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福建省1986、1993、2000年TM影像和2004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影像,在RS、GPS和GIS技术支持下,结合福建省生态环境特征,选取了斑块面积指标、形状指标、破碎化程度指标、聚散性指标、多样性指标等5类景观生态学指数,研究福建省1986—2004年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福建省湿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1986—2004年各期湿地总面积分别是:1793793.06hm^2、1665966.28hm^2、1609862.77hm^2、1618760.97hm^2.各景观面积指数表现出不同程度变化,其中灌溉地、河流、河漫滩、沼泽、盐田景观面积呈现下降趋势,蓄水区、海水养殖景观面积增大,其他类型波动变化;(2)受人类活动影响,景观优势组分对景观整体控制作用有所减弱.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4个时期分别为0.6681、0.7375、0.8165、0.8301,ShannonWiener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3041、0.3356、0.3716、0.3778,斑块面积变异系数由1986年882.0695%下降到2004年516.3157oA;(3)湿地景观受外界干扰程度加大,破碎化程度加剧;同时,湿地原始形态也受到了较复杂影响.边缘密度由1986年5.9981m/hm^2上升到2004年6.6982m/hm^2,平均形状指数也从2.1758略微下降到1.9910;(4)各斑块类型和周围相邻斑块类型空间连接程度进一步降低,湿地景观被分隔态势增强.蔓延度指数下降,4个时期分别为83.3695、81.9283、79.8908、79.8203,斑块结合度从1986年99.2029连续降至2004年9R5459

  • 标签: 湿地 景观 格局演变 福建省
  • 简介:选取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区,以拥挤感知为游客心理容量衡量指标,通过建立游客拥挤感知程度与游客不同接受程度回归方程和构建游客拥挤规范两种方法,测量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瞬时游客心理容量。研究结果表明,以回归方程方法测量,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瞬时游客心理容量人数为729人、6个旅游团;以构建拥挤规范方式测算,瞬时游客心理容量人数为500-800人、6-10个旅游团;基于拥挤感知两种方法测量数据具有相对一致性,测量瞬时心理容量落于拥挤规范数值区段;游客心理容量取决于游客数量、游客之间相互影响、园区休息设施设置和其他方面的负面评价。

  • 标签: 游客心理容量 拥挤感知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 简介:IPCC(2007)预计在21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将会升高1.1℃至6.4℃[1]。在过去20年,全球相继开展了大量增温控制实验,预测各类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响应。据已发表文献统计分析表明,目前野外增温控制实验主要集中于温度受限制中高纬度地区[2-3],在30°N以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还几乎没有主动性控制增温实验[4-6],这限制了对全球变暖如何影响亚热带和热带生态系统认识。

  • 标签: 热带生态系统 控制实验 全球变暖 全球平均温度 文献统计分析 DOM
  • 简介:以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选择1977年LandsatMSS影像、2007年LandsatTM影像和研究区90m分辨率数字地形图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若尔盖高原1977年和2007年两个时期沼泽湿地(包括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景观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与沼泽化草甸面积比(沼泽面积/沼泽化草甸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沼泽与沼泽化草甸面积比由1977年1/3减少到2007年1/7;2007年沼泽面积明显减少,其面积只占沼泽湿地总面积13%;两个时期,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都集中连片分布,聚集度均高于90;与1977年相比,2007年沼泽湿地景观斑块数减少,景观类型趋于单一,而平均斑块面积和聚集度都在增加;研究区沼泽湿地90%以上分布在坡度小于5°空间范围内,随着坡度增大,沼泽湿地退化程度显著增高;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分布质心发生了一定空间位移,沼泽质心向西南偏移了3.88km,沼泽化草甸质心向东北偏移了12.35km。

  • 标签: 景观格局 沼泽 沼泽化草甸 若尔盖高原
  • 简介:国发[2018]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求,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科研管理机制,按照能放尽放要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激励科研人员敬业报国、潜心研究、攻坚克难,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多出高水平成果,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 标签: 科研管理 国务院 原始创新能力 科研人员 绩效 优化
  • 简介:有害植物治理是生态学面临重要难题.为控制危害广州市龙眼洞林场大型木质藤本金钟藤(MerremiaboisianavanOoststr),本研究进行了治理技术探索.通过比较大面积化学除莠、人工清除和隔离带式化学控制3种方法对金钟藤及环境影响,阐明了各种方法利与弊.大面积化学除莠和人工清除虽能清除金钟藤,但都造成了地表长期大面积裸露,从而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同时前者还引起环境污染.隔离带式化学控制既能在较长时期内有效遏制金钟藤扩散,为林地由外到内恢复创造条件,又避免了水土流失.隔离带式化学控制试用了斩荒(草甘膦.乙羧氟草醚混剂)、国产草甘膦、农达、2-甲-4-氯4种农药,综合控制效果以斩荒最优,有效控制时间180d以上,第180d对地上部分、绿枝条和老茎鲜重抑制率分别为85.8%、99.7%和70.0%,明显高于单一使用草甘膦.国产草甘膦与进口农达无显著差异.金钟藤老茎占地上部分近一半鲜重,老茎受抑制率低、抗药性强,是金钟藤抗除草剂能力强主要原因.

  • 标签: 金钟藤 隔离带式化学控制 草甘膦-乙羧氟草醚混剂
  • 简介:Thegoalofthisstudyistoprovideinformationontheprocessofpotholegrowthonagorgestreambed.PotholegeometriesweremeasuredinareachoftheDaburiverbedattheheadofagorgemorethan200mdeeplyincisingintoa650-750mhighplanationsurfaceformedinthemiddleMioceneinnorthernGuangdong,China.Geometricandderivativedataofthepotholesobtainedfromfieldworkwereinterpretedusingstandardstatisticalmethodologies.Ourstudyshowsthat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astreampotholewereonlyrelatedtolocalconditionsofastreamreachwherethepotholeoccurs;theweaknesses,whichareusuallyintersectfractures,typicallyinterconnectedverticaljoints,ortriangularpitsgeneratedbyhittingofrockfragmentsduringfloods,initiatethepotholedevelopmentonastreambed;thegeometricaldimensionsofthepotholesarecontrolledbytectonicjointsdevelopedinbedrockofthestreamreach;theradiusandthedepthofpotholesarestrongly(log)positivecorrelated;thepotholeshapesandtheflowpatternsareinconstantduringpotholegrowth;apotholecanbeformedwithinashortperiod,butcannotbefullydevelopedandmaintainedforalongtimeinastrongincisionstreambed.ThefindinginourstudycanimprovetheunderstandingofQuaternaryenvironmentinGuangdong.

  • 标签: GUANGDONG GORGE STREAM pothole MORPHOLOGICAL FEATURE
  • 简介:本研究从中等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如LandsatTM影像)地物光谱响应曲线入手,介绍分析了国内外几种常用建筑用地提取指数构建原理.然后选取LandsatTM影像进行建筑用地提取实验,并用QuickBird和GoogleEarth同期影像辅以验证.实验得出,比值居民地指数RRI,由于其作者构建时并没有对影像进行辐射校正,从而影响了提取精度和模型适用性;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和差值建筑覆盖指数DBI,提取精度相对较高,但是会混有裸土、污染水体等信息;指数型建筑用地指数IBI和增强指数型建筑用地指数EIBI,提取精度最高,达到92%.虽然EIBI期望改进IBI未能很好抑制裸土信息问题,但实际上所构建指数并没有较好去除裸土信息,可能是其权重选择没有普适性,所以建议建筑信息提取优先使用IBI.

  • 标签: 建筑用地指数 遥感 中等空间分辨率 IBI EIBI
  • 简介:利用Landsat系列影像提取水体方法有很多种,细小水体漏提或误提现象严重,依靠单一方法难以取得突破。本研究结合现有的方法提出一种新思路:1)基于DEM数据提取河网数据;2)辅以河网缓冲区数据将Landsat8影像1-7波段和全色波段用于多尺度分割,根据形状特征提取线状细小水体;3)假设2.5m分辨率影像提取结果为实际水体,与基于像元MNDWI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水体总体提取精度提高11.7%,细小水体提取比例从13.3%上升到59.6%,因此本方法简单易行,有利于线状细小水体提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山区细小水体漏提,提高水体提取整体精度。

  • 标签: LANDSAT 8影像 DEM数据 面向对象 形状特征 水体提取
  • 简介:采用秩评分方法,选取NCEP再分析资料作为“实测”依据,以10个统计特征值为基础,评估了21个GCMs对东南诸河流域17个气候要素模拟效果.结果显示:气候变量表现出不同统计特征,GCMs对不同气候变量模拟效果并不一致.与地面气象站点实测值对比,CSIRO:MK30、GFDL:CM21、GFDL:CM20、INM:CM30对降水和地面气温模拟效果相对较好;流域高空气候要素模拟效果更佳模式有CGCM2.3.2、GISS:EH、BCCR:BCM20、GFDL:CM20对;综合所有气候变量,BCCR:BCM20、GFDL:CM20、CGCM2.3.2、GISS:EH表现更优.优选出GCMs可以为东南诸河流域气候变化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GCMS ERA-40 NCEP 评价 东南诸河
  • 简介:选择长白山区哈泥、金川、圆池和赤池4个典型泥炭藓沼泽作为研究地点,在系统采样基础上调查了有壳变形虫种类组成特征。75个样品共记录到有壳变形虫33种。这些种类均为国外研究常见种类,其中优势种类有苔藓鳞盖虫(Assulinamuscorum)、表壳圆壳虫(Cyclopyxisarcelloidestype)、蛹壳虫/三足虫(Croythion-Trinematype)、巧茄壳虫(Hyalospheniaeleglans)、结节鳞壳虫(Euglyphatuberculatatype)、网匣壳虫(Centropyxiscassistype)、染色梨壳虫(Nebelatincta)、泥炭藓截口虫(Heleoperasphagni)。特别是凤蝶茄壳虫(H.papilio)为国内新纪录,它是泥炭藓沼泽典型种类之一。其他研究中常见Amphitremaflavum在本研究未发现。

  • 标签: 长白山区 泥炭藓沼泽 有壳变形虫
  • 简介:利用ThomsonDataAnlyzer(TDA)软件,对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文献数据库收录1899~2010年间湿地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作者关键词词频次数在100次以上关键词,以及高频词出现年代,并将百年湿地研究划分为5个时间段,分析各个时间段内在研究中出现最多10个关键词,以及百年湿地研究文献平均年发文量最多10个关键词及其共词关联度,以期发现国际湿地研究内容及热点。结果表明,湿地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大量研究始于1990年;湿地水文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功能等是湿地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建模是其研究主要方法;美国在该研究领域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研究湿地科学第二大国。

  • 标签: 湿地 文献计量 SCIE数据库
  • 简介:极端气候事件是在一定时间尺度上发生不同于气候系统平均状态气候突变.早第三纪最热事件(PETM),第四纪中国黄土高原古土壤S4、S5记录暖湿事件,砂黄土L9、L15记录干冷事件等都是在轨道时间尺度上发生极端气候事件.末次冰消期YD冷事件、全新世9次冷事件是在千—百年尺度上发生极端气候事件.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出现于地球气候系统不同冷暖背景下,它们成因机制和表现形式有很多不确定性.20世纪以来发生干旱、洪水、飓风、雪灾、沙尘暴等极端气候事件,无法用持续增加温室气体变化来解释.关于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随"全球变暖"而增加结论也存在一定程度不确定性.因此,简单地将现代极端气候事件统统归因于"气候变暖"既不科学也不合理.深入研究各个时间尺度上发生极端气候事件波动性、周期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有助于科学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展趋势.

  • 标签: 极端气候事件 全球变暖 时间尺度 周期性 不确定性
  • 简介: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09--2012年原位模拟氮沉降(对照,CK,0kg·hm^-2·a^-1、低氮LN,30kg·hm^-2·a^-1和高氮HN,100kg·hm^-2·a^-1),分析亚热带阔叶林(罗浮栲、浙江桂)和针叶林(杉木)森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变化,以探究土壤不同层次、不同植被类型和凋落物是否去除条件下土壤可溶性碳对氮沉降响应.结果表明:针叶林土壤不同层次可溶性有机碳差异较大,表层0~15cm在HN水平下最高;而15~30cm和30~40cm在LN水平下最高,HN水平下15—30cm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而阔叶林(罗浮栲、浙江桂)15—30cm和30—40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随施氮水平有小幅度升高.通过模拟氮沉降前后表层土壤(0~15cm)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比较,发现针叶林和阔叶林对氮沉降响应存在差异,氮沉降后瞬时效应显示,杉木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氮水平而降低,但阔叶林并没有降低,甚至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在罗浮栲林.土壤自身碳含量差异也是影响其响应氮沉降重要因素;且模拟氮沉降后瞬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长期结果,而凋落物去除处理效果短时间还无法观察到.

  • 标签: 氮沉降 可溶性有机碳 凋落物 阔叶林 针叶林
  • 简介:于2009年9月和2010年5月,在朱鹮(Nipponianippon)重要游荡区之一湑水河下游城固段,对食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查。将湑水河城固段约30km长河道分成上段、中段和下段,并随机选取7个取样点。在每个取样点,采用五点取样法,设置5个1m×1m样方,并取地表以下10cm土样,在河岸滩涂调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两栖动物;采用样线捕尽法来调查鱼类,样线长度为100m。两个季节共采集到鱼类30种,小型无脊椎动物24种和两栖类蝌蚪2种。在各河道段,不同季节鱼类物种组成和质量密度有显著差异,小型无脊椎动物物种组成和数量密度也有显著差异。总体上,湑水河下游城固段食物非常丰富,是朱鹮在游荡期理想觅食地,但是,河流污染和人类活动干扰会对朱鹮觅食造成不利影响。

  • 标签: 朱鹮 食物丰富度 湑水河
  • 简介:基于前人和自己已有的工作,将南海波浪能资源与其他各种清洁能源优缺点进行比较,为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通过比较发现:南海具有较为丰富、适宜开发波浪能资源,且南海也属于中国太阳能资源和风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在南海实行海浪发电为主,波浪能、太阳能和风能联合发电,必将具有广阔前景.

  • 标签: 波浪能资源 清洁能源 海浪发电
  • 简介:蒸发是水循环中受下垫面状况和气候变化影响最为直接气候因子,同时也是地面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青藏高原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于分析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热量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分析青藏高原西藏地区蒸发皿蒸发量时间与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蒸发气温、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与蒸发量关系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存在“蒸发悖论”现象,即在气温升高背景下(0.03℃/a),蒸发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1.98mm/a).西藏地区年平均蒸发量及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性比较大,年平均蒸发潜力变化范围从1400~2600mm、变化趋势从-16~20mm/a不等;整个西藏地区蒸发量与气温相关关系显著,气温是影响蒸发主要因素.各因素对蒸发皿蒸发量影响程度排序为:气温〉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对蒸发皿蒸发量影响不显著.在月尺度上气温是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决定因素,但从年尺度分析结果看,风速和日照时数对于蒸发皿蒸发量影响是导致蒸发皿蒸发量减少主要原因.此外,由于下垫面条件及区域气候条件不同,各因素对蒸发皿蒸发量影响程度空间差异性很大.西藏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减少意味着区域水循环速度变慢,由此对于全球水气循环造成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蒸发量 气温 风速 日照时数 冻土 青藏高原
  • 简介:在福建洋口林场4年生杉木人工林建立固定试验标准地.选择修枝木,每年对其进行1次修枝,修枝强度为修去4种规定树干直径(6cm、8cm、10cm和12cm)以下所有枝条.修枝试验后2年,随着修枝强度增加,杉木生长量明显降低.修枝强度为6cm(密度1200株·hm^-2)修枝木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增长量均显著低于不修枝木.修枝后2年,各修枝处理杉木林林下植物覆盖度、生物量、总物种数,灌木层、草本层和总体Shannon-Wiener指数均高于未修枝对照,但藤本层植物在修枝时被大量劈除,其种类数量、多样性指数却低于对照.闽北生产力较高4年生、密度1200株·hm^-2杉木幼林进行修枝,推荐修枝强度为10cm或12cm.

  • 标签: 杉木林 修枝 生长 植物多样性
  • 简介:福建闽侯十八重溪旅游资源特色与开发设想王绍鸿,曾从盛,吴学忠,俞鸣同,杨建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1991年10月至1993年9月,我们参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未定稿)”,对福建省闽侯十八重溪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评价,提出开发...

  • 标签: 十八重溪 旅游资源特色 旅游资源类型 人文景观 开发设想 中学地理教学
  • 简介:根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发布2012年全球冰川分布数据等资料,选取青藏高原冰川分布较集中地区作为研究区,利用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个时期LandsatTM/ETM+/OLI遥感影像数据和研究区附近气象站气象资料,综合利用"3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等,研究3个时期研究区内湖泊面积与数量及其变化,从气候要素变化与冰川退缩角度分析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3个时期研究区冰川补给型湖泊整体呈扩张态势,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冰川补给型湖泊面积分别为10700.5km^2、11910.7km^2和12518.3km^2;与1995年相比,2005年湖泊数量增加了2041个,与2005年相比,2015年湖泊数量增加了21个;分布在研究区各流域中冰川补给型湖泊变化状况不同,分布在羌塘高原上湖泊扩张幅度大,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中湖泊呈缓慢扩张态势,分布在研究区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湖泊相对稳定,还有一些湖泊在萎缩。随着海拔增加,研究区湖泊数量和面积都呈现类似正态分布特征。1995-2015年期间,冰川退缩和气温上升是导致青藏高原冰川补给型湖泊面积和数量变化主要原因。

  • 标签: 青藏高原 湖泊 冰川 补给 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