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食物中毒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群身心健康的急性、亚急性疾病,与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比它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频率更高。掌握食物中毒发生高峰时间的分布规律,对加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工作发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效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是今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的重点方向。

  • 标签: 食物中毒 分析 干预措施 效果评价
  • 简介:目的统计2010-2013年大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的感染情况,评估出入境人员的健康风险,为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大口岸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3年4年间在大连口岸进行传染病监测体检共150232人,检出各种传染病4174例,总检出率2.7784%;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为3444例,丙肝抗体(Anti-HCV)阳性326例,梅毒250例,活动性肺结核130例,艾滋病24例.不同年份、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传染病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HBsAg阳性、梅毒和HCV-Ab阳性是大连口岸出入境人员中流行的主要传染病.应加强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加大对此类人群卫生知识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其自我防范意识,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传染病经国境口岸传播.

  • 标签: 传染病 监测 出入境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甘井子区2010-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今后制定全区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工作计划提供依据。方法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特征。结果甘井子区2010-2012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940例,年均发病率为30.92/10万;每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以每年5-6月份、12月份为两个发病高峰;以城乡结合部为高发地区;以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发病为主;以3-19岁年龄组高发,占发病总数的78.99%;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结论控制集体单位腮腺炎疫情是降低我区腮腺炎发病率的关键。

  • 标签: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属于发病率较高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发病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部分患者伴有食欲不振、便秘及精神焦虑等。目前,临床上对于IBS发病机制尚不完全知晓,多与胃肠动力、黏膜免疫炎症及内脏敏感性有关,并且还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密切。目前,临床上对于IBS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治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患者症状,避免患者病情反复发展。本文将以IBS为起点,分析思康联合小剂量黛力新在IB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治疗效果及药理作用等,为IBS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思连康 小剂量黛力新 临床应用 治疗效果 药理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栀矾溶液加锡类散保留灌肠应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7例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且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使用柳氮磺吡啶片、庆大霉素和甲硝唑保留灌肠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使用栀矾溶液加锡类散灌肠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47%(17/19),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12/18),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肛门坠胀感、粘液脓血便等症状的改善效果远远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患者使用栀矾溶液加锡类散保留灌肠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溃疡性直肠炎 连栀矾溶液 锡类散 保留灌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隧道式PICC置管与传统PICC置管的具体运用价值。方法 结合对比护理观察的放式展开分析,选入在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患者中的70例为对象,并按照计算机排序1至70,任意选取其中的35例,按照常规PICC置管,作为对照组,在对剩下患者治疗时则进行隧道式PICC置管,作为观察组。分析干预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情况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 标签: 传统PICC置管 隧道式PICC置管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肌间沟入路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治疗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86例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取肌间沟入路臂叢神经阻滞,观察组采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支配术区神经的痛觉消失时间、麻醉效果、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痛觉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优于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前者的神经阻滞更完全,且并发症发生少,值得研究应用。

  • 标签: 肌间沟入路 腋路 臂丛神经阻滞 桡骨远端骨折
  • 简介:目的:探究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黏膜下肿瘤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32例黏膜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与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其临床效果、疼痛及负面情绪改善.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36.46±20.48)min,住院时间(6.47±0.51)d,切除率为100%,未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护理后疼痛评分(2.86±0.61)分,SAS评分(34.18±3.52)分,SDS评分(34.01±3.94)分.结论:经STER治疗黏膜下肿瘤患者行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可有效保障手术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及不良情绪.

  • 标签: 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黏膜下肿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小切口隧道内小梁切除术应用于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作用。 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确诊入院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n=78)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小切口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比较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的眼压状况。 结果 患者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的眼压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小切口隧道内小梁切除术应用于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效果明显,可显著降低患者眼压,改善临床症状,值得应用。                                                                                             

  • 标签: 白内障 青光眼 小切口隧道切除术 眼压
  • 简介:摘要血管通路是决定血液透析效果的关键,也是肾衰患者的生命线,透析人数和生存时间逐年增加,透析相关的并发症也逐渐暴露出来,自体内瘘是透析患者的最佳通路,对暂时不能或无法实行内瘘手术的患者常采用皮下隧道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双腔导管作长期血管通路,预防导管和隧道口感染也尤为重要。结果表明,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消毒,更换敷料,涂抹百多邦软膏(莫西罗星软膏),加强患者家属自我护理教育,有效的预防了感染的发生。

  • 标签: 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 预防感染 百多邦软膏(莫西罗星软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用于老年卧床患者压疮预防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压疮发生率、治愈率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老年科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取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在护理过程中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预防压疮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临床治愈率和自护能力。结果从压疮发生率、治愈率和患者自护能力等方面来看,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用于老年卧床患者压疮预防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其压疮的发生率,提升患者自护能力,并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综合护理 老年患者 压疮预防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和常规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方法 选取 2014年 9月到 2017年 3月我院收治的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 46眼,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对 PT、 TT、 Fbg、 aPTT等凝血指标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和前房深度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6.96%,对照组为 65.22%,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优于对照组,可明显改善患者视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 ] 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 常规小梁切除术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将联合手术治疗方案对策,用于白内障并青光眼患者,观察效果。方法:纳入60例白内障并青光眼患者研究,时间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30例实施传统手术疗法治疗,命名普通组。30例做好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命名为联合手术治疗组。研究效果。结果:①联合手术治疗组临床病情控制优良率更高[96.67%,同普通组73.33%比较](p<0.05)。②联合手术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3.33%,同普通组的26.67%对比](p<0.05)。结论:将联合手术治疗方案,用于白内障并青光眼患者,整体疗效更佳,。

  • 标签: 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摘除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白内障 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术在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我院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86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愈后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大幅度提高,眼压得到控制;所有患者均出现功能性滤过泡,2个月后前房开始出现不同程度加深;30只眼出现角膜水肿,经治疗后痊愈;1例出现后囊膜破裂,17例前房内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素样渗出反应,经治疗后痊愈。结论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术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避免过多次手术给患者造成的精神压力,同时也避免了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发生以及白内障的发展,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小切口囊外摘除 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术 白内障 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进行隧道式PICC置管与常规PICC置管在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导管移位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 按照对比观察的方式展开分析,选入在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需要进行PICC置管患者400例为对象,并计算机随机排序1至400例,任意选取其中的200例,进行常规PICC置管,作为对照组,在对余下患者进行置管时则进行隧道式PICC置管,作为观察组。分析置管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移位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 标签: 隧道式PICC置管 一次置管成功率 导管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