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促使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趋于标准化以及制度化,帮助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效能以及护理质量,增强专业发展的活力,应加以推广并应用。

  • 标签: 手术室 质控小组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医院2016年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不良事件(AEFI)主动监测数据,并分析预防策略。方法对医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2600例幼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并分析AEFI主动监测的数据,包括AEFI类型、性别、年龄、发生距离接种时间、发生月份、接种疫苗次数和临床表现情况。结果本组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2600例幼儿中经过监测发现共有59例发生AEFI,AEFI发生率为2.27%;一般反应的构成比(96.61%)远高于异常反应(3.39%),且男性、年龄≤3岁和>3岁且≤5岁、发生距离接种时间≤1d、4-6月、7-9月和10-12月、接种疫苗次数>3次的构成比均较高,且59例患儿均有发热症状,多伴有局部红肿表现,部分患儿伴有硬结表现。结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后AEFI的发生率较高,经过监测分析可了解其基本临床特征,有助于制定防控措施。

  • 标签: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接种不良事件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脑卒中患者共1445例,进行分析、统计,探讨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以及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参与本次调查的1445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为595例,发生率为41.17%,其中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人数181例、鼻饲胃管感染人数为164例、使用呼吸机感染人数为116例、气管插管118例、气管切开16例。结论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预防性抗菌药物、鼻饲胃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以及合并糖尿病、伴吞咽困难和鼻饲胃管是导致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独立风险因素。

  • 标签: 危险因素 脑卒中 获得性肺炎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各种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的问题逐渐暴露,人们在医疗方面暴露的问题也更加明显,医院内感染的情况也越来越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检验科免疫实验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控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检验科 免疫实验室 感染 危险因素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抗菌药物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探讨。方法以我院住院老年患者145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抗菌药物治疗,观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药物使用比例中,使用最高的为头孢噻肟钠;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唑肟钠、头孢西丁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万古霉素、喜炎平、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钠等,66例单用药物,71例在两种抗菌药物的组合,三联用药患者8例。结论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老年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老年住院患者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近四年来因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退回血站的红细胞特征,寻找避免因直抗阳性导致血液浪费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期间医院因直抗阳性退回的红细胞,通过报废血液流水号收集献血者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4、2015、2016、2017年分别有36袋、30袋、39袋、71袋红细胞类产品因直抗阳性被退回血站进行报废处理,其中女性献血者直抗阳性率高于男性,以18-35岁年龄组最为明显。结论为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浪费,对18-35岁女性献血者开展献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鼓励健康男性无偿献血。

  • 标签: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红细胞 计算机系统管理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病案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其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作为病案管理最重要的解决方案,病案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病案信息技术进行阐述,并对其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作用进行全面分析。

  • 标签: 病案信息技术 医院工作 作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了187例脑卒中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合理应用抗药菌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脑卒中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测试结果。结果在873例脑卒患者中,有187例被感染,感染率为21.4%;从187例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283个致病菌。痰样本中菌株最多,是62%,其次是脓、血、穿刺液、尿和分泌物。在分离的283株中,194株革兰氏阴性菌占8.6%。前三个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氏菌属,在77株革兰阳性菌中,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1.0%,真菌4.2%。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和头孢唑啉的耐药率为100%,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为100%。结论在脑卒中患者中医院感染率很高,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

  • 标签: 脑卒中 医院感染 病原菌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医院统计工作为医院管理层和各部门提供可靠的数据,进而促使其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服务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医院统计工作对于医院的科学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医院的统计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医院统计工作的特点,在此基础对医院统计工作模式的改进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大数据时代 医院统计工作 工作模式 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础护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2月到2017年11月130例我院收治的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65)与实验组(n=65),对照组施以常规治疗,实验组施以基础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与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且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护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的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基础护理 医院感染控制 临床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呼吸道传染疾病的制止和预防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组织和现代医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1。对呼吸感染患者进行隔离防,已成为预防医院感染的主要手段。对于水痘、麻疹、真菌孢子、结核等呼吸道感染疾病,多数国家已经开始进行此类疾病的控制与预防,对感染因素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规范2。为了有效阻断呼吸感染疾病的传播,我国对呼吸道传染病的研究上也给予了大量物力和人力支持,着重入手于呼吸感染疾病的灭菌、隔离、无菌操作、消毒等方面,有效预防了呼吸感染疾病在医院的感染,并取得显著进展3。

  • 标签: 呼吸感染患者 隔离保护 预防医院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预防性护理对老年呼吸疾病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份我院干部科接诊的70例呼吸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以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医院感染率为2.86%,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组间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呼吸疾病的患者,通过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对于患者的病情康复有积极意义,需引起重视。

  • 标签: 预防性护理 老年患者 医院感染 临床控制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信息化建设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住院接受临床护理的10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0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500例则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信息化建设,观察两组护理工作情况及护理服务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差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院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服务水平,对降低护理缺陷及护理差错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医院信息化建设 临床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总结基于临床路径的护理管理方案,并分析其对胸外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20例住院患者,使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采用临床路径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参照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护理文书、护理安全、院内转运、专科护理、基础护理等方面的评分均明显低于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采用基于临床路径的护理管理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胸外科 临床路径 护理质量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手术室护理作为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手术治疗能否顺利开展、手术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手术室护理主要是以机械化护理服务为主,有效配合手术医师的各项工作。但是随着人们医疗理念的不断进步,对手术室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加强风险管理,保障患者安全。基于此,本文对手术室护理的安全影响因素以及风险护理措施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为手术室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 标签: 风险护理管理 手术室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46例进行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观察和对照两组(n=23例),进而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结果观察组在进行护理期间的基础操作评分(96.45±0.88)分和工作态度(91.77±0.8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进行护理期间的基础操作评分(90.31±0.42)分和工作态度(79.37±2.66)分(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护理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对于患者护理质量的提升拥有极大的帮助,值得推广。

  • 标签: 护理安全管理 血液透析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提高急诊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急诊科接诊的90例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加入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比较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接诊时间、救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安全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可缩短接诊及救治时间,减少安全事件,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 急诊护理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房质量控制中助产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择选2017年8月-2018年4月,于我院分娩的产妇2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32)和对照组(n=132)。将助产士常规管理实施于对照组,将助产士分层管理实施于观察组。对两种管理模式的价值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接生质量、护理满意度指标上,与对照组展开比对,改善效果均显著(P<0.05)。结论助产士分层管理代替助产士常规管理实施产妇分娩护理中,对于接生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提升,意义非凡,因此。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质量控制 助产士分层管理 产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基础护理工作中运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60名护理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分层级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职称管理,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管理前后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操作技能水平,管理前后护理质量管理前后患者、临床医师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实施分层级管理后,护理人员的相关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及评分均比管理前有明显提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质量评分中的健康教育、病房管理、护理安全、基础护理、整体护理五项评分均比管理前有提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理前后患者、临床医师及护理人员本身的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管理前后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层护理工作中运用护士分层级管理,可加强护理人员对管理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提高基层护理质量,适合加强推广。

  • 标签: 基础护理工作 护士分层级管理 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