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级层序的地层划分未统一,极大制约了该地区进一步勘探工作。本次研究充分利用测井、钻井及地震等资料,首次采用希腊字母△logR方法识别四级层序界面,在最大湖泛面的标定准确性上进一步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12个四级层序,建立起较为合理的四级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初步分析了各四级层序在中地区的分布特征,识别出其沉积与剥蚀范围,最后指出层序与油气的关系,为中地区须家河组的进一步深化勘探奠定了基础。图7参8

  • 标签: △logR方法 四级层序 上三叠统 川中地区
  • 简介:本文应用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井、开发等多种专业技术,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川东北部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气藏-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特征和形成条件.将现代含油气系统理论与勘探实际紧密结合,建立了礁、滩成藏组合的概念;从大量井下、野外、地震、测井、分析化验及气藏开发等动静态资料出发,研究了川东北部地区礁、滩成藏组合的烃源、条件、储层条件、油气圈闭条件,礁、滩气藏成藏模式和油气富集规律.提出川东北地区礁、滩气藏勘探有利区带,下步勘探目标和井位建议.

  • 标签: 四川盆地 气藏 形成条件
  • 简介:目前油基钻井液本身存在的环保性能不足、成本过高、工艺复杂等缺点,以及常规的普通水基钻井液体系的页岩井壁稳定性和润滑性不能满足页岩水平井钻井需要的问题。研制并构建了一套由成膜封堵剂、抑制剂和类油基润滑剂3种主剂所组成的高性能水基钻井液体系。该钻井液体系具有良好的页岩井壁稳定性、与油基钻井液相当的封堵、润滑性能、生物毒性低、水基钻屑可以直接排放。这种页岩气高性能水基钻井液体系能够满足涪陵页岩气田钻井中长水平段的应用要求。

  • 标签: 四川盆地 涪陵地区 页岩气 长水平段 水基钻井液
  • 简介:盆地中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地质背景复杂,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其反射特征多变;并且存在低速硅质白云岩,其纵波阻抗与储层接近,利用单一纵波无法准确区分硅质白云岩与储层。因此储层预测难度较大。而多波技术在储层预测、流体识别、裂缝检测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为此在纵波处理的基础上,针对该区转换波资料处理的难点,采用了改进的转换波静校正技术、转换波高分辨处理技术和转换波各项异性叠前时间偏移等关键技术,解决了该区转换波深层成像问题,获得了高质量的转换波地震资料;同时通过多波层位标定和层位匹配,消除了纵波和转换波的旅行时差,将转换波压缩至纵波时间域,二者波组对应关系较好,结合测井数据的统计和实际纵波和转换波剖面的对比分析,利用横波阻抗能够有效区分低速的硅质云岩和储层,提高了该区储层预测的精度。

  • 标签: 四川盆地 晚震旦世 转换波 静校正 高分辨 各向异性
  • 简介:盆地东北部普光构造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为一套残余砂屑、藻屑鲕粒白云岩和残余鲕粒白云岩。经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溶蚀孔、洞和裂缝十分发育。储层厚度大,储层孔隙度0.44%-26.4%,平均7.61%;渗透率0.0linD-3554.1mD,平均26.3mD,含水饱和度1.8%~51.13%,平均13.5%;毛管压力曲线的排驱压力0.08MPa~24MPa,饱和度中值压力0.2MPa-67kIPa,与同类碳酸盐岩相比,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好,含水饱和度低,是本区储层最发育、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之一。图6表1参5

  • 标签: 四川盆地 东北 飞仙关组 气藏 储层评价
  • 简介: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勘探在隆起带和斜坡带已获得了一批大型气田,冲断带相较于上述两个区带勘探程度低,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勘探难度更大,但是早期发现的几个气田也证实了该区须家河组良好的含气性,依然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笔者通过总结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地质特征,分析该区带资源潜力,提出了下一步有利勘探区块。综合研究认为:前陆盆地冲断带目前勘探程度较低,位于生烃坳陷,烃源条件好;储层致密,主要为低孔、低渗;构造运动强烈,断层裂缝发育;邛西区带是作为下一步勘探的最有利区带。图1参6

  • 标签: 前陆盆地冲断带 须家河组 成藏地质特征 勘探潜力
  • 简介:本区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沉积厚度为西厚东薄.储层沉积微相主要为:河道、河口坝、远砂坝等沉积微相.测井信息反映储层具有二高三低特征,即高声波、相对高电阻、低自然伽玛、低中子、低密度.当地层中含气时,将使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振幅、频率、相位、极性、速度以及波阻抗等参数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西坳陷中段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易于识别的含气地震响应特征主要有两种:"低波阻抗、低频率、强波谷、强波峰"模式和"低波阻抗、中频率、中强波谷、强波峰"模式.

  • 标签: 四川 西部 坳陷 侏罗系 上统蓬莱镇组 含气砂体层
  • 简介:盆地中地区在晚三叠世表现为大型前陆缓斜坡,由于受多物源控制,发育多种类型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是储层广泛发育的基础。须家河组储层总体低孔低渗,具有多层叠置连片分布特征。由于须家河组"三明治"式生-储组合,使源-储大面积接触,决定了天然气近源持续充注,因而含气具有普遍性,局部富集。研究认为,中地区须家河组主要为低孔渗岩性气藏,具有无明显圈闭界限、低丰度、气-水关系复杂等共性,同时在成藏时期、构造影响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分析指出前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差异、盆地烃源岩分布及储层品质是形成岩性气藏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 标签: 低孔渗砂岩气藏 成藏条件 气藏特征 上三叠统 川中地区 四川盆地
  • 简介:深层和超深层气藏的开发已成为气藏开发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由于气藏埋藏较深,普遍存在高温高压的特点,气藏气体偏差因子的计算直接影响单井井底流压、产能和动态储量的计算准确度,从而影响开发技术对策的制定。然而目前计算偏差因子和井底流压的方法众多,不同的气藏,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存在差别。针对双鱼石茅口组高温高压气藏,通过BB法、HY法、DPR法、DKA法、LXF法和ZGD法6种偏差因子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实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在气藏条件下HY法和DAK法计算准确性最高,最大偏差约为2.5%,其中DAK法计算结果最为接近实验值,并且在8MPa至123MPa压力范围内,平均偏差约为0.6%。②基于实验测试和计算结果确认DAK法适用于该气藏的天然气偏差因子计算。③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温压耦合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新的气藏井底流压计算模型。对比现场测试压力和模型计算值,改进的温压耦合模型计算结果偏差最低,仅为-1.593%,具有较高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类似于双鱼石这类高温高压气藏,DAK法和改进的温压耦合模型具有较强适用性。

  • 标签: 四川盆地 双鱼石 茅口组 高温高压 天然气 偏差因子
  • 简介:在SEC储量评估和申报中,石油公司基于企业自身信誉的保障和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必须对储量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即在未来的开发过程中储量不能出现大幅度的变化,证实储量的误差应控制在10%之内。对于扩边与新发现储量,控制风险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参与储量评估的基础井选择。关于基础井的选择条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做法,目前主要是依据国家标准和国际评估公司的通用做法。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原有的标准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以效益开发为前提的指导方针,一些国际通用做法也无法适应于所有地区。基于SEC储量首先强调的是有效益,提出从技术经济学中的盈亏平衡分析出发,建立计算单井动态盈亏平衡模型初始产量的判断方法,与单井稳定产量进行比较从而选择基础井,使储量评估贯彻“有效益开发储量”的原则,对四盆地不同深度的气藏初始产量进行计算,其初始产量均高于目前国家标准所确定的起算标准,通过单井经济性的严格选择,最终实现储量风险控制的目的。

  • 标签: 储量评估 基础井 风险控制 动态盈亏平衡 稳定产量 初始产量
  • 简介:中公山庙油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一段属三角洲-湖泊相沉积,目前是公山庙油田主力产油层位之一。沙一段砂岩储层主要属于低孔低渗的裂缝-孔隙型,以残余粒间孔、粒内溶孔和粒问溶孔为主要孔隙类型;常见片状、管状喉道,孔喉连通较好,分选较差,具小孔细喉的结构组合特征;裂缝是主要渗滤通道之一。该套储层是在近200Ma的地质历史中,由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相互影响、综合控制形成的最终产物。

  • 标签: 储集层特征 沉积作用 孔隙结构 构造作用
  • 简介:在类比四盆地盆地相油系泥质岩烃源、台地相油系碳酸盐岩烃源,潮坪—沼泽相煤系泥质岩~煤岩烃源、滨湖—沼泽相煤系泥质岩~煤岩烃源地质地球化学异同的基础上,论证大中型气田的形成,有自源型、异源型及混源型三种模式。油系烃源层成烃热演化系列,是干气—油—凝析油~湿气—干气—低甲烷气—残炭、氢;煤系烃源层成烃热演化系列,是干气—轻质油~凝析油~湿气—干气—低甲烷气—残炭、氩。以烃源潜量、烃潜量强度分析与大中型气田的关系,强调烃源是第一因素。据此,对盆地大中型气田形成的有利区带进行预测,认为古生界以川东南及华蓥山周围有利,中生界以西及中之西部有利。

  • 标签: 烃分析 煤系 沉积相 生油模型 气田 四川
  • 简介:盆地高石梯—磨溪区块震旦系灯四段气藏为受风化壳古地貌控制的大型碳酸盐岩古岩溶气藏,丘、滩相主要发育于台缘带,地震预测储层大面积连片发育。但是近期部署在磨溪区块台缘带的几口探井相继失利,为寻找其失利原因,在区域构造沉积演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井震结合,重点刻画灯四段沉积相相变,分析相变对后期风化壳岩溶及岩溶储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受桐湾Ⅰ幕形成的剥蚀面影响,台缘带内存在丘滩体与滩间海沉积的相变;②在相对隆起区域灯四段丘滩体继承性发育;在相对低洼区域,灯四段以填平补齐沉积为主,主要为滩间海沉积微相,不利于丘滩体发育。结论认为:沉积微相变化控制了研究区台缘带岩溶储层展布,在滩间海沉积微相区域,岩性致密,裂缝欠发育,不利于后期岩溶改造(岩溶储层厚度一般小于10m);在丘滩体发育区域的相对隆起部位,裂缝发育,有利于后期风化壳岩溶的形成,同时岩性主要为富藻白云岩,有利于表生岩溶溶蚀孔洞保存(岩溶储层厚度介于25~50m)。

  • 标签: 白云岩 相变 丘滩体 岩溶储层 晚震旦世 四川盆地
  • 简介:基于威远地区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成果、钻井资料和地质背景,通过对05wy11和05wy30地震测线剖面演化史恢复和分析,认为威远背斜发育过程中至少经历了早起拉张和晚期挤压两种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的构造运动,其证据为现今保留的高角度正断层、低角度逆断层和上逆下正反转断层。威远背斜的形成可分为早古生代的雏形期、二叠纪—中三叠世稳定期、晚三叠世—始新世的调整期和渐新世—现今的定型期。最后结合生烃史及构造—演化史分析了构造演化对下古生界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 标签: 威远背斜 地震解释 构造演化 高角度断层 反转断层
  • 简介:根据四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甲烷同位素分布特征以及和同系物的系列碳同位素值关系,可判断其天然气为有机成因;四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碳同位素富集系数,明显高于下伏层系天然气碳同位素富集系数,与部分侏罗系天然气碳同位素富集系数较为相近。利用天然气碳同位素富集系数与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值间的相互关系,判断四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成因类型以成熟的煤型气为主,部分气藏为成熟的油系—煤系的混合气,少数构造的须家河天然气为高成熟的油系-煤系混合气。

  • 标签: 四川盆地 上三叠统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类型
  • 简介:二室在“八·五”期间,围绕寻找四油气勘探的后备区层,设置了23个课题进行研究。迄今,大部分课题已提交了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在认识上、方法上取得五大主要方面的重要或突破性进展,而且紧密结合生产需要,提出了16个主要勘探目标和46口井位部署建议。本文试图一方面通过综述这些进展以向领导和同行们介绍与推荐这些成果,另方面,欲在他们所提勘探建议的基础上,对勘探目标作进一步比较、分析和排队探讨,以期对四油气勘探的后备区层问题的解决。

  • 标签: 四川盆地 油气勘探 后备储量 研究
  • 简介:采用数学预测模型对气区产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从数学模型的角度论证天然气业务发展规划主要指标的科学性,对指导天然气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方案的编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气田常用产量预测模型的特点及适用性进行总结和评价,从中选出不受模型分类因子正整数取值限制的广义Ⅰ型预测模型和广义Ⅱ型预测模型,以及目前常用的广义翁氏模型等3种预测模型对四盆地常规天然气(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产量进行全生命周期预测。结果表明:(1)3种预测模型对四盆地常规天然气产量发展趋势都有着较乐观的预测结果,由于各自数学原理不同,预测结果中峰值时间、峰值产气量、峰值产气量发生时的累积产气量等存在着差异;(2)广义Ⅰ型预测模型和广义翁氏模型在2021—2030年预测年产气量均在(200~210)×108m3左右,更符合四盆地常规天然气的发展形势,其预测结果更为可靠;(3)广义Ⅰ型预测模型预测峰值时间出现在2065年,峰值产量285×108m3,相对稳产期17年,而广义翁氏模型预测产量峰值时间则在2050年,峰值产量270×108m3,相对稳产期11年。

  • 标签: 预测模型 产量 常规气 变化趋势 峰值 四川盆地
  • 简介:以四盆地须家河组三段和五段为例,分析凝缩段识别及如何指导致密砂岩气勘探。分析认为:1凝缩段是最大湖泛面时沉积产物,岩性主要为质纯的暗色泥岩或黑色页岩,测井曲线上表现为高自然伽马,对应于△logR高值段,地震上为强连续反射,为高位体系域的下超面;2须三与须五段属于致密砂岩气藏,具有近源成藏的特点,而非源内成藏,可形成经济型致密气资源,而凝缩段发育优质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高,生烃能力强,与之紧密接触的规模储集砂体最具勘探潜力。综合研究指出,寻找致密砂岩气勘探"甜点区"首先寻找凝缩段,其上直接接触的规模储集砂体就是最有利勘探区。

  • 标签: 四川盆地 须三段和须五段 凝缩段 致密砂岩气 △logR 近源成藏
  • 简介:含气性参数是页岩气储层评价的重要指标,但是在2014年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页岩气资源与储量计算的评价技术规范》后的四盆地涪陵地区龙马溪组一段—五峰组页岩气勘探中,发现计算含气性参数时存在3个突出问题:①对于中低电阻率(10~50Ω·m)的优质页岩气层,利用电测井信息求取含气饱和度会出现严重偏小的状况;②用等温吸附实验直接计算地层吸附气量会出现较大正偏差;③如何有效区分总含气量中的游离气和吸附气。因此,进行针对性分析研究,在对高阻和中低电阻率页岩气层、极低阻页岩层电性测井响应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解析各类页岩气储层测井电阻率的影响因素,改进形成了适应该区的含气性测井评价方法技术。结果表明:①利用中子、密度孔隙度及其差值等非电法测井信息计算游离气饱和度,避免了传统计算方法导致的偏差,尤其对于中低电阻率页岩气层,具有更加显著的应用效果;②基于岩心实验刻度求取吸附气及游离气含量的计算方法,避开了电信息等非相关性因素的直接影响。

  • 标签: 页岩气 导电主控因素 含气饱和度 游离气 吸附气含量 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