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肋骨骨折使用双层螺旋CT与DR胸片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接诊的48例肋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过双层螺旋CT和DR胸片检查,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双层螺旋CT诊断准确率为95.16%,并发症诊出率为22.92%;DR胸片诊断准确率为82.26%,并发症诊出率为0%。组间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对肋骨骨折的诊断,双层螺旋CT与DR胸片均有着较好的诊断效果,但是DR胸片误诊率高,而且不能对并发症进行诊断,故应用价值不及双层螺旋CT。

  • 标签: 双层螺旋CT DR胸片 肋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和化学发光法(TP-CLIA)在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85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RIBA法确诊,取患者血清标本分成均等的两份,一份行TP-ELISA,一份行TP-CLIA检查,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结果以及两种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结果TP-ELISA与TP-CLIA诊断出的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阴性率、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TP-CLIA对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的灵敏度与TP-ELISA检测对比也无显著差异(P>0.05),TP-CLIA对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的特性性显著高于TP-ELISA检测,两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TP-ELISA与TP-CLIA方法均能有效检测出梅毒螺旋体抗体,但TP-CLIA检测的特异性更高,因此其作为梅毒的确诊实验,TP-ELISA则可作为补充检测方法。

  • 标签: TP-ELISA TP-CLIA 梅毒螺旋体抗体
  • 简介:摘要腕关节外伤发生骨折和脱位是最为常见的,这种情况如果治疗不够恰当,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骨坏死以及腕关节脱位等一些并发症,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影响着患者腕部和手部的功能,因此准确进行诊断,可以避免患者出现误治的情况。影像学检查在外伤诊断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定位,但是受到腕关节解剖结构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的骨块会出现相互重叠,使用X线平面对患者进行诊断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CT扫描有着比较高的分辨率断层,同时在后处理成像方面的效果比较理想,能够显示骨折的位置和形态,并且也能够让人们观察到累及关节面的情况,对于不稳定或者脱位的现象,也能够有着清晰的展示。本文主要对螺旋CT扫描技术在腕关节外伤当中的应用进行梳理,以此来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 标签: 螺旋CT扫描 腕关节 外伤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16层螺旋CT与DR胸片在肋骨骨折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收治入院的50名肋骨骨折患者,伤后48h行MSCT胸部扫描重建以及DR正斜位切线位摄片,对比两者骨折诊断结果以及肋骨骨折显示率。结果CT三维重建发现肋骨骨折96处,诊断率100%,DR胸片发现骨折76处,诊断率79.5%。CT同时隐匿性骨折12处。结论16层螺旋CT相较于DR胸片,对于肋骨骨折诊断率更高,弥补了DR胸片对于隐匿骨折和肋软骨骨折无法明确诊断的缺点,大大降低了肋骨骨折的漏诊率,为临床开展治疗提供了详尽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16层螺旋CT DR胸片 肋骨骨折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健康人群体检结果中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阳性率,了解健康人群中HP的感染现状。方法对2016年度于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90名科技干部人员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方法检测分析。结果290名健康体检者中,HP感染阳性者103例,总阳性率35.5%,总阴性率64.5%,在20-29岁为18.9%,30-39岁为33.3.%,40-49岁为39.6%,50-59岁为44.4%,60-69岁为46.8%,70-79岁为52%。结论HP感染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30-39岁人群的HP阳性率较20-29岁人群显著增高。HP最可能的传播途径包括胃镜检查、口口以及粪口。幽门螺杆菌具有极强的传染力,不仅能够经粪便、消毒不彻底的餐具传染,还可通过不干净的食物、手传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HP感染者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感染HP的风险也越来越高,更应提高预防意识与临床治疗的水平,使传播途径有效及时被切断,并正确积极采取HP检测以及治疗,使人们的日常质量得到提高。此外,对于筛查并积极治疗的HP感染者,需确保做到尽早诊断,同时制定出针对性的根除方案,此举对预防胃癌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对健康体检人群实施HP检测,重点对HP感染者行早期诊疗,做好健康维护管理十分必要。呼气试验属于有效快捷、无创简单的特点,对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时应用13C与14C呼气试验能够将潜在疾病尽早发现出,进而为临床提供可靠有利的证据。同时应帮助患者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嘱咐患者做好个人卫生管理。通过持续不断的宣教,将相关卫生知识全面普及,以及增强人们对HP感染危害的了解,使公共卫生水平得到提高,提高饮食卫生意识,改变不良用餐习惯等,将感染传播途径由根源切断,方可使感染率显著降低。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感染 14C尿素呼气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12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诊断,以病理检查为诊断标准,分析64层螺旋CT诊断结果。结果64层螺旋CT检出良性结节70例,恶性结节50例,诊断准确性为93.33%(112/120),灵敏性为93.06%(67/72),特异性为93.75%(45/48),阳性预测值为95.71%(67/70)。结论64层螺旋CT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中诊断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均在90%以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高有利参考依据。

  • 标签: 64层螺旋CT 甲状腺结节 良恶性 诊断准确性
  • 简介:摘要随着钛白粉行业的快速发展,硫酸生产工艺对分离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市场需求,公司开发了新型LWLC450×1250螺旋卸料沉降过滤离心机,并将其应用于硫酸法生产二氧化钛。结果表明离心机分离出的液相中总钛含量大于160g/L,固体中钛的质量分数小于0.41%,大大提高了钛液的质量和收率,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改善工作环境,钛白粉行业是理想的分离设备。

  • 标签: 离心机 二氧化钛 硫酸亚铁节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脉易损斑块应用双源螺旋CT诊断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冠脉易损斑块患者共92例作为研究样本,将其随机分组,给予双源螺旋CT诊断者设定为观察组,给予冠脉造影诊断检查者设定为对照组,每组46例患者。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得出病变支数对比,观察组诊断病变支数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检出病变血管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采用双源螺旋CT诊断冠脉易损斑块的应用价值较高,方案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 标签: 双源螺旋CT 冠脉易损斑块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16排螺旋CT用于急性胰腺炎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对我院检查、收治的4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回顾,对其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与临床诊断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诊断急性胰腺炎共45例,诊断准确率为95.74%,检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33例,主要CT表现胰腺局部或弥漫性肿大,轮廓模糊;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12例,CT主要表现为胰腺轮廓模糊、胰周渗出性改变明显、胰腺实质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胰腺强化不均匀并可见无明显强化区、胰周可见积液区;CT诊断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检出率为97.06%,与临床诊断及病理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在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检出率中存在差异(P<0.05)。结论16排螺旋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16排螺旋CT 急性胰腺炎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早期诊断中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经胃镜证实为胃癌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螺旋CT机对其进行CT扫描、静脉期、实质期以及动脉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影像学表现,诊断分期与病情,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60例患者经CT扫描检查共显示60个病灶,螺旋CT扫描检查率100%,所选患者均为进展型胃癌,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较准确率为86.67%。结论胃癌早期诊断采用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操作较为简便,且诊断准确率较高,无创伤,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影像资料,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胃癌 早期诊断 螺旋CT 多期扫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当前的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期间所收治的共计100名急腹症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同时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重建影像学诊断,并且分析患者多层螺旋在CT检查中的结果、腹部平等,针对当其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学诊断当中的意义和价值。结果经过临床的分析和总结发现,100名患者当中确诊的共计为22名阑尾炎患者、22名泌尿系结石患者,14名胰腺炎患者,以及42名其他疾病患者。CT检查结果的准确率超过97%。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只有2名患者出现了误诊现象。结论在当前阶段的急腹症患者分析过程中可采用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进行影像学诊断和分析,具有临床价值和意义。

  • 标签: 多排螺旋CT 重建技术 急腹症 准确率
  • 简介: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浅析在近河地区的属于冲积型阶地地质条件下进行长螺旋钻孔后置钢筋笼后压浆灌注桩施工工艺原理及质量控制,本方法通过长螺旋干钻孔、提升钻杆的同时浇筑混凝土、通过振动压入桩体钢筋笼、对称地布置了四根注浆管(其中两根通长到底),等桩体上强度之后采用单一水泥浆进行后注浆等技术措施,使得长螺旋灌注桩施工质量更为可靠,承载力更有保障、结构安全更有保障。

  • 标签: 冲积型阶地 长螺旋钻孔灌注桩 后置钢筋笼 后注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莫西沙星与阿莫西林对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1月-2009年12月以来的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病患者16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莫西沙星和阿莫西林进行为期两周的治疗,观察两种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两周治疗后,绝大部分病情都出现好转,但两组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莫西沙星治疗组经过两周治疗后,84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总有效率达到100%,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为阴性的患者为78例,占到92.86%,显著高于阿莫西林治疗组的82.14%,二者差异显著(P<0.05);阿莫西林组的总有效率为97.62%,低于莫西沙星治疗组,但二者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莫西沙星治疗组的根除率显著高于阿莫西林治疗组;结论莫西沙星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病的首选药物,其治疗效果优于阿莫西林。

  • 标签: 莫西沙星 幽门螺旋杆菌 胃病
  • 简介:摘要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一种急性、全身消耗性的危重病症,由于胰腺炎症激活并释放多种胰酶,导致内分泌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使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多数患者病程长且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消化吸收功能严重障碍,营养素摄入和吸收不足1。有效的肠内营养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中,不仅能提供人体全部营养素和补充肠外营养支持的不足,还能有效的保持肠黏膜的完整性,降低肠源性感染的机会2。

  • 标签: 急性重症胰腺炎 螺旋型鼻肠管 肠内营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在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经纤维支气管镜、手术以及肺部穿刺活检证实为肺内孤立性结节者84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结果。结果接受肺叶切除术者共计70例,在此其中,假瘤2例、腺癌24例、结核4例、鳞癌40例。接受切除术者共计14例,其中假瘤2例,结核10例,纤维增生2例。经64层CT诊断证实,其能区分、确定结节。最小直径为2mm,倘若结节直径在4mm以上,重建时就会受一定干扰。结论64排螺旋ct诊断肺孤立性结节病变,有着一定参考价值。此项技术能够为疾病的诊断带来发展动力。经过后续处理以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可实现对小结节定性分析,帮助临床正确区分结节性质,此项技术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64排螺旋CT 肺内孤立性结节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脊柱外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接受诊治的80例脊柱外伤患者为观察对象,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对其病情进行诊断分析。观察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诊断的定性准确率和定位准确率,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0例中漏诊1例,误诊1例,多层螺旋CT诊断脊柱外伤的定性准确率和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7.5%(78/80)和95.00%(76/80),征象显示单纯屈曲压缩外伤32例,爆裂型外伤28例,骨折脱位型18例。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脊柱外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较高,能对患者病情快速成像,有利于分析病情,并迅速对患者的病灶发展情况有准确了解,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 脊柱外伤 诊断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