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大细胞转化的蕈样肉芽(TMF)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诊治的24例TMF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其中11例患者的16份外周血样本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结果24例患者中男11例,女13例,诊断TMF时年龄平均为50.0(18~77)岁,早期(9例)及肿瘤期(15例)患者分别为44.8岁和52.6岁。诊断MF至发生大细胞转化的时间间隔平均为3.7年,其中8例初诊时即为TMF(经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组织病理显示,20例患者大细胞呈弥漫分布,4例呈灶状分布,其中7例大细胞比例> 75%。免疫组化显示,18例患者表达CD30,其中9例CD30阳性大细胞比例> 75%;6例不表达CD30。16份外周血样本(早期4份,肿瘤期12份)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2份早期及10份肿瘤期样本中检测到表达克隆性TCR-vβ的细胞亚群,且16份样本均检测到前向角散射明显大于正常淋巴细胞的肿瘤细胞。随访结果显示,早期TMF患者中,3例发生大细胞转化后平均3.3年后进展为肿瘤期,1例进展为红皮病型MF(ⅢA期),另4例仍呈惰性病程;肿瘤期TMF患者中,1例进展为Ⅳ期,5例死亡,平均为发生大细胞转化后3.3(1.5~6)年。结论大细胞转化可发生于任何疾病分期的MF患者,部分患者预后较差,应对TMF患者密切临床随访。

  • 标签: 蕈样真菌病 细胞转化,肿瘤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诊断 抗原,CD30 大细胞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大切除手术对肉芽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乳腺外科行手术治疗的94例GLM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WE组(扩大切除术)与EX组(单纯切除术),每组47例,在常规药物短程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开展相应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效果与复发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效果与复发情况,WE组有46例痊愈,治疗有效率为97.87%,6例愈后复发,复发率为13.04%,EX组有36例痊愈,16例愈后复发,复发率为44.44%,WE组治疗有效率与复发率均明显优于E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切除手术治疗GLM效果更加,复发率更低,整体效果优于单纯切除术,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扩大切除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局部封闭注射和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肉芽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浏阳市人民医院、湖南省祁东县人民医院及湖南省凤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GLM患者,均为女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封闭组和口服组,每组各60例。封闭组患者予以曲安奈德封闭疗法联合手术治疗,口服组患者予以口服甲泼尼龙联合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有效率、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等方面的差异。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封闭组患者的有效率(80.0%)高于口服组(35.0%),封闭组患者的平均起效时间[(5.1±2.8) d]早于口服组[(7.5±2.5) d],封闭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7%)低于口服组(21.7%),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封闭较口服糖皮质激素具有起效快、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的优势。

  • 标签: 肉芽肿性乳腺炎 曲安奈德 甲泼尼龙 类固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1例空芯针穿刺病理确诊为肉芽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与采用病灶区段切除术相比较,术中联合邻近组织瓣转移术,两组间术后乳房美学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邻近组织瓣转移术治疗肉芽性小叶性乳腺炎可获得良好的乳房美学效果。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明确肉芽性乳腺炎患者脓液中是否感染棒状杆菌,并根据结果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法指导早期临床抗菌用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乳腺中心诊治并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共42例,应用PCR方法检测患者脓液中的棒状杆菌。阳性组患者治疗方法分别为单纯抗生素、抗生素+激素及单纯激素,阴性组患者治疗方法分别为抗生素+激素及单纯激素。观察不同组别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及治愈率。结果治疗感染棒状杆菌的肉芽性乳腺炎患者的抗生素方案包括短效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及长效抗分枝杆菌三联药物。42例患者,PCR检测脓液明确棒状杆菌阳性21例,术后复发率23.5%。单纯抗生素组、抗生素+激素组及单纯激素组对感染棒状杆菌的肉芽性乳腺炎患者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4,P=0.036)。PCR检测棒状杆菌阴性21例,术后复发率16.7%,抗生素+激素组及单纯激素组对无细菌感染的GM患者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9,P=0.719)。结论GM患者及早发现棒状杆菌的感染对临床指导亲脂抗生素的应用有意义。

  • 标签: 肉芽肿性乳腺炎 棒状杆菌 抗生素
  • 简介:目的:探讨胆囊癌与黄色肉芽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价值。方法:将本院2014年3月-2018年3月期间诊疗的50例胆囊癌、50例黄色肉芽性胆囊炎患者予以统计分析。结果:50例黄色肉芽性胆囊炎患者中,术前诊断确诊12例,胆囊癌确诊为10例、无法确诊8例、胆囊炎确诊20例。结论:黄色肉芽性胆囊炎特异性体征、症状相对较轻,且在影像学检查的基础上无显著表现,极易确诊为胆囊癌。而冰冻切片检查,便于对组织病变性质的明确,即病理检查是确诊黄色肉芽性胆囊炎的关键。

  • 标签: 胆囊癌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诊断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黄色肉芽性胆囊炎(XGC)的超声报告质量和误诊原因,探讨提高XGC超声诊断准确性的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病理诊断为XGC的患者,共51例,男性27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3.6±21.5)岁。分析其术前超声报告的描述分级、诊断分级及检查医师年资等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年资检查医师超声描述分级和诊断分级的组间差异。结果47例(92.2%)报告"描述完整",4例(7.8%)"描述不完整"。40例(78.4%)超声诊断分级为"符合",11例(21.6%)超声诊断结果"不符合",其中9例(17.6%)误诊为胆囊恶性病变,2例(3.9%)误诊为胆囊腺肌症。51例超声检查医师包括初级职称28人,中级职称6人,高级职称17人。不同年资医师的超声描述分级和诊断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术前超声诊断XGC比较困难,超声医师应熟悉声像图特征,必要时可通过会诊及超声造影、弹性成像等技术手段提高超声诊断质量。

  • 标签: 胆囊炎 肉芽肿 超声检查 诊断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韦格内肉芽(Wegener'sgranulomatosis,WG)和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polyangiitis,MPA)临床特征、病理学和免疫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典型病例.结果:WG和MPA可侵犯多个脏器,其中肺、肾最常见.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咯血、血尿.X线表现以肺部多发性结节或片状影常见.病理学检查为确诊的金标准,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ies,ANCA)试验可协助诊断.结论:综合患者临床特征、病理学和免疫学检查结果,有助于尽早确定WG和MPA的诊断.

  • 标签: 韦格内肉芽肿 显微镜 多血管炎 诊断
  • 作者: 刘丹丹 王亚峰 郭明发 刘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16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肾脏风湿科 450018,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河南省小儿血液医学重点实验室 450018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 450018,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河南省小儿血液医学重点实验室 450018,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 450018
  • 简介:摘要对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6月收治的l例以炎症性肠病(IBD)起病的慢性肉芽病(CGD)患儿的临床资料、诊疗经过及预后进行整理,结合在中外数据库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以IBD起病的CG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原则。患儿,1岁9个月,以反复腹泻、便血起病,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入院后查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阳性。基因结果提示CYBB基因发生突变,诊断为CGD,予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出院后随访3个月,患儿仍有间断腹泻、便血。CGD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目前治疗方法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抗感染治疗等。当IBD患儿出现除胃肠道症状外的并发症,常规IBD治疗效果欠佳,同时有疑似近亲结婚的父母或IBD家族史等情况,应警惕CGD。

  • 标签: 慢性肉芽肿病 炎症性肠病 儿童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超声造影对黄色肉芽胆囊炎与胆囊癌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至我院接受胆囊检查的患者,共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的方式,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患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查的方式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超声造影的检查方式进行干预。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经干预后,观察组在胆囊癌诊断准确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黄色肉芽胆囊炎的诊断对比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在胆囊癌的鉴别中具有更为优良的准确性,对黄色肉芽胆囊炎最终的确诊,仍需要手术或穿刺活检行病理检查。

  • 标签: 超声造影 胆囊炎与胆囊癌的鉴别 诊断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肉芽性乳腺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40例符合标准的肉芽性乳腺炎患者,随机选取20例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为对照组,其余患者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自拟疏肝消痈汤进行治疗,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症状积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 95.0%,高于对照组 45.0%,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肉芽性乳腺炎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 标签: 肉芽肿性乳腺炎 糖皮质激素治疗 疏肝消痈汤 中西结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肉芽性乳腺炎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60例肉芽性乳腺炎手术患者展开调查,病例数录入时间为2018年8月~2022年4月,以抛硬币方式设置分组,对照组落实常规护理,观察组落实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将两组的并发症纳入统计学检验,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仅3.33%(1例),检验结果为P<0.05。结论:肉芽性乳腺炎围手术期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具有减少并发症的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肉芽肿性乳腺炎 围手术期 优质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致肉芽性乳腺炎(GM)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抗精神病药相关GM病例,同时检索PubMed、Embase、ScienceDirect、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截至2019年11月收录的抗精神病药相关GM文献病例,收集这些病例的年龄、生育状况、原患精神疾病、致病药物、服药时间、乳房肿块的诊断和特点、血清催乳素水平、干预措施及预后等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抗精神病药相关GM临床病例7例和文献病例9例,均为女性,年龄为21~55岁,其中10例未生育。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时间为0.5~17.0年。16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的致病药物中含有利培酮,其他抗精神病药包括奥氮平、氯氮平、舒必利、阿立哌唑、奋乃静、喹硫平、氨磺必利、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等。12例患者血清催乳素升高(25.45~84.50 μg/L),3例患者催乳素水平正常,1例文献未提及。9例患者手术切除病灶,其余7例患者调整或未调整抗精神病药,给予溴隐亭和/或甲泼尼龙口服治疗后GM明显好转,随访中发现1例复发患者。结论抗精神病药相关GM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女性,无论其是否生育。利培酮是导致GM的主要抗精神病药。

  • 标签: 抗精神病药 肉芽肿 乳腺炎 催乳素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