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基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管理机制和作家管理方式,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作家的收入主要包括工资和稿酬两大部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上曾有"三名三高"(即名作家、名记者、名演员和高工资、高奖金、高稿酬)一说,作家位列其中,可见当时作家的收入水平与社会整体水平相较而言属于较高的群体。中心作家不仅能获得极高的荣誉,同时在收入方面也甚为丰厚。

  • 标签: 刘绍棠 傅雷 文艺管理 汤原农场 生活水平 五十年代
  • 简介: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最重要的诗歌流派,纵观其大略,无非在写作空间领域开疆拓土,到现在为止琳琅满目,无所不至其极.其不同主要反映在主张上.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诗坛出现朦胧派.他们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进行挑战,先后大量发表了当时无法让“正规”诗坛接受的充满新风格的诗.

  • 标签: 诗歌流派 20世纪70年代 叙述 意识 原乡 心灵
  • 简介:如果从1946年9月在延安的《解放日报》副刊上连载算起,李季的叙事长诗《贵与李香香》已经面世整整六十年了。这篇作品诞生伊始,即好评如潮,并为其作者本人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在延安负责宣传工作的陆定一著文介绍说:它“用丰富的民间语汇来做诗,内容形式都好”。时在国统区的郭沫若也誉之为“文艺翻身”的“响亮的信号”。身在香港的周而复更是热情洋溢地赞道:“一颗光辉夺目的星星,从西北高原上出现,它照耀着今天和明天的文坛。”类似这样的揄扬褒奖之声,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因为直到那时,人们还坚持认为它“开一代诗风,……是不朽之作”。

  • 标签: 《王贵与李香香》 新诗 李季 大众化 民歌 解读
  • 简介: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文学研究者就开始了“求新声于异邦”的旅途,他们密切关注国外的中国文化、文学研究趋向,积极吸取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也对某些域外学者的偏见、误解、曲解作出反应。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便有不少中国学者介绍国外中国文学著述。近年来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海外汉学丛书集中收入了一批译著,这些关于中国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评价,大都从中国文学在国外的命运的角度出发,以吸收国外汉学研究对我们富有启发性的内容为目的而展开的,却较少从各国各民族不同文化对中国文学的选择过滤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中国文学研究 新声 中国作家 各民族 命运 作品
  • 简介:翻译文学及翻译文学史的研究自文革到90年代初在中国学术界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90年代初,谢天振教授等关于重视翻译文学及翻译文学史研究的呼吁,受到了老一辈学者及学界同仁的一致赞同。接着,有关翻译文学及翻译文学史的研究文章、专著如雨后春笋,陆续发表、出版。该书就是呼声之后的又一产物,也是目前国内外第一部研究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的专著。

  • 标签: 翻译文学 文革 专著 文章 发表 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