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军纪问题事关一支军队的成败,而蒋介石历来重视军纪,但围追堵截红军长征的国民党"剿赤军"军纪仍差且剿共失败。究其原因何在?文章检视了川西北土司头人苏永和、王生秀等对国民党中央军军纪问题的控状档案及蒋介石的处置电报,指出蒋介石治军虽"严以军纪",但重"人治"轻"法治",过分信任部下嫡系将领,轻信涉事者主官的"调查"结论,不严格走司法程序,有法必依,故不仅让原本对国民党军及蒋介石寄予厚望的川西北土司头人大失所望且使军纪问题成为国民党"剿赤军"最终败绩的原因之一。

  • 标签: 蒋介石治军 川西北土司头人 控状档案 军纪问题
  • 简介: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不少农村出现了“闹、退社”问题.本文通过对皖西北地区的研究发现,“闹、退社”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农民收入下降,还在于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提前结束后的乡村形势转变.文章认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使乡村在技术经验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都存在着适应困难.技术经验障碍主要表现在干部匮乏和集体生产的管理经验不足;社会心理障碍则反映在乡村的利己主义思想与集体主义原则的矛盾.而政府在“反右”形势下以“辩论斗争”的方式应对适应难题,非但未见其效,反而催生了贯穿整个乡村集体化时代的“适应性行为”.

  • 标签: 集体化 闹退社 政治应对 适应性行为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云南西北部怒江、独龙江流域居住的独龙族、怒族等邻近族群之间存在着一种共通的“仪式语言”。这种仪式语言通过宗教祭祀活动以及分享杀牲后的肉食过程体现出来。在这一地域社会中。各种社会、政治和经济关系都依赖于这种仪式语言展开。虽然目前这种分享的仪式日渐式微,但分享的意识依然体现着族群内部的“社会结合”方式。通过独龙族仪式语言的个案分析,旨在与利奇关于克钦社会的“仪式语言”研究进行对话。

  • 标签: 仪式语言 分享 整体社会事实 权力
  • 简介:洪武五年“岭北之役”中,冯胜彻底放弃了包括宁夏在内的甘肃行省广大地域,其原因是“惧回鹘之兵”,即惧怕当时势力正盛的东察合台汗国的东进。但北元和东察合台汗国皆受困于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未趁机进取甘肃,而以甘肃为战略版图中的“边缘地带”。这就给明朝重新收复甘肃提供了时间与机会。但明朝在甘肃的经略也止于沙州与哈密,原因是明朝作为建立在东南部的政权,同样将甘肃地区作为“边缘地带”,满足于收复元朝旧疆。冯胜放弃甘肃的主观原因是他对甘肃中唐以来“北方民族化”的社会文化面貌觉得隔膜。明初西北疆界格局与洪武初年明朝、北元、东察合台汗国三方政权在甘肃地区形成的地缘政治格局密切相关。

  • 标签: 洪武初年 甘肃 地缘政治 冯胜 《纪事录》
  • 简介:当前中越边境沿线的边民互市点,超越了简单的经济和集市范畴,具有广泛和重要的政治、社会、文化内含。搞好边民互市点的建设和管理,对促进我国中越边境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族群互动、增强国家认同、维护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中越边境 边民互市 族群互动 国家认同
  • 简介:同治西北战争期间,大批民众从乡村聚落迁移到城堡之中避祸逃生。本文从微观的视角出发,复原了战时民众在城内的粮需、饮水、住房等生活场景,梳理了城堡攻防的过程和饷银、武器等影响城防的因素。逃难人口集居城堡为防御提供了一定的有生力量,但也造成了资源的紧张;防守严密的城堡看似安全,实际上却是极危险的处所;战时大量城堡被攻破,是造成同治西北人口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 标签: 同治 西北战争 城堡防守 集居避难
  • 简介:质量是办学的生命.西北少数民族高校在教学上务必正视低分进、高分出的现实矛盾,坚持发展性教学目的.与时俱进,务必重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广适应的教学运作.

  • 标签: 少数民族 高校 教学 质量 西北
  • 简介:此次赴西北调查,其目的在研究西北农村凋敝之症结所在,以定救济之策。故调查范围以农业与农村建设为主,而于农业中,则注重农作物产销情形及农业副产、农业经营等。

  • 标签: 物产 西北 救济 重农 症结 目的
  • 简介:西北民族走廊是一个复数概念,由多条民族走廊组成。虽然在这些走廊之间存在自然地理与社会的界隔。但是它们之间具有很高的关联度。就河西走廊与河湟地区而言,祁连山游牧带把二者关联在一起。藏文化使它们内部的游牧与半游牧社会具有一定的同质性,明清时期的西北边疆治理模式促使两毫之间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河西走廊与河湟地区之同这种建立在地缘基础上的关联,为区域研究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同题。

  • 标签: 界隔 关联性 西北民族走廊 河湟地区
  • 简介:<正>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为了大量培养民族干部,在兰州、北京设立了西北、中央民族学院,并相继设立了一批大区的和自治区的、多民族省的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是培养西北地区各民族干部的一所高等学校,建院四十年来,培养了大批的各民族的干部,主要分配到了西北五省区,也有一部分分配到了中央机关和内蒙古自治区、西藏等地。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的说来,在完成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上,在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上,在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团结上,在推进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上,他们都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而且还在继续作出奉献。我在这里特别提出来要加以申述的是:四十年来西北民族学院所培养出来的各民族的干部,也充实了自身的教学与科研人才,少数民族成份的教学与科研人才不断成长提高,有一批少数民族教学与科研人员,已经成了教学与科研的骨干和学术研究的带头人。特别值得人们高兴的是,这支多民族成份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正在日益发展和壮大,定将为振兴中华,为促进各民族的四化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 标签: 教学与科研 西北民族学院 多民族 各民族 少数民族 民院
  • 简介:贫富差距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本文从我国西北民族地区同全国及东南沿海一些省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入、财政收支、人员素质、人口增长率及人民生活水平等一系列人均指标的对比分析中,更具体地认识到东西部差距在进一步拉大的客观事实.这种差距已经影响到社会的长治久安,经济的持续增长,各民族的团结,进而关系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的问题,从而引起了国家及社会普遍的关注.国家在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西部地区的各族人民更应该面对现实,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加快发展,以实现祖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目的.

  • 标签: 西北民族地区 东南沿海 贫富差距 扩大
  • 简介:全国城市志西北地区第三次研讨会于1995年8月22日至24日在青海西宁市举行。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城市志指导组的指导和具体协助下召开的。天津、广州、沈阳、武汉、南京、西安、大连等城市志指导组成员市以及兰州、嘉峪关、天水、白银、金昌、银川、西宁、乌鲁木齐、石河子、克拉玛依、咸阳、宝鸡、铜川等西北地区城市和天津、大连、西宁等市部份单位的修志工作者共50余名出席了会议。

  • 标签: 城市志 政治部类 志书编纂 西北地区 质量问题 研讨会
  • 简介:本文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抢救与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动议及其“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世界记忆工程名录”实施的理念、目的意义结合我国现状作出简要评述;并对抢救、保护仅有母语而无文字、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必要性,作出呼吁。

  • 标签: 抢救 无文字民族 口头遗产
  • 简介:灵州最初是中国古代塞北一个县,是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设立在今宁夏银川平原河东灌区的一个大县,距今已近2200年的历史,故址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汉代灵州县城选址很特别,居然修建在黄河的一个河心岛上。《汉书·地理志注》对灵州县有记载。唐代历史学家颜师古的《汉书注》中对“灵州”注释曰:“水中可居者曰州。此地在河之州,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州。”说明灵州是一个非常灵奇的地方。

  • 标签: 灵州 唐史研究 唐代 西北史 《汉书注》 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