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尝试将豪夫的作品置于19世纪初期进化论发展、现代民族主义兴起的语境,着重探讨的问题是:通过对空间问题的文学演示,特别是异托邦与秩序的关系的表现,文本如何展现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与人类学话语和教育理念的关系。

  • 标签: 空间 异托邦 规训 教育 动物 豪夫
  • 简介:英国19世纪后期作家乔治·吉辛的小说《瑟尔萨》的男主人公似乎颇受批评家的青睐,而作为小说标题的女主人公瑟尔萨·特伦特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似乎与吉辛以瑟尔萨作为小说题名的初衷相悖。如果我们细考小说中多处出现的瑟尔萨的面貌描写,就可对作家的初衷了然不惑。小说旨在以瑟尔萨的容貌变化作为小说结构的一条主线,充分展现其心智发展过程和生活状态,从而质疑工具理性主宰下的现代生活。该主线与以男主人公为中心的另一条主线交织在一起,从文化的视角揭示生活必须关注心智培育,并且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景。

  • 标签: 乔治·吉辛 《瑟尔萨》 容貌 心智 生活
  • 简介:2007年,对中国的金融业而言是极具戏剧性与特殊性的一年——7月,中国外汇储备达13328亿美元,中国金融资产过百万美元的人物突破30万,10月,中国股市突破6000点,两市市值达18万亿元,日均交易最接近2000亿元,从全球新兴股票市场第四位变成了新兴市场每位。11月,中石油融资规模达288亿元,再创全球IPO纪录;中国内地企业发行融资总额达到创纪录的610亿美元。

  • 标签: 中国金融 中国崛起 金融资产 外汇储备 中国股市 新兴市场
  • 简介:19世纪美国小说家赫曼·麦尔维尔的中篇小说《比利·巴德》免除了英美文学惯常的道德训诫的负担,引经据典、迂回曲折地传达出这样一个寓意:文学,尤其是小说艺术,作为一种叙述方式称得上是一门“揭示真相的伟大艺术”(麦尔维尔评论莎士比亚作品的话)。它以多元的视角和真实的细节呈现由内而外地揭示了被历史话语、政治宣传以及神话、宗教、哲学和文学典籍所遮蔽的历史真相、文明真相和人生真相。本文从三个方面解读麦尔维尔如何用文学的形式揭示被掩盖的历史真相、文明真相和人生真相,以此构建他所期待的美国民族文学,并在文学寄托他自己的精神信仰。

  • 标签: 麦尔维尔 比利·巴德 文学 真相
  • 简介: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所提出的"整体性""闭合性"和"异质同构"原则对古典诗歌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诗歌意象的选择、理解、意象空白的留舍以及意象的建构有着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 标签: 格式塔心理学 意象 整体性 闭合性 异质同构
  • 简介:不得不说,20世纪的中国实在过于沉重,沉重得几乎令人心碎、窒息;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及作家的运命实在过于坎坷,坎坷得几乎令人眩晕、惊悚。回望和记录这一历程的跌宕起伏与蜿蜒曲折,不仅要借以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历史的本真面目,更重要的是为了把脉当下和预想未来。

  • 标签: 还原历史 中国知识分子 晚年 茅盾 反思 20世纪
  • 简介:"我的华沙不是你的华沙",在辛西娅·奧芝克的《大围巾》中集中体现的是因文化创伤造成的认同危机。主人公罗莎所受创伤并不仅是纳粹种族大屠杀所导致的个人创伤,还暴露了犹太人深层的集体认同危机的文化创伤。历经从叙述创伤到恢复关联再到修整认同的"创伤过程",罗莎最终打破自我封闭,抚平心理创伤。然而,建构这一文化创伤的意义不只在于从道德上谴责种族迫害的残忍、博得普通受众的同情,更重要的是从政治上"以言行事",审视认同危机,激发行动力量。

  • 标签: 《大围巾》 文化创伤 犹太裔美国人 认同
  • 简介:空间理论作为20世纪末新兴的西方文艺理论批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观照文学文本的全新视角。作家多丽丝·莱辛寻求空间结构与作家价值之间的关涉,为作品殖民话语的表达安排了一种实在的感知形式。本文试图以莱辛的三部作品《在我的皮肤下》、《回家》和《野草在歌唱》为例集中呈现她对“空间”描写与“殖民主义”之间所具有的多重联系与思考。

  • 标签: 多丽丝·莱辛 空间 殖民话语
  • 简介:六盘山花儿是中国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北"花儿"的一个分支,是流传在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的一种山歌体民歌,蕴含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而衬词及其旋律是六盘山花儿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六盘山花儿的衬词旋律在花儿的音乐表现具有引子、连接、结尾、扩充等结构功能,这从另一方面彰显了六盘山花儿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 标签: 六盘山花儿 衬词旋律 结构功能
  • 简介:《静静的顿河》的非理性主义特征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理性主义的历史观,即该作品并没有体现出某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问题;二是非理性主义的人性观,即该作品所体现的人性观是人性恶;三是非理性主义的人生观,即该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生观是悲观的、宿命的。这些非理性主义因素,使作品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创作,而是具备了现代主义美学特征。

  • 标签: 非理性主义特征 历史观 人性观 人生观
  • 简介: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的主流思潮不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文化传统在创作理念及艺术形式上都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俄罗斯后现代作家都有各自的艺术特质,他们作品的思想与审美价值都不尽相同,然而在他们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中都体现着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认同。主人公们在后现代语境中都具有双重性心理特质,既紧随后现代语境的潮流,又在潜意识竭力挣脱专制和强权的羁绊,寻找俄罗斯民族的出路和心灵的自由。因此俄罗斯民族的血脉特质决定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既有西方后现代思潮的特点,又闪耀着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它并没有停留在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浅层次的模仿和追捧上,而是凸现出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 标签: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 文学传统 民族性格
  • 简介:本文以尤金·奥尼尔《月照不幸人》女主人公乔茜的艺术形象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乔茜的角色扮演,认为虽然剧作家在她的形象塑造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但通过表现乔茜在角色扮演中所经历的痛苦和辛酸,该剧无疑成了对社会性别角色规定的质疑,而女主人公面对不幸的勇气和力量更为我们提供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女主人公 尤金·奥尼尔 不幸 剧作家 痛苦 局限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矛盾与张力愈发显著,无可避免地导致了文化上的两极格局,一极是由“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而另一极则是由“地方化”造成的文化多元和文化孤立。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本土化语境,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做出了不同的文化选择。一大批有识之士选择超越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和狭隘,把眼光投向非西方文化,从世界文学和世界主义这两种互相交织、互相补益的理论话语体系中发掘现实意义。

  • 标签: 世界主义 世界文学 全球化 地方化
  • 简介:本文从后殖民批评视角出发,以库柏、麦尔维尔、马克。吐温等美国白人文学大师的作品为例,研究19世纪美国白人文学模式化的印第安形象,探讨白人文学家们如何以虚假的印第安形象取代印第安民族的真实存在,在文本臆想印第安民族的必然消亡,并使白人对北美大陆的原住族印第安人的驱赶、杀戮和剥夺合法化。本文认为,美国白人文学经典的印第安形象在印第安民族被消声与边缘化的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白人殖民主义话语的一个重要构成。

  • 标签: 印第安形象 美国白人文学经典 殖民主义话语
  • 简介:伊丽莎白·乔丽是当代澳大利亚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作品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是她打破个人创作传统,另立文风的一部重要小说.本文从后殖民视角,分析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路易丝的边缘人悲剧,认为作者通过路易丝的悲剧达到了用边缘颠覆中心、否定权威、批判理性的目的,再现了重建人类关系多元共生的后现代文化的普遍涵义.

  • 标签: 澳大利亚 小说 《牛奶与蜂蜜》 边缘人物形象 伊丽莎白·乔丽 文学评论
  • 简介: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的"真实"与"虚构"、"元小说"特征等问题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重点。作为一部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特征为一体的作品,小说中交织着多层面的真实与误读的真实。通过对该部作品多层面误读的分析,如布里奥妮及其父母对罗比的误读,读者对布里奥妮小说结局的误读,以及读者被布里奥妮引导的误读,本文认为这些误读是由"隐含作者"引导、布里奥妮"误导",及读者"认同"的结果,反映了麦克尤恩对误读的焦虑,及对误读的警示。

  • 标签: 伊恩·麦克尤恩 《赎罪》 误读 “真实”
  • 简介:赛义德将东方主义发展的轨迹和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学者与作家们在建构与强化东方主义做出了'贡献'.在今天,某些西方人一方面仍然抱着他们亘古以来的偏见:东方人是不讲科学、迷信、非理性的、愚昧、幼稚;另一方面还利用媒体和其他手段来强化东方文化的'他者'形象.一些华裔作家不自觉地步入了这个行列.本文通过对三个华裔女作家文学文本的分析,从祖先崇拜、阴阳五行说、风水术等方面来剖析她们是如何向西方读者呈现中国文化的.

  • 标签: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中国文化 呈现
  • 简介:翻阅一下我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品读那些山水、田园、边塞诗词,有一个字不断飘然缭绕于你的眼前,那就是"烟"。"烟",以其一词多义的广泛适应性和无以伦比的独特风韵,在诗人的笔下会合文意,连缀文辞,相叠成景,相融成象,表达出或壮阔浩渺,或

  • 标签: 风流 云烟 烟尘 古典诗词 边塞诗词 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