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康莱特(KLT)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46例中晚期肝癌分成3组,肝动脉化疗栓塞组17例;康莱特治疗组10例;康莱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组19例。结果:肝动脉栓塞化疗组、康莱特治疗组及康莱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有效率分别为41.2%(7/17)、10%(1/10)、52.6%(10/19);肝动脉化疗栓塞组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肝功能受损,其发生率64.7%,较其它两组严重(P<0.01)。结论:康莱特联合肝动栓塞化疗治疗晚期肝癌有增效、减毒作用,患者耐受性好,可能是治疗中晚期肝癌较好的方案之一。

  • 标签: 中晚期肝癌 介入治疗 康莱特 肝动脉化疗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康复方案对浮臻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总结护理经验,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共选取浮膝损伤并发动脉栓塞患者14例,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给予密切观察、精心护理治疗、合理指导功能康复训练。结果12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较理想;2例患者因再次栓塞行膝上、踝部截肢术,治疗满意率达85.71%。全部患者未见固定物松动、骨折不愈合、废用性骨质蔬松等并发症。结论浮膝损伤并发动脉栓塞患者经系统治疗与精心护理,术后经循序渐进的指导患者行康复锻炼,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 标签: 浮膝损伤 动脉栓塞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前临床和常见物理检查等综合资料对冠心病诊断程度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人冠状动脉搭桥术123例患者术前1临床和彩色多谱勒、心电图、X线胸片及冠状动脉造影等多项检查资料,分析各检查特点、术前诊断价值及限度。结果123例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前冠状动脉造影全部发现异常,以多支病变者为主,左冠主干、左前降支近心段多见;其次,右冠和左回旋支近心段及中段等均多见,管腔明显狭窄甚至闭塞,其中3例为PTAC+STENT术后再狭窄;术前彩色多谱勒检查,91人有异常改变,左室增大、室间隔及左室壁增厚、主动增宽、左心舒缩功能减退。其中11例并存主动、二尖和三尖关闭不全,7例室壁瘤。32人未见明显异常;109人心电图发现异常,以ST—T段改变、房室传导阻滞、左室肥大和心律失常多见,14人为正常心电图;X线远达胸片、肺瘀血55例、左心室增大69例、主动增宽64例、心胸比率>0.5者76例,另有11例少量胸腔积液(左心功能不全)。结论常规物理综合检查仍不失为诊断冠心病的最简便、有效、经济和患者乐于接受并较普及的方法。冠状动脉造影则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尤其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前,更为必须。

  • 标签: 老年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术前诊断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目的经桡动脉穿刺、置管、连续、动态行血压监测,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血压数据,以指导临床工作。经动脉穿刺导管采取动脉血标本随时测定血气分析,电解质变化;方法选择收治1cm的重患25例,经左桡动脉或右桡动脉穿刺一置管,通过换能器连接到计算机上,以显示器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以及动脉压的波形。记录有创血压(ibp)和无创血压(miBp)数值及测压时间,血压组对照并经统计学分析。结果iBp的测压时间为3秒±0.4秒,niBp的测压时间为23±2秒,iBP的数值比NiBp高18±2mmHg,两组对比,P<0.05。结论有创动脉血压能提供准确、及时的血压数据,便于对危重患者的血压连续、动态监测、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有创动脉血压连续监测 有创血压 无创血压 血压测量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类型,主要发生在大中动脉。病变以动脉内膜为主,可在局部出现脂质条纹、纤维斑块等,有时也可累及动脉中层,最终导致动脉狭窄以至完全闭塞。了解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就可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做到未病先防。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硬化 动脉内膜 动脉中层 完全闭塞 动脉狭窄
  • 简介:目的研究高压处理明胶海绵(GF)、真丝线段和聚乙烯醇微粒(PVA,300—500μm)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对41例以子宫出血、月经失常、贫血、下腹部包块等主要表现的子宫肌瘤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随访复查瘤体大小、临床症状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3-9个月,发现真丝线段和PVA的疗效明显高于GF。结论PVA、真丝线段及GF三种不同栓塞剂治疗子宫肌瘤,以PVA疗效最佳且性能稳定;真丝线段次之;而单纯利用GF应慎用。

  • 标签: 子宫肌瘤 真丝线段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 GF 栓塞材料 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间住院的13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通过对病史、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头CT或MRI检查的调查,对其病因、危险因素及性别、年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女性占优势,其中一半女性处在更年期阶段。85%患者具备了多种危险因素。经治疗65%患者在24h内缓解,97%患者72h缓解。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多因素发病,应针对病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危险因素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血管病中常见的最重要的一种,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调血脂药物包括调血脂类药物、抗氧化剂、多烯脂肪酸类药物等。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研究进展
  • 简介:在颈动脉疾病中,单侧椎动脉闭塞是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因椎动脉的管径较细,行程迂曲,同时有较长的一段行走在颈椎横突形成的骨性管道内等因素,而造成了椎动脉形态和功能上的不利因素,成为脑血管疾病的好发部位。现将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应用彩超检出的单侧椎动脉闭塞的12例报道如下。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诊断 单侧椎动脉闭塞 颈动脉疾病
  • 简介:冠狀動脉粥樣硬化的確診有賴于血管内超聲檢查和冠狀動脉造影檢查,但這兩種檢查方法均存在費用高、有創傷性的缺點,不利于臨床廣泛應用。近年來國内外有文獻報道頸動脉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脉粥樣硬化之間存在密切的相關性,而應用頸動脉超聲檢測頸動脉粥樣硬化的方法簡便、快捷,有利于臨床早期檢測冠心病高危病人。

  • 标签: 頸動脈 超聲檢查 預測 冠心病 臨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介入后的有效护理措施与效果。方法:2019年11月-2021年10月本科接诊脾动脉栓塞病人40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介入后用综合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康复时间等指标。结果:从康复时间上看,试验组是(6.98±1.47)d,和对照组(9.85±1.93)d比较更短(P<0.05)。从满意度上看,试验组95.0%,比对照组75.0%更高(P<0.05)。结论:于脾动脉栓塞介入后用综合护理,满意度高,且利于康复时间的缩短。

  • 标签: 介入后 满意度 脾动脉栓塞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对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0例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与全面的护理后均康复出院,术后再出血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率为0%,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满意率为100%(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实施细致全面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术后再出血及其它并发症,促进疾病的快速康复,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同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对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0例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与全面的护理后均康复出院,术后再出血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率为0%,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满意率为100%(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实施细致全面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术后再出血及其它并发症,促进疾病的快速康复,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同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椎基底动脉变异诊断中头颈CTA的运用。方法:选取于2022年3月至2022年5月参与研究的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共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分析40例患者的DSA检查的临床资料,将其列为对照组;现将40例患者进行CTA检查,将其列为观察组。对比分析观察组对椎基底动脉变异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经检查结束后,观察组的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的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结果:头颈CTA应用于诊断椎基底动脉变异,其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的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头颈CTA检查相比于DSA更为安全,该检查方式应用于椎基底动脉变异的诊断之中,能够为后期治疗提供有利的资料,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椎基底动脉变异 头颈CTA DSA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常规治疗,控制饮食和降糖、调脂、抗炎,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每次5000U,每天2次,连用10d),观察组16例在常规治疗上加用前列地尔静脉滴注,10d为1个疗程,连续运用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相比,治疗前后两组相关生化指标比较提示疗效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双下肢动脉内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下肢动脉血流量、相关生化指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前列地尔 内径 血流量
  • 简介:目的探究将外踝后穿支皮的临床应用应用于足跟区皮肤缺损组织重建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2月至2018年7月间收入的所有足跟区皮肤缺损组织缺损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12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所有患者均应用外踝后穿支皮的临床应用同期修复缺损组织,观察所有患者的组织缺损修复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其组织缺损状况均得到修复,并且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1±0.9)h。而所有患者的皮制备时间为40-65min,平均时间为(55.4±9.1)min。而实验结果中,患者的皮完全成活率为112(90.32%),其中包括9例远端皮肤坏死、2例患者出现切口局部感染,9例患者出现皮坏死。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症均痊愈,未见存在生命危险患者。结论在对足跟区皮肤缺损组织缺损患者进行组织重建时,可以应用外踝后穿支皮进行修复,能够提高皮的存活率,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关键词外踝后穿支皮;踝关节;足跟区皮肤缺损;组织重建;应用价值踝关节以及足跟区皮肤缺损是临床上一种多发伤,并且也是临床对组织进行修复的一项难题1。相较于传统的背部或腹部皮选择方式来说,外踝后穿支皮的临床应用修复具有更为灵活的制备方案2。所以在本次研究中,探究了将外踝后穿支皮的临床应用应用于足跟区皮肤缺损组织重建中的效果,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2月至2018年7月间收入的所有足跟区皮肤缺损组织缺损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12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本次研究中纳入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64例,所有患者年龄区间介于54-78岁,患者平均年龄数据(61.6±7.2)岁,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资料统计分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后纳入本次实验。(P>0.05)。1.2方法在患者进行手术时,应当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插管,所有患者均采用预防性气管切开,保证患者的呼吸状况。根据患者状况,对患者进行皮缺损修复。在对患者进行气囊止血带下,对患者的皮远端进行切取,将患者的静脉、神经和动脉完全暴露,将其进行切断,结扎,并在远端做好皮制备,将皮周缘切开后掀起,使患者的神经以及营养血管包裹在皮内,纵行将患者的皮肤进行切开,游离患者的静脉浅层,并纵行切开筋膜组织,形成含神经经在内的皮蒂。皮选择完成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进行相应的损伤皮缝合,注意连接患者的神经,保证患者移植皮的血液供应。1.3评价标准观察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和皮制备时间,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术后状况,评价皮修复效果。1.4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数据均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皮成活率则应用百分比(%)的形式进行数据记录,而实验数据应用卡方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时间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数据记录,而实验数据应用t值进行检验。若p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改良式隧道式巩膜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对45例(46眼)青光眼台并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改良式隧道式巩膜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月-24个月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等。结果术后视力<0.1者2眼(4.34%)0.1—0.5者:8眼(60.87%),0.6-1.0者16眼(34.78%)术后跟压平均为14.69±5.26mmHg,仅1例跟压高于正常,药物可控制。结论改良式隧道式巩膜存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中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降压疗效好等优点。

  • 标签: 隧道式巩膜瓣 白内障 青光眼 手术方法 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