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对流食管炎的疗效。方法:150例经内腔镜证实的流性食管炎患者用奥关拉唑20mg,每日1次。分别于疗效后2、4、6周观察反酸、烧心、食等症状疗效,并于6周复查胃镜观察镜下治愈率。结果:奥美拉唑治疗2周,即可见症状明显改善,症状记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2、4、6周后,症状治疗显效率分别为53.3%,80.7%及88.0%(治疗4、6周与2周相比,P〈0.01)。治疗6周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6.2%。6周后Ⅰ级食管炎治愈率为97.5%,高于Ⅱ级75.0%。Ⅲ级与Ⅳ级66.7%(P〈0.05),使各级食管炎改善,即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奥美拉唑是治疗流性食管炎的有效药物。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奥美拉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对胆汁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按入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莫沙比利联合铝碳酸镁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d,记录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胆汁流及黏膜炎症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均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蒿芩清胆汤加减,可有效改善胆汁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胆汁流及黏膜炎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莫沙比利和铝碳酸镁片治疗。

  • 标签: 胆汁反流性胃炎 蒿芩清胆汤 辨证论治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为急性心肌梗死导致泵衰竭后,合并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搏术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针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低血压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患者,安装主动脉内球囊搏泵进行治疗,记录观察与护理全过程。结果通过主动脉内球囊搏治疗,能明显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减轻心脏后负荷,减少心脏作功及耗氧,增加心排血量及有效循环血量。结论加强患者的术后护理特别是股动脉穿刺处及球囊搏导管的护理,有效管理机器运转、各项参数指标,从而减少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力衰竭 观察与护理
  • 简介:摘要卫新国主任认为胆汁流性胃炎胆气上逆,脾胃失调,胆胃不和是基本病机,病变在胆,病位在胃,涉及肝、脾。运用疏肝和胃,利胆通降之平胃降逆汤加减辩证治疗胆汁流性胃炎,组方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临床效果好。

  • 标签: 胆汁反流性胃炎 平胃降逆汤 老中医经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兰索拉唑治疗胃食管流病(EItD)的效果及维持用药方法。方法60例(RED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兰索拉唑组)30例,1-4周口服兰索拉唑30xng,每日1次,5一12周改为隔日1次;对照组(雷尼替丁组)30例,用雷尼替丁150xng,每日2次,加吗丁琳10xng每日3次口服,维持用药单用雷尼替丁。治疗期间每周复诊,记录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第12周对食管炎者行胃镜复查观察食管炎变化。结果治疗组症状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雷尼替丁加吗丁琳疗法比较,兰索拉唑治疗GERD具有症状缓解快、完全缓解率高等优点,维持用药只需隔日服药1次,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的雷尼替丁疗法。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24h食管pH值监测、胃镜检查、胃食管流病问卷调查(GerdQ)在胃食管流病中诊断价值。方法:40例初诊为烧心、流的患者,分别予以24h食管pH值监测、胃镜检查、胃食管流病问卷调查。结果:食管pH值监测灵敏度0.9722,特异度1,Youden指数0.9722;GerdQ灵敏度0.7778,特异度0.25,Youden指数0.0278;胃镜检查灵敏度0.833,特异度0.75,Youden指数0.583。24h食管pH值监测较胃食管流病问卷(GerdQ)有显著差异(P〈0.05);24h食管pH值监测较有胃镜检查显著差异(P〈0.05)。结论:24h食管pH值监测在胃食管流病中诊断价值明显高于胃镜检查、胃食管流病问卷调查(GerdQ)。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PH值监测 胃镜检查
  • 简介: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系统介绍了中医药防治流性食管炎的研究动态。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RE) 中医药治疗 综述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方法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1例,男15例、女6例,单侧11例、双侧10例,共31足,均为单纯性马蹄内翻足.年龄5天~5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3.6个月,最长25个月.外观畸形消失,关节功能良好.X线表现正常.已行走的足发育良好,步态正常.结论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治疗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PONSETI方法 外观畸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对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90例胃食管流病患者,并且在此基础上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奥美拉唑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取雷尼替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应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其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并且对于所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食管流病患者选用奥美拉唑治疗,不但能够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有效率提升,并且还能够将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减轻,因而这种方法在实际的临床上得到了有效的推广以及应用。

  • 标签: 消化内科 胃食管 反流病 临床
  • 简介:【摘要】胃食管流属于常见的消化系统类疾病,该病有迁延难愈、病程反复等特点,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近些年以来,随着临床对该病深入研究,对其发病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胃食管流疾病在临床中的治疗疗效,本文就此展开综述,首先简单阐述了中西医对该病病机的研究情况,然后探究了临床治疗研究进展,希望能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消化系统 病机 治疗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搏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90例急性冠状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均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体外搏治疗,比较两组炎症因子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前,两组hsCRP、ICAM-1等炎症因子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体外反搏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流动力学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声带白斑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咽喉流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本院接受的200例声带白斑患者,研究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咽喉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临床病理特征发现200例患者中120例以黏膜慢性炎症/鳞状上皮单纯增生为主,占比60%;34例轻度异型,占比17%;16例中度异型,占比8%;30例重度异型,占比15%。经过深入分析发现,在200例声带白斑患者中,124例患者存在长期吸烟状态,40例患者存在长期饮酒状态,30例患者存在长期的吸烟和饮酒,通过喉镜检查发现,58例单侧发病,占比29%;42例双侧发病,占比21%。200例患者的咽喉流检查发现,23例咽喉流呈阳性,占比11.50%;45例咽喉流呈阴性,占比22.50%,另外咽喉流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声嘶,持续清嗓、咽部异物感,还伴有增生、声带水肿以及喉内黏液附着等症状。结论:咽喉流与声带白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关于其是否是直接造成病变的发展或者癌变的主要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

  • 标签: 声带白斑 临床表现 病理特征 咽喉反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胃食管流患者,采取临床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思路和作用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为在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98例胃食管流病患者,研究时段为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以采取西咪替丁治疗的49例患者划分对照组,将以采取西咪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的49例患者划分观察组。对两组治疗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5.92% vs 77.55%)、不良反应发生率(2.04% vs 14.29%)相比差异明显(P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消化内科 西咪替丁 奥美拉唑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我院在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流性食管炎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常规护理)和实验组(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心理状态、睡眠质量较常规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流性食管炎患者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临床护理状态理想,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常规护理 优质护理 反流性食管炎 睡眠质量 效果评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患者AFP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基因组中微卫星DNA(STR)的关系。方法肝癌组是肝癌住院患者,共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在37岁到81岁之间,平均年龄62.17岁。对照组是100位无肝癌的健康个体,年龄、性别、种族与肝癌组相匹配。以静脉血采血。STR采用PCR和五色荧光自动检测技术进行检测,AFP含量采用化学发光的方法检测。结果肝癌组中AF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携带D2S1338-26基因位点的肝癌患者AFP含量明显低于未携带该基因位点者。结论D2S1338-26基因位点可能在抑制AFP产生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 标签: 肝癌 AFP S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