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宠儿》、《爵士乐》和《天堂》是她八部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三部,是完成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代表作,称之为"历史三部曲"。托尼·莫里森作为一个黑人女性作家,将目光放到了本土文化的历史中,运用了黑人女性独特的视觉,阐述那段不愿被人们提及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黑人现时生活的历史,体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正立足于黑人女性所处的现实矛盾,她们通过积极构建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提升自我的种族地位,并要求实现性别平等。她们为自己被多重边缘化的集体发言,为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做着努力,使之构成黑人女性精神传统的重要主城部分,为黑人女性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和现实起点。"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宠儿》 《爵士乐》 《天堂》 女性主体意识
  • 简介:纳博科夫在20世纪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道德主张与政治诉求隐含于这种小说复杂的叙事策略中。本论文结合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通过分析《庶出的标志》中的克鲁格这个陷入极权政治中的人物面临的艰难困境,来探讨纳博科夫的叙事策略及其对极权专制的基本态度和道德立场。纳博科夫不单揭示极权专制对无辜生命的残酷杀戮、对个体尊严的肆意践踏、对自由意识的粗暴干涉,而且探讨造成这些政治灾难的原因。

  • 标签: 纳博科夫 《庶出的标志》 政治诉求 意识哲学
  • 简介: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本文试图从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英语交际中的体现,谈谈如何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 标签: 跨文化意识 交际能力 策略 必要性
  • 简介:在对文本的阅读和批评中,我们往往被文本中由作家确定的明在性人格意识主题所限定,而没注意文本中被这一明在性人格意识主题所遮蔽、漠视、排斥、掩饰的隐在性人格意识主题。只有对文本客观存在的人格意识主题进行本性、文化品性和社会品性分析,发现其隐在性人格意识主题,我们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也才可能是全面的,也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逼近文本所表达,客观人格现实和作家的人格状态。

  • 标签: 明在性人格意识主题 隐在性人格意识主题 《奥塞罗》 《麦克白》
  • 简介:《第二十二条军规》现已普遍被认为是二战后美国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无序社会的荒诞和不可理喻。本文从《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死亡意识"入手,从文化角度入手分析其文化价值,从而激发人们对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 标签: 《第二十二条军规》 死亡意识 文化 文化价值
  • 简介: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意识唤醒培训,使中国大学生对英文行文中的衔接手段有更为清晰的了解,进而有意识地仿效,从而写出行文连贯、语义衔接的英文。本研究选取了两个教学班作为试验对象,首先进行了大学生英文行文中的衔接手段使用现状的调查,然后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了意识唤醒培训,通过一学期的实证研究,发现意识唤醒培训对培养学生语篇组织能力和语篇连贯性效果明显;本文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生英文写作指导上如何进行意识唤醒培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思考。

  • 标签: 意识唤醒培训 语篇连贯 英文写作
  • 简介:英语教学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为了实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目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跨文化素养,然后挖掘现有材料的跨文化现象,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标签: 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
  • 简介:本研究旨在调查词素意识在英语为二语(ESL)词汇习得中所起的作用。受试者为198位中英联合培养项目的中国大学生,他们在中国完成两年的学习并在英国取得学位。受试者完成了一份总共4个任务的纸笔测试,包括了词素区分、词素认别、词汇量测试和词汇关联测试。研究者采用了路径分析来探索自变量(词素意识的两方面)与应变量(词汇知识的两方面)的交错关系。结果表示英语衍生词素意识预测了英语词汇广度和词汇深度。同时,现有的词汇广度可以促进衍生词素意识与词汇深度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的英语衍生词意识不仅能拓展词汇量,并且可以巩固深层理解词汇的属性,最终帮助学习者建立相关词或者短语之间的联系。

  • 标签: 衍生词素意识 复合词素意识 词汇知识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 简介:翻译文化学派认为,译者在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翻译行为受制于诗学规范、意识形态等一系列外部因素。然而,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制定翻译策略,如何操纵译文文本的生成,从而对外部影响做出反应又涉及到译者主体性的问题。通过对周作人与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还原译文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尤其关注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深入探讨不同译者在其影响下所做出的不同的翻译选择。

  • 标签: 《快乐王子》 译者主体性 意识形态
  • 简介:加拿大立国近一百五十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主流社会对待原住民的态度也逐步发生着变化——政府的归化政策已逐渐被尊重和保护包括原住民的所有族群的多元文化政策所取代;而原住民自身也日渐觉醒并通过文学创作探寻和重新确立自己一度被抹杀或边缘化了的族群身份。与此同时,原住民文学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多元文化、民族和谐等当代进步理念在加拿大社会的全面普及。本文拟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从主流社会的白人文学作品和原住民自身的文学创作这两方面来探讨和阐述上述的互动性社会进步。对“联邦诗人”司各特其人其作评价的变化提供了第一方面的范例。司各特创作了不少同情和赞美印第安人的诗歌,为此他长期受到普遍的赞誉;但在后殖民批评的重新审视下,其诗歌中流露的殖民主义思维却受到当代文学批评界和普通加拿大人的诟病。至于第二个方面,本文选取了两部获奖作品——印第安剧作家海威的《保留地的姐妹》和完全由因纽特人白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冰原快跑人》——为例,以此揭示原住民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维护本民族文化身份、弘扬本民族传统的努力。

  • 标签: 加拿大社会 后殖民主义批评 原住民文学 族群身份 互动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