtime,whilecolonyformingefficiencydecreasedfromthe1stdayanddisappearedatthe4thday.Wheninoculatedonamnioticmembrane,thecellspreservedfor1dayformedastratifiedepithelium,whilethecellsfrom4days’preservationformedadiscontinuouslayer.CONCLUSION:Thecolonyformingefficiencyoflimbalepithelialstem/progenitorcellsdecreasedrapidlywiththeincreasingpreservationtime,whiletheexpressionlevelofmarkersandcapacityofformingepithelialmonolayeronamnioticmembranedecreasedgradually.Thelimbalepithelialstemcellslosttheirfunctionearlierthanthelostexpressionlevelofstemcellmarkers.Thismayhelpustobetterchoosetheappropriatepreservationgraftsforfuturelimbalstemcelltransplantation.

  • 标签: limbal EPITHELIAL cells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COLONY
  • 简介: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12.5、25、50、100、200、300、400、600μmol/L)Res处理24、48、72h对HeLa细胞的抑制率;流式细胞仪采用AnnexinV和PI双染检测HeLa细胞的凋亡率。荧光显微镜观测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Res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P〈0.05)。以0、200、300μmol/LRes处理细胞48小时,HeLa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2%、7.1%、6.23%,晚期凋亡率为7.7%、16.04%、15.43%。荧光显微镜下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性改变。200μmol/LRes处理8h后,Caspase-3活性增加,24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经50、100、200μmol/LRes处理24h后,Caspase-3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1.92倍、2.51倍、4.53倍(P〈0.05)。结论:白藜芦醇通过诱导Caspase-3活性增加以时间和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 标签: 白藜芦醇 子宫颈癌 凋亡 CASPASE-3 HELA细胞
  • 简介:目的建立人胚神经干细胞的体外长期培养系统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从胚龄为20周的人胚胎皮质组织分离出神经干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并检测生长曲线,测定长期培养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分化及冻存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达到了10个月,传代25代,总的细胞数增加了105倍.干细胞只有培养1个月后才能有效去除前体细胞.细胞周期显示细胞保持了活跃的增殖,多次传代后细胞冻存对细胞的存活力无明显影响,多向分化潜力表现出稳定性.结论神经干细胞可于体外长期培养,这也是细胞纯化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人神经干细胞 培养 细胞周期 冻存
  • 简介:目的探讨人胚胎脑细胞在脑梗死灶内的分化、整合状况和神经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性.方法将正常人胚胎脑细胞和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后,移植到免疫抑制的11只肾性高血压大鼠的大脑皮质梗死灶内,并与未移植的5只脑梗死大鼠作对照.8周后取大鼠脑组织做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移植了胚胎脑细胞存活的10只大鼠中,6只有移植物生长.移植物内有新生血管,细胞有分层排列趋势.免疫组化染色证实,移植物内有细胞分化,并存在大量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汇集成束,整合到宿主脑内.结论培养的人胚胎脑细胞能在免疫抑制大鼠的脑梗死灶内生长、分化和整合,提示神经细胞移植有望成为临床治疗脑梗死的突破性方法.

  • 标签: 胎脑 人胚胎 脑细胞 脑梗死 大鼠 移植物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MSC)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免疫调节功能及支持血管形成能力。收集第4—6代BMMSC上清液提取外泌体,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蛋白印迹法检测其表面特异标志CD9,bicinchoninicacid(BCA)方法定量检测外泌体分泌量;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NC)作用72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PBMNC分泌的γ-干扰素(IFN-γ);实时定量PCR检测外泌体内免疫相关microRNA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泌体与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的作用方式,与HUVEC共培养后观察其网状结构形成;应用裸鼠体内试验检测外泌体对血管形成能力的作用。结果表明,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近似圆形,直径在40—160nm之间,表达表面标志CD9,其分泌量与接种细胞数呈线性关系,可抑制PBMNC分泌IFN-γ(P〈0.01),内含有免疫相关microRNA如miR301、miR22和miR-let-7a等,能促进HUVEC网状结构形成和血管形成(P〈0.01)。结论:BMMSC分泌外泌体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与支持血管形成作用。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免疫调节 血管形成
  • 简介:目的观察金粉蕨素(Onychin)对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测定HT-29细胞增殖。应用琼脂培养克隆形成法检测HT-29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结果金粉蕨素(1.29-10.00μmol)显著抑制HT-29细胞增殖,且呈浓度相关性(P<0.01);IC50值是4.11μmol。金粉蕨素(2.5-10.00μmol)明显抑制HT-29细胞克隆形成能力,且呈浓度依赖性(P<0.01)。结论金粉蕨素具有抑制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作用。

  • 标签: 金粉蕨素 HT-29细胞 人结肠癌 癌细胞增殖 作用研究 体外
  • 简介:目的检测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s,ABs)中的表达,探讨ABs发生发展中Livi。的作用及其与ABs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2007--2012年中国医科大学口腔病理科的存档蜡块选取80例ABs标本和1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标本,以及同期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术中取材的30例ABs标本和智齿拔除术中的10例正常黏膜(NOM),应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blot方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Livin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免疫组化:Livin在NOM中的表达呈阴性;在OSCC中Livin阳性表达;ABs中的阳性率为88.75%(71/80),以中度阳性和强阳性表达为主,定位于牙源性上皮的外周柱状或立方状细胞及中心星网状层胞质中。(2)Western—blot:Livin在ABs中的表达高于NOM(P〈0.05),而在ABs和OSCC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T—PCR:在ABs和OSCC中Livin的表达高于N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ABs中Livin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上表达都上调,并且Livin有胞浆的表达,提示Livin在ABs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功能。

  • 标签: 成釉细胞瘤 LIVIN 免疫组化 口腔鳞状细胞癌
  • 简介:为研究汽油燃烧汽车尾气(简称汽油尾气)的氧化损伤效应及其可能的毒作用机制,以肺腺癌A549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试验测试汽油尾气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通过测定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了解细胞在汽油尾气作用下抗氧化水平的改变;并用彗星试验检测汽油尾气对细胞DNA氧化损伤及修复的影响.结果显示汽油尾气在浓度≥0.0625L·mL^-1时即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性;汽油尾气作用下A549细胞SOD及GSH—Px活性均下降,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汽油尾气可诱导A549细胞不同程度的DNA氧化损伤,且细胞拖尾率和DNA迁移长度均随着汽油尾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损伤后A549细胞修复发生较快,3小时内基本修复完全。提示汽油尾气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可影响A549细胞抗氧化酶活性,并可导致DNA的氧化损伤。

  • 标签: 汽油尾气 氧化损伤 肺癌 人肺腺癌A549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Bcl—xl、p53基因在白毛藤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白毛藤作用于MCF-7细胞48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凋亡情况,RT—PCR法检测Bcl—xl、p53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白毛藤能诱导MCF-7细胞凋亡,并且上调p53和降低Bcl—xl表达。结论:白毛藤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53、抑制Bcl—xl表达有关。

  • 标签: 白毛藤 乳腺癌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观察表皮干细胞与胚胎期汗腺发生过程的关系,为诱导表皮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定向分化奠定基础。方法分别取13-31周胎龄胎儿背部全层皮肤,采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动态观察汗腺原基细胞,汗腺胚芽细胞及汗腺细胞中β1整合素与细胞角蛋白-19(K19)的表达特征,以细胞角蛋白-8(K8)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为汗腺发生及成熟的鉴定标准。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胎龄16周的皮肤,初级表皮嵴基底层细胞呈灶性聚集,形成小丘状,继而形成圆柱状细胞索向深层切入;至胎龄第24周时,细胞索末端部分形成蟠状,表现为成熟汗腺特征,不仅汗腺原基细胞,汗腺胚芽细胞表达β1整合素与K19,成熟的汗腺细胞亦有表达,并持续存在于汗腺发生全过程,K8始于14-16周,在汗腺胚芽细胞内表达并持续存在。结论汗腺于胎龄14-16周开始发生,至第24周基本成熟,胚胎期汗腺发生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是汗腺发生的源泉。

  • 标签: 胚胎期 表皮干细胞 汗腺 细胞培养 免疫组织化学 烧伤
  • 简介:目的:研究翻白草乙醇提取物对肝癌细胞HepG-2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翻白草乙醇提取物对肝癌细胞HepG-2,MTT法测定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DNA梯状条带和DAPI染色观察凋亡小体,再用Westernblot法检测对caspase-3和PARP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翻白草乙醇提取物对肝癌细胞HepG-2有较强的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诱导细胞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典型的DNA梯状条带,Westernblot分析结果发现,翻白草乙醇提取物促进caspase-3活化而引发下游PARP裂解,进而诱导肝癌细胞HepG-2细胞走向自体凋亡的途径。结论:翻白草乙醇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及诱导其凋亡而产生抗肿瘤作用。

  • 标签: 翻白草 HEPG-2细胞 抗肿瘤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rimary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被登革病毒2型(dengue virus type 2, DENV2)感染后,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对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自噬信号途径的影响。方法TCID50检测DENV2对C6/36细胞的毒力,RT-PCR检测DENV2感染后HUVEC内病毒NS1基因部分片段;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自噬体结构,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剂量病毒感染HUVEC后对微管关联蛋白Ⅱ(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 Ⅱ,LC3-Ⅱ)表达的影响和不同时间MIF的蛋白质水平变化,分析MIF与自噬相关蛋白LC3-Ⅱ的相关性;MIF抑制剂和通路抑制剂分别预处理DENV2感染的HUVEC,Western blot检测MIF、AMPK、ERK、mTOR和LC3-Ⅱ蛋白变化,分析MIF与AMPK自噬通路的关联。结果实验用毒株对C6/36细胞的TCID50为10-9.09/ml,被感染的HUVEC内可检测病毒NS1基因部分片段序列。不同剂量病毒感染后,在HUVEC内可形成自噬小体或自噬溶酶体,自噬水平有差异。DENV2感染HUVEC引起MIF和LC3-Ⅱ mRNA水平的变化呈正相关,MIF抑制剂的处理影响通路蛋白AMPK、ERK和LC3-Ⅱ的表达,但几乎不影响MIF的蛋白质水平。结论DENV2感染HUVEC引起的MIF变化可影响自噬水平,MIF通过调控AMPK/ERK/mTOR途径影响自噬。

  • 标签: 登革病毒2型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自噬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 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合表皮干细胞(ESC)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对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观察猪ADM形态,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测猪ADM中细胞残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猪ADM表面结构,采用红外光谱仪分析猪ADM二级结构,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分析猪ADM粒径,采用纳米粒度电位仪分析猪ADM电位。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猪ADM在培养基中放置30 min、1 d、5 d的形态(样本数为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猪ADM分为5 min组、10 min组、20 min组、30 min组、60 min组、120 min组,常温静置相应时间,称量法计算吸水量(样本数为3);将Swiss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Fb)分为仅有培养基的空白对照组和另加入相应终质量浓度的ADM浸提液的50.0 g/L ADM浸提液组、37.5 g/L ADM浸提液组、25.0 g/L ADM浸提液组、12.5 g/L ADM浸提液组、6.5 g/L ADM浸提液组,分别于培养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并进行细胞毒性分级(样本数为5);将1只6周龄雄性SD大鼠红细胞分为生理盐水组、超纯水组及添加相应终质量浓度猪ADM浸提液的5 mg/mL ADM浸提液组、10 mg/mL ADM浸提液组、15 mg/mL ADM浸提液组,于反应3 h,采用酶标仪检测血红蛋白的吸光度值代表猪ADM血液相容性(样本数为3)。从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20年7月收治的1名6岁健康男童包皮环切术后废弃包皮中分离培养ESC并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混合培养法构建复合ESC的猪ADM(以下简称ESC/ADM)颗粒,培养3 d后采用HE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SC/ADM复合效果。将36只7~8周龄雄性无胸腺裸鼠分成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每组9只,并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伤后即刻,创面均一次性采用相应试剂处理。分别于伤后1、7、11、15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样本数为3);伤后7 d,行HE染色观察创面上皮化情况并测量未上皮化长度(此处及以下样本数均为4);伤后11 d,行Masson染色观察创面胶原沉积和真皮化情况并计算创面切面真皮面积,行免疫荧光染色并计算创面表达ESC特异性标志物CD49f的细胞数,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创面移植ESC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mRNA表达。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t检验。结果猪ADM为白色微粒状,内部无细胞存在,由网状结构组成,结构排列无序,表面粗糙;猪ADM分别在1 659、1 549、1 239 cm-1波数处出现吸收峰;猪ADM在溶液中主要粒径分布在500~700 nm;猪ADM表面带负电荷。放置30 min、1 d、5 d,猪ADM均形态相对稳定;放置30~120 min猪ADM吸水量保持相对高水平。6.5 g/L ADM浸提液组、12.5 g/L ADM浸提液组、25.0 g/L ADM浸提液组小鼠胚胎Fb在培养24 h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其余各组各时间点细胞毒性分级均为0级。反应3 h,超纯水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15 mg/mL ADM浸提液组(t值分别为8.14、7.96,P<0.01)。第4代细胞常规培养3 d形态呈鹅卵石样且低表达CD71和高表达CD49f的被鉴定为ESC。猪ADM颗粒上有ESC附着、生长。伤后1 d,单纯PBS组、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大小基本一致。伤后7、11、15 d,各组裸鼠创面收缩,其中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收缩明显。伤后7 d,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PBS组(t值分别为2.83、4.72,P<0.05或P<0.01);伤后11 d,ESC/ADM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PBS组(t=4.86,P<0.01);伤后15 d,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单纯PBS组(t值分别为2.71、2.90、3.23,P<0.05)。伤后7 d,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未上皮化长度分别为(816±85)、(635±66)、(163±32)μm,明显短于单纯PBS组的(1 199±43)μm(t值分别为5.69、10.19、27.54,P<0.01)。伤后11 d,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切面真皮面积明显大于单纯PBS组(t值分别为27.14、5.29、15.90,P<0.01);单纯ADM组和ESC/ADM组裸鼠创面的胶原生成比单纯PBS组明显,单纯ESC组和单纯PBS组相近。伤后11 d,单纯ESC组和ESC/ADM组裸鼠创面中CD49f表达阳性数量分别为(135±7)、(185±15)个,GAPDH的mRNA表达阳性;单纯PBS组、单纯ADM组裸鼠创面均无CD49f、GAPDH的mRNA表达。结论ESC/ADM颗粒能够促进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这可能与其提高了ESC移植后的存活率和ADM促进了真皮结构重排、血管新生有关。

  • 标签: 伤口愈合 干细胞研究 皮肤 表皮干细胞 复合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