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中新世威特马塔盆地沉积在北部外来岩体构成的活动基底之上,该活动基底侵位在晚渐新世地层中,并成为新西兰北部会聚板块的一条新边界。威特马塔盆地经历了构造和重力驱动弱变形的复杂相互作用。所形成构造的典型实例出露在奥克兰以北50kin处的阿帕劳阿半岛东部,这是一个世界级的弱成岩变形构造——介于软沉积变形与硬沉积变形之间,是一种被忽略的变形构造。石英含量较少的浊岩层序为一套增厚的沉积序列:D1期滑动同沉积下降;I)2期大型深层滑移及大范围低角度剪切作用,伴随有香肠构造及碎裂地层的产生;D3期逆冲断裂及褶皱反映了以南东向为主的构造迁移;D4期反方向的冲断裂与褶皱;D5期叠加褶皱和左旋剪切作用;D6期大角度断层。变形层序显示出,伴随着沉积物及构造埋深的增加,构造单元的连续或间断向东南方向的迁移。到D3期,松软的沉积物变成了低强度的固结岩。但是,由于压实强度仅约5MPa,所以,直至现今,这套岩层还是弱固结岩,其它沉积盆地中,类似这样的弱固结岩的变形作用肯定也很重要,尤其是那些伴生主动汇聚板块边界和具有未成熟烃源岩的地区。

  • 标签: 沉积变形 构造活动 盆地沉积 叠加褶皱 浊积岩 中新世
  • 简介:本书针对引起油井套管的各种主要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实践对防治油井套损的问题提供了相关的参考建议。

  • 标签: 油井套管 损坏机理 套管变形 数学模型 工程实践
  • 简介:据外刊“沉积学研究”杂志报道,压溶、位移蠕变、断裂作用和小型断层作用颗粒级变形机理产生的沉积后分隔作用对砂岩储层中的含油气潜力有重要影响。由厚度在1mm以下的狭长岩层构成的变形带以强烈的局部断裂为特征,是控制储层砂岩中流体流动重要的小型构造。这些变形带可以成为流体流动通道,也可以成为流体流动的障碍,取决于变形和油气流注的时间。对纽芬兰Jeanned'Arc盆地中流体包裹体的综合研究证明,油气向储层的流注先于变形带的形成,

  • 标签: 变形带 油气运移 控制 流体流动 含油气潜力 流体包裹体
  • 简介:本文研究了在挪威大大陆边缘一线长2000km区域内分布的上侏罗统富有机质硅质碎屑岩的地震成像资料。这些岩石被视为北海和挪威海大部分大油气田的主力烃源岩。我们研究了富有机质地层围限的薄皮重力滑脱构造的典型地震响应。最典型的构造是铲状断层,它们在富有机质地层的上段出现分支并旋转,而在其底部附近则滑脱。这种现象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可见(10,000km^2),但更常见的情况是仅限于掀斜地区。断层的走向与沉积物质下倾移动方向垂直,因此断层的走向可用于指示古倾向。我们观察到了几类收缩构造,其埋深最大只有几百米。尽管它们不仅限于富有机质页岩,但这些地层围限的构造可能有助于确定盆地中是否存在富有机质层段。我们认为,粘土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会减少渗透率。与压实作用有关的垂向流体流动可能在埋藏早期在渗透性较差的富有机质层的底部形成流体超压。这样的超高流体压力层构成了低摩阻拆离面,拆离面上覆沉积层滑动形成了典型的薄皮变形构造。

  • 标签: 有机质含量 变形构造 页岩 滑脱构造 硅质碎屑岩 主力烃源岩
  • 简介:陆相湖盆洼陷带因其洼陷小、距离物源较近,极易发育浊扇体岩性油藏。济阳坳陷北部各主要沉积洼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浊砂体发育。浊扇体可以分为近源浊扇体和远源浊扇体。本文主要论述了渤南洼陷沙三段远源浊砂体沉积特征、分布规律以及浊扇体成藏模式,介绍了用地质、地球物理技术对浊扇体的描述情况。

  • 标签: 渤南洼陷 浊积扇体 测井相 地震相 成藏模式
  • 简介:作者利用概念推理和由物理模型获得的结果,描述了楔形沉积体在粘滞蒸发岩之上向海扩张的力学和动力学特征。如果远端沉积的上覆岩层薄而软,或者其由先存的盐体构成,那么就有可能发生扩张。扩张通过近端延展和相邻底辟隆起的抬升,或者通过大陆中坡向海滑移,或者通过远端收缩作用力调节。由于后来的扩张,快速的沉积前作用可能导致了远端老褶皱的复活。退或再生沉积作用之后长时间的沉积间断,可能使老地堑和底辟在收缩的背景中活化。

  • 标签: 盐构造 楔形体 前积 退积 底辟 重力扩张
  • 简介:本文评价了巴西Campos盆地中硅质碎屑储集层的岩石物理特征与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这种硅质碎屑储集层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其中有委的非储集层沉积和随机分布的胶结层。虽然现有地震分辨率不能识别这种非均质性,但是笔者认为有一些地震属性有助于更为准确地获取产层地层单元中非储集层的累积厚度。更好地了解非储集层的空间分布及其厚度对于绘制实际的产层有效厚度和非均质性图及计算可采石油储量是很有价值的。利用一些基本测井和岩石物性分析结果的速度模型,我们计算了来自合成地震记录的10种地震属性。这些模型中非储集层的垂直分布、厚度和层数均是随机生成的。通过分析根据实际地震资料计算的地震属性和井下非集储层相厚度证实了合成地震记录数据所观察到的相关关系。然后有实际的地震属性约束用克里格外部偏差(Krigingwithexternaldrift或KED)法得出的非储集相的空间分布和累积厚度分布的评价结果。随机模拟可用于量化上述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利用所绘制的风险图可了解非储集相的分布。

  • 标签: 地质统计法 评价 Campos盆地 含油浊积砂岩 油气地质 非储集层
  • 简介:在希腊和意大利存在三个狭长线状盆地,其中两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古代的。通过对盆地内沉积物的分布进行研究得知:沉积物的分布与盆地构造格局的演化有关。这三个盆地分别是上新世一第四纪的Patras-Corinth地堑、Reggio-Scilla地堑和中三叠世的Mesohellenic猪背式盆地。这些盆地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球动力条件。但是不论在哪种情况下盆地内都会出现一个狭窄区,狭窄区内水深急剧变浅形成带脊的海峡,海峡将盆地分成主、次两个亚盆地。尽管这三个盆地沿着轴线的沉积环境不同,但是海峡对盆地内沉积环境的影响却是相同的。通过对老盆地的研究进而预测两个现代盆地及海峡里的沉积环境。海峡中强大的潮汐流把细粒沉积物搬运到亚盆地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梯形扇三角洲逐渐充填海底峡谷,最终海峡消亡。随着深度的不同,亚盆地中或者出现三角洲沉积(小而浅的亚盆地),或者出现浊流沉积(大而深的亚盆地)。而且在海峡和主亚盆之间可能发育伸展陆架。陆架遭受峡谷侵蚀切割,沉积物由细变粗。以上沉积模式可应用于具有类似几何形态的盆地中。

  • 标签: 盆地 陆架 沉积环境 扇三角洲 几何形态 浊积岩
  • 简介:以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方法为基础,结合Aspenplus对考虑碳情形下的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平衡分析。对CO2/CH4比(0.5~3)、反应温度(573~1473K)和压力(1~25个大气压)对平衡转化率、产物组分和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费托合成中生产合成气最适宜的操作条件为温度高于1173K、CO2/CH4比为1,此时2摩尔的反应物可以生成约4摩尔的合成气(H2/CO=1),且仅生成极少量的碳,可以忽略不计。尽管高于973K的温度可以抑制碳形成,但此时生成水的量也增加了,当CO2/CH4比较高(2或3)时更是如此。生成的水量增多可能是由RWGS反应引起的,CO摩尔数增加、H2摩尔数减少以及CO2转化率逐渐增大就是最好的证据。为了找到甲烷CO2重整的真实情况与热力学平衡状态间的区别,本文将模拟的反应物转化率和产物分布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要使乙烯、乙烷、甲醇和二甲醚的产率达到较高的水平,就必须向反应系统中加入有活性和选择性的催化刑。受甲烷分解和CO歧化反应的影响,较高的压力减轻了温度对反应物转化率的影响、增加了碳量,并减少了CO和H2产率。对利用等量CH4和CO2进行的甲烷加氧二氧化碳重整的分析结果表明,要想使反应物转化率和合成气产率都在90%以上,需要的操作温度和进料比分别为1073K和CO2:CH4:O2=1:1:0.1。H2/CO比值始终保持为1,同时产水产率最大限低地减少且不会形成碳。

  • 标签: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 热力学分析 积碳 CO2转化率 平衡转化率 H2/CO
  • 简介:据报道,哥伦比亚国家油气协会(NationalHydrocarbonsAssociation)于2006年7月5日称,包括英国石油公司BP、法国道达尔公司(TotalSA)及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OAOLukoilHoldings)在内的9家石油公司向哥伦比亚Niscota油田发出了收购报价。

  • 标签: 英国石油公司 哥伦比亚 油田 BP 俄罗斯
  • 简介:实验模拟表明,在塑性蒸发岩之上的沉积凸起受重力作用影响,通过向外径向扩张而变形。径向扩张形成同心的和径向的薄皮地堑,然后,这些地堑又被被挤入的盐隆刺穿。盐隆之间的过载区变成沉降沉积中心。随后,盐层枯竭之后持续地扩张促成了盐隆和盐底辟的回落,形成快速沉降的海底凹地,海底凹地成为水道或截留年轻的沉积物。径向扩张导致上覆沉积物大范围的水平迁移,其展布特征和方位随着区域沉积作用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 标签: 盐构造 径向扩张 盐隆 沉积凹槽 底辟隆起
  • 简介:在沉积盆地中,断层可以充当流体流动的阻挡层,也可以充当流体通道。但断层的性质取决于断层带变形及随后成岩过程中的应力条件和岩石性质。近期的一些出版物认为,受第四纪冰川加载所产生的应力的影响,挪威中部海域北海和哈尔腾浅滩地区的油藏沿断层发生了渗漏。而这些地区的侏罗系油藏被晚侏罗世断层作用形成的断层围限,发生断层作用时这里的沉积地层仍然是松软且大部分未胶结。这些断层带并不代表着脆弱带。受砂岩应变硬化和后期成岩作用以及泥岩胶结作用的影响,断层带通常比周围的岩石更坚硬。因此,这些断层带不可能因构造运动而活化。此外,这些油田的上覆第四纪沉积地层中极少有冰川变形的证据。有人提出,非常大的水平应力(据推测与冰川加载期有关)在低于破裂压力的孔隙压力条件下引起剪切破裂,并导致油气随后沿着这些剪切带发生渗漏。我们认为,这种机理在沉积盆地渐进埋藏期间是不可靠的。哈尔腾浅滩约3km深处的水平有效应力高达60MPa,这样高的应力所产生的机械压实和颗粒破碎程度,应当高于地下的观测结果。外应力[即洋脊扩展(洋脊推进)所产生的板块构造应力]将主要通过基底而不是可压缩性更强的上覆沉积岩传递。在盆地逐渐沉降期间,石英胶结所引起的化学压实作用会导致岩石收缩,从而使应力差减小。这种情况会导致脆性变形(剪切破裂),因此在低于破裂压力的应力条件下不可能出现开启裂缝。在逐渐压实的沉降沉积盆地中,在正常情况下水平应力不会超过垂向应力,但下伏基底明显缩短的情况除外。

  • 标签: 沉积盆地 脆性变形 断层带 应力和 渗漏 海域
  • 简介:为建立类似的白垩系储层的露头模型,沿墨西哥北部一条长5kin、近似连续、按倾向定向的横断面,绘制了罕见的阿尔布阶进台地边缘斜坡露头的剖面。研究区位于埃尔塞德拉尔(ElCedral),分布在泥质马弗里克(Maverick)陆棚内盆地周边德弗尔斯河(DevilsRiver)粒状灰岩带的西部边缘。在研究区的拉斯皮拉斯(LasPilas)组中识别出了4个比较完整的斜坡沉积体和相邻的两个斜坡沉积体的一部分。拉斯皮拉斯斜坡沉积体呈复杂的S形一倾斜几何形态,纵向起伏幅度为40-60m,前层倾角8~15°,倾向延伸l~2km。在其内部,斜坡沉积体的前层含有厚层-巨厚层、S形-倾斜形的透镜体,它们在东南方向上呈叠合的向海阶进模式。拉斯皮拉斯斜坡沉积体的顶层、前层以及底层主要由粒状灰岩和富含颗粒物的泥粒灰岩构成。主要的颗粒类型是包壳颗粒,其次是大量的微晶软体动物碎片和内碎屑。孔隙度以溶模孔隙为主,但原始粒间孔也比较常见。灰质砂岩沿着斜坡的高能顶层被簸选、包壳和微晶化,然后向海输送到破波点,在那里它们以间歇性的颗粒流或块体流的形式汇集到陡峭的斜坡前缘。决定着斜坡沉积体轮廓的主边界面很可能代表了阶段性沉积间断和界面的废弃,它们有可能发生在沉积地点沿着浅滩边缘侧向变化的过程中。拉斯皮拉斯斜坡沉积体的结构和组成为地下类似的储层对比提供了直观的资料,如波斯湾阿普特阶舒艾巴组(Shuaiba)[布哈萨(BuHasa)油田]和森诺曼阶米什里夫(Mishrif)组[例如乌姆阿达尔赫(UmmAdalkh)油田)]。

  • 标签: 碳酸盐岩储层 侧向加积 头模型 白垩系 墨西哥 灰岩
  • 简介:墨西哥东南部的韦拉克鲁斯盆地中新世和上新世在板块的交互作用下,经历了削减、走滑和火山作用一系列演化过程。根据时代和构造变形类型将盆地分成六个构造区,盆地充填可以分为两个长期沉积阶段,每一个沉积阶段都能够和主要盆地边界构造事件的强弱变化联系起来。第一个沉积阶段发生在早至晚中新世,受拉腊米造山运动减弱的影响。中新世的盆地是从构造陡峭的盆地边缘演变来的,穿过盆地的深峡谷被切割,并不同程度的被泥岩、粗粒砂岩和砾岩的薄层的侵蚀残余填充。这个侵蚀和无沉积的地带逐渐过渡成厚的富砂的盆底扇。在第一个沉积阶段晚期,由于远处的板块俯冲,水下的火山在海上生长,并形成一个深海的屏障,阻止浊流涌入原来的墨西哥湾。这些火山也作为固定的支柱,作为对区域性削减的响应,在它们周围发育了一些盆地内的逆冲断层带。第二个沉积阶段受到内部盆地的削截和北部盆地边缘——众所周知的贯穿墨西哥的火山岩带的抬升所限制。这个抬升引起沉积物分散体系强烈的结构变形,由此引发大陆架下斜坡沉积沿着盆地由北向南前。与第一阶段的上超叠加样式相反,第二阶段沉积单元以强烈的退覆样式堆积。已证明和假定的储层圈闭组合,包括从四向到三向组合(地层),再到纯地层圈闭都是一致的。根据二维和三维的地震数据画出的四向圈闭很大(P50:5000km^2)并被巨厚的下中新统冲积扇砂岩覆盖。地层圈闭在规模上更薄更小(P50;1000km^2),但比四向的封闭多。因为一些构造经历了长期的压缩脉冲作用,所以顶部的盖层对保存大的气柱高度有较大的地质风险。

  • 标签: 墨西哥 韦拉克鲁斯盆地 圈闭 浊积岩 储层特征 逆冲断层带
  • 简介:我们将根据底栖有孔虫所做的古水深分析与二维和三维的地震地层解释结合起来,来理解卡那封盆地早第三纪晚期一晚第三纪早期的层序边界和海泛面的主要地震不连续面的成因意义。前层序主要是多生境碳酸盐沉积,它可以被分成5个北西向的前的斜坡沉积层序和19个准层序。随着中新世中期以后的强烈的冲刷作用,斜坡沉积前缘从平滑变为明显锯齿状。一旦冲沟出现,就会成为斜坡沉积前缘沉积物分布的集中地点。由于底层相对欠缺沉积物补偿,因此在较低的斜坡和盆地中冲积裙不发育。小规模的变异性表明多相的沉积物散布在整个斜坡水道中。沿着走向,叠置在前上的沉积物搬运从渐新世晚期的西南向转变到晚中新世中期的东北向,表明了印度洋东南部环流的重要重组。明显的地震不连续面代表了浅的古水深地层段和大陆架的海泛。以岩溶地貌为特征的部分陆架相露头与外陆架上的中到外浅海的古水深是同期的。前发生在斜坡逆牵引超过100m的陆架古水深处,而不是沉积至海平面。因此,在卡那封盆地北部,斜坡前缘的上超不是海岸相,斜坡沉积对海平面变化的敏感度是低的。

  • 标签: 古水深 斜坡 海平面变化 陆架 海泛 碳酸盐台地
  • 简介: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是中国石化重点科研院所,主要承担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地球物理技术研发及油田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近几年,以院长王延光为负责人的科研团队致力于高精度地震技术研究与应用。

  • 标签: 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精度 油气勘探 解释技术 地震处理 能源
  • 简介:在阿拉斯加北极野生动物保护区内,沿着1002评估区的东南部边缘,通过岩相学、流体包裹体和裂隙胶结物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与锆石裂变径迹相结合所提供的证据表明,布鲁克斯山脉褶皱断裂带内气体的产生和形变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所采集的三叠系和侏罗系岩石样品中石英胶结裂隙包括堵塞裂隙结构、闭合微裂隙、弯晶和流体包裹体群。这表明,胶结作用分别发生在形变之前、之中和之后。裂隙样品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175-250℃)和温度变化趋势说明了胶结物形成于地层由埋深到抬升的过渡阶段以及地层抬升的早期。在Shublik组和Kingak组的页岩中,富甲烷(干气)包裹体所获得的物质具有很高的热成熟度。通过对这些富甲烷包裹体进行压力模拟得知,在裂隙被胶结的过程中,孔隙流体具有异常高压。该地区的锆石裂变径迹数据记录了64±3百万年前沉积期后的剥蚀作用,这与布鲁克斯山脉早期的构造变形有关。闭合温度为225-240℃,与Shublik组和Kingak组的地层中富含水和干气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相重叠。这种时温关系表明了裂隙的胶结作用发生在布鲁克斯山脉发生构造变形的早期,富干气包裹体则证明了这个时期Shublik组和Kingak组的烃源岩已经超过了油气生成的最高温度,构造圈闭已经形成。因此,烃类生成期与构造变形相关,给这个地区的天然气的勘探工作造成了很大风险。然而,有机质高的热成熟度又表明了可能已经有大量的气体生成。

  • 标签: 构造变形 山脉 流体包裹体 裂变径迹 锆石 均一温度
  • 简介:尼克(Nyk)隆起位于挪威海域沃灵盆地的西部,是一个近北东向的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的构造隆起。该隆起由厚层的上白垩统至下第三系沉积层序构成,这些层序倾向南东,被垂直断距达1500m的正断层切割。根据断层两侧沉积厚度的变化以及地层超覆关系判断,在大约55Ma的挪威与格陵兰分离之前,也就是在坎佩尼期至早古新世的拉张作用期间,这些断层处于活跃状态。两组褶皱使这些保存在与断陷有关的正断层上盘的沉积地层产生了变形。一组褶皱位于断层走向的顺时针方向,另一组与断层走向平行。根据地层关系判断,这两组褶皱都形成于古新世末至始新世初的断陷作用之后。我们认为,这些褶皱是在小规模左旋扭压过程中发育的。这一左旋扭压已分解为正断层的北东一南西向左旋走滑复活和这些断层上盘的北西一南东向共轴缩短作用(褶皱作用)。尼克隆起处于推断的大陆分离线的逆时针方向。我们推测这次扭压作用是由北北西向作用力推动的,力源是初始板块边界的差异地形和这一抬升的轴部区域的热浮力物质。这种变形作用不一定会对烃源岩的成熟度或储集砂体的分布产生明显影响,但有可能形成独特的构造圈闭形态。它还可能增强圈闭边界断层的连通性。

  • 标签: 左旋走滑 边缘盆地 变形作用 早第三纪 正断层 分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