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室出血的脑室外引流治疗。方法采用双侧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冲洗治疗48例高血压性脑室出血。结果48例患者中有效率83.3%,死亡8例,病死率16.7%。结论双侧脑室外引流是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室外引流 高血压脑室出血 尿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额中回部位入路和脑室灌洗引流手术方法对重型脑室出血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重型脑室出血病人共60例,其中有30例病人是实施经额中回入路和脑室灌洗引流的手术方法,将其设置为实验组,有30例病人是实施单纯的脑室外引流手术方法,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预后情况。结果全部病人的随访时间是2个月至半年,在实验组的病人中共有11例预后良好,共有12例出现中度残疾,共有3例为重度残疾,共有2例病人为植物生存,共有2例病人死亡。在对照组的病人中共有2例预后良好,共有6例出现中度残疾,共有7例为重度残疾,共有5例为植物生存,共有10例病人死亡。实验组病人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的价值(P<0.05)。结论经额中回部位入路和脑室灌洗引流手术方法对重型脑室出血病人的治疗效果优异,能明显降低病人的并发率和死亡率,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 标签: 重型脑室出血 经额中回入路 预后 脑室外引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脑室外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并发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室出血合并脑积水患者中抽选42例,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21例,接受脑室外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对照组21例,接受脑室外引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引流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因脑积水不能缓解需进行V-P分流术患者概率为9.5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因脑积水不能缓解需进行V-P分流术患者概率为52.38%;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因脑积水不能缓解需进行V-P分流术患者概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室出血合并脑积水治疗中采取脑室外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室外联合腰大池引流 脑室出血 脑积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术后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脑室出血患者先行脑室外引流术再行腰大池置管脑脊液引流术,配合脑室内灌注尿激酶,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结果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生活能自理25例;部分生活自理4例;完全卧床生活不能自理3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3例。结论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管置管引流配合脑室内灌注尿激酶及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是一种治疗脑室出血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高效、操作简便,容易观察的特点。可减少脑室内引流管的置管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室出血脑室外引流腰大池置管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护理配合。方法通过对35例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改善,术后2周内复查头颅CT或MRI提示脑室系统扩张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通过加强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护理配合,提高了手术室护理人员对脑室腹腔分流术护理配合质量,使手术顺利进行。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操作简便、分流效果确切而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施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中密切的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及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脑室腹腔分流术 护理 配合
  • 简介:摘要;脑室引流术是经颅骨钻孔或锥孔行脑室穿刺后,将带有数个侧孔的引流管前端置于脑室内,将脑脊液或血性液经引流管流出,以缓解颅内压增高的急救手术。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急救手段,常用于脑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颅内压的监测。2008年8月~2011年6月我院行脑室引流术82例,效果明显。现将有关护理介绍如下。

  • 标签: 脑室引流 护理
  • 简介:摘要对我院86例脑室留置引流管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各项护理,探讨脑室引流术后护理方法,提高患者预后。

  • 标签: 引流管 护理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脓性脑室炎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近十余年对化脓性脑室炎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本组28例,2例死亡,其余26例经治疗均治愈出院,其中有1例后因脑积水再次住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对于化脓性脑室炎,早期、及时抽吸置换含有脓苔、絮状物的脑脊液方法有可行性,临床可根据医者的经验和患者的病情慎重采用。

  • 标签: 化脓性脑室炎 脑脊液置换
  • 简介:摘要脑室出血发病急,症状体征重,需要尽快做头颅CT能迅速作出诊断。为了解除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行脑室引流术可迅速减轻颅内高压;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良好通气,而且有利于痰液的吸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尿量变化,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有异常变化及时纠正。高热者予物理降温,保护脑细胞,降低脑组织耗氧量,有助于减轻脑水肿的发生,增加脑组织缺氧的耐受力。

  • 标签: 脑室出血 脑室外引流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创脑室穿刺引流加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脑室铸型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额角细锥钻孔置管引流术。术后分别于脑室内及残余血肿腔内灌注尿激酶并定时引流,同时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1。结果随访1年GOSⅠ级96例,Ⅱ级34例,Ⅲ级12例,Ⅳ级2例;死亡10例。失访15例。结论该方法可以明显降低脑室铸型出血的死亡率,迅速清除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加快脑脊液正常化,减少脑积水等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脑室出血 微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内诊断脑室出血的胎儿的出生结局及预后,为临床咨询和处理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经胎儿神经系统超声(neurosonogram, NSG)确诊的89例脑室出血胎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出血分级及是否合并其他异常的胎儿的出生结局并随访至3个月以上。采用儿童发育筛查系统ASQ-3(Ages & Stages Questionnaires, Third Edition)、ASQ-SE(Ages & Stages Questionnaires: Social-Emotional)评估患儿身体发育、沟通、运动、社交情绪等发育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89例脑室出血胎儿中,66.3%(59/89)同时行胎儿颅脑MRI检查,其中54.2%(32/59)MRI与NSG均诊断脑室出血,33.9%(20/59)NSG诊断脑室囊性陈旧出血、MRI漏诊病例在新生儿期的颅脑超声均证实有脑室出血,11.9%(7/59)失访或引产。MRI在证实超声诊断脑室出血的基础上补充诊断3例脑皮质发育畸形、3例硬膜下出血和2例脑实质出血。(2)89例胎儿中的37例(41.6%)在生后行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均显示脑室少量陈旧出血,与胎儿NSG诊断一致。(3)脑室出血合并侧脑室增宽38例次(失访3例、引产18例、胎死宫内1例、生后预后良好15例、预后不良1例),合并严重出血后遗症10例次(失访1例、引产9例),合并颅脑畸形10例次(失访1例、引产8例、生后预后不良1例),合并颅外畸形(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2例(生后预后均良好)。(4)胎儿Ⅰ、Ⅱ、Ⅲ、Ⅳ级脑室出血例数分别为29、30、16、14例。89例胎儿中共失访12例,胎死宫内3例(均为Ⅳ级脑室出血),引产31例,分娩并生后随访43例。随访43例中,2例(1例Ⅰ级脑室出血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Ⅲ级脑室出血胎儿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预后不良;其余41例预后良好,其中胎儿期脑室出血Ⅲ级1例、Ⅱ级17例、Ⅰ级23例。结论胎儿NSG是胎儿脑室出血的首选筛查方法,MRI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出血分级及是否合并其他异常与胎儿预后可能相关,孤立性Ⅰ、Ⅱ级脑室出血胎儿预后相对良好。

  • 标签: 脑室内出血 超声检查,产前 磁共振成像 预后
  • 简介:摘要脑出血是指小动脉、毛细血管破裂等原因引起脑实质内出血,血液进入脑组织形成血肿,多数突然发病,病情进展迅速,严重时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恶化、并发症多。因此,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脑室引流治疗,可缓解颅内高压和减少死亡率,同时脑室引流的护理可直接关系到手术成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疾病的控制及愈后起关键作用。

  • 标签: 出血 脑室 引流管 护理
  • 简介:脑室外引流是治疗和缓解神经科一些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是,随之而来的并发症尤其是继发感染临床处理很棘手。因此,外引流后预防、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感染,是减少病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我科自1997年9月~2009年9月共行各种涉及脑室系统的手术145例,行脑室外引流28例,5例出现脑室系统感染,报道如下。

  • 标签: 脑室外引流 术后感染 脑室系统感染 有效治疗 2009年 临床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超早产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PIVH发生情况及相关临床指标,按是否发生PIVH分为两组,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早产儿发生PIVH的危险因素。结果304例超早产儿中共发生PIVH 101例(33.2%),其中重度(Ⅲ~Ⅳ级)PIVH 44例(14.5%)。出生体重<750 g超早产儿PIVH发生率为50.6%,重度PIVH发生率31.0%;胎龄<26周超早产儿PIVH发生率为51.4%,重度PIVH发生率27.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增加(OR=0.697,95%CI 0.543~0.895,P=0.005)是超早产儿PIVH的保护因素,生后第1周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增加(OR=1.121,95%CI 1.007~1.249,P=0.037)、生后第1周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OR=1.373,95%CI 1.040~1.812,P=0.025)是超早产儿发生PIV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早产儿PIVH及重度PIVH发生率高,胎龄小、生后第1周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长、生后第1周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可增加发生PIVH的风险。

  • 标签: 超早产儿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重症脑室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护理效果。方法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共撷取经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重症脑室出血患者150例。经入院尾号奇偶数,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数据对比为92%、80%,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实行对比,P<0.05。结论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的重症脑室出血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脑室引流 尿激酶 重症脑室出血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应用脑室外引流人工脑脊液置换冲洗治疗脑室出血40例患者,并且与28例继发脑室出血保守治疗患者进行对照,结果显示人工脑脊液置换治疗组由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处理,p<0.05,与对照组比具有显著性意义,人工脑脊液置换方法提高了治愈率,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缓解急性颅内压增高问题,使病人安全度过危险期,此种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对病人损害小,便于推广,疗效显著。

  • 标签: 人工脑脊液 脑室外引流 脑室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颅脑超声用于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的疑似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新生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均要接受颅脑超声检查与CT检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颅脑超声诊在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诊断中的检出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结论颅脑超声用于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颅脑超声 新生儿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颅脑超声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本院早产儿病房收治的24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5例,女105例,胎龄范围28~37周,胎龄(32.4±2.4)周,出生体质量范围1 045~3 012 g,体质量(2 039.0±521.0)g。在其出生1周内进行床旁颅脑超声检测,观察声像图特点,测量PIVH患儿大脑前动脉(ACA)收缩期峰速(Vs)、舒张末期速度(Vd)、阻力指数(RI)指标变化,并对PIVH患儿进行定期随访。结果经颅脑超声共检出PIVH 84例,阳性率为35.00%,其中轻度48例(占57.14%),重度36例(占42.86%)。胎龄<32周患儿重度PIVH发生率55.00%(22/40),胎龄32~37周患儿重度PIVH发生率31.82%(1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患儿重度PIVH发生率63.16%(24/38),体质量>1 500 g的患儿重度PIVH发生率26.09%(1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VH早产儿大脑前动脉(ACA)收缩期峰速(Vs)、舒张末期速度(Vd)与未检出PIVH早产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RI指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中,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发生重度PIVH的概率越高。颅脑超声可早期发现PIVH、评估出血程度及判断预后,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早产儿 颅脑超声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