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和牙周病的始动因子,其形成过程呈时空动态变化,是菌丛赖以生存及细胞间信号交流的场所。对于菌斑生物膜的空间结构、信号交流及生物活性变化的研究渐成热点。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eonfocallaserscanningmicroscope,CLSM)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牛物学的研究,成为牙菌斑生物膜研究的重要工具,荧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CLSM在口腔菌斑生物膜研究领域的应用。而近年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被引入细菌生物膜的研究中,使结合CLSM的荧光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本文对几种常见的荧光技术做一综述。

  • 标签: 牙菌斑生物膜 荧光染色 核酸探针 荧光原位杂交
  • 简介:摘要为了研究食品中总砷量,本文采用硝酸-高氯酸混合酸处理样品,再运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在选定条件下,该方法测出限为11ng/g(或ng/ml),在0-200ng/ml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6,回收率为95.20-101.90%,平均是97.73%,相对标准偏差1.67%,因此本方法简便、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准确性好,能够满足新的卫生标准的要求。

  • 标签: 原子荧光法 食品 总砷 测定
  • 简介:摘要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是经典的分子病理诊断技术,具有周期短、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度强等特点,是检测染色体异常及基因变异的常用工具之一。一个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医疗安全管理的基础环节,是保证FISH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和及时的前提。该文结合作者工作体会对如何做好FISH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了介绍,旨在提高FISH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与标准化建设。

  • 标签:
  • 简介:摘要荧光法是一种灵敏度较高的检测技术,其具有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定量精准的优点,将其应用在食品理化检验领域中,可以保证食品安全检测的准确性。本文对荧光法在食品理化检验标准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项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与进步,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本文为相关科研人员在荧光检测领域的标准起草、草案建议、方法开发及日常食品安全分析检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 标签: 荧光 食品理化检验 食品安全标准
  • 简介:近年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在儿童中流行情况较为严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易造成流行[1]。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主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2]。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9年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手足口病,持续发热并出现嗜睡、易惊、烦躁不安、抽搐等神经、呼吸系统症状,住院隔离治疗的患儿161例。男95例,女66例。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11岁。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办公厅《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3]。1.2研究方法1.2.1标本采集征得患

  • 标签: 肠道病毒感染 手足口病 实时荧光定量 检测 柯萨奇病毒 咽拭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CR对乙型肝炎诊断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得核酸扩增实时荧光检验系统DA7600型对住院33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清标本用ELISA法进行定性检测,再用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相关讨论,血清标志物的检测顺序设定为①HbsAg,②HbsAb,③HbeAg,④HbeAb,⑤HbcAb,⑥前SI抗原.结果“小三阳”组和1.5组阳性组乙肝DNA的阳性检出率以及拷贝数均低于“大三阳”组,且与“大三阳”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前SI抗原的阳性检出率与乙肝DNA的阳性检出率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前SI抗原所让与HBV-DNA呈正相关且符合率高,但由于检测成分和表达的意义不完全一致,因此不能等同或代替HBV-DNA的检测。结论PCR定量测定HBV-DNA可以很好地反映体内乙肝病毒复制和传染性。

  • 标签: 乙肝病毒 PCR HBV-DN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底荧光造影剂推注针头的改进与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2月收治的眼底造影患者64例,根据患者的体重计算2-3ml,在2-5s内完成静脉的注射。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有1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喉咙发炎、皮肤黄染以及四肢皮肤荨麻症合并综合征等情况,医护人员对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治疗,其他患者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检查。结论 眼底荧光造影剂对眼底疾病检查方面是安全可靠的,但也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需要对其进行改进才能应用。结论眼底荧光造影技术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静脉注射造影剂。在临床上如果使用改进过的7号输液管针头,效果会更好。

  • 标签: 眼底荧光造影剂 推注针头 改进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针对乙肝DNA开展检测,分析为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  方法 此次研究针对300例病例,且全部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收治开始和结束时间分别为2021年3月、2022年2月,对患者血液标本开展采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   结果 300例标本中,实时荧光定量PCR诊断乙肝DNA准确260例,占比86.67%;漏诊误诊40例,占比13.33%。实时荧光定量PCR诊断准确率和临床诊断无较大差异(P<0.05)。  结论 在针对乙肝DNA进行检测的过程中,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可以产生较高的价值,但是可能会出现误诊等情况,所以需要进行综合预防。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PCR 乙肝DNA
  • 简介:摘要:目的:眼科门诊疾病采取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诊断并且观察其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我科门诊诊断的眼疾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开始于2020年1月,观察结束于2022年1月,并且根据患者诊断方法不同将其分成一组与二组。一组采取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诊断,二组使用检眼镜诊断,对比两组诊断效果。结果:一组和二组诊断准确率比较,一组是93.00%,二组是74.00%,(x2=12.178,p=0.012),结果有差异。结论:眼科门诊疾病诊断时采取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诊断效果优良,可推广。

  • 标签: 眼科门诊 诊断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时间荧光分辨法在产前筛查孕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做产前筛查的323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进行中孕三联筛查,筛查为高风险者知情同后做羊水穿剌行产前诊断,观察产前筛查和产前诊的检出结果。结果 时间分辩荧光免疫法共筛查出114例21-三体综合征高风险孕妇,46例18-三体综合征高风险孕妇,16例神经管畸形高风险孕妇总检出率5.43%;知情同意81例羊水穿刺进行产前诊断,共确诊出2例21-三体综合征,1例18-三体综合征,通过四维彩超诊断1例神经管畸形,总诊断率4.93%。产前筛查的检出率效果明显能降低有创产前诊断的盲目性。结论 产前筛查有利于尽早发现胎儿缺陷,时间荧光分辨法属于一种无创且操作简便的检测方法,能够有效降筛查出唐氏综合征和18三体综合征胎儿有目的性地指导进一步产前诊断从而降低出生缺陷儿的出生,可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全面优化人口出生质量。

  • 标签: 时间荧光分辨法 产前筛查 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DNA的效果。方法:纳入169例HBV感染者和31例正常人,使用荧光定量PCR法对其血清HBV-DNA含量进行检测,研究时间是2023年3月-5月。结果:对比HBsAg、HBeAg阴性组,HBsAg、HBeAg阳性组具有更高的HBV-DNA检出率与含量。虽然HBV感染者的类型不同,但是都可检出HBV-DNA。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可以将HBV感染、复制与病程改变准确呈现出来,有利于诊断和治疗乙型肝炎。

  • 标签: 荧光定量PCR 乙型肝炎 DNA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医院环境清洁消毒情况,通过荧光标记法监测提高医院环境清洁合格率。方法 通过荧光笔涂抹标记物体表面,清洁后用紫外线灯对标记点是否清除干净进行查看。结果 荧光标记法干预后医院医院环境清洁合格率从62%提高至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荧光标记法简便、易操作、能客观、快速地评价保洁人员的清洁消毒质量,有效提高医院环境清洁合格率。

  • 标签: 荧光标记法 保洁人员 清洁消毒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4%甲醛溶液使Sabin株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达到预期活效果所需要的时间。方法用4%甲醛溶液对15批Sabin株Ⅰ、Ⅱ、Ⅲ型脊灰病毒在(36.5±1.0) ℃环境进行活,同时以15批未加入4%甲醛溶液的病毒纯化液作为对照组,按照企业注册标准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法测定病毒滴度。为了消除4%甲醛溶液对Hep-2细胞的影响,取4%甲醛溶液接种Hep-2细胞作为实验组,同时设置Hep-2细胞为对照组,每天观察对比两组细胞形态。对同一个Hep-2细胞悬液的总细胞数和活细胞数采用传统手工计数和全自动细胞计数仪计数,并比较分析结果。结果实验组随着活时间的延长病毒滴度呈下降趋势,活第4天起,3个型别样品均检测不到病毒滴度;对照组病毒滴度在每毫升9.1~10.6 lg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范围内,符合企业注册标准的要求。4%甲醛溶液对Hep-2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在培养观察到第3天时细胞全部失去活力死亡;对照组细胞形态良好呈多边形长成致密单层,活细胞组t值为18.098,总细胞组t值为4.005, 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脊髓灰质炎病毒在第4天能被彻底活,在进行此实验时应先消除甲醛对细胞培养的影响,避免结果出现假病变现象,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应用全自动细胞计数能提高计数结果的精确度。

  • 标签: 脊髓灰质炎病毒 甲醛 Hep-2细胞 病毒灭活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56 ℃加热30 min的活条件,探讨该条件下对于血清酶学项目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化原则选取2021年1月于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3.2±9.5)岁。基于配对设计的实验应用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活前和活后血清中淀粉酶(amylase,AMY)、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tion enzyme,LDH)、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和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AFU)等8个酶学项目,分别比较其活前后检测结果的差异,并采用Bland-Altman图对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与活前的结果相比,活后ALT、AST、ALP、GGT、LDH、ADA、AFU的检测结果显著降低[ALT:19.00(12.75,22.60)U/L比14.50(10.75,20.25)U/L,Z=-5.978,P<0.05;AST:20.00(18.00,23.25)U/L比19.00(17.00,23.00)U/L,Z=-4.286,P<0.05;ALP:(85.68±36.11)U/L比(49.34±30.17)U/L,t=6.853,P<0.05;GGT:(22.14±10.20)U/L比(21.38±10.14)U/L,t=3.817,P<0.05;LDH:(154.40±24.34)U/L比(147.80±23.07)U/L,t=3.786,P<0.05;ADA:(8.61±2.22)U/L比(6.58±2.59)U/L,t=8.117,P<0.05;AFU:(25.64±6.29)U/L比(13.84±8.38)U/L,t=10.200,P<0.05],且Bland-Altman图分析显示上述酶学项目活前后结果不具有一致性。而血清AMY的检测结果在活前与活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00(58.75,87.00)U/L比67.00(58.75,87.25)U/L,Z=-0.725,P=0.468 7]。结论56 ℃加热30 min的条件对部分血清酶学项目的测定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实验室使用该条件处理临床样本时,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校正检测结果。

  • 标签: 灭活 血清酶 新型冠状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八种不同的活型病毒保存液对病毒核酸的保护效果。方法收集八种商业化的活型病毒保存液,分别将新冠病毒假病毒标准物质和禽流感病毒样本加入保存液中,同时设置2个对照组(生理盐水和磷酸盐缓冲液),在保存温度为24 ℃和37 ℃条件下,保存时间为0 h、6 h、12 h、24 h、48 h、72 h,分别提取各保存液中的病毒核酸,采用逆转录荧光定量PCR(RT-qPCR)和逆转录数字PCR方法(RT-dPCR)检测病毒核酸的含量变化。结果四种商业化病毒保存液A、E、G、H在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对病毒核酸的保存效果明显。另外四种保存液保护效果较差:保存液B和C在37 ℃条件下12 h后保存效果变差,保存液D的保存效果在24 ℃和37 ℃下6 h后均明显减弱;保存液F对病毒核酸没有任何保护作用。结论病毒保存液的保护效果差会导致核酸检测的假阴性,建议开展核酸检测时对使用的病毒保护液进行质量控制。

  • 标签: 病毒保存液 禽流感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 假病毒标准物质 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 逆转录数字PCR
  • 简介:摘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疾病,是亚洲和西太区引起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因。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脑的主要措施,当前我国有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活疫苗在使用。由于疫苗供应、受种者主客观选择等原因,会面临这两种疫苗序贯接种的需求,但当前缺乏相关实施依据。本文收集国内外研究证据,梳理了当前乙脑疫苗使用现状及序贯接种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在无法满足同一类型乙脑疫苗完成全程接种情况下的序贯接种建议,以期为乙脑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 标签: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乙脑减毒活疫苗 乙脑灭活疫苗 序贯接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医院1 280名医院工作人员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疫苗后不良反应与抗体水平,为疫苗接种提供研究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11月30日期间,广州某三级医院的1 280名医院工作人员接受北京生物或者科兴中维2家企业研发的新冠活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和完成2剂次接种后14 d、6个月后新冠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和IgM 2种抗体结果。1 280人中新冠疫苗接种后14 d自愿检测抗体者有375人(A组),接种6个月后自愿检测者有238人(B组),接种14 d后与6个月后均有检测抗体者123人(C组)。其中男469人、女811人,疫苗接种年龄段为18~59岁,分为18~38岁(低年龄组)与39~59岁(高年龄组)。分别统计分析A组、B组、C组内性别之间以及高、低年龄组之间产生的IgG和IgM 2种抗体水平,并且比较C组2种抗体在接种后14 d与6个月时的变化。数据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共2 428人次接种信息,监测不良反应信息27条,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27/2 428),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8%(19/2 428),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42/2 428)。A组阳转率IgG为92.0%(345/375),IgM为45.6%(171/375);抗体S/CO值IgG为14.90(5.80,31.70),IgM为0.88(0.30,2.98)。B组阳转率IgG为49.5%(118/238),IgM为0.8%(2/238);抗体S/CO值IgG为0.99(0.35,3.01),IgM为3.00(0.20,0.07)。C组接种14 d后IgG抗体S/CO值为14.80(6.98,29.60),接种6个月后为0.95(0.29,2.80);接种14 d后IgM抗体S/CO值为0.89(0.30,2.94),接种6个月后为0.03(0.02,0.07)。B组接种6个月后IgG抗体以及C组接种14 d后IgM抗体S/CO值男性均显著低于女性(均P<0.05),其他各组接种后14 d或6个月后IgG和IgM 2种抗体均于性别、高低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中无论是男性、女性,还是高、低年龄组,接种新冠疫苗6个月后IgG、IgM 2种抗体S/CO值均较接种14 d后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北京生物和科兴中维2家企业研发的新冠活疫苗在该医院工作人员中的应用,取得了近期的预期效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产生了免疫抗体。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新型冠状病毒IgG抗体 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
  • 简介:目的考察新洁尔溶液在洁霉素产生菌发酵过程中对杂菌的控制能力及其能有效控制的适宜浓度。方法将新洁尔溶液滴加到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结果不同浓度的新洁尔溶液对球菌的抑菌能力不同。结论新洁尔溶液具有较好的抗杂菌能力,浓度为1/10000~1/60000时效果最好。

  • 标签: 新洁尔灭溶液 发酵培养基 抑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