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十九世纪下半叶,特别是二十世纪初,俄语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即表示人的职业、职务、身份、社会地位的阳性名词不仅用来表示男性,而且也开始用来表示女性。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就有所反映。不过,那时这类名词表示女性(部分以женщина等做同位语)时,多用于名词性合成谓语的表

  • 标签: 类名词 名词性 文学作品 十九世纪 关系代词 实际言语
  • 简介:诗歌形式的创新方面,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成功借鉴了表现主义音乐的美学精神。她让自己的诗歌节奏和表现主义音乐一样反叛甚至无视既往的美学原则。以追求新的技法为其特色,打破以“和谐规整”为标准的诗歌传统美学规则,她在自己的诗歌韵律中成功地实现了表现主义音乐的力量感、破碎感、失衡感和模糊感。

  • 标签: 表现主义音乐 诗歌语言 节奏韵律 对话
  • 简介:莱蒙托夫诗歌《帆》赏析黄玫莱蒙托夫是俄国继普希金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诗人,别林斯基称其为“俄国的天才”。诗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帆》就是这样有影响力的佳作之一。虽然这首诗创作于19世纪30年代,但久远的年代和陌生的创作背景都无法阻碍今天的...

  • 标签: 莱蒙托夫 《帆》 诗歌创作 轧轧作响 进步知识分子 艺术魅力
  • 简介:俄语词汇中,一部分表示职业、职务、工种的名词没有对应的指称女性的名词。例如:академик(院士),декан(系主任),доцент(副教授),Философ(哲学家),юрист(律师),等等。这些阳性名词虽然具有指称男性和女性的共同功能,可用于复数,用于一定语体,都是规范的。但当用于具体指某个女性时,再用阳性名词就有点格格不人了。照例说,“女医生”这是一个常用称呼,但用俄语表达时却颇费周折。据观察,多数情况须依靠句法手段来解决问题:

  • 标签: 女性职业 格格不人 女医生 能产性 费周折 同位结构
  • 简介:普希金被视为俄罗斯精神文化的象征、俄罗斯文学的'万始之源'。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掀起了崇尚古希腊罗马之风,普希金在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落窠臼,怀着对古典精神的热忱,创作出大量带有古希腊罗马风格的诗歌。本文试图以普希金诗歌文本中出现的古希腊罗马元素为研究对象,探索古希腊罗马风格为普希金诗歌带来的崇高与优雅、静谧与自然之美,从而加强对普希金诗歌艺术表现力的赏析。

  • 标签: 普希金 诗歌 古希腊罗马
  • 简介:(一)如果说,心理语言学是“关于产生和感受话语的规律的科学”,那么,所谓“心理语音学”就是研究产生和感受语音的规律的科学。心理语音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也是语音学的分支。俄语诗歌语言是和心理语音学密切相关的。当我们说话的目的在于交际时,我们用以思维的是实践语言。这时,音并不那么重要,因此,说话人的注意力不在音上,也就是说,音

  • 标签: 心理语音学 诗歌语言 心理语言学 说话人 四行诗 刘交
  • 简介:天才诗人叶赛宁以其感情真挚的浪漫主义抒情和独特的意象主义表现手法闻名于世。《波斯抒情》组诗寓情于景,音韵动人,是诗人爱祖国、爱美景、爱恋人的画意盎然的和谐境界。本文试从诗歌特色的角度来分析组诗第七首《晴空的气息澄清而蔚蓝》中细腻的情感和隽永的意境。

  • 标签: 叶赛宁 和谐境界 诗歌特色
  • 简介:提要:俄罗斯观念派诗人普里戈夫被赞誉为“公认的诗歌导师”、“最后一个苏联时代伟大诗人”。本文从俄罗斯诗歌体裁发展变化出发,具体分析了普里戈夫的三类诗歌——视觉诗歌、声响诗歌和文字诗歌相对于传统、经典俄罗斯诗歌所呈现出的体裁不确定性特点,以及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视觉诗歌 声响诗歌 文字诗歌
  • 简介:波利亚科夫的长篇怪诞现实主义小说《无望的逃离》浓缩了俄罗斯一个特定历史时段下的人生百态。本文简要剖析其中待价而沽的女性形象——奥列霞,阐述作者借对比叙事手法所进行的对爱情童话的现实解构及其社会现实意义。

  • 标签: 无望的逃离 爱情 解构
  • 简介: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本诗写给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员卡恰洛夫家的小狗吉姆,叶赛宁借此表达对他本人的秘书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的感情以及愧疚与负罪感,因为深爱而刻意与别尼斯拉夫斯卡娅保持着忽远忽近的距离,在挚爱与疏离之间徘徊,让人为之惋惜,不得不说这份情实在是太珍贵,太沉重,或许情到深处才无法言表。

  • 标签: 叶赛宁 别尼斯拉夫斯卡娅 挚爱与疏离
  • 简介:曼德尔施塔姆为俄国白银时代著名诗人,其诗用典丰富,富于哲理,该特点使他的诗作常令读者不解,然而也正是因此诗歌能在阅读者的反复推敲下,不断给人带来新的感受与启发。本文从时间、空间,及意象色彩语言角度探析曼德尔施塔姆诗歌《白雪蜂房更为平缓》中的暗示性的抒情表达,通过对立的意象来分析曼德尔施塔姆饱含深意的诗歌语言。

  • 标签: 曼德尔施塔姆 诗歌 意象 对立
  • 简介:伟大的诗人亚·谢·普希金(1799~1837)一生创作800余首抒情诗,其中对爱情的歌咏约占四分之一。据考证,普希金的第一首诗作《致娜塔丽娅》(1813)就是一首爱情诗。此后,诗人创作的《致凯恩》(1825)、《你和您》(1828)、《我曾经爱过您》(1829)等诸多诗篇都成为吟咏不绝、脍炙人口的情诗,而我们即将分析的《夜色朦胧弥漫在格鲁吉亚的山岗上》(1829)同样称得上是普希金爱情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本文主要从创作背景、诗歌的风景描写和内心思绪等内容以及诗歌的语音、格律、用词特点等形式方面展开分析。

  • 标签: 普希金 爱情诗 内容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