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朱彦民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全书263页,37万字。该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跨学科视野下易学丛书》(第一辑)中一部。该书旨在以史学为视角,对易学发展史进行综括式探究。

  • 标签: 易学 史学 大学出版社 简介 学科视野 基金项目
  • 简介:中国学者和研究中国问题国际学者一直在讨论经济发展“温州模式”。大多数讨论着眼于温州人创业精神、家庭工业、专业化商品市场、农村小城镇发展和传统私人银行信贷系统。但很少人注意温州经济奇迹一个显要特点:即“仪式经济”复兴与扩张包括神灵崇拜、修建庙宇、生命周期家庭仪式、传统农历节日、社区宗教游行活动、佛教道教仪式、基督教教会、祖先祭奠、由宗教激发为社区项目和慈善事业筹款活动、占卜和风水。受过高等教育精英阶层和政府官员一向认为所有这些仪式花费都是“封建迷信”,“毫无用处”,“浪费”。但是,这些仪式花费在抗衡温州经济造成个人财富积累,促进财富再分配和社区建设上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而且,温州仪式经济体现了乔治·巴塔耶所谓追求“自主存在”自由和权利,也就是通过直接接近神圣世界,来超越人世羁绊。

  • 标签: 经济 仪式 中国 宗教
  • 简介:韩愈强调孔墨相用,建立新儒学,认为孔墨相同,直接利用,包括:爱内涵、思想来源、圣人崇拜、贵王贱霸、尚贤、尚同、天神等七大方面;主张孔墨互补,甄别利用;同时注意孔墨不同,谨慎利用。韩愈一生是对孔墨精神践行,是孔墨互用典范。历史上对韩愈孔墨互用进行了评说,认为孔墨互用很有必要,肯定了韩愈积极贡献,其中有蔡元培、冯友兰、陈寅恪、英国著名汉学家葛瑞汉等。

  • 标签: 韩愈 孔子 墨子 相用
  • 简介:<正>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据《韩非子·显学》),其中主要是孟、荀两派。孟子提出性善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仁”学说,发展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性恶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礼”学说,发展为礼法结合、以礼为主治国之道。同时,他们也分别从“仁”和“礼”侧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一、孟子音乐美学思想和孔子一样,孟子论乐文字也是语录式,它们主要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思想。(一)“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孟子·尽心下》(以下凡引《孟子》文字均只注篇名)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告子上》曰:

  • 标签: 审美主体 乐之 美善相乐 音乐美学思想 审美能力 审美客体
  • 简介:状元殿试对策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它既是对当时性文化现象全面把握,又是对历时性文化内涵深刻理解和灵活化用。状元殿试对策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之一,有着重要文化研究价值,对当今考试文体也有着诸多启示和借鉴。

  • 标签: 状元殿试对策 传统文化 载体 文化氛围
  • 简介:沈有鼎认为《墨经》“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①中句子“这是牛”、“这不是牛”是一对“矛盾命题”。②周云之、刘培育进而认为是“单称矛盾命题”。③但是沈有鼎等并没有给出《墨经》文本句子,命题、单称命题,本文认为,在确定出句子,命题、单称命题后这些说法是可以成立。本文将《墨经》对单称命题等认识作一概述。

  • 标签: 单称命题 《墨经》 矛盾命题 沈有鼎 句子
  • 简介:<正>荀学继承孔学而有新发展,使“迂远而阔于事情”孔孟儒学变得切实可行,对儒学发展,尤其是对儒学被付诸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就儒学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来说,荀学与孔学、孟学、董学无疑具有同等地位。然而荀学却长期遭受冷遇,其著作自从西汉末年刘向校订之后,几百年间湮灭无闻,一直到唐代才有杨倞为之作注,但宋代再次受到冷落,与《论语》、《孟子》注家蜂起,成为士人学子必读经典盛况形成强烈反差。荀子本人在唐代被与扬雄相提并论,在宋代更是境遇不佳,一直到元丰二年才勉强被排列到孔庙中从祀位置,与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尊贵地位相差悬殊。对于荀学这种历史命运,时贤提出过一些见解,比较一致看法是:“荀况唯物主义无神论思

  • 标签: 历史命运 荀学 统治阶级 荀子 形成与发展 唯物主义
  • 简介:法家基于人性趋利避害假设,提出"以暴制恶"治国路线,期求通过君主高度集权、以暴力控制群臣、役使全民而寻得"安定秩序".对君主不作任何伦理与理性诉求,只以能否保证君主实现国家控制为惟一目的,强调君主必须集中全部权力以造势,以暴力作为最基本治理手段,首先以阴谋权术控制群臣,进而通过臣以严刑峻法控制民,建构金字塔式高度集中权力格局."法治秩序"是君主专制秩序、绝对的人治秩序和恐怖秩序,是进入政治权力圈的士人为君主集权需要进行功利主义精心设计.它完全排斥历史、理性、伦理价值与依据,只要求以恶制恶方法有效性,虽能收一时之效,却难得一世之功.

  • 标签: 法家 “法治秩序”思想 一元独裁思想 重刑主义 专制主义
  • 简介:一479年齐高帝萧道成即位之后,在政局上自始至终警惕刘宋末年皇室成员骨肉相残导致灭国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甚至雄心勃勃地说:“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①然而,482年萧道成在位不过四年病死,太子萧赜继位,是为武帝。萧赜在政治上继...

  • 标签: 咏物诗 明诗 南齐书 沈约 集会宴游 盛唐诗人
  • 简介:周敦颐引《易》立论开创了理学,其所言“太极”既是天地万物化生源泉,又是天地万物存在基础,同时又为“人极”确立了哲学依据。周敦颐“太极”观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有序可循、富有人文色彩宇宙图景,体现出中国先哲对人生终极境界和高于道德价值(冯友兰语)执著追求。从这一角度讲,这幅宇宙图景又具有极高美学价值。本文从圆融美、动静美、天地人和谐美对周敦颐“太极”之美进行解读。

  • 标签: 周敦颐 太极 圆融美 动静美 和谐美
  • 简介:加强学习,深化研究,弘扬瞿秋白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对瞿秋白同志百年诞辰最好纪念。半个多世纪来,瞿秋白战友和一大批专家、学者积极从事瞿秋白研究,不论是研究中国革命史和党史上瞿秋白,或是研究文学史、新闻史、思想史上瞿秋白,都经历了曲折...

  • 标签: 瞿秋白研究 《多余的话》 马克思主义 鲁迅 新时期 左倾盲动主义
  • 简介:<正>“纳甲”是两汉易学象数学基础,特别是虞翻说《易》,更以“纳甲”为重要依据,贯串于《周易》六十四卦。尽管历代易学家对“纳甲”毁誉不一,但“纳甲”在汉代易学中,又确实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因此要了解汉代易学,就不能不对两汉“纳甲”说作必要研究和探讨。为此笔者谈谈个人浅见,就教于方家。“纳甲”说始于何时,众说不一,或论始于西汉京房,似不尽然。考之《周易》卦爻辞:言“干支”的如《蛊》卦“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巽》卦“先庚三日,后庚三日”。《革》卦“已日乃孚”;言“方位”的如《坤》卦“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蹇》卦“利西南,不利东北”;言“时候”的如《小畜》卦《归妹》卦“月几望”,《复》卦“先王以至日闭关”等等。这说明以“干支”记时和东西方位之说,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夏、商时期,我国先民已经注意到对天象观测,并以太阳主阳属天,极以“天干”(甲、乙、丙、丁、

  • 标签: 汉代易学 周易参同契 六十四卦 大衍之数 五行 七十二候
  • 简介:<正>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这段箴言包含两个命题,一是父母在时要侍奉,不可远游;二是若远游也必有方,此处“方”字或解作明确目的地,或解作按时计程往返。前一命题表述了孝道为重礼制原则,后一命题说这原则

  • 标签: 孔子 司马迁 礼制 孝道 高祖本纪 史记
  • 简介:<正>吴虞对儒家基本态度是从根本上予以否定,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等儒家代表人物都受到他攻毁。但他对战国末年儒学大师荀子却是个例外。本来吴虞对荀子亦持基本否定,但后来经过他对《荀子》重新审视,又以为荀子见识度超越儒家与诸子,甚至视荀子为儒学中路德、中国古代学术界培根。并写作了《荀子之政治论》、《荀子之〈天论〉与辟机祥》、《荀子之〈劝学〉及〈礼论〉》等三篇论著,来阐发荀子政治观、天道观与人性修养学说,对荀子学说作了高度评价。

  • 标签: 吴虞 君主主义 荀子 法后王 法先王 儒家德治主义
  • 简介: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体系和解释系统灵魂,它形成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是古代"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必然结果.阴阳和谐思维充分彰显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和谐思维特色,它逐渐积淀成尚中求和思维模式,对其后中国哲学与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影响.

  • 标签: 周易 阴阳 和谐 思维模式
  • 简介:<正>荀子是先秦著名儒学大师,是先秦思想集大成者,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荀子思想研究比较冷落,对其伦理思想研究尤为薄弱。本文拟对荀子伦理思想主要内容和特色谈些粗浅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 标签: 荀子 伦理思想 重要地位 礼义 集大成者 隆礼贵义
  • 简介:<正>胡宏(公元?~1161年),字仁仲,福建崇安人,学者称五峰先生。为南宋初年著名理学家。和其父胡安国一起隐居湖南衡山,讲学著书,创立湖湘学派。胡宏代表著作是《知言》。这部书是他“优游南山之下余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力行所知,亲切至到”(张栻《胡子知言序》)而完成。学术史家全祖望对胡宏理学成就作出了很高评价,他说:“中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其所作《知言》,东莱以为过于《正蒙》,卒开湖湘之学统。”(《宋元学案·五峰学案》)胡宏到底留下了一些什么思想?这是一个需要作深入细致研究问题。笔者在此只能对胡宏理学思想作一粗略勾勒。不当之处,祈望学界前辈不吝指正。

  • 标签: 胡宏 理学思想 理学家 知言 人性论 哲学本体论
  • 简介:历史上中国不是一个传统契约社会,也缺乏现代意义上民主,但契约意识在古代中国早已存在。先秦时期,统治者和民众、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通过“礼”与“信”长期影响,形成了某种以公正为原则契约关系,从而对统治者行政和民众义务作出了相应规定。它有两个特点:首先,这种规定是不成文,并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其次,这种规定是约定俗成,代表着个体和社会共同价值取向,往往具有舆论和道德层面的力量。在《论语》和《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这种道德层面的契约关系并不鲜见,深刻反映着中国早期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

  • 标签: 先秦 儒家经典 公正 社会契约 价值取向
  • 简介:李伯元文学之路欧阳健居晚清四大小说家之首李伯元,不是梁启超那样时代巨子,而是处于政治漩涡之外小人物;他的人生价值,在于作为一名职业报人和职业小说家成功事业和开创一代风气广泛影响。李伯元,名宝嘉,又名宝凯,伯元是他字,别号南亭亭长.又号游...

  • 标签: 李伯元 庚子国变 “游戏” 《官场现形记》 《绣像小说》 弹词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