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优化抗毒酶基因纳米粒制备工艺,并对纳米粒部分性质进行研究.方法用复凝聚法制备抗毒酶基因纳米粒,采用规格化的正交表安排试验,用SA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用透射电镜观测纳米粒粒径和形态;用Pcs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用体外转染试验评价纳米粒的体外转染活性,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结果.结果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的抗毒酶基因纳米粒制备条件是:壳聚糖浓度300μg·ml-1,丁胆碱酯酶基因质粒浓度100μg·ml-1,硫酸钠浓度8mmol·L-1,pH值5.5,涡旋混合时间30s.所制备的纳米粒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粒子的粒径在100nm以下,粒径分布比较均匀.Pcs测定结果表明:98%以上的粒子粒径分布在50~100nm范围,与透射电镜结果相符;平均Zeta电位为15.9±6.3mV.体外基因转染试验表明:纳米粒能将所包裹的基因递送到细胞内,并表达目标蛋白-丁胆碱酯酶.结论壳聚糖浓度、质粒基因浓度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制备条件选择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丁胆碱酯酶基因-壳聚糖纳米粒制备工艺可行,递送基因能力较强.本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纳米粒作为基因递送载体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 标签: 纳米粒 丁酰胆碱酯酶 酶基因 透射电镜 壳聚糖 质粒
  • 简介:γ-谷氨转移酶(γ-GT)可以催化谷胱甘肽或其它谷氨酰基团转移到合适的受体上去。血中γ-GT主要来源于肝胜,其变化主要反映肝胆系统疾病。但是γ-GT广泛地分布于全身各种组织,其中以肾脏含量最高。理论讲,肾脏病变亦可引起γ-GT水平的改变,为此,我们就慢性肾小球疾病与γ-GT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就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慢性肾小球疾病 血浆 Γ-谷氨酰转移酶 谷胱甘肽 谷氨酰基团
  • 简介:1例36岁女性患者在手术中使用琥珀明胶注射液发生过敏性休克。患者在行胆囊切除术和阑尾切除术过程中静脉滴注琥珀明胶,输入约300ml后,患者血压突然下降至77/44mmHg,HR105次/min,上身皮肤潮红,颈部出现红丘疹。立即停止应用琥珀明胶,给予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后症状缓解,血压、心率基本恢复正常,继续手术。

  • 标签: 琥珀酰明胶注射液 过敏性休克 不良反应:医案医话
  • 简介:目的:介绍新型微生物多糖—高基结冷胶的研究进展和前景。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报道,并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胶体浓度、外加金属阳离子类型和含量、pH值、糖份都会对凝胶特性和流变性产生影响。结论高基结冷胶作为一种新型凝胶剂,只有在充分理解掌握其凝胶特性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 标签: 高酰基结冷胶 特性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烯磷脂胆碱注射液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的216例甲亢性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12)和观察组(104)。两组患者明确诊断后均给予甲巯咪唑、复合维生素B及肌苷片,观察组加用多烯磷脂胆碱注射液静脉滴注,2周后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4,P<0.05)。结论多烯磷脂胆碱注射液治疗甲亢性肝损害有显著疗效,可明显减轻肝损害及促进肝细胞功能尽快恢复正常,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 标签: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肝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应用多烯磷脂胆碱联合护肝片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给临床治疗提高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依据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多烯磷脂胆碱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护肝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肝功能的改善程度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应用多烯磷脂胆碱联合护肝片,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多烯磷脂酰胆碱 护肝片 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的双环己酮草腙(CPZ)诱导小鼠多发性硬化(MS)脱髓鞘及髓鞘再生模型的建立方法,并分析小鼠MS模型脱髓鞘及髓鞘再生的影像标记。方法收集30只C57BL/6雄性小鼠,并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适应灌胃1周后,随机分3组,分别造模成对照组(n=10)、脱髓鞘组(n=10)及髓鞘再生组(n=10)。对照组小鼠立即进行MR扫描及病理取材;脱髓鞘组小鼠每日1次使用CPZ-CMCNa悬浊液连续灌胃诱导急性脱髓鞘6周,然后进行MR扫描及病理取材;髓鞘再生组小鼠每日1次使用CPZ-CMCNa悬浊液连续灌胃6周,停止灌胃并恢复正常饮食4周,最后进行MR扫描及病理取材。以胼胝体喙部(rCC)、喙部两侧正常表现白质(NAWM)及双侧大脑皮层(Cx)作为ROI,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归一化T2WI(T2-normalized)、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系数(AD)及径向扩散系数(RD)变化及差异。结果成功建立了小鼠MS模型脱髓鞘及髓鞘再生模型。对照组、脱髓鞘组和髓鞘再生组rCC的T2-normalized值分别为0.47±0.03、0.72±0.04、0.54±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0.511,P<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NAWM及Cx的T2-normalize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脱髓鞘组和髓鞘再生组rCC的FA值(分别为0.36±0.04、0.29±0.03、0.32±0.05),MD值[分别为(0.572±0.015)、(0.598±0.034)、(0.626±0.043)×10-3 mm2/s],AD值[(0.79±0.04)、(0.77±0.06)、(0.83±0.04)×10-3 mm2/s]及RD值[(0.46±0.02)、(0.51±0.03)、(0.53±0.05)×10-3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比较发现脱髓鞘组与对照组F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鞘再生组与对照组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鞘再生组与脱髓鞘组AD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髓鞘组、髓鞘再生组与对照组R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NAWM及Cx各项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劳克坚牢蓝-伊红染色显示脱髓鞘组胼胝体喙部髓鞘丢失,髓鞘再生组胼胝体喙部部分再生修复。结论改良CPZ-CMCNa模型能够选择性诱导rCC脱髓鞘及髓鞘再生;利用T2WI联合DTI可以定量检测改良CPZ-CMCNa模型rCC脱髓鞘和髓鞘再生变化,为研究MS病灶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疾病模型,动物 脱髓鞘疾病 髓鞘再生 扩散张量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治疗重症感染的临床疗效,以及应用两种药物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变化。方法2016—2018年间,将800例ICU诊断为重症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00)和实验组(n=400),分别给予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比较分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在重症感染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CRP、PCT两组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且实验组下降更加明显(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并不明显(P>0.05)。结论美罗培南治疗重症感染患者优于亚胺培南,其表现出更优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重症感染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对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重症肺炎临床治疗中采取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联合环丙沙星的作用效果。方法:以2018年9月~2020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9例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据原则将以上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环丙沙星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机体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35%及94.29%;观察组咳嗽、肺部啰音以及体温恢复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重症肺炎临床治疗中采取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联合环丙沙星干预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 标签: []重症肺炎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环丙沙星 肺功能
  • 简介:聚酰亚胺(PI)/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复合材料。本文概述了聚酰亚胺(PI)/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介绍了近几年来不同类型的聚酰亚胺(PI)/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在覆铜板上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聚酰亚胺 纳米复合材料 覆铜板
  • 简介:本文对JF1148HB不饱和聚酯亚胺浸渍树脂的储存稳定性、耐热性能、N耐辐照性能、抗冷热冲击性能等进行了研究,并制造模拟线圈,对线圈进行电气性能测试、耐辐照试验、冷热循环试验和耐电寿命试验。结果表明:JF1148HB浸渍的线圈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电气性能、耐辐照性能、抗冷热冲击性能及耐电寿命,能够满足风力发电机、核电主泵电机等在特殊环境中运行的要求。

  • 标签: 聚酯亚胺 耐高温 耐辐照 绝缘
  • 简介:摘要 目的:采用HPLC-DAD快速有效地测定患者血浆中亚胺培南的浓度,为感染性休克患者调整剂量提供依据。方法:前处理采用6%高氯酸-乙腈(1:1)沉淀萃取,采用 OMNI Zinger C18色谱柱;柱温:30℃,流动相:甲醇-10mmol/L磷酸氢钾溶液(5:95),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95nm,进样量:20 μL;极管阵列检测。内标法定量,5-溴脲嘧啶为内标。 结果:亚胺培南在 0.5~100mg/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定量限为0.5mg/L;相对回收率为88.17~94.22%,绝对回收率为78.35~85.27%;日内和日间RSD均

  • 标签: 亚胺培南 血浆 血药浓度 高效液相色谱法 感染性休克
  • 简介:2003年对diflufenzopyr和trifloxysulfuron两种抑芽剂对烟草腋芽生长的抑芽效果进行了比较试验。两种抑芽剂与抑芽敏(汽巴-嘉基,氟节胺,1×)或者与马来肼(MH)的降低使用剂量(1×、0.5×和0.25×)结合应用。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抑芽剂可以抑制所有部位的腋芽,其单独使用均达不到抑芽效果。两种抑芽剂与马来肼结合使用,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抑芽效果,即使马来肼的剂量降低,

  • 标签: 烟草抑芽剂 马来酰肼 应用 残留量 抑芽效果 比较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中不同糖代谢水平者的血清γ-谷氨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peptidase,GGT)水平差异,并分析其与糖尿病前期[即糖调节受损(impairedglucoseregulation,IGR)]及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病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甘肃省兰州市五泉铁路西村社区40~7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将人群分为正常糖耐量(normalglucosetolerance,NGT)组、IGR组及DM组,比较3组人群血清GGT水平的差异,并分析GGT水平与IGR及DM患病风险间的关系。结果:1DM组的GGT水平明显高于NGT及IGR组(P均〈0.01)。协方差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饮酒等多种影响因素后,DM组的GGT水平仍明显高于NGT及IGR组(P均〈0.01)。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GGT水平与三甘油(triglyceride,TG)、腰围和餐后2h血糖(twohourspostprandialbloodglucose,2hPG)的关系较为密切(r值分别为0.357、0.312、0.280,P均〈0.01);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腰围和饮酒的影响后,血清GGT水平与血糖指标(空腹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TG)呈正相关(P均〈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R、DM患病风险随着血清GGT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校正多种影响因素后,GGT〉69u/L组的IGR患病风险是GGT四分位水平最低组的2.296倍(95%CI为1.062~4.967,P〈0.05),且其DM患病风险是GGT四分位水平最低组的4.399倍(95%CI为2.020~9.579,P〈0.01)。结论:甘肃省兰州市五泉铁路西村社区40~75岁常住居民中,血清GGT水平异常者的IGR患病风险升高,且随着血清GGT水平的升高,DM患病风险亦增加,而GGT异常者的DM患病风险升高明显。结果提示该人群中血清GGT水平异常与糖代谢异常患病风险升高显著相关。

  • 标签: Γ-谷氨酰转肽酶 糖调节受损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磺脲类降糖药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措施。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11~2021.11月于我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均采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对患者一般资料和患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制定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结果:120例患者中,共出现不良反应2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3%,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包括代谢和营养障碍、神经系统损害、精神紊乱、胃肠系统损害等,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以及肝损伤等。结论:磺脲类降糖药物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临床应加以重视,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磺酰脲类降糖药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