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KD)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438例,根据有无合并DKD分为单纯T2DM组(n=276)和DKD组(n=162),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正常(n=25)、微量(n=75)以及大量白蛋白尿组(n=62),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G1期(n=28)、G2期(n=27)、G3a +G3b期(n=35)、G4期(n=39)以及G5期(n=33),分析RBP、SDF-1与肾功能指标UACR、血尿酸(UA)、血清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血肌酐(Scr)的关系。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用于分析RBP、SDF-1对DKD的判别价值;Pearson用于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于RBP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DKD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长,RBP、UACR、UA、BUN、β2-MG、Scr水平高,SDF-1、eGFR低,与单纯T2DM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BP、SDF-1判别DKD的曲线下面积为0.903、0.868,最佳截断值为70.71 mg/L、5.69 ng/mL。随着尿白蛋白和临床分期的增加,RBP、UACR、UA、BUN、β2-MG、Scr水平逐渐升高,SDF-1、eGFR逐渐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患者RBP与UACR、UA、BUN、β2-MG、Scr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764、0.787、0.693、0.577、0.801,P<0.000 1),与eGFR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0.782,P<0.000 1)。SDF-1与UACR、UA、BUN、β2-MG、Scr均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0.744、-0.794、-0.666、-0.605、-0.820,P<0.000 1),与eGFR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767,P<0.000 1)。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RBP=29.852+0.007UACR+0.101UA+0.497BUN+0.034Scr-0.083eGFR(P<0.001)。结论RBP和SDF-1对T2DM人群中的DKD患者具有一定的判别价值,且DKD肾功能损伤程度与RBP呈正相关,与SDF-1呈负相关,UACR、UA、BUN、Scr升高以及eGFR下降是RBP升高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视黄醇结合蛋白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肾功能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甘精胰岛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汉中三二○一医院收治的1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饮食控制、血压控制及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控制血糖,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治疗1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变化,同时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UAER、Scr、CRP、TC、TG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2/50),观察组为12.00%(6/5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可有效降低患者UAER、Scr、CRP、TC、TG水平,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阿托伐他汀 甘精胰岛素 治疗结果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万步运动对非透析慢性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患者血糖水平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49例非透析慢性D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4例给予基础治疗和营养方案,观察组75例在前者基础上增加万步运动方案。对比干预前、干预1个月末、3个月末两组患者微炎症状态、血糖水平和肾功能。结果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干预1个月末及干预3个月末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观察组血浆CRP、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干预1个月末及干预3个月末血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观察组血清FPG、2-h PG、HbAlc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干预1个月末及干预3个月末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观察组血清BUN、Scr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万步运动可通过加快肌肉内血液循环、促使肾脏血流加快以促进非透析慢性DN患者肾脏毒素排出,改善肾功能,调节血糖水平,改善微炎症状态。

  • 标签: 万步运动 非透析慢性糖尿病肾病 微炎症状态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构建弥漫性脑缺血家兔脑自主调节(CAR)功能损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选用新西兰大白兔20只(脑缺血组10只,控制组1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构建模型,控制组采用同样手术过程,但两侧颈总动脉不进行闭塞。术后分别有创采集脑室内颅内压(ICP)与股动脉动脉压(ABP),离线处理并建立压力反应性指数(PRx)。比较两组PRx以验证该模型模拟脑缺血CAR功能损伤的可行性。结果弥漫性脑缺血家兔脑自主调节功能损伤模型验证脑缺血组和控制组的PRx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构建的弥漫性脑缺血家兔脑自主调节功能损伤模型的方法可行且相对简单,对于早期脑缺血CAR损伤的研究可提供一个有效的监测对象。

  • 标签: 脑缺血 动物模型 脑自主调节 压力反应性指数
  • 简介:摘要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是一种新型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人们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不可避免地暴露于EDCs,大量研究表明EDCs可损害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因此亟待开展干预EDCs毒性的药物研究。双酚A、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重金属、丙烯酰胺是常见的EDCs,本文将对这些常见EDCs诱发的生殖损伤及现今相关药物干预研究进行总结概述,以期为开发更多干预EDCs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双酚A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丙烯酰胺 生殖损伤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并探究多功能颈肌内防护效贴对飞行员颈肌损伤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在任务单位便利抽样选取慢性非特异性颈痛(NCNP)的飞行员80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自研的多功能颈肌内防护效贴治疗,对照组采用活血止痛膏治疗。对比治疗6 h、3 d,2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变化。结果治疗6 h及治疗3 d,观察组、对照组的VAS 评分和NDI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 VAS评分和NDI评分较治疗6 h下降更显著;治疗3 d,2组的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功能颈肌内防护效贴在飞行员颈肌损伤中应用效果较好,对颈部不适及疼痛的保健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多功能颈肌内防护效贴 高载荷 飞行员 颈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小鼠神经功能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C57BL6小鼠60只,体质量27~32 g,4月龄,随机分为3组(n=20):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建立可控性皮层撞击(CCI)模型,假手术组仅进行麻醉。电针组造模后第1日,取小鼠"百会穴"、双侧"足三里穴"进行针刺治疗,1次/d,至动物处死。在造模后第1、5、10日在电针治疗后采用神经功能评分(NSS)方法分别对各组实验小鼠进行评分。在造模前1日及造模后第1、5、10日电针治疗后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小鼠海马波形蛋白、S-100β双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小鼠各时间点NSS评分均低于模型组、电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电针组与模型组造模后第1日NSS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在造模后第5、10日NSS评分均低于模型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电针组与模型组造模后第1日波形蛋白、S-100β双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第5、10日与同时间点模型组比较,波形蛋白、S-100β双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计数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电针持续刺激能降低创伤性颅脑损伤小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减轻颅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反应,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电针 脑损伤,创伤性 星形细胞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拟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手功能障碍的影响,为其提供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手段。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导致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辅以任务导向性训练。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时,通过手功能评定量表评估手功能,通过肌电图(EMG)检测周围神经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手功能实用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均高于治疗前,且桡神经MCV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MCV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EMG潜伏期(LAT)较治疗前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正中神经、桡神经LA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EMG波幅(AMP)均高于治疗前,且正中神经、尺神经AM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正中神经、桡神经AMP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明显提高上肢周围神经损伤后手功能障碍患者的神经肌肉兴奋度,改善手功能,为一种安全、实用、有效的训练方案。

  • 标签: 周围神经 肌电图 手功能 关节活动度 任务导向性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消化道症状与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3日至2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收治的251例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消化道症状包括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的比例。将患者分为普通型(76例)、重型(65例)和危重型(110例),分析不同临床分型和有无消化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发生情况和肝功能指标如TBil、DBil、ALT、AST、ALP、GGT、LDH、白蛋白、球蛋白等结果。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COVID-19患者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纳差(33.9%,85/251)、腹泻(12.0%,30/251)、恶心呕吐(7.6%,19/251)和腹痛(1.2%,3/251)。143例(57.0%)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其中危重型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比例高于普通型和重型患者[75.5%(83/110)比40.8%(31/76)和44.6%(29/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765、16.865,P均<0.01);普通型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比例与重型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消化道症状患者肝功能损伤比例与无消化道症状患者比较[57.8%(67/116)比56.3%(76/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型患者TBil、DBil、ALT、AST、ALP、GGT、LDH、球蛋白水平的中位值,以及TBil水平>34.2 μmol/L、DBil水平>13.6 μmol/L、ALT水平>80 U/L和AST水平>80 U/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3.5 μmol/L、4.9 μmol/L、44.5 U/L、50.0 U/L、64.0 U/L、41.0 U/L、527.0 U/L、33.6 g/L、7.3%(8/110)、7.3%(8/110)、17.3%(19/110)、17.3%(19/110),均高于普通型患者的9.5 μmol/L、2.9 μmol/L、28.5 U/L、28.5 U/L、54.0 U/L、25.5 U/L、225.5 U/L、30.1 g/L、0、0、6.6%(5/76)、2.6%(2/76),以及重型患者的10.4 μmol/L、3.4 μmol/L、30.0 U/L、31.0 U/L、49.0 U/L、25.0 U/L、284.0 U/L、30.7 g/L、0、0、6.2%(4/65)、1.5%(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64、-5.507、-4.000、-6.558、-3.112、-4.333、-4.858、-3.873,Fisher确切概率法、Fisher确切概率法,χ2=4.574、9.620;Z=-3.060、-3.850、-3.923、-5.005、-9.495、-7.651、-3.853、-2.725,Fisher确切概率法、Fisher确切概率法,χ2=4.425、10.169;P均<0.01);危重型患者的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的中位值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分别为85.3 g/L、28.2 g/L、0.8,均低于普通型患者的157.3 g/L、32.3 g/L、1.1,以及重型患者的133.6 g/L、31.6 g/L、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631、-3.647、-4.924、-4.503、-5.283、-3.903,P均<0.01)。有腹泻患者的中位白蛋白水平低于无腹泻患者(28.2 g/L比30.5 g/L),TBil水平>20.0~34.2 μmol/L的患者比例高于无腹泻患者[70.0%(21/30)比10.9%(24/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82, χ2=62.788;P均<0.05)。结论COVID-19患者消化道症状中以纳差最常见,腹痛发生率较低,危重型患者肝功能损伤发生率高。有无消化道症状与肝功能损伤比例无关,有腹泻症状的患者白蛋白水平更低。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腹泻 消化道症状 肝功能 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导向的补液方式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肾血流灌注、肾功能恢复及液体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8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81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以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尿量为导向的传统补液,观察组41例给予经食管多普勒超声(transesophageal Doppler ultrasound,TED)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肾血流灌注、肾功能及液体平衡。结果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CVP值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血清中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及术后3 d的输液量均低于对照组,尿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ED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干预较以CVP和尿量为导向的传统补液干预应用效果更好,能有效改善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肾血液灌注,促进肾功能恢复,维持液体平衡。

  • 标签: 目标导向液体 同种异体肾移植 血流灌注 肾功能 液体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给予终末期肾病(ESRD)血液透析患者高压氧联合解毒固肾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9例ESRD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及观察组(n=45)。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高压氧治疗,观察组接受高压氧联合解毒固肾汤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酶偶联速率法测定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胱抑素C(CysC)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TNF-a、IL-6、CRP、CysC、Scr、BUN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RD血液透析患者接受高压氧联合解毒固肾汤治疗疗效确切,更利于改善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肾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 标签: 终末期肾病 血液透析 高压氧 解毒固肾汤 微炎症状态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α-硫辛酸辅助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肾功能水平、炎性反应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hs-CRP、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1及趋化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下淤青[2.04%(1/49)]及视力模糊[2.04%(1/49)]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12%(3/49),8.16%(4/49)],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硫辛酸辅助治疗能有效保护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降低hs-CRP、TNF-α水平,减轻炎性反应,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α-硫辛酸 肾功能 超敏C反应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坐骨神经来源外泌体(SN-EXO)促进周围神经损伤(PNI)后轴突再生加速功能恢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通过EdU细胞增殖实验评价SN-EXO对许旺细胞(SCs)增殖能力的影响。21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PNI组及SN-EXO治疗组,每组7只。Sham组仅显露右侧坐骨神经,PNI组及SN-EXO治疗组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挤压后神经外膜下分别注射PBS及SN-EXO。术后28 d进行步态分析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检测,并处死各组大鼠取右侧坐骨神经,通过HE染色评价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轴突排列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SCs及轴突再生情况。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N-EXO可显著增强SCs增殖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 d,SN-EXO治疗组SFI为(-27.65±4.36)分,高于PNI组(-57.33±7.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EXO治疗组轴突排列较PNI组更加致密且有序,损伤所致轴突崩解和空泡变性现象较少;SN-EXO治疗组NF200及S100β荧光强度高于PN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N-EXO通过增强SCs增殖能力促进PNI后轴突再生及功能恢复。

  • 标签: 坐骨神经来源外泌体 许旺细胞 周围神经再生 神经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炎症和细胞凋亡是否参与了大潮气量(VT)损伤性机械通气所致大鼠右心室功能障碍(RVD)的发生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SD成年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组)、小VT通气组(LVT组)和损伤性通气组(HVT组),每组10只。CON组保持自主呼吸,LVT组和HVT组分别给予VT为6 mL/kg和20 mL/kg机械通气4 h。右颈总静脉及左颈内动脉置管连接PowerLab生物信号采集和分析系统,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 max)。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右室舒张期末内径(RVEDd)、三尖瓣环收缩位移(TAPSE)及心肌性能指数(MPI)。用颈椎脱位法处死大鼠,取右心室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分别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及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随着给予大鼠VT的增加,HR、MAP、+dp/dt max有逐渐下降趋势,RVSP有逐渐升高趋势,LVT组与CON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HVT组与LVT组和CON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R(次/min):397.6±5.7比433.0±4.8、441.6±7.8,MAP(mmHg,1 mmHg≈0.133 kPa):102.0±2.4比108.5±2.2、110.6±2.1,+dp/dt max(mmHg/s):2 357.65±62.80比2 661.27±55.62、2 679.43±75.13,RVSP(mmHg):28.8±1.0比22.6±0.8、21.9±0.4,均P<0.05〕。超声心动图显示,随着VT的增加,RVEDd/LVEDd比值和MPI逐渐增加,TAPSE逐渐减小,LVT组与CON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HVT组与LVT组和CON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VEDd/LVEDd比值:0.36±0.02比0.26±0.01、0.23±0.02,MPI:1.23±0.03比0.84±0.04、0.86±0.03,TAPSE(mm):1.65±0.03比1.88±0.02、1.91±0.04,均P<0.05〕。右心室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CON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整齐,大小一致;LVT组心肌间质少量炎症细胞浸润;HVT组心肌细胞排列明显紊乱,结构明显破坏,较多炎症细胞浸润。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HVT组IL-6、TNF-α、caspase-3、Bax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LVT组和CON组〔mRNA表达(2-ΔΔCt):IL-6为1.97±0.07比1.09±0.02、1.02±0.03,TNF-α为1.69±0.10比1.10±0.03、1.05±0.04,caspase-3为1.82±0.09比1.08±0.02、1.06±0.03,Bax为2.19±0.14比1.07±0.03、1.04±0.03;蛋白表达(灰度值):IL-6为0.64±0.02比0.38±0.03、0.31±0.04,TNF-α为0.50±0.04比0.16±0.01、0.15±0.01,caspase-3为0.58±0.02比0.29±0.01、0.25±0.02,Bax为0.50±0.03比0.21±0.01、0.26±0.02,均P<0.05〕,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LVT组和CON组〔mRNA表达(2-ΔΔCt):1.23±0.05比1.43±0.05、1.50±0.08,蛋白表达(灰度值):0.42±0.02比0.62±0.03、0.65±0.03,均P<0.05〕。结论心肌炎症和细胞凋亡可能参与损伤性机械通气诱导的RVD。

  • 标签: 机械通气 右心功能障碍 心肌炎症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单侧皮质下脑卒中半球间同位脑区经胼胝体结构连接变化与临床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招募34例单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43例健康人并采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利用高分辨经胼胝体纤维束模板(trancallosal tract template,TCATT)计算并比较卒中组与健康对照组通往半球间同位脑区(包括感觉运动区、前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的32条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差异,进一步与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FA比率(FA ratio,rFA)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UE)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卒中组半球间同位脑区的32条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在中矢状面区域的FA值均降低,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29条(不包括直回、中央旁小叶和内侧眶回的同位脑区经胼胝体纤维束)。这29条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在中矢状面区域的FA值与rFA (CST)、FM-UE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卒中组rFA (CST)与FM-UE评分亦呈显著正相关(r=0.596,P=0.0004)。结论本研究证实皮质下脑卒中的胼胝体微结构受损与病灶同侧CST损伤密切相关。继发性跨半球结构连接损伤对皮质下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

  • 标签: 脑卒中 弥散张量成像 经胼胝体神经纤维束 同位脑区 皮质脊髓束 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正常的睡眠和睡眠-觉醒周期对于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至关重要,而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 SD)可通过多种机制损伤学习、记忆功能,其中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 REM)睡眠的记忆巩固功能和突触可塑性占据着关键性地位。近年来研究证实,黑色素聚集激素(melanin-concentrating hormone, MCH)系统在SD损伤学习、记忆功能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围绕SD中MCH系统功能的变化及其对REM睡眠、突触可塑性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作用于学习、记忆功能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探究SD损伤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黑色素聚集激素 睡眠剥夺 学习 记忆 突触可塑性
  • 简介:摘要紫杉醇作为一线化疗用药,其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和认知功能损伤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结合紫杉醇的药理特性、作用特点,总结近年来紫杉醇对中枢神经元γ-氨基丁酸B型(gamma aminobutyric acid B, GABAB)受体和内质网应激的研究进展,探寻紫杉醇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元凋亡、损伤中枢认知功能的内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标签: 紫杉醇 神经病理性疼痛 认知功能损伤 内质网应激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垂体柄阻断综合征(PSIS)患者垂体柄可见性与性腺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PSIS患者82例,并根据垂体影像学特征分为垂体柄不可见组(NPS组,52例)和垂体柄可见组(PS组,3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并根据垂体柄的可见性估计垂体-性腺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结果82例患者中,确诊年龄(22.81±4.96)岁,最常见的主诉是缺乏青春期发育,其次是身材矮小。垂体影像学表现:NPS组垂体前叶高度<3 mm 27例,3~5 mm 23例,>5 mm 2例;垂体后叶缺失11例,异位41例。PS组垂体前叶高度<3 mm 6例,3~5 mm 21例,>5 mm 3例;垂体后叶异位16例,体积变小13例,正常1例。垂体前叶激素情况:PSIS患者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的患病率分别为100.00%、67.07%、87.80%和68.29%,且NPS组激素缺乏的种类、数目及严重程度均高于PS组(P<0.05),全垂体功能减退症的发生率更高。男性患者中,基础性激素方面,仅NPS组睾酮水平低于PS组(P<0.05)。两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中,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刺激素分泌曲线低平,两者基础值、峰值均低于正常,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IS患者多发性垂体前叶激素缺乏的患病率很高,垂体强化磁共振成像可用于诊断PSIS,显示垂体柄的可见性,可用于评估PSIS患者的严重程度。

  • 标签: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 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assy-Muir说话瓣膜(PMV)对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吞咽生物力学和误吸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伴误吸的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PMV干预组(10例)和PMV干预组(10例)。非PMV干预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PMV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佩戴PMV治疗,治疗结束时间为治疗2周后或拔除气管套管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后),采用高分辨率测压检查和吞咽造影检查评估2组患者吞咽过程中的颚咽收缩压力峰值(VP-Max)、食管上括约肌松弛后压力峰值(UES-Max)及渗漏-误吸(PAS)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P-Max、UES-Max及P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P-Max和UES-Max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PMV干预组的PAS评分亦较组内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后,PMV干预组的VP-Max和UES-Max分别为(150.87±65.51)mmHg和(206.00±42.28)mmHg,明显高于非PMV干预组(122.45±74.45)mmHg和(190.17±79.5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P-Max的增高与PAS评分的改善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PMV干预能够改善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腭咽收缩功能和UES松弛后收缩功能,腭咽收缩压力峰值的增高与误吸情况的改善呈正相关。

  • 标签: 气管切开术 误吸 Passy-Muir说话瓣膜 吞咽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及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1月— 2016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191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64例,女27例;年龄18~60岁,平均46.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97例,高空坠落伤55例,重物砸伤30例,摔伤9例。损伤节段:颈髓损伤98例,胸髓损伤52例,腰髓损伤19例,圆锥损伤22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61例,B级52例,C级38例,D级40例。将收缩压低于90 mmHg,心率低于60次/min定义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其中35例为低血压组,156例为非低血压组。观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致伤原因、骨折类型、脊髓损伤节段、ASIA分级、血压、心率、合并损伤及住院时间。应用单因素分析模型观察各因素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发生的相关性,筛查导致低血压发生的可疑相关因素,再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相关的高危因素。结果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患者均为颈髓和胸髓损伤,在98例颈髓损伤患者中,26例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7%;在54例胸髓损伤患者中,9例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发生率为17%,均为T5节段及以上损伤的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致伤原因、骨折类型、是否有合并损伤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脊髓损伤节段、ASI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脊髓损伤节段(OR=0.185,95%CI 0.081~0.424)和ASIA分级(OR=0.108,95% CI 0.048~0.244)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显著相关(P<0.01)。结论脊髓损伤节段与ASIA分级是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脊髓损伤节段越高,脊髓损伤程度越重,越容易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

  • 标签: 脊髓损伤 脊神经 自主反射障碍 低血压 独立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