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解剖程序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04年5月至2011年1月,我院施行125例共130次解剖程序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其中男100例,女25例。年龄30~75岁,平均58岁。肿瘤位于肾上极90例,中部20例,下极20例。单侧单发肿瘤120例,双肾肿瘤5例。肿瘤直径1.0~6.0cm,平均3.0cm。术前按肾癌TNM肿瘤分期均为T1N0M0。结果125例患者中,5例双肾肿瘤行分期手术。125例共130次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放,术中未出现大血管或临近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出现9例,其中血尿5例,皮下气肿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肾功能异常2例,经相关保守处理后痊愈。手术时间58~190min,平均110min。术中出血量90~200ml,平均120ml,术中均未输血。。肾动脉阻断时间16—30min,平均23min。术后病理报告肾透明细胞癌110例,乳头状细胞癌5例,切缘均为阴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5例。术后随访2.70个月,平均30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远期肾功能正常。结论解剖程序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局限性肾癌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解剖 程序化 后腹腔镜 肾部分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芍药苷对大鼠放射性肝纤维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雄性SD大鼠放射性肝纤维实验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芍药苷治疗组(20、40、80mg·kg-1),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制备成放射性肝纤维模型,造模后各组每天给予相应药物灌胃。于照射后第26周末处死大鼠,检测大鼠血清中AST、ALT的活性,ELISA法测血清中TGF-β1、HA、PC-Ⅲ、LN含量;光镜下观察肝脏HE染色、MASSON染色病理改变;碱水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羟脯氨酸(Hyp)含量,免疫组法测肝脏组织TGF-β1、Smad3/4/7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损伤和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其血清中AST、ALT活性明显升高,血清中TGF-β1、HA、PC-Ⅲ、LN含量明显增加,大鼠肝脏组织中Hyp含量增加,另外大鼠肝脏组织中TGF-β1、Smad3/4/7蛋白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芍药苷治疗组可明显抑制大鼠血清中AST、ALT活性的升高,降低血清中TGF-β1、HA、PC-Ⅲ、LN的含量,降低肝脏组织中Hyp含量,减轻肝脏损伤程度及胶原纤维增生程度;芍药苷治疗组可减少大鼠肝脏组织中TGF-β1和Smad3/4/7蛋白表达。结论芍药苷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阻断TGF-β1/Smad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 标签: 芍药苷 放射性肝纤维化 TGF-Β1 SMADS
  • 简介:本文根据多年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的使用经验,结合免疫组图像分析的特点,详细分析了免疫组图像计算机定量分析的主要环节及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尤其对免疫组图像测量参数及测量方法的选择和设计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旨在提高免疫组图像计算机定量分析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可重复、可比性,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标签: 免疫组化图像 计算机定量分析 操作规程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术前计划在提高全髋关节翻修中髋臼旋转中心精确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人工髋关节翻修髋臼旋转中心重建病例进行数字术前计划。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平均72.1岁(56~83岁)。以非手术正常侧髋臼旋转中心为标准,以双侧骨盆泪滴下缘连线及骨盆中垂线为参照基准线设定翻修侧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及垂直位置距离,制定重建方案。比较计划与手术实际间髋臼中心的吻合程度。结果术前做计划与术后真实情况的差值间无明显差异(t水平=0.416,P水平=0.692;t垂直=0.399,P垂直=0.704)。结论数字术前计划可为术中内植物及骨重建的组合选择提供更多有用信息,使因骨缺损所致移位的髋臼旋转中心恢复解剖位置,有利于患肢的长度及偏心距的恢复。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翻修
  • 简介:目的分析早期结直肠癌组织中BNIP3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价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甲基特异性PCR技术分析107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BNIP3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状态。结果本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中BNIP3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阳性率为58.9%(63/107)。右半结肠组肿瘤组织中BNIP3基因甲基明显高于左半结肠组(P〈0.001);低分化组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组(P=0.002)。BNIP3基因甲基在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分期等分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BNIP3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BNIP3基因高甲基与早期结直肠癌部位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DNA甲基化 BNIP3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咆(hUVECs)来源的微囊泡(MVs)促进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增殖及促进组织工程腹膜样组织血管的作用。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得hUVECs.无血清培养法刺激释放MVs.并对MVs行电镜检测。WMC与hUVECs来源的MVs体外共培养.对细胞及上清液分别行CCK、ELISA和RT—PCR检测。将rPMC种植在小肠黏膜下层(SIS)表面,分别与加入MVs的培养基和单独培养基预培养1周后,植入裸鼠皮下:2周后取出移植物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透射电镜下可以看到有完整的膜结构的hUVECs分泌的MVs。加入MVs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明屁促进rPMC增殖(P〈0.05),同时在上清液中加入MVs组V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对两组rPMC行VEGF的RT—PCR检测.加入MVs组比对照组表达明显增高。对取出的移植物行HE染色.加入MVs组和对照组相比.可见新生的微血管密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hUVECs来源的MVs能够明显促进rPMC的增殖,诱导rPMC产生VEGF高表达.刺激组织工程腹膜样组织血管.为以腹膜问皮细胞作为尿道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和大范围尿道缺损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微囊泡 腹膜间皮细胞 组织工程 血管化
  • 简介:背景:椎间融合器的表面性征是制约其远期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如何优化可降解性融合器的生物活性和结构特征以适应细胞生长是仿生研制椎间融合器的核心步骤.目的:分析数字影像学及表面修饰技术研制椎间支架的可行性,评估构筑生物支架的方法.方法:获取颈椎标本解剖数据,对相邻层匹配轮廓间三维表面进行重构来确定支架形貌,以Nd:YAG激光联合RGD表面修饰纳米级β-磷酸三钙/壳聚糖/聚己内酯支架,观察支架形貌,测定支架的相容性、亲水性及降解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图像三维重构可提高支架外部轮廓的精确度,减少单纯理化制备过程的参数误差,使支架空间三维布局更加合理,联合表面改性后的支架拥有稳定的降解速率及良好的亲水表面,能达到椎间支架的力学要求,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椎间融合器候选材料.

  • 标签: 仿生椎间融合器 图像 三维重建 纳米 融合器 表面改性
  • 简介:肺栓塞(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是指肺动脉血管被栓子栓塞导致的疾病,75%~90%的栓子来源于下肢静脉血栓。静脉血栓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形成是腹腔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血流缓慢瘀滞,而腹腔镜术中气腹压力大于下肢静脉血回流的压力,导致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血栓形成。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腹腔镜检查 个性化护理
  • 简介:显微组织图像(例如胞、粒子与晶粒等)的数字图像处理、分割和分析,对于获取显微组织特征的三维信息非常重要。已有数种商用和共享程序包可以用于图像的处理和分析。"ImageJ"即其中之一,其长期广泛采用及其可扩展插件形式已使其成为许多不同应用领域科学家选用的工具。它包含了处理、分割、重建和可视材料显微结构所需要的几乎所有基本的和最新的功能以及图像分析工具(例如‘ParticleAnalyzer’,‘3Dobjectcounter’,‘3DRoiManager’),以用于成组粒子的复杂统计处理。虽然它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很受欢迎,被认为是一种有用的和有效的开放源码的图像处理与分析软件,但是在材料科学领域对其所知甚少。面向材料学界,本文尤其是那些没有图像处理和分析经验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员,在简要介绍ImageJ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其应用于在三维空间中处理、分割和分析显微组织结构连续切片图像的一个通用框架。

  • 标签: 材料体视学 显微组织 系列截面图像 IMAGEJ 图像分割 图像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骨肿瘤患者CT扫描的人工髋、膝关节假体计算机辅助三维个性设计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选取股骨恶性骨肿瘤患者,进行CT扫描,三维重建,计算机辅助术前规划、模拟手术和假体三维设计,发送STL文件定制个性假体。依据术前规划进行保肢手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设计并定制了带定位标识的个性人工股骨柄肿瘤假体和人工膝关节铰连式肿瘤假体,手术瘤骨切除彻底、假体安装顺利、位置合适,术后双下肢等长。结论基于CT重建能设计出带标识个性人工关节肿瘤假体,有利于保肢手术精确恢复下肢长度和精确安装假体位置。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 骨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APC基因截短型突变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关系和荧光标记数字蛋白截短检测技术(P兀)在APC基因截短型突变检测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96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结肠癌44例、直肠癌52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应用荧光标记数字PTT,以从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片段为体外翻译的模板,对50例结直肠癌患者APC基因突变聚集区进行筛查,根据有无截短蛋白的出现,判断基因突变是否发生。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46例结直肠癌患者APC基因突变聚集区进行突变检测。对两种方法的突变检出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50例采用荧光标记数字PPT检测的结直肠癌标本中,13例发生截短型突变,突变检出率为26%(13/50),对其中4例阳性DNA样本进行测序,为无义突变,均导致截短蛋白的产生。46例采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的结直肠癌标本中,11例发生截短型突变,突变检出率为24%(11/46),与荧光标记数字PPT突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3,P〉0.05)。结论APC基因截短型突变是我国散发性结直肠癌较常见的基因改变事件。荧光标记数字肿是快速、高效的基因突变筛查技术。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APC基因 蛋白截短检测技术 突变聚集区 体细胞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