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输血检验中采取低离子凝聚胺技术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择我站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供血的输血患者10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行盐水法检验,而观察组实行低离子凝聚胺技术检验,综合性对比两组检验结果。结果在相关抗体阳性对照凝集轻度方面,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检查出13个凝集细胞,对照组检查3个凝集细胞,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特异性凝集在10秒内消失28例,20秒内消失22例,而在3分钟之内特异性凝集均无消失。结论在临床输血中运用低离子凝聚胺技术,有助于快速检测出不规则抗体,体现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和耗时短的特点,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低离子凝聚胺技术 盐水法 输血检验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影像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于2015年8月~2016年8月经放射影像技术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6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放射影像技术在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诊断中的检出率。结果65例患儿经气管内镜确诊有异物71处,经螺旋CT检查出异物71处,检出率为100%,其中69处异物为直接征象,2处异物为间接征象。结论放射影像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检出率高,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首选诊断方式。

  • 标签: 放射影像技术 气管 支气管异物 儿童
  • 简介:肿瘤标志物是细胞在特定疾病状态下的分子信号,是检测、诊断、治疗、监测肿瘤和判断肿瘤预后的重要工具.如何发现新的、具有高度特异度和灵敏度的肿瘤标志物多年来一直是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1-3].蛋白质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快速发展给肿瘤标志物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蛋白质组一词由Wilkins于1994年首次提出,意指一种基因组或一种细胞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近年迅速发展为一门新兴学科--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其含义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表达蛋白质组学,研究细胞或组织中蛋白质表达的质和量的变化;②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在不同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细胞中各种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调控网络等;③结构蛋白质组学,以阐明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特性为目的[4,5].由于蛋白质组研究具有在整体水平上发掘和寻求潜在肿瘤标志物的能力,使其一经提出便受到肿瘤研究者的重视.

  • 标签: 肿瘤标志物 诊断 治疗 蛋白质组学 细胞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关节镜技术治疗膝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采取的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传统开放手术)和观察组(关节镜手术)各3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之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8.2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1.76%,P<0.05,组间差异显著。结论在膝关节损伤中应用关节镜技术进行治疗临床下个显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标签: 关节镜技术 膝关节损伤 临床疗效 安全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宫腔镜在子宫异常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妇科使用宫腔镜诊治的60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最佳时机行宫腔镜检查,并在宫腔镜直视下将刮宫所得标本行病理检查,对症积极治疗。结果60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中;宫腔内有异常病变者50例,占83.33%,其中子宫内膜息肉20例,子宫内膜增生1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10例,慢性子宫内膜炎8例,子宫内膜癌2例。镜下诊断与病理活检的符合率为95.10%,经宫腔镜治疗病例治愈率为96.74%。结论子宫异常出血原因主要包括内膜息肉、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癌、黏膜下肌瘤,宫腔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子宫出血 宫腔镜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数字化X线影像后处理技术在牙周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42例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与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牙周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摄取数字化曲面断层X光片,与此同时,对患者经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后的图像和未经处理的图像进行比较,观察不同图像对患者牙槽骨改变的判断的组间一致性,以此评价数字化X线影像后处理技术在牙周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相较于未经处理的图像,经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之后的图像清晰度更高,更能帮助临床诊断发现患牙的病变细节,诊断一致性明显更高(100.00%vs78.57%,P<0.05)。结论数字化X线数字化后处理技术应用于牙周病的诊断之中,可进一步提升诊断一致性,是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数字化X线 影像后处理技 牙周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整形外科难治创面的应用方法与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整形外科收治的难治创面患者48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遵循随机分配的分组原则,每组患者各24例,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治疗,为观察组患者提供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并分别给予相应的护理,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在VAS评分、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参与本次实验研究的观察组患者在各项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治疗整形外科难治创面患者时,通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应用,为难治创面患者提供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并结合优质护理,可提升治疗效果,缩短患者愈合时间,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整形外科 难治创面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定量评价分析瞬时弹性成像(Fibrotouch)技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2月来我院体检确诊的12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临床资料并将其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院进行体检的9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实验室指标检测、腹部肝脏超声影像检查及Fibrotouch技术测量CAPTM值。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不明显,但观察组患者的BMI及各实验室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ibrotouch技术检查提示NAFLD患者114例,诊断准确率89.1%明显高于腹部彩超检查结果的78.9%(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CAPTM值与实验室检查值中的TG、FBG、HDL-C、硬度E值呈明显正相关(r=0.056、0.160、0.265、0.887,P均<0.05),而其于BMI、ALT、AST、TC、LDL-C、HbA1c则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瞬时弹性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无痛检测手段,在脂肪定量检测中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准确度,可以作为临床脂肪肝诊断、评估与定期监测的量化工具,在临床中具有较高价值。

  • 标签: 瞬时弹性成像 非酒精性脂肪肝 定量评价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的重要替代疗法之一,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临床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如何保护性地使用内瘘,减少其并发症,延长使用时间,是临床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内瘘使用寿命的长短不仅依赖于血管条件、手术技巧还取决于内瘘穿刺方法,不恰当的穿刺方法会增加内瘘血管的损伤概率。我科于2017年1月开始对血管条件较差患者采用或改用钝针扣眼穿刺,我们对扣眼钝针式穿刺法对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扣眼钝针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面颈部瘢痕整形使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的效果。方法根据2009年7月至2013年6月我院的51例头面颈部瘢痕患者来研究,为患者进行两期手术治疗,先置入皮下扩张器,然后取出,进行瘢痕切除和移植皮瓣治疗。结果根据研究显示,41例患者对手术的效果表示满意,有5例患者出现切口瘢痕增生情况,半年后进行缝合治疗,患者对术后效果表示满意。此次共使用了92个扩张器,有3例术后血肿和1例感染,1例切口外露病例,患者经及时治疗,并发症均消除,没有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结论头面颈部瘢痕使用扩张器修复治疗的效果比较优秀,临床中使用时要注意预防并发症。

  • 标签: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头面颈部瘢痕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究在宫颈癌治疗中应用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40例宫颈癌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应用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治疗)、对照组(20例,应用图像引导下固定野静态调强放疗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靶区的适形度、均匀性、平均剂量、最小剂量、最大剂量、摆位误差、照射治疗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靶区的平均剂量、最小剂量、最大剂量、摆位误差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靶区的适形度、均匀性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照射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在宫颈癌治疗中应用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图像引导下固定野静态调强放疗技术治疗均能有效满足剂量要求,且容积旋转调强技术的适形度、均匀性更佳、时间缩短,更有助于保证放疗效果;图像引导(CBCT)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宫颈癌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精准度。

  • 标签: 宫颈癌 容积旋转调强技术 图像引导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40%碘化油及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甲硝唑行腮腺导管灌注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在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及X片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使用40%碘化油及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甲硝唑进行造影和治疗;对照组仅注射总量为3~5mL的76%的泛影葡胺,全身抗炎治疗。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临床诊断率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出现腮腺肿胀、严重疼痛以及腮腺炎症加重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诊断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痊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40%碘化油及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甲硝唑造影、治疗,其操作简单、造影显影效果好,无毒无害组织刺激小,在进行造影检查的同时还具有治疗作用。

  • 标签: 40%碘化油 腮腺导管灌注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 简介:摘要伴随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临床医学也离不开医学影像信息的支持,医学影像已经成为临床患者诊治以及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医学影像中,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十分关键,该技术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信息处理处理技术,且综合涵盖材料科学、医学、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学等多个学科,且逐渐发展成为专门技术领域。本文将针对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X线影像优化中的相关应用。

  • 标签: 医学影像 X线影像 后处理技术 应用 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输血检验应用凝聚胺技术的优越性和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期间本院接收的242例健康体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血液分别进行普通盐水法和凝聚胺技术行交叉配血,同时将36例疑难血样进行检验,并将两种检验方式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在灵敏度上,凝聚胺法明显优于盐水法,且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凝聚胺法的特异性凝聚和非特异性凝聚全部在180秒内消失。经凝聚胺技术检验出不规则抗体14.77%,输血反应一致83.33%,抗体筛选一致71.43%,疑难配血一致87.50%。结论临床输血检验应用凝聚胺技术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盐水法,能够保障输血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

  • 标签: 凝聚胺技术 输血检验 交叉配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靶区调强放疗技术(IMRT)治疗早期鼻咽癌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确诊鼻咽癌的早期患者2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小靶区调强放疗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调强放疗技术。结果26例鼻咽癌患者,其中实验组13例,对照组13例。实验组与对照组放疗比较,实验组放疗反应(口干、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较对照组轻,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控率统计学无明显差异。结论小靶区调强放疗技术与常规调强放疗技术比较,在保证肿瘤局部控制率基础上,小靶区调强放疗技术改善了患者口干、口腔黏膜反应、提高了生活质量。

  • 标签: 鼻咽癌 小靶区调强放疗 常规调强放疗 放疗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实施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对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择本科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间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研究,按患者输血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40)和去白细胞组(n=40),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血液成分输血治疗,去白细胞组患者进行去白细胞血液成分输血技术,分析总结两种输血方式对患者医院感染状况的影响。结果去白细胞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较常规组明显升高(P<0.05),去白细胞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实施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可减少患者医院感染。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去白细胞输血技术 医院感染 效果
  • 简介:江苏大学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规定和措施,给医学技术学院的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为了谋求跨越式发展,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发展学科,吸引人才;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加强科学研究,强化研究所的建设。

  • 标签: 师资队伍 建设 人才 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技术 学院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1.5T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接收的膝关节损伤患者64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分别采用CT、1.5T核磁共振进行诊断,对比两种诊断结果的精确度。结果1.5T核磁共振的诊断精确度明显高于CT诊断,对比差异显著,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且1.5T核磁共振能够清晰显示患者的关节腔积液、骨质改变、软骨凹陷等状况。结论在膝关节损伤患者中采用1.5T核磁共振技术,不仅诊断精确度较高,而且能够有效显示患者的病灶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1.5T核磁共振 膝关节损伤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心病患者采用介入技术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挑选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所收治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介入技术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后效果与并发症状况。结果所有患儿手术都取得成功。对比两组心胸比率、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等心脏功能指标,观察组都比对照组要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并发症机率,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执行介入治疗技术联合外科手术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 标签: 先心病 介入技术 外科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技术特征。方法选择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图像(CTA)50份,作为CT扫描数据,了解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开颅价值。结果AC长度范围经测量为34.9-54.9mm,平均(45.2±3.8)mm,95%CI经测定为43.4-45.9mm;AB长度范围经测量为33.8-54.7mm,平均(44.3±4.7)mm,95%CI经测定为43.3-45.2mm;BC长度范围为2.7-14.7mm,平均(6.2±2.0)mm,95%CI经测定为5.7-6.6mm。对安全跟离测量,即AC与颈静脉孔间的最短距离,范围为1.2-12.9mm,平均(5.4±2.0)mm,95%CI经测定为4.9-5.7mm。结论在行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时,应用颅骨表面标志与CT重建联合定位,具较高准确性,可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

  • 标签: 颅骨表面标志 CT重建 乙状窦后入路开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