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口腔科是一个高危科室,患者就诊时间长,复诊次数多,且绝大部分操作都在口腔内进行,一般情况下患者未做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血液性传染病的筛查。职业感染传染病的病毒和细菌主要包括血液传播的病菌HBV、HIV、HCV。而医护人员每天都要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接触一些有害气体、液体,因此我们应善于识别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 标签: 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 简介:自2002-11-06,广东省发生第一起家族聚集性非典到2003-03-02北京发现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卫生部于2003-04-21号召全国军民抗击非典。此时各大医院都先后建立了发热门诊,使发热门诊成为预防和控制SARS的第一道关卡。

  • 标签: SARS 医学防护 发热门诊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医务人员职业紧张与其发生锐器伤的关系。方法:数据取自本院工作的500名医务人员,现场发放C-JCQ量表(中文版工作内容量表)、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表,分析职业紧张与发生锐器伤的关系。结果:500名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有265次,发生率为53.00%,不同职业紧张类型与锐器伤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医务人员职业紧张与发生锐器伤有直接关系,平时加强职业防护可提高预防意识、激发工作热情,值得推崇。

  • 标签: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锐器伤;关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分析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原因。方法采用隐蔽式现场观察的方法,调查外科100名不同病区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无菌操作前后、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脱手套后手卫生执行率。结果该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为39.00%,接触病人前、后分别是27.50%、52.00%,无菌操作前执行率为38.00%,无菌操作后执行率为65.00%,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是80.00%,脱手套后为45.40%。结论该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有待改善,要定期加强调查分析,加强手卫生相关知识的学习,总结经验,制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损失。

  • 标签: 医护人员 手卫生执行率 干预措施
  • 简介:目的通过在门诊输液室开展患者参与促进医务人员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活动,获取手卫生的真实数据,为进一步在全院范围内开展该活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感控工作间手机APP,对门诊输液室护士进行四个阶段的手卫生依从性观察。第一阶段无任何干预,第二阶段进行手卫生知识宣教,第三阶段模拟患者参与,第四阶段患者真实参与。并自制《患者参与促进医务人员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意愿调查表》对患者和门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门诊输液室护士四阶段的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21.43%、44.27%、61.48%、82.88%,四阶段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35,P<0.01);四阶段的手卫生正确率分别为44.44%、74.14%、81.33%、81.82%,四阶段的手卫生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0,P<0.01)。结论患者参与手卫生模式可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此方法简单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手卫生 依从性 患者参与 医务人员
  • 简介: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护措施。方法对登记的83例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地点、暴露方式及操作环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暴露地点主要是手术室,其次是病房;暴露源病种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暴露方式以锐器伤占首位,而输液器针头是造成锐器伤的主要锐器。结论加强培训,规范操作流程,落实标准预防各项措施,完善登记、报告流程,强化职业防护,是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 标签: 血源性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防护对策 医院感染 院内感染 职业暴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导致医院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并总结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于大英县人民医院工作的400例医务人员,观察医务人员的针刺伤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预防策略。结果:共有20例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发生率为5%。发生针刺伤的科室主要为急诊科(40%)、外科(30%)、手术室(15%)。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危险因素有防范意识不足(45%),操作不当(30%),废弃物处理不规范(20%),环境因素(5%)。结论:防范意识不足、操作不当、废弃物处理不规范、环境因素是导致医院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危险因素,我们应给予相应防范措施,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 标签: 医务人员 针刺伤 危险因素 干预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制定相关防控措施及应急处置预案,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21年1月1日~2023年8月31日我院发生职业暴露的91名医务人员进行监测分析。结果:91名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以护士、实习护士、医生、保洁员和技师为主,分别占比39.5%、26.4%、17.6%、8.8%和7.7%;最主要的暴露方式是针刺伤和锐器伤、破损皮肤粘膜暴露,分别占比89.0%、11.0%;暴露源主要是乙肝、梅毒,分别占比25.3%、13.2%;全部职业暴露者均处理妥善,未发现相应的感染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结论:医务人员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但部分医务人员防护意识薄弱、安全教育欠缺,加强培训、完善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暴露报告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维护其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

  • 标签: 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消毒供应中心医务人员手卫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2年7月~2023年7月在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过的医务人员24名作为研究重点人群,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消毒供应中心医务人员手卫生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繁重(95.83%)、消毒液损伤皮肤(83.33%)、认知不足(70.83%)、洗手设施不全或者不便利(54.17%)以及冬季洗手水温低(20.83%)。结论:针对消毒供应中心医务人员需要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 标签: 消毒供应中心 医务人员 手卫生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医务人员应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提高精神科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锡林郭勒盟安神医院的60名精神科医务人员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全国常模数据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90项症状清单(SCL-90)评分。然后,针对观察组中有明显应激反应的医务人员采取心理援助干预,以缓解其心理应激状况。结果:干预前,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因子,观察组SCL-9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干预后观察组SCL-90总评分接近全国常模(P>0.05)。结论:医务人员容易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因子出现应激,故而需要的心理援助,且心理援助的效果极佳。 

  • 标签: 应激 心理健康 心理援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分析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干预方法。方法:本次研究时间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并选择该时间段内我院各个临床科室内的(40例)医务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然后对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评估,之后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对医务人员干预前后对于手卫生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和手卫生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干预之后,医务人员对于手卫生的认识程度明显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体液暴露前、无菌操作前以及接触环境后的手卫生依从率,数据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医务人员 手卫生 依从性 干预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和影响因素,总结些许医学经验,从而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按照编号法随机抽取我院的一些病房和诊室,规则为选择编号是偶数的病房和奇数的2个诊室,在医务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根据统一的方式和表格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相关调查。然后收集其调查资料,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是31%,同时科室、岗位和工作区域的不同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也不同;病房医师的手卫生依从性较门诊而言要高(P<0.05),但不同区域间的护士的差异是不明显的(P>0.05);医务人员在实施手术之后手卫生的依从性是41%,比实施手术之前的手卫生依从性还要高(P<0.05)。结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普遍不高,需要按照不同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改善手段。

  • 标签: 医务人员 手卫生依从性 调查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随着而来的是更大的社会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于家庭、学业、工作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压力的剧增,随之而来的就是很多人没有学会去正确化解压力,从而产生高度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处在崩溃的边缘,严重的甚至难以适应正常的生活,本文旨在总结目前的研究分析压力下的心理状态变化,以及相应的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

  • 标签: 医务人员,心理状态,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