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不同患者实施个性化护患沟通对精神科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住院病人满意度量表(IPSQ)对2017年5月—11月(对照组)和2017年12月—2018年5月(实验组)我院精神科恢复期住院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个性化护患沟通后我科住院患者的专业人员技术和行为、专业人员服务效能、干预、知情权、整体满意评分都明显提高(P<0.05)。结论实施个性化护患沟通可提高精神科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值得精神科护理人员推广使用。

  • 标签: 个性化护患沟通 精神病患者 满意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住院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干预组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由患者或家属在出院时填写住院满意度调查表,评价两组康复期患者不同护理方式对住院满意度的影响。结果两组各自实施相应护理后患者及家属对住院满意度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住院满意度,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住院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住院冠心病患者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我院收治的住院冠心病患者60例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认知行为干预,比较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4周后,与护理前相比,观察组患者SAQ(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中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冠心病病情控制及认知评分标准分的改善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住院冠心病患者,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提高其治疗依从度以及冠心病知识知晓率,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认知行为干预 住院冠心病患者 临床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幸福感的影响。方法将成都锦欣精神病医院符合CCMD-3的80例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观察组患者辅以24周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体幸福感得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实施康复治疗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总体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 标签: 康复治疗 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 幸福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幻觉、妄想症状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中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间接治的62例精神分裂并伴有幻觉、妄想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31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根据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阴性、阳性症状进行评分。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阴性、阳性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伴有幻觉、妄想症状的患者中,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最合适且有效的护理方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精神分裂 妄想症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随机抽取南通市17个二级以上医院的361例糖尿病患者住院病历,分析1型糖尿病(T1DM)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胰岛素使用方案对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研究对象T1DM106例、T2DM255例。胰岛素使用方案分为替代治疗或补充治疗。(1)比较两种糖尿病使用的胰岛素治疗方案;(2)比较同一类型糖尿病经两种方案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指标的变化;(3)比较两种糖尿病经同一方案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指标的变化。结果(1)T1DM患者使用补充治疗者占38.8%,T2DM占71.7%。T1DM经替代、补充治疗后,最大血糖波幅分别下降49.8%、5.9%(P<0.05)。(2)使用补充治疗后,T1DM、T2DM平均血糖下降20.2%、33.1%,餐前血糖下降21.3%、34.8%(P<0.05)。(3)使用替代治疗后,T1DM、T2DM平均血糖下降25.5%、37.2%(P<0.05)。结论T1DM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后最大血糖波幅下降明显;T2DM使用补充治疗或替代治疗后,平均血糖、餐前血糖有所改善。提示T1DM需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而T2DM的胰岛素使用建议个体化治疗才能获益。

  • 标签: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治疗 血糖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严重创伤后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对预防PTSD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因严重多发伤入我院急诊科治疗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除给予对症治疗外,提供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从入院接受治疗开始计算,1、2、3个月后分别测试PTSD-SS,评估患者PTSD症状,分别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率。结果心理干预组PTSD发生率13.3%;对照组发生率43.3%。对照组PTSD发生率高于心理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早期心理干预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PTSD的发生率。

  • 标签: 急诊科 PTSD 心理干预 护理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农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上海浦东新区某医院近年来收治的12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及家属均来自农村,运用疾病家庭负担量表(FB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最后结合调查结合予以综合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应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估干预前、后患者的自知力水平。结果干预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SCL-90评分高于国内常模,干预后,SCL-90评分比干预前有明显降低,且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干预后,患者ITAQ评分明显优于干预前。结论农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水平均低于常人,予以系统、科学的综合干预,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综合干预 农村 住院精神分裂症 患者家属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发生率、营养支持应用状况的调查结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24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患者入院48h后利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调查患者的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的发生几率,同时,调查患者入院15d或者出院时的营养支持状况。结果经过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112例(45.16%),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64例(25.81%),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几率149例(60.08%)显著高于中青年患者94例(37.90%),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中114例(45.97%)接受营养支持,并无营养风险的患者中42例(16.94%)接受了营养支持。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调查和研究,大部分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的情况,临床上对于患者的营养支持并不合理,则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改善这一现象。

  • 标签: 恶性肿瘤住院患者 营养风险 营养不足发生率 营养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品管圈活动机制及PDCA循环原则,研究品管圈对精神科三科104名患者提高卫生合格率的效果研究。根据活动数据,显示活动前卫生达标率为49.04%,活动后卫生达标率为86.2%,较活动前提高了37.16%,达到了设置目标值,切实减少了躯体疾病的发生,增强了患者生活技能锻炼,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医院的肯定,实现共同满意的目标。同时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落实好了优质护理。

  • 标签: 精神科 住院患者 卫生达标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降低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的活动主题,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中。结果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使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由活动前的6.47%下降到活动后的2.37%。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促进了住院糖尿病患者血糖的规范化管理,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低血糖发生率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我效能护理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在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研究组还增施自我效能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前及护理3个月后患者精神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焦虑忧郁、缺少活力、思维障碍、激活度以及敌对猜疑维度条目均分较护理前均明显下降(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缺少活力、思维障碍、激活度以及敌对猜疑维度条目均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自我效能护理,有利于患者精神病症状的改善,对提高治疗效果及促进疾病康复具有积极影响。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自我效能 精神科护理 精神病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曲阜市重性精神疾病的流行情况、分布规律,为有效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应用SPSS21.0软件,调取曲阜市重性精神疾病系统2013年1月1日-2014年7月31日417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分析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结果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病种、性别、年龄、婚姻、经济、文化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应通过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强化医疗保障体系、健全防控网络等手段,逐渐减少重性精神疾病的发生。

  • 标签: 重性精神疾病 住院患者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住院抑郁患者进行运动疗法,观察对他们病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方法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所有患有抑郁症患者中,随机挑选出146例,分成均匀等量的参考组和实验组。其中,参考组住院抑郁症患者只进行常规治疗抑郁的药物护理,实验组在参考组的基础上实施运动疗法,然后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症的康复情况和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治疗情况,主要的调查方法是让患者填写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生活质量满意程度评分表。结果由表格观察可知,两组住院抑郁患者治疗后的抑郁康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差异明显,实验组抑郁患者的各项评分结果均优于参考组,且结果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结论在对住院抑郁患者治疗时,除了让其服用常规药物外,鼓励进行运动治疗,能让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病情,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更加健康和满意。

  • 标签: 住院 抑郁患者 运动疗法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探讨职业技能培训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60例进行6个月的系统职业技能培训,对培训前后的阴性症状量表(SANS),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培训后SANS分值有显著降低,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QLS各因子分值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能明显改善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劳动能力,促进患者早日重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 标签: 职业技能培训 慢性精神分裂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通过阐述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意义及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兵团第六师奇台医院4年来通过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使平均住院日持续下降,出院人数持续上升。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是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医疗质量 缩短 平均住院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患儿的情绪障碍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科住院患儿120例通过交谈,沟通及儿童艾森克个性问卷法进行情系障碍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120例患儿中有36%出现恐惧状态;50%出现过焦虑状态;20%出现敌意和愤怒状态;7%出现自怜状态。结论提高护理操作技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满足患儿的各种需求和心理支持,能有效消除住院患儿的情绪障碍。

  • 标签: 住院患儿 情绪障碍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心理护理在内科住院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为广大的医疗同行提供借鉴。方法对560例内科住院病人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8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心理护理,同时采取自制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测评,以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560例内科住院病人中,各种不良心理现象的发生人数为470例,发生率高达83.92%,通过心理护理后,各种不良心理现象大量减少或程度减轻,观察组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达到94.2%,显著高于对照组70.7%。结论对内科住院病人实施科学有效的人性化心理护理,能够充分激发病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消除或缓解病人的各种不良心里现象,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真正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从而使得病人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对病人的病情早日康复十分有利。

  • 标签: 内科住院病人 心理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理模式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精神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自理模式。干预4周后,采取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以及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价两组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并与干预前比较。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NOSIE评分中激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个人卫生、社会能力、社会兴趣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自理模式,可明显提高社会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对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自理模式 住院 慢性精神分裂症 社会功能 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