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单用ATRA对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规律治疗的初治120例AP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予ATRA口服联合AS2O3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仅予ATRA口服治疗,根据外周血白细胞数、肝功能以及临床症状调整药物用量,均治疗直至完全缓解(CR)。观察诱导治疗阶段CR率和早幼粒白血病基因和维甲酸受体基因融合基因(PML-RARα)转阴所需时间和不良反应,巩固化疗后3年总生存率(OS)和复发率,同时分析白细胞水平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早期病死率、CR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CR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ML-RARα转阴率和总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选取观察组57例患者分析白细胞水平对预后的影响,WBC≥10×109/L患者复发率、病死率、未缓解(NR)率与WBC﹤10×10^9/L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率与总生存率则低于WBC﹤10×109/L患者。结论AS2O3联合ATRA治疗初发APL的疗效较好,达到CR时间缩短,预后提高,白细胞水平对APL的预后有一定影响,导致CR率与总生存率降低。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三氧化二砷 维甲酸
  • 简介:目的:观察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预防结直肠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作用及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12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治疗。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手术前后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结果: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6%vs14.3%,P<0.05)。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进食时间缩短,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降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能够有效预防结直肠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并且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临床上值得应用。

  • 标签: 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 结直肠癌 粘连性肠梗阻 胃肠功能 分子标志物
  • 简介:目的探讨靶向P2X7受体(P2X7R)的小发夹RNA(shRNA)对人鼻咽癌HONE1细胞增殖、凋亡及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根据预实验结果优化shRNA转染条件,将2条靶向抑制P2X7R基因的shRNA载体片段(shRNA-1、shRNA-2)分别高效转染HONE1细胞,同时设转染无义序列(Blank)的空转染组及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分别于转染24、48、72、96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P2X7R表达水平以筛选抑制率高的转染载体用于后续试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各组转染24、48、72、96h后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转染48、96h后的细胞凋亡率,QPCR法检测各组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转染96h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和Wnt/β-连接素(β-catenin)通路中的蛋白变化。结果转染组的P2X7RmRNA水平均低于空转染组和对照组(P〈0.05),且选择干扰效率高的shRNA-1载体进行功能学研究;与空转染组和对照组比较,shRNA-1转染组的HONE1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及促凋亡基因Bid、Bax的mRNA水平均升高,而抗凋亡基因Bcl-2、Mcl-1的mRNA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shRNA-1转染组处理后PI3K/Akt通路中PTEN蛋白水平均升高,而p-Akt水平均降低(P〈0.05),Wnt/β-catenin通路中p-β-catenin、CyclinD1和C-myc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通过shRNA抑制P2X7R基因表达可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可能与抑制PI3K/Akt、Wnt/β-catenin通路有关,对鼻咽癌的防治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小发夹RNA P2X7受体 鼻咽癌 增殖 凋亡
  • 简介:背景与目的:恶性脑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GBM)是最常见的成人原发性脑肿瘤,预后仍不理想。近年来,肿瘤干细胞理论认为脑肿瘤干细胞是GBM进展及治疗耐受的主要原因,只有针对脑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才能更加有效的治疗GBM。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STAT3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WP1193在体外对脑肿瘤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从新鲜手术切除的GBM标本中,分离、培养及鉴定脑肿瘤干细胞。采用Westernblot及RT-PCR法检测WP1193给药后,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使用神经球形成实验评估WP1193对GBM干细胞形成神经球能力的影响。利用RT-PCR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WP1193对CD133阳性细胞的影响。采用MTS及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技术检测WP1193对GBM干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AnnexinV流式细胞术分析WP1193对GBM干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结果:WP1193抑制GBM干细胞STAT3磷酸化及下游基因的表达。WP1193有效抑制GBM干细胞形成神经球的能力及增殖,并可将细胞阻滞于G1期。WP1193在体外通过改变Bax/Bcl-2比例诱导GBM干细胞凋亡。结论:WP1193通过抑制STAT3信号转导通路,有效的抑制GBM干细胞的增殖及形成神经球的能力,并能诱导凋亡。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可作为GBM干细胞的治疗靶点。

  • 标签: WP1193 STAT3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干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Gab2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对AKT、P-AKT、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Gab2的表达。培养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分别用Gab2小干扰RNA(Gab2-siRNA)和阴性对照(siRNA-NC)转染细胞,以空脂质体转染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各组细胞培养48h。应用WestemBlot检测细胞中Gab2、AKT、p-AKT、Bax、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胃癌组织中Gab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Gab2.siRNA组Gab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siRNA.NC组细胞的存活率、凋亡率、迁移数及AKT、P.AKT、Bax、Bcl.2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Gab2.siRNA组细胞的AKT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细胞的存活率、迁移数及P.AKT、Bcl.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Gab2在胃癌组织高表达,沉默Gab2的表达能显著抑制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和迁移,并通过调节Bax、Bcl-2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其可能的机制与AKT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 标签: Gab2 胃癌 AKT信号通路 增殖 凋亡 迁移
  • 简介:目的:探究结构脂肪乳与中/长链脂肪乳支持治疗对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蛋白质和脂质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限期手术的老年直肠癌患者79例,根据术后肠外营养支持脂肪乳剂配方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选用20%中/长链脂肪乳剂治疗,研究组38例选用20%结构脂肪乳注射液治疗,于支持前、支持3天后、支持7天后分别采集外周血,监测患者免疫功能、蛋白质和脂质代谢等指标变化,同时记录营养支持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状况。结果两组蛋白质指标均较支持前提高(P<0.05),研究组除支持前外,其他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脂指标较支持前有所改善(P〈0.05),研究组除支持前外,其他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支持前提高(P〈0.05),研究组除支持前外,其他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输注营养液时出现皮肤潮红、恶心等不适,研究组患者无明显不适,两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结构脂肪乳肠外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蛋白质和脂质代谢,促进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恢复。

  • 标签: 肠外营养 脂肪乳剂 直肠癌术后 营养状况 脂质代谢
  • 简介:目的检测华南地区伊立替康联合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UGTlA*28基因的多态性,观察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用于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华南地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214例,给予伊立替康联合5-FU/LV方案化疗,并进行UGTlA*28基因多态性测定,观察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n结果167例(80.29%)患者为TA6/6纯合野生基因型,40例(19.23%)患者为TA6/7杂合突变基因型,l例(0.48%)患者为TA7/7纯合突变基因型nTA6/6野生基因型和突变基因型患者的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31.20%和20.O%(P=0.191),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90.78%和74.29%(P=0.008)nTA6/7及TA7/7突变基因型患者采用伊立替康治疗时严重延迟性腹泻和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分别为9.76%、9.76%,高于TA6/6野生基因型的5.39%和3.59%。结论UGTlA*28不同基因型对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均有差异。

  • 标签: UGT1A*28 伊立替康 晚期结直肠癌 疗效及不良反应 华南地区
  • 简介:目的观察修饰有骨形态发生蛋白质7(bonemorphogeneticprotein7,BMP-7)功能片段的功能化自组装多肽纳米纤维水凝胶RADKPS在低浓度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10pg/ml)持续作用下对大鼠髓核细胞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髓核细胞(nucleuspulposuscells,NPCs),取第3代NPCs分别在无BMP-7功能片段的RADA16-I或修饰有BMP-7功能片段的RADKPS中培养,试验共分4组:A组(无IL-1β干预的RADA16-I组)、B组(有IL-1β干预的RADA16-I组)、C组(有IL-1β干预的RADKPS组)和D组(无IL-1β干预的RADKPS组)。分别在培养的第3天、第6天及第9天通过RT-PCR和ELISA检测髓核细胞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在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结果RT-PCR和ELISA结果表明在第3天和第6天时C组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到第9天时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水平在第3天、第6天及第9天时均低于A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天时C组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水平低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6天和第9天时,C组中两者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D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核细胞经BMP-7功能片段刺激后对IL-1β抑制其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合成的作用更为敏感,但低浓度IL-1β(10pg/ml)不能完全抵消功能化自组装多肽纳米纤维水凝RADKPS中BMP-7功能片段对大鼠NPCs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合成的促进作用。本研究表明RADKPS在体外条件下有一定的抗IL-1β作用,所以即使在炎症因子IL-1β的存在下,RADKPS仍能促进髓核细胞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合成。

  • 标签: 组织工程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 白细胞介素 水凝胶 大鼠 髓核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调强放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外周血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放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4)与B组(n=44)。A组患者行3D-CRT(3~5野),总照射剂量为66Gy;B组患者行静态调强放疗(5野),总照射剂量为60Gy。两组患者均于放疗前行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亚型水平及外周血免疫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客观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80天,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A、VEGFB、VEGFC水平和外周血CD3^+CD8^+T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外周血CD3^+CD4^+T细胞、CD4^+/CD8^+T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180天,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亚型(VEGFA、VEGFB、VEGFC)水平和外周血免疫因子(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4^+/CD8^+T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A组患者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结论3D-CRT(66Gy)与调强放疗(60Gy)均可有效改善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VEGF水平,且疗效显著,但调强放疗放射总剂量少,不良反应小,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三维适形放疗 调强放疗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序贯二期射频消融(RFA)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Ⅰ期结节型HBV相关性肝癌的疗效及对血清学指标和HBVDNA的影响.方法方法选择87例Ⅰ期结节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4),对照组患者接受TACE序贯二期RFA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TACE序贯二期RFA结合NA抗病毒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甲胎蛋白(AFP)和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及HBVDNA的不可测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1、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的血清ALT和AS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的血清ALT和AST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同时间点观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对照组患者的的血清AFP和CA19-9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血清AFP和CA19-9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HBVDNA不可测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86.36%(38/44),高于对照组的65.12%(2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序贯二期RFA联合NA抗病毒治疗Ⅰ期结节型HBV相关性肝癌可改善患者的血清ALT、AST水平,降低血清AFP、CA19-9水平,提高HBVDNA不可测率,为治疗HBV相关性肝癌提供保障.

  • 标签: 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 射频消融 核苷(酸)类似物 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
  • 简介:目的:探索苦参碱对人乳腺癌耐药株MCF-7/ADR多药耐药性逆转的作用机制及对PI3K/AKT信号通路下游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和MK2206作用MCF-7/ADR细胞24h后的生长抑制率,以抑制率为10%左右为检测标准;用荧光定量RT-PCR、Westernblot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作用MCF-7/ADR细胞24h后Bcl-2、Bax、Caspase-3、PARP、GSK-3β、p65六种基因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0.6、1.2g/L的苦参碱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随着苦参碱浓度的提高,PI3K/AKT信号通路下游作用因子Bcl-2基因和p6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Caspase-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不显著,而Bax基因、GSK-3β基因及PAR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增高;相同抑制率的苦参碱组(0.6g/L)和MK2206组(0.05μmol/L)相比,两组降低基因表达量的差异不明显,苦参碱组更能增加Bax、PARP和GSK-3β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且能够明显减低p6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blot结果显示0.3、0.6、1.2g/L三组不同浓度苦参碱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随着苦参碱浓度的提高Bcl-2和p65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Bax、PARP和GSK-3β蛋白表达量逐渐增高,Caspase-3蛋白表达量变化不明显;相同抑制率的苦参碱组(0.6g/L)和MK2206组(0.05μmol/L)相比,苦参碱组更明显。结论:苦参碱可能是通过作用AKT靶基因启动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中下游相关凋亡因子而发挥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的作用。

  • 标签: 苦参碱 乳腺癌耐药株MCF-7/ADR 多药耐药 PI3K/AKT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探讨黑逍遥散联合肾四味对他莫昔芬治疗乳腺癌所致类更年期症状患者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乳腺癌伴类更年期症状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及口服维生素B1、B6、谷维素,观察组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及黑逍遥散及肾四味加减。持续治疗4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和治疗4个月时的性激素水平(雌二醇、卵泡刺激素、垂体泌乳素、黄体生成素)、血清肿瘤标志物(CA15-3和CA125)水平及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各观察时点的性激素水平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体健康±8.96vs45.69±11.24)、功能评分(55.25±11.78vs36.85±10.29)、症状及经济状态评分(40.14±17.58vs65.87±12.96)相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黑逍遥散联合肾四味可有效改善经他莫昔芬治疗后伴有类更年期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其性激素及肿瘤标志物水平并无影响

  • 标签: 乳腺癌 类更年期 他莫昔芬 中药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3次,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第10天处死,流式细胞仪检测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血清IL-10、IL-2、TNF-a含量.结果两组大鼠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大鼠血清CD4+计数降低,CD8+计数升高,CD4+/CD8+比值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大鼠血清IL-10升高,IL-2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TNF-a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能负性调节大鼠免疫功能.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 简介:目的研究蜂毒素与基因变构IL-2(melittin-^88ArgIL-2)嵌合蛋白,在体外对入卵巢癌细胞SKOV3的抑制作用及对NK细胞的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TT)法研究已经纯化制备的melittin-^88ArgIL-2嵌合蛋白,在体外对入卵巢癌细胞SKOV3生长抑制的作用,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melittin-^88ArgIL-2嵌合蛋白在体外能抑制入卵巢癌细胞SKOV3的生长增殖,能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论melittin-^88ArgIL-2嵌合蛋白在体外具有一定的增强免疫功能和抗肿瘤活性。为其在真核细胞系统的表达、纯化、体内的生物学活性研究以及大规模制备的中试放大研究和临床前期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蜂毒素与基因变构IL-2嵌合蛋白 入卵巢癌细胞SKOV3 NK细胞的杀伤活性 抗肿瘤活性
  • 简介:目的:观察耐药细胞株LS-174T核中YB-1的活性改变及其对P-gp和PCNA转录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YB-1在肿瘤顺铂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顺铂药物浓度递增法、间歇性作用的体外诱导法建立人结肠癌的多重耐药细胞系LS-174T;用EMSA检测耐药肿瘤细胞核中转录因子YB-1活性的改变,半定量RT-PCR检测P-gp和PCNA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耐药细胞株核中YB-1的活性明显增加,且P-gpmRNA和PCNAmRNA的表达水平均较非耐药细胞株明显增高(P〈0.01)。结论:顺铂耐药细胞株细胞核内YB-1活性增高促进了P-gp和PCNA转录表达水平,它们可能共同参与顺铂导致DNA损伤的修复,在肿瘤耐药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Y-Box结合蛋白1 人结肠癌 获得性顺铂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