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40 个结果
  • 简介:组织人事工作的核心在于正确掌握和运用党的组织人事工作的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人事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树立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以德为先,创新观念,不断提高组织人事工作能力。

  • 标签: 组织人事 工作 能力
  • 简介:宋明理学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伴随着明代王朝的灭亡而受到了清初顾炎武等人的猛烈抨击,不意竞导引出清人全面否定宋明理学之结果。影响所及,近百年来理学及理学家的文道观及其诗学实践等研究问题也遭遇到了严峻的历史困境。而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问题,涵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哲学、文学等诸文化形态,反映出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几大文化类型之一——宋型文化的哲思意趣、审美取向与文化追求的精微、雅正、弘大气象。只有对此作纵深的研究突破,才可为相关研究课题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和进行研究的理论元点。仔细寻绎前哲时贤的研究足迹,分析其得失,有利于我们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两宋 理学 文道观 诗学
  • 简介:18世纪,山东绅民的抗粮行为常被清廷认为缘自其"民情"兼具"刚狠"和"晓文"的特质,而较少与官府失当联系在一起。嘉道年间,随着州县官吏在田赋征收中盘剥程度的加重,山东绅民时常通过京控渠道进行抗议。但因清廷的整饬始终不见成效,绅民对官府的仇怨持续发酵。至咸丰年间,在州县官因税收压力倍增而继续加重对乡村的盘剥,又未能有效掌控团练的情况下,"恨官久矣"的山东绅民遂借团练之力,频繁而激烈地反抗州县的田赋征收。耐人寻味的是,正是官方自身相信,"吏道之堕"实为团练抗粮的根源,绅民的责任反而获得理解和宽容,提示出当时的吏治危机已相当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山东绅民抗粮动因从"民情"向"恨官"的转变既折射出清王朝自18世纪末开始日渐凸显的吏治危机与官民对立,也预示着晚清以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冲突。

  • 标签: 嘉道年间 田赋征收 乾隆时期 吏道 绅衿 藩臬
  • 简介:“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国际对于中国革命政策转变未能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远离中国革命的斯大林,对瞬息万变的中国革命实际并不了解,所提出的政策转变,不符合中国实际。第二,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看法上,一直存在严重分歧,没有统一的意义.第三,陈独秀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自动放弃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一再妥协、退让。

  • 标签: “四·一二”政变 共产国际 中国 革命政策 政策转变
  • 简介:本文通过揭示赈灾这样的特殊事件及与“分厂”相关连的地方惯习的变化,勾勒出有清至民初嘉定、宝山“分厂”制度的确立和衍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厂董”职能的转化以及传统的乡镇管理模式与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之间的关系,指出在清初救荒活动中划分的以市镇为核心的“厂”的管辖区,后来逐渐演变成事实上的地方行政区划。至清末民初,尽管“厂域”界限纷争不清,但该地的地方自治区域还是完全按照原来的“厂域”面积拟定的。

  • 标签: 江南 分厂 赈济 乡镇自治
  • 简介:在北朝隋唐政治史研究领域,陈寅恪提出过两个具有整体性意义的假说,其一为"关陇集团"学说,其二则是"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以下简称"婚姻集团")说。然而,这两个概念在学术界产生的反响截然不同。"关陇集团"学说迄今仍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凡研治北朝隋唐政治史者,无论赞同与否,都无法绕过"关陇集团"这一概念。学者们在对西魏至唐初的政治走势进行描述时.

  • 标签: 关陇集团 政治史 陈寅恪 唐代 学术界 影响力
  • 简介:1911年,随着清帝国的崩溃,外蒙古宣布独立。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华帝国的政治权威系统面临空前危机。由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以汉人的民族主义为社会动员工具,在民族政治上难以迅速重建权威。这个权威系统的重建将在20世纪中叶由中国共产党人完成。本文回顾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治和20世纪初国家转型的过程,分析了国家转型过程中的政治权威系统与民族政治的关系,重点讨论从传统帝国的权威系统向现代民族国家政治权威系统转变中的民族政治问题。

  • 标签: 中国共产党人 政治权威 中华帝国 国家转型 系统 共和国
  • 简介:一直以来,辛亥革命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往学界对其研究都集中于国内的视角力图从内部寻找答案,对于列强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通常从其"伪装中立""企图干涉""企图瓜分中国获取更大的利益"角度来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英国的外交文献中对这样的观点进行考证。

  • 标签: 辛亥革命 英国 严守中立
  • 简介:关于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成因,目前学术界存在理性主义与文化主义两条大相径庭的解释路径。前者采取"增量"视角,强调作为观念变迁动力机制的现代化的重要性;后者采取"存量"视角,聚焦政治文化延续性对于观念的制约功能。长期以来,泾渭分明的"理性—文化"二分法带来了研究路径的分野,但事实上经济增长、社会变迁、政治发展所代表的"理性增量"与传统政治文化所代表的"文化存量"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生成和演变的宏观结构,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其背后的中观机制。本文认为,理性与文化因素均需借助社会学习、政治传播等政治社会化机制才能对公众施加影响,因此以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介为核心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至关重要。对人教版第十一套中小学政治教科书和2002~2014年《人民日报》的分析表明,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理性增量"和"文化存量"并存,两者的相互对冲塑造着转型期政治文化的基本面貌,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一种介于"理性与文化之间"的发生学。

  • 标签: 民主观念 现代化 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
  • 简介:1905~1911年章士钊曾有过一段在日本和英国留学的经历。在这一过程中,章士钊的思想改变很大,由一个极端的革命论者转变为一个平和的调和论者,从主张废学救国转变为主张苦学救国。本文考察了章士钊赴日前及其在日、英的留学经历,详细地探索了章士钊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轨迹。

  • 标签: 膏年章士钊 留学 思想转变
  • 简介:中国“大一统”观念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是近代中华民族抵抗西方侵略和反对分裂斗争最可依赖的政治文化源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不仅深深植根于自古就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心灵深处,更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和无形而强大的向心力,在西藏地方与内地中原政权和各民族政权建立友好关系、纳入元中央王朝管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在西藏近代的反侵略、反分裂斗争中得到充分体现。

  • 标签: 大一统 西藏 近代 反分裂 反侵略
  • 简介:林鸿被明清批评界视为明初复古的先声,并将后来台阁体"鸣盛"的观念亦归于林鸿的开创。本文通过对林鸿诗歌作品的解读与其诗学观念的探讨,认为上述说法乃是当时一部分诗人的理想和后来诗论家的误读。林鸿尽管有一部分作品有追求盛唐诗风及鸣国家之盛的倾向,但实际上作为闽中诗派的代表,他更多表现出的是隐逸的人生态度与超然冲淡的诗风,并沾染有元代末期诗坛上秾丽哀婉的风气。研究古代作家的诗歌创作,理应认真解读原著并与当时的历史语镜相结合,而不能听信后来某些批评家带有主观偏见的结论。

  • 标签: 鸣盛 复古 冲淡 隐逸
  • 简介:杨茂公铜灯是1996年4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会宁县城北莲花山下清理发掘的一座砖室墓中出土、1997年10月由会宁县博物馆移交白银市群艺馆收藏的一件文物。本文根据新获铜灯铭文资料,重新推定杨茂公死于皇统五年(1145)正(戊寅)月初二(戊申)日,修正铜灯的制作年代为金皇统六年(1146)。同时,就铜灯铭文所记的杨茂公出生时间进行了分析,认为铭文中"丁巳相乙亥月丁卯日"(即熙宁十年十月丁卯日)是不正确的,可能为宋熙宁七(甲寅)年(1074)十(乙亥)月初三(丁卯)日或熙宁十(丁巳)年十一(壬子)月二十(丁卯)日。由此,可以进一步推知杨茂公墓构筑始于金皇统五年(1145),完工于皇统六年(1146),是陇右地区具有准确构筑年代的一座金代早期墓葬,对研究陇右宋金时期葬制葬俗的演变,尤其是探索北宋与金交替之际包括今会宁县在内的祖厉河流域文化面貌的变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杨茂公 铜灯 祖厉河流域 金代墓葬
  • 简介: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从很早前就开始了。有充分证据证明至少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中国与东南亚已经存在比较密切的联系。而在这种不断加强的联系中,佛教一直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存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起着维系中国与东南亚关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东南亚 佛教 外交关系
  • 简介:作为一个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在近代一度被中国知识界所忽视,直到上世纪40年代才逐渐被国人所了解。这一现象的产生既与土库曼斯坦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又与当时中国的现实需要有关。本文从20世纪60年代之前国内报刊对土库曼斯坦的记述入手,分析中国土库曼斯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内在逻辑与影响因素,并以此探讨近代中国对于他者和自身的认识逐步完善的过程。

  • 标签: 中国 报刊 近代 土库曼斯坦
  • 简介: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外交战略经历了一个从"和平外交"到"革命外交"的大转变.促使这种大转变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其中国际因素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归纳与研究,以就教于方家.

  • 标签: 外交战略 和平外交 革命外交 世界革命
  • 简介:抗战时期,是中共在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对于"国家统一"目标和模式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之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一方面,中共仍然没有放弃二大以来确定的以"民族自决"和"地方自治"为基础建立"联邦制"共和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另一方面,中共在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和国家理论与中国"国家统一"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认识到教条主义地照搬"苏联模式"有违中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的弊端,因此在处理实现"国家统一"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国家结构和国家形式问题等方面,开始逐步扬弃客观存在的导致中国四分五裂、导致中华民族离心离德隐患的"民族自决"的理念和概念,开始明确提出并日益强化"民族区域自治"的理念和概念并付诸实践——当然,此一时期中共"民族区域自治"的理念和概念还是被置于"复合制"之国家结构、国家形式——"联邦制"的大框架内,有其自身不可解的逻辑矛盾。但是,也正是基于此一"两难"因而难以"两全"之"困境",中共这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突破和创新,为中共在其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前夕,彻底摒弃"联邦制"之"国家统一"的国家结构、国家形式,而全面代之以具有鲜明而突出的中国风格和气派,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民族区域自治"为特色的"单一制"共和国之"国家统一"目标和模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内驱力。

  • 标签: 中共 国家统一 民族自决与民族区域自治 联邦制与单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