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寻找和鉴定对顺铂耐药胃癌细胞的异常甲基基因。方法:我们拟胃癌细胞和耐药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DNA甲基芯片,对比分析两种细胞DNA甲基表达谱差异,结合甲基特异性PCR(MS-PCR)技术验证获得的异常甲基基因。结果:利用DNA甲基谱芯片对胃癌细胞和耐药细胞两个细胞系的基因组DNA甲基谱进行分析,发现1095个甲基差异位点;并筛选出36个高甲基,14个低甲基修饰基因。然后通过MS-PCR方法对这50个基因的甲基修饰在细胞水平上又进行了验证分析,最终筛选出与甲基谱芯片结果一致的14种基因,包括11种高甲基和3种低甲基修饰基因。结论:胃癌癌细胞发生顺铂耐药时,细胞基因组存在广泛的DNA甲基修饰改变。

  • 标签: 胃癌 DNA甲基化 顺铂 耐药
  • 简介:目的:比较p16基因甲基在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州(北方组)和广东揭阳(南方组)之间的异同,探讨p16基因甲基在不同气候环境条件下的两地食管鳞癌(ESC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特异性PCR方法(MSP)分别检测两地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切缘组织p16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状态。采用EnVision免疫组法检测两地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p16蛋白的表达。结果:南方组75例标本中,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切缘组织p16基因甲基率分别为41.3%(31/75)、13.3%(10/75)和6.67%(5/75);癌组织和癌旁组织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3%(22/75)和56.7%(17/30);31例p16基因甲基阳性标本中有2例(6.4%)检测到p16蛋白的表达,而44例p16基因甲基阴性标本中有20例(45.5%)检测到p16蛋白的表达。北方组65例标本中,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切缘组织p16基因甲基率分别为52.3%(34/65)、16.9%(11/65)和7.69%(5/65);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3%(21/65)和66.7%(20/30);34例p16基因甲基阳性标本中有4例(11.8%)检测到p16蛋白的表达,而31例p16基因甲基阴性标本中有17例(54.8%)检测到p16基因的表达。两地组内癌组织p16甲基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切缘组织,p16蛋白表达与p16基因甲基呈负相关(P〈0.01)。两地同类组织比较p16甲基率和p16蛋白表达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16基因异常甲基后功能失活可能是南、北两地食管癌癌变过程的重要事件,在我国南北环境气候条件不同的两地高发区食管癌的发生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环境因素和p16基因功能之间的生物学关联在食管癌的发生中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 标签: 食管癌 P16基因 DNA甲基化 甲基化特异性PCR
  • 简介:《癌症康复》杂志在2006年与北京肿瘤医院运营办合作开办了《健康大讲堂》栏目.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在肿瘤诊断、治疗、护理等领域的新技术.新药物、新疗法进展快速的现状.今年我刊又与北京肿瘤医院合作开办了《医护大讲堂》新栏目.旨在把国内肿瘤界知名专家与国际接轨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疗法、新成果.通过这个栏目.奉献给基层及非肿瘤专业的医护人员,使医护人员及患者都能够从中受益。

  • 标签: 综合治疗 放射增敏 化疗药物 协同作用 肿瘤诊断 医护人员
  • 简介:目的在大鼠肝部分切除基础上建立入肝门静脉动脉加门腔分流术的动物模型,研究大鼠术后早期肝脏细胞能量代谢的变化.方法90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3组:肝切除组+门静脉动脉组、单纯肝切除组及单纯门静脉动脉组,每组30只.观察术前及术后5min吲哚靛青绿15min储留率(indocyaninegreenretentionrateat15rain,ICGR15)、术后5min及2h动脉血酮体比率(arterialbloodketonebodyratio,AKBR)及肝组织能荷(energycharge,EC)的变化情况.结果肝部分切除或单纯门静脉动脉手术均导致术后大鼠ICGR15明显升高(P<0.01),单纯门静脉动脉大鼠肝脏吲哚靛青绿15min储留率显著低于肝部分切除大鼠(P<0.01).肝切除附加门静脉动脉后,大鼠术后ICGR15明显低于单纯肝部分切除组(P<0.01).肝部分切除或单纯行门静脉动脉手术均导致术后大鼠AKBR及EC明显降低(P<0.01),单纯门静脉动脉组大鼠术后2h开始出现回升,而肝部分切除大鼠仍持续下降.肝部分切除附加门静脉动脉组AKBR及EC术后均明显高于单纯肝部分切除组(P<0.01).结论肝部分切除或门静脉阻断的手术操作均明显降低肝脏细胞能量代谢水平,入肝门静脉动脉能有效促进肝部分切除术后大鼠残肝细胞能量代谢水平的恢复.

  • 标签: 门静脉动脉化 大鼠 吲哚靛青绿 储留率 动脉血酮比率 能荷
  • 简介:目的探讨MT-3基因甲基对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行食管癌切除手术,术后经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状细胞癌且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110例病例,分别对选取的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转移淋巴结标本蜡块进行常规连续切片、免疫组染色、提取DNA并扩增DNA样本。应用重亚硫酸钠处理限制性内切图谱分析MT-3甲基情况,统计分析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MT-3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的食管组织,并且在中分化和高分化的食管癌组织中MT-3呈现较明显的高表达,而低分化食管癌组织中MT-3的表达不明显。出现MT-3基因甲基的患者淋巴结转移数量多于未出现MT-3基因甲基的患者,并且出现MT-3基因甲基的患者生存时间和2年生存率均较未出现甲基的患者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3基因的表达程度和甲基程度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病情和预后评估密切相关,有望将其作为病情和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 标签: MT-3基因 甲基化 食管鳞状细胞癌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粪便中MALL基因甲基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确诊的89例结直肠癌患者及33例正常人清晨粪便标本.提取其DNA经处理后采用甲基特异性PCR技术分析MALL甲基状态。比较粪便MALL甲基状态与粪便潜血(FOBT)、CEA诊断结直肠癌的价值。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粪便DNA中MALL基因启动子甲基率为78.7%(70/89),显著高于正常人3.0%(1/33)(P〈0.01)。粪便MALL甲基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度(78.7%)显著高于粪便潜血(30.3%)、CEA(29.2%)(均P〈O.01)。MALL基因甲基状态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无关(均P〉0.05)。结论粪便MALL基因异常甲基对于诊断结直肠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诊断结直肠癌的无创性初筛方法。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MALL 基因甲基化
  • 简介:目的探讨如何对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后的腹膜癌患者进行规范围术期护理。方法对33例腹膜癌患者的围术期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护理的具体内容、围术期的不良事件进行总结规范。结果规范的护理减少了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了腹腔化疗管路的改进。结论针对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癌的患者进行规范的围术期护理,能够减少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腹膜癌 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 围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中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receptor—β,ER—β)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状态及ER—β蛋白的表达,同时分析ER—β启动子甲基与ER—β的表达间的关系,以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ELIVISON二步法检测40例正常子宫内膜、40例子宫内膜息肉及2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β蛋白的表达,同时运用甲基特异性PCR(MSP)检测上述组织中ER—β的甲基情况。结果正常子宫内膜中ER—β的表达较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显著增高(均P〈0.01),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则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ER-β基因甲基率较子宫内膜癌显著降低(均P〈0.05)。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β的阳性表达与ER—β基因启动子甲基状态均呈负相关。结论子宫内膜组织中ER-β的基因甲基可能与子宫内膜息肉乃至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复发密切相关。

  • 标签: 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癌 雌激素受体Β DNA甲基化 甲基化特异性PCR
  • 简介: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作为消化道肿瘤的主要化疗药物之一,通过抑制胸苷合成酶(thymidilatesynthase,TS)达到抗肿瘤效应。而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dehydrogenase,DPD)是5-FU分解代谢的起始酶和限速酶,TS和DPD分别作为5-FU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键酶,在5-FU的治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二者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活性是影响5-FU化疗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TS酶和DPD酶的功能、特点及其与5-氟尿嘧啶疗效的关系,以利于临床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疗方案,实现消化道肿瘤的个体治疗。

  • 标签: 胸甘酸合成酶 二氢嘧啶脱氢酶 消化道肿瘤 化疗
  • 简介:目的:建立人原发性肺鳞癌的组织培养放疗敏感性检测法,快速确定人原发性肺鳞癌组织的辐射敏感性的个体差异,用于筛选放疗方案及指导临床肿瘤个体放疗方案。方法:采用TECIA法检测不同个体原发性肺鳞癌组织在不同剂量、不同分次放疗方案照射后不同时间的细胞凋亡水平。比较不同剂量、不同分次放疗方案照射后不同时间的细胞凋亡水平的差异。结果:TECIA法发现,照射前人原发性肺鳞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较低,放疗后出现较高的细胞凋亡指数,与放疗剂量呈正相关。结论:肿瘤放射敏感性实验对指导患者的个体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肺癌 TECIA 放射敏感性 个体化放疗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技术辅助下利用Stoppa联合髂窝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型:双柱骨折6例、前柱+后半横形骨折1例、T型骨折2例、前柱骨折2例。本组均采用数字技术进行术前计划、术中选择Stoppa联合髂窝入路进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情况;应用Matta标准和Majeed评分系统对骨折复位情况和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6.8(4~18)个月,均达骨性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2(2~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05(85~240)min,平均出血量350(200~1200)ml,术中平均输血400(200~1200)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照Matta评分标准:解剖复位7例、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1例;末次随访按照Majeed评分系统:优7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结论数字技术辅助下利用Stoppa联合髂窝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具有个体、精准治疗特点,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髋骨折 髋臼骨折 数字化技术 Stoppa联合髂窝入路
  • 简介:2014年6月22日.南中国区域从事胶质瘤治疗的专家就低级别胶质瘤治疗在上海召开了专家研讨会。本次会议主要关注低级别胶质瘤领域基础与临床的诸多热点和发展.通过对研究结果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与会专家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 标签: 低级别胶质瘤 个体化治疗 专家 WHO 聚焦 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株中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吉非替尼作用2株EGFR外显子19缺失突变型(H1650、PC9)和2株EGFR野生型(A549、H520)NSCLC细胞。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去甲基化处理,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DAPKmRNA表达情况,甲基特异性PCR(MSP)法检测DAPK启动子区甲基状态。结果吉非替尼对4种细胞株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5-aza-CdR去甲基后,H1650细胞及H520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较前增(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H1650、H520细胞凋亡率上升较明显(P〈0.05)。未经5-aza-CdR处理的细胞株中,吉非替尼敏感型的PC9、A549细胞株存在DAPKmRNA高表达,其基因启动子处于非甲基状态;吉非替尼耐药型的H1650、H520细胞株DAPKmRNA表达水平较低,DAPK启动子处于高甲基状态。5-aza-CdR去除H1650及H520细胞的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后,DAPK基因表达及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较前显著升高(P〈0.05)而吉非替尼敏感的PC9及A549细胞株经5-aza-CdR处理后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抑癌基因DAPK启动子区域的高甲基能够下调DAPK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NSCLC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对DAPK基因进行甲基状态检测,可能为临床上预测吉非替尼疗效提供新的手段。

  • 标签: 死亡相关蛋白激酶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吉非替尼 DNA甲基化 非小细胞肺癌 细胞株
  • 简介:背景与目的:胶质瘤的放射治疗效果与其放射敏感性密切相关,有许多因素影响着胶质瘤的放射敏感性。研究已经发现某些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会导致基因的表达沉默,从而影响肿瘤放射敏感性。本文初步探讨了DNA修复基因ERCC1启动子区CpG甲基与脑胶质瘤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培养4种胶质瘤细胞株MGR1、MGR2、SF767、T98G,集落形成实验法检测其放射敏感性,以2Gy照射后细胞存活集落数(SF2)作为标准表示。应用亚硫酸氢钠修饰后测序的方法对4株细胞中ERCC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状态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其甲基状态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结果:4种胶质瘤细胞株的放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SF2均数范围从0.18到0.70;在ERCC1启动子区CpG为去甲基状态细胞株的SF2值较高(MGR1,0.59±0.09;T98G,0.70±0.05),表示对放射线较抗拒;ERCC1启动子区CpG为甲基状态细胞株的SF2值较低(MGR2,0.18±0.05;SF767,0.32±0.08),表示对放射线较敏感(t=-4.43,P〈0.05)。结论:ERCC1启动子区CpG甲基状态可能与胶质瘤细胞株放射敏感性相关,有希望成为预测胶质瘤放疗敏感性的新指标。

  • 标签: 胶质瘤 甲基化 表观遗传学 放射敏感性
  • 简介: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诱导肿瘤血管正常的时间窗及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对小鼠肺腺癌移植瘤的抑瘤效果。方法选取成功构建的人肺腺癌A54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54只,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荷瘤小鼠24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贝伐珠单抗组各12只,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贝伐珠单抗5mg/kg,于给药后选取第1、3、5、8天共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3只,测量瘤体体积及裸鼠体质量,采用Westernblotting和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瘤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和微血管密度(MVD)。第二部分小鼠30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紫杉醇单药组和贝伐珠单抗单药组各5只及联合组15只。联合组于贝伐珠单抗给药当天及给药后第3、5天各选取5只腹腔注射紫杉醇,紫杉醇和贝伐珠单抗的剂量分别为3mg/kg和5mg/kg,于给药后选取第3、7、10、14、17、20天共6个时间点测量瘤体体积,21天后处死裸鼠称取瘤体质量,采用Westernblotting和免疫组法分别检测瘤体VEGF水平和MVD。结果在第一部分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贝伐珠单抗组给药后肿瘤的生长得到抑制,以第三天抑制效应最显著,此时瘤体的体积最小,瘤体内VEGF含量表达减少,瘤体MVD也相应减少。在第二部分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贝伐珠单抗不同时间点联合紫杉醇给药均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以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醇第三天给药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且瘤体的体积、质量、VEGF含量及MVD均较其他联合给药组少。结论贝伐珠单抗诱导的血管正常化时间窗可能在给药后第1~3天,在该时间窗内联合紫杉醇可达到最大的抗肿瘤效应。

  • 标签: 贝伐珠单抗 紫杉醇 联合给药 血管正常化时间窗
  • 简介:2010’广州神经肿瘤学术论坛将于2010年12月24-27日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承办。论坛将邀请欧美、日本、韩国及国内神经肿瘤领域的著名专家对神经肿瘤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进展做专题报告:

  • 标签: 神经肿瘤 规范化治疗 论坛 神经系统 广州 学术
  • 简介:2014年6月14日.唐都脑科医院人声鼎沸.群贤毕至.第三届西北胶质瘤论坛暨规范治疗培训班在唐都脑科医院15楼国际会议厅成功举行.来自陕西、山西、甘肃、宁夏、河南、青海等全国各地医院神经外科医生2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共同探讨学习胶质瘤的规范治疗及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 标签: 规范化治疗 脑科医院 胶质瘤 培训班 论坛 西北
  • 简介:目的探讨粪便DNA中联合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FRP1)及胞裂蛋白9(SEPT9)基因甲基检测对老年性结直肠癌(CRC)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确诊的35例年龄〉60岁CRC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35例〉60岁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提取CRC患者和正常体检者粪便DNA,采用甲基特异性PCR(MSP)技术分别检测SFRP1及SEPT9基因的甲基状态;比较CRC患者单基因和联合双基因甲基检出率的差异,以及CRC患者联合双基因甲基检出率与对照组的差异;分析CRC患者SFRP1或SEPT9基因甲基与临床病理特征(如年龄、性别、肿瘤位置)的关系。结果CRC患者粪便DNA中SFRP1及SEPT9基因甲基检出率分别为45.71%(16/35)和51.43%(18/3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3/35)和14.29%(5/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82.86%(29/35)的CRC患者粪便DNA中至少存在一个基因的甲基,显著高于单基因检出率(P〈0.01),亦高于对照组的17.14%(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C患者SFRP1或SEPT9基因甲基与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均无关(P〉0.05)。结论粪便DNA中联合SFRP1及SEPT9基因甲基检测比单基因检测更加敏感,对老年性CRC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老年性结直肠癌 粪便DNA 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 胞裂蛋白9 甲基化检测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精准宣教”的个性快速康复外科配合家庭“O2O”宣教模式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的老年结直肠癌手术患者58例,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宣教,观察组采用个性快速康复外科配合家庭“O2O”宣教。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相关知识缺失率、各项术后恢复指标、负性情绪、满意度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一般自我效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项知识缺失率比较中,观察组除“手术形式知识”外,其余各项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术后恢复指标(首次肛门排气以及排便时间、胃管拔除时间、尿管拔除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伤口拆线时间、首次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除拆线时间外,其余各项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前1d比较HAMD、HAMA、满意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精准宣教”的个性快速康复外科配合家庭“O2O”宣教模式,能提高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弥补相关知识的缺失,使病人能够对疾病有正确认识、有效控制疾病,并提高生活质量;且在加快康复速度的同时,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值得继续研究。

  • 标签: 直结肠癌 精准宣教 快速康复外科 家庭“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