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疗法联合胰岛素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疗效以及新手儿甲状腺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应用运动联合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者只应用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对新手儿甲状腺功能影响的影响,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引产术率、子痫前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剖腹产、蛋白尿症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重增加现象发生明显小于对照组;空腹血糖控制率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T3、FT3、T4、FT4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TSH值均高于正常值,对照组新生儿升高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运动联合胰岛素能够显著改善妊娠结局,降低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运动疗法 胰岛素 新生儿结局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雷米普利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及尿白蛋白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良好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随机分为联合应用雷米普利与缬沙坦组(治疗组)和单用雷米普利组(对照组)治疗24周,比较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AlbuminExcretionBate,UAER)、尿素氮(Bloodurea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creatinine,SC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二者联合用药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改善肾功能。结论雷米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并可进一步降低UAER,更有利于保护肾功能,其肾脏保护作用独立于降血压作用。

  • 标签: 缬沙坦 雷米普利 高血压 2型糖尿病 尿白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浆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8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手术,后转入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治疗的患者118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Ⅰ组(n=38)、Ⅱ组(n=40)、Ⅲ组(n=40)。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Ⅰ组给予常规治疗,Ⅱ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0.9%氯化钠250ml或5%葡萄糖250ml+丹红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1/日,Ⅲ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0.9%氯化钠250ml或5%葡萄糖250ml+丹红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1/日及体外反搏治疗(1h/次,1/日),连续治疗14d。PCI术前1d、PCI术后1天(24h±2h)、治疗14d时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结果Ⅰ组有2例、Ⅱ组有1例、Ⅲ组有3例由于不能耐受体外反搏或病情加重中途退出试验。与PCI术前1d比较,PCI术后1d三组hsCRP、ICAM-1和VCAM-1均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4d时,与Ⅰ组相比,Ⅱ组、Ⅲ组hsCRP、ICAM-1、VCAM-1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相比,Ⅲ组hsCRP、ICAM-1、VCAM-1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联合体外反博能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的炎症因子水平。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体外反博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 高敏C反应蛋白、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 简介:目的观察坎地沙坦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病人的降压疗效和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72例高血压伴IR的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坎地沙坦酯和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单给予坎地沙坦酯治疗疗程均为4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血糖、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服药后餐后2h血糖、餐后2h胰岛素均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服药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下降,但治疗组收缩压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坎地沙坦酯和二甲双胍治疗高血压伴IR病人,可明显改善病人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提高降压疗效。

  • 标签: 坎地沙坦酯 二甲双胍 高血压 胰岛素抵抗
  • 简介: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对高危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9月于衡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行早期PCI的高危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一般资料。PCI术前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清NT-proBNP及全血NLR水平。对其随访1年,分别记录院内7d、术后30d及1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比较两组NT-proBNP、NLR水平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NT-proBNP、NLR水平与Gensini积分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NSTEMI患者早期PCI后1年内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T-proBNP、NLR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高危NSTEMI患者早期PCI后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MACE组患者院内7d、术后30d和1年的术前NT-proBNP、NLR水平均显著高于非MACE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to-Balloon)时间延长,NT-proBNP和NLR水平升高是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经Pearson分析显示,NT-proBNP、NLR水平与GRACE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NT-proBNP、NLR、NTproBNP联合NLR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9(95%CI:0.762~0.815)、0.776(95%CI:0.758~0.832)、0.902(95%CI:0.813~0.932),敏感度分别为82.8%、81.9%、87.4%,特异度分别为83.6%、82.5%、88.3%。结论高危NSTEMI患者早期PCI前NT-proBNP、NLR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对术后近期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两者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高于单独检测。

  • 标签: N端脑钠肽前体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适形剂量递增放疗至74GY联合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II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以及患者是否从中受益。方法22例没有手术切除的III期患者入组,放疗第1天开始化疗,放疗期间予同期化疗2周期,放疗结束后继续巩固化疗2周期。化疗方案全部采用TP方案(泰素135-175mg/m2,卡铂AUC=5~6,3~4周为一周期)。三维适形放疗剂量递增至64-74GY(2GY/次/日,5次/周),以出现3级或以上的放射急性反应为限制剂量递增的标准。结果20例(91%)患者放疗剂量安全递增到74GY,有19例(87%)患者至少完成3周期化疗。总有效率70%(14/20),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5%,50%。3/4级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15%(3/20。其中2例放射性肺炎,1例放射性食管炎)。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剂量递增至74GY联合化疗治疗是可行的,患者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和可接受的毒副反应,期待进一步的临床试验。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剂量递增,化学治疗
  • 简介:目的评估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与分析2010年8月-2012年8月应用TubridgeFD治疗的28例(共28个)颈内动脉囊状宽颈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①28个动脉瘤大小为11.3~44.0mm,平均(21.6±7.1)mm.共置入Tubridge支架33枚,除1枚支架未能完全打开外,其余均成功置入目标位置.②28个动脉瘤中18个动脉瘤内填塞了弹簧圈,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瘤颈残留2例,大部栓塞16例;10个动脉瘤采取单纯FD治疗,置入FD后造影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对比剂充盈方式改变,瘤内对比剂滞留明显,其中7例术后瘤体充盈体积明显减少(5例充盈率减少为0~50%,2例充盈率减少≥50%).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操作相关出血性或缺血性事件.③临床随访过程中(6~30个月,平均19个月),5例患者出现了短暂性的症状加重,13例患者症状缓解,6例改善,4例稳定.④术后25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5~24个月,平均9.9个月),其中18例动脉瘤影像学治愈(72%),6例改善(24%,仅为少量瘤颈残留),1例稳定(4%);支架覆盖的分支动脉均保持通畅,未发生支架内狭窄及载瘤动脉闭塞.结论Tubridge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是安全和有效的.但本组资料仅为单中心随访结果,长期疗效仍有待于前瞻性多中心的对照研究证实.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操作 随访研究 血流导向装置 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loodpressurevariability,BPV)及血尿酸浓度联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的AMI患者72例为AMI组,另选取30名同期行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动态检测两组血压并计算其白天、夜间和24h的舒张压变异性(dDSD、nDSD、24hDSD)及白天、夜间和24h收缩压变异性(dSSD、nSSD、24hSSD),酶比色法检测两组血尿酸浓度,采用冠脉造影检查所得的Gen-sini积分评价其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并统计AMI组28d病死率。比较Gensini积分〈30分和Gensini积分≥30分患者的BPV和血尿酸浓度以及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BPV和血尿酸浓度,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BPV和血尿酸浓度联合预测AMI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的BPV及血尿酸浓度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28d病死率、Gensini积分〈30分患者比例和Gensini积分≥30分患者比例分别为15.28%、55.56%和44.44%,且死亡患者的BPV和血尿酸浓度均较存活患者高,Gensini积分≥30分患者的BPV和血尿酸浓度均较Gensini积分〈30分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PV和血尿酸浓度联合预测AMI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价值良好。结论BPV及血尿酸浓度联合预测AMI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价值良好,联合检测血BPV及血尿酸可能作为其病情和近期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病变 血压变异性 血尿酸 联合 预测
  • 简介:目的探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及彩超技术联合应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利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入选病例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以及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其肱踝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pulsewavevelocity,baPWV)和趾臂指数(toe-brachialindex,TBI),并分析相关检测数据和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评价。结果两组测得的baPWV、TBI和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和收缩压是IMT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收缩压和血糖是baPWV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收缩压和血糖是TBI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TBI的保护因素。结论结合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指标并应用血管超声技术测量IMT,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外周动脉硬化程度,因其简便性、无创性和可重复性好而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糖尿病 趾臂指数 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探究血栓抽吸联合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rimary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PCI)治疗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急诊入院并接受PPCI治疗的69例青年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血栓抽吸联合PPCI治疗的有43例(作为研究组),仅行PPCI治疗的有2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冠状动脉血流指标、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比较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3级患者比例稍高于对照组、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ST段完全回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troponinT,cTnT)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isoenzymeMB,CKMB)峰值未低于对照组,LVEF稍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研究组心源性死亡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再发心肌梗死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PPCI治疗青年STEMI患者并不能降低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并且有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倾向。

  • 标签: 血栓抽吸 冠状动脉 青年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以下简称MMC)及羊膜移植手术对预防翼状胬肉复发的作用。方法常规手术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并充分止血、泪阜颞侧球结膜下巩膜表面0.3mg/mlMMC溶液棉片放置3分钟,行羊膜移植。术后观察12个月以上,观察复发率。结果101例(121眼)复发6眼,复发率4.95%,治愈率95.05%。结论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MMC及羊膜移植手术对预防翼状胬肉的复发有明显作用。

  • 标签: 翼状胬肉 丝裂霉素C 羊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生物光素敷贴与百克瑞纱布联合应用的作用及效果,以探求快速愈合的换药方法。方法自2013年12月起~2015年12月在我科行表浅脓肿切开引流术的患者1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生物光素敷贴与百克瑞联合应用换药,而对照组只应用传统的方法,结果两组患者从换药次数、愈合时间、引流物减少的时间以及愈合后皮肤状况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生物光素敷贴与百克瑞纱布联合应用,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换药。

  • 标签: 生物光素敷贴 百克瑞纱布 脓肿切开 换药 联合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复方片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中细胞因子人血清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影响。方法以入院病例号为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4例。观察组患者口服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复方片,同时口服依折麦布;对照组患者口服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复方片。比较两组用药后的疗效、安全性及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CRP、IL-4和IL-10的浓度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为(3.3±0.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为(1.3±0.3)mmol/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为为(1.4±0.2)mmol/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CRP、ET-1浓度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TNF-α、CRP、ET-1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IL-10、IL-4浓度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IL-10、IL-4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复方片联合依折麦布可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血脂浓度,有可能更好地发挥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作用。

  • 标签: 高血压 依折麦布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复方片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雷公藤多苷片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来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实验组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95%对我院治疗总体满意,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沉指标为(45.6士5.8mm/h)、C-反应蛋白指标为(21.6士3.0mg/ml)、类风湿因子为(53.2士10.4u/ml),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率较高,采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 雷公藤多苷片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奥美沙坦酯联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伴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成功电复律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4)。对照组常规基础降压、抗凝、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奥美沙坦酯和瑞舒伐他汀口服,随访18个月,观察心房颤动复发次数、血压、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左心房内径和左室质量指数。结果随访结束两组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水平降低、左心房内径缩小及左心室重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80%vs41.20%,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RP水平与AF复发存在正相关(r=0.68,P<0.05)。结论奥美沙坦酯联合瑞舒伐他汀可能具有协同抑制炎症因子CRP、改善心室重构,有效增加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

  • 标签: 奥美沙坦酯 瑞舒伐他汀 高血压 持续性心房颤动 C反应蛋白
  • 简介:目的观察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PEX168)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疗效,并初步评价其安全性.方法纳入2012年11月~2014年1月于陆军总医院干四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6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53.6±9.9)岁.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将所有患者分为:安慰剂组(11例)、PEX168-100μg组(13例)和PEX168-200μg组(12例).用药12周,后随访4周.观察治疗前和随访4周后各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h血糖(2hPBG)的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PEX168-100μg组和PEX168-200μg组FBG、2hPBG以及HbA1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安慰剂组治疗后比较,PEX168-100μg组和PEX168-200μg组FBG、2hPBG以及HbA1c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X168-100μg组有1例(7.7%)发生恶心;PEX168-200μg组有2例(16.7%)发生恶心,1例(8.3%)发生头痛,症状均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自行改善.所有患者未有低血糖、肝肾功能异常和胰腺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能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初步观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可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但本研究病例数有限,今后需大样本的观察研究.

  • 标签: 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 二甲双胍 糖尿病 2型
  • 简介:目的探讨他达拉非联合波生坦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肺动脉高压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波生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他达拉非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心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35%vs.81.40%,P<0.05)。两组治疗前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观察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5%vs.9.30%,P>0.05);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患者接受他达拉非联合波生坦治疗,可有效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肺动脉高压 波生坦 他达拉非 心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术(intra-aorticballoonpump,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治疗成人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myocarditis,FM)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shock,CS)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7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6例成人FM并发CS患者,在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以及IABP辅助下,血流动力学仍呈恶化趋势,而应用静脉-动脉模式ECMO支持,回顾性分析其住院期间及出院随访资料。结果患者年龄(29.50±5.54)岁,其中男1例(16.7%),女5例(83.3%)。ECMO支持时间(154.67±56.40)h,IABP支持时间(179.00±62.92)h。在6例患者中,5例(83.3%)患者成功脱离ECMO辅助循环并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至今,患者的心功能正常。1例患者未能撤机,死于并发症。结论在药物及时治疗和积极防治并发症的基础上,IABP联合ECMO辅助循环治疗可能在FM并发CS患者中起协同作用,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暴发性心肌炎 心源性休克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体外膜肺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