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点阵激光联合卤米松乳膏透皮给药治疗增生瘢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增生瘢痕患者123例。观察组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龄7~69(31.7±14.6)岁;给予卤米松乳膏外用,早晚各1次,联合点阵激光透皮给药,每周1次,疗程3个月。对照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10~71(32.8±15.1)岁;给予卤米松乳膏外用,早晚各1次,疗程3个月。结果123例患者均完成临床试验。观察组有效率66.7%(42/63例),其中痊愈18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21例;对照组有效率20.0%(12/60例),其中痊愈0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48例。观察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不良反应。结论点阵激光透皮给药联合卤米松乳膏外用治疗增生瘢痕疗效明显、安全。

  • 标签: 瘢痕, 肥大性 治疗结果 点阵激光 卤米松 透皮给药
  • 简介:摘要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疾病是发生于消化道的罕见疾病,临床表现多变且不典型,极易与消化道淋巴细胞来源的侵袭性疾病相混淆,造成误诊,导致不必要的治疗。现报道1例患者镜下与超声表现均与异位胰腺相似的误诊病例,并结合现有文献,探讨此疾病的临床诊疗要点。

  • 标签: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胃肠道 误诊 惰性T细胞 异位胰腺
  • 简介:摘要增生瘢痕与瘢痕疙瘩是创面愈合后常见的后遗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目前仍缺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主要原因在于瘢痕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炎症反应在瘢痕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望寻找预防和治疗增生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新的药物靶点。本文主要就炎症因子、炎症细胞在增生瘢痕与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以及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治疗增生瘢痕与瘢痕疙瘩的药物、微小RNA、外泌体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瘢痕疙瘩 炎症 增生性瘢痕 炎症细胞 炎症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原发性性肾病合并新月体肾炎较为罕见,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本文报道1例仅表现为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阳性的原发性性肾病合并新月体肾炎、急性肾衰竭病例,经糖皮质激素、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PLA2R抗体转阴,肾功能好转并摆脱透析。提示利妥昔单抗可显著降低PLA2R抗体水平,改善肾功能。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利妥昔单抗 受体,磷脂酶A2 新月体肾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器治疗周部室间隔缺损后心电图变化,研究其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5月112例周部VSD行介入封堵术的患者资料,连续观察心电图变化。结果患者术前心电图均窦性心律,术后共出现房室传导阻滞34例,发生率30.4%。经治疗,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9例,4例恢复正常,5例出院时未恢复正常;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7例,2例恢复正常,3例转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仍有2例出院时未恢复;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2例恢复2例未恢复。I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经治疗6例恢复窦性心律,1例出院时未恢复;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全部转窦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2例恢复窦律,1例转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反复发作阿斯综合征,于第6天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1个月未能恢复改永久起搏器。结论房室传导阻滞是周部VSD封堵术的常见并发症,多在术后早期发生,也应警惕迟发性传导阻滞的发生,经治疗多能恢复,不可逆的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应及时安装心脏起搏器。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封堵术 心电描记术 房室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肠及肠系膜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

  • 标签:
  • 简介:细胞是肾脏主要的固有细胞之一,在高血脂、高血糖、高凝状态、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等因素作用下由成熟/静止表型向增殖/分泌表型转化,并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肿瘤坏死因子仅(TNF-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等多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加剧了细胞过度增殖或肥大,同时细胞生长周期失控又引起细胞凋亡过度或不足;另外,细胞优势表达基因megsin表达增强,促进了基质合成。以上均参与了肾小球硬化过程,在慢性肾脏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肾脏 系膜细胞 慢性肾脏病
  • 简介:目的探究在真空镀膜中不同镀膜材料能否显现出潜手印并比较不同镀膜金属显现手印的效果。方法使用不同的镀膜金属显现多种类型客体表面的潜手印。结果存在可替换镀膜材料。结论可替换镀膜金属对潜手印显现的效果良好,纹线清晰连贯,背景反差大,并对特定客体上的手印显现极具优势。

  • 标签: 真空镀膜 手印 镀膜材料
  • 简介:重构是肾小球重构的主要形式,在生理性或急性病理性肾小球损伤后可以通过重构维持或修复肾脏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但是在慢性病理性肾小球损伤后发生的异常重构将最终导致肾小球发生纤维化甚至硬化。因此,了解重构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并控制重构的行为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和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重构的研究,本文将近年来此方面的工作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肾小球疾病 系膜 免疫复合物沉积 肾小球损伤 细胞机制 进展综述
  • 简介:摘要增生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引起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及复发的常见原因,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本文对目前报道的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相关MAPK、Notch、Akt、BMP、RhoA/ROCK、PKA、JAK/STAT等信号通路在PVR中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阐述其在PVR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国际眼科纵览,2020, 45: 459-封三)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小圆细胞瘤(DSR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2年6月乐清市人民医院收治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5例腹盆腔DSR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为(43±5)岁。患者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观察指标:(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①肿瘤部位:8例患者中,肿瘤分别位于右季肋区肝下缘、右髂区回盲部内侧、右髂区盲肠内侧、左季肋区胃胰间隙、左髂区肠系膜间隙、盆腔膀胱右侧各1例,左季肋区腹膜后间隙2例。②肿瘤大小:8例患者有13个病灶,瘤体最大径为9.1(3.5~20.0)cm;其中单发肿瘤5例,多发肿瘤3例。③肿瘤形状与界限:8例患者中,4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4例肿瘤呈侵袭性生长;5例瘤内坏死囊变,4例瘤内出血,4例瘤内见斑点状钙化,3例瘤周渗出改变(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种影像学表现)。④MRI平扫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中,MRI平扫检查T1加权成像呈均匀低信号4例,低信号中夹杂斑点状高信号(伴出血)4例;T2加权成像(T2WI)呈均匀高信号3例,边缘高信号中央斑片状及斑点状更高信号5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呈高、低信号3例;弥散加权成像呈均匀高信号3例,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⑤MRI增强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MRI检查增强后均呈不均匀强化,其中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显著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略降低;4例动脉期实质部分中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8例患者中,3例肿瘤呈环形强化,瘤内见条索状或网格状强化,3例瘤周见血管增多增粗。⑥肿瘤侵犯周围组织与转移:8例患者中,肿瘤侵犯肠管4例,侵犯周围组织2例,侵犯左肾、脾脏及胰尾1例,侵犯左输尿管下段1例。8例患者中,腹腔、腹膜后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5例,腹膜多发结节状增厚及腹水4例,肝、肺转移2例,肋骨、股骨及骶骨转移1例(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处肿瘤转移)。(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8例患者中,3例肿瘤界限清晰行完整切除术;3例肿瘤与周围血管紧密粘连行部分肿瘤切除术;2例腹膜、网膜、肠系膜及周围肠管广泛转移仅取肿瘤组织行病理学检查。8例患者经显微镜检查、电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确诊为DSRCT。(3)随访情况。8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期间均死亡。结论腹盆腔DSRCT MRI检查特征为单发或多发分叶状肿瘤,界限不清晰,常侵犯网膜、、腹膜及邻近组织;信号混杂,增强扫描检查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 标签: 肿瘤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 小圆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剥脱性点阵CO2激光治疗儿童烧伤后增生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美容门诊和烧伤门诊收治的儿童烧伤后增生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激光组和对照组,激光组进一步分为1~2次亚组和3~4次亚组。激光组在常规抗瘢痕治疗(压力治疗及外用硅酮类药物)基础上采用剥脱性点阵CO2激光治疗1~4次,治疗间隔时间为1~3个月;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抗瘢痕治疗。激光组在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对照组在瘢痕病程3、6个月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瘢痕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柔软度进行评分,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瘢痕的瘙痒程度进行评分。患者的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4个等级。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资料的类型和性质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03例增生瘢痕患儿,共134处瘢痕,其中男58例,女45例;年龄(3.9±3.0)岁(0~11岁);瘢痕面积占总体表面积的4.2%±3.1%;瘢痕病程为(3.6±2.2)个月。激光组患儿72例(94处瘢痕),其中1~2次亚组29例(37处瘢痕),3~4次亚组43例(57处瘢痕);对照组患儿31例,共40处瘢痕。(1)激光治疗1~2次亚组治疗后VSS评定的血管分布、柔软度、总体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3~4次亚组治疗后VSS评定的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总体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各组治疗后瘢痕的改善程度有所不同,与对照组相比,激光治疗1~2次亚组和3~4次亚组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3~4次亚组改善程度优于1~2次亚组(P<0.05)。(2)与治疗前相比,激光治疗后不同部位瘢痕的VSS评分除面颈部、躯干、双上肢组的厚度评分外,其余项目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激光治疗1~2次亚组和3~4次亚组治疗前的瘙痒程度VAS法评分为(4.86±1.35)分、(4.97±0.93)分,治疗后2个月的瘙痒程度评分为(1.93±0.99)分、(1.90±0.83)分,治疗后瘙痒程度评分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3个月和6个月时的瘙痒程度评分为(4.83±0.82)分、(4.22±0.66)分,6个月评分较3个月时略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激光组治疗过程中有5例(6.9%)在第1次治疗后出现色素沉着,后逐渐消退;7例(9.7%)在第2次治疗后出现水疱,换药后得以改善。对照组有3例(9.7%)出现糜烂,适当调整压力后,糜烂有所改善。(5)激光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100%(72/72) vs. 80.6%(25/31), P<0.05]。结论点阵CO2激光治疗儿童早期烧伤后增生瘢痕有很好的疗效,可有效抑制瘢痕增生、改善患者瘙痒程度,医患双方满意度较高。

  • 标签: 瘢痕 激光,气体 儿童 点阵CO2激光 烧伤
  • 简介:摘要增生瘢痕是创面愈合后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和胶原过度沉积的结果。但并非所有的皮肤成纤维细胞都参与介导了增生瘢痕的形成,不同亚群或位于真皮不同层次的成纤维细胞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此外,细胞外基质亦对皮肤纤维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阐明上述因素与增生瘢痕形成的关系可能有助于增生瘢痕的防治。

  • 标签: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细胞外基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轴长度及玻璃体腔容积与增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的PDR Ⅵ期的42例(42只眼)为PDR组;同期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者42例(42只眼)为无DR组;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无糖尿病32例(32只眼)为RRD组。3组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屈光不正,对比3组间眼轴长度及玻璃体腔容积。结果PDR组眼轴长度(22.34±0.96)mm,短于无DR组(23.74±0.39) mm(t=3.448,P=0.002)。PDR组眼轴长度短于RRD组(23.32±0.90)mm(t=3.151,P=0.003)。眼轴长度无DR组与RR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4,P=0.277)。PDR组玻璃体腔硅油填充量(4.16±0.14)ml,小于RRD组(4.38±0.15)ml,(t=0.990,P=0.012)。结论PDR患者的眼轴更短、玻璃体腔容积更小。眼轴长度及玻璃体腔容积似可作为临床医生分析DR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增生性 长度,眼轴 容积,玻璃体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SDF-1在增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表达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4-06至2015-06我院治疗的糖尿病病人111例,分为三组,每组37例,视网膜正常糖尿病组(A组)、增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B组)和背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C组),对三组患者体内的SDF-1表达情况和血清中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对比SDF-1的应用价值。结果B组的SDF-1测定值与A组和C组相比有差异,B组的SDF-1α值高于C组,B组与C组的SDF-1β值均与A组有差异,同时B组的总胆固醇含量与A组和C组有差异,A组的HDL-C与B组有差异,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临床增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选择检查患者血清的SDF-1值有利于进行病变的诊断,同时能与其他类型相区别,推荐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表达及应用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SDF-1 价值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