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正>诗词歌赋等所有韵文的韵脚都可以归入一定的辙。古人归纳出若干辙的主要目的是规范押韵,取得和谐共鸣的演唱吟诵效果,以及这种对应关系产生的深层原因,前人尚无完整的论述。本文结合高等职业艺术教学的实践,通过对古今大量实例的分析研究,深入探讨了每一辙的物理属性和情感属性,运用语音学、音韵学、文学、统计学等多种方法,从宽窄、阴阳、洪亮柔和与细微等多种角度界定辙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內在联系,提出了具

  • 标签: 韵文 押韵 韵辙 韵部 韵图 音韵学
  • 简介:许棠现存诗156首,可以归纳系联出19个部(其中《送友人归江南》、《句》二首为六句律诗,属于变体,故不予以考虑),与王力先生考证出的晚唐—五代音系基本吻合,但也存在个别出韵之处。许棠诗用工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时期诗歌的用规律,同时也仍存在隋—中唐音系的用习惯,对于这些现象的全面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好掌握晚唐诗人的用特点。

  • 标签: 许棠 用韵 特点
  • 简介:本文以Lackoff&Johnson的隐喻认知理论为理据,尝试分析隐喻的修辞意及其认知机理.文章以实例证明隐喻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人类的隐喻思维无处不在,而跨域映合正是隐喻的本质体现.

  • 标签: 隐喻认知理论 修辞 跨域映合
  • 简介:诗、词用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宝贵资源,周密诗、词用前人未做过系统研究。通过穷尽考察302首周密古体诗、词,并以鲁国尧的宋代通语18部系为参照,得出周密古体诗、词韵系共16部。周密古体诗、词用大致符合宋代通语,同时也体现了宋末浙江吴语方音的特点。

  • 标签: 周密 诗、词用韵 韵系 宋代通语 吴语方音
  • 简介:宋人在按谱填词的前提下,探索出了和的形式,即依据所和词作的原作词,可以分为同时唱和与后人追和、单篇唱和与全集唱和、他人唱和与自己唱和。它与集句、隐括都是在某种限制之下进行创作的方法。

  • 标签: 唱和 宋词 隐括 词作 创作方法 集句
  • 简介:构词是属于音变构词的一个类别,也是古代汉语构造新词的一种重要方法。《晋书音义》中的许多音切反映了变构词在古代汉语中构造新词的一些规律。拙作试图对这些规律加以揭示。

  • 标签: 《晋书音义》 变韵 构词
  • 简介:本文通过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引出身教学法的形成,通过介绍身的起源及特点,讲解古典舞身的运动路线、表现方法及运动元素;第二部分通过身与基训的结合,证明基训与身并非“两张皮’’而是相辅相成,突出身的重要性和目的,讲明身教学法的元素特征;第三部分讲明身的核心语言及与时代发展的紧密关系.突出身教学法的科学时代性和民族性;最后对整篇文章作总结。

  • 标签: 身韵教学法 重要作用 运动路线 表现方式
  • 简介:文化景观是某一地域环境下各种文化要素的集中体现,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前者涉及土地、生存区域和建筑等;后者包括思想、语言、风俗、艺术、文学、信仰等。从当代都市小说中女性形象休闲文化景观、男性形象休闲文化景观和另类女性形象休闲文化景观等方面,对具有不同性别特征的休闲文化景观进行分析,解读蕴含其中的生存理想。

  • 标签: 都市小说 性别形象 休闲文化景观 生存理想
  • 简介:“V+着”式的“着”,温州话(城区)读[dzia],有轻重两读,读轻声是“到”义唯补词或助动词“用着”(“可以”义)的构成成分,读重音是结果补语.这个“着”与药“直略切”的“著”有联系.温州话表示“完成”意义的虚词“爻”的来源很可能是药“去约切”的“却”.温州话表示假设的连词也读[dzia],但它不一定是药“而灼切”的“若”音变,也可能由药“直略切”的“著”演变而来.近代汉语中,“著(着)”有过“需要—应该—如果”的演变路径,三种意义都保留在温州话中.

  • 标签: 温州话 虚词
  • 简介:潘年英的散文集《我的雪天》没有宏大叙事,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纵观作者的创作脉络,他的作品抒写了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民族文化消失的忧伤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落感和拯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精神家园的情怀,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

  • 标签: 潘年英 《我的雪天》 散文 乡愁
  • 简介:秦腔最早产生于陕西,是西北人民最喜爱的古老戏曲。三秦父老视秦腔为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方式,同时也借以表达其喜怒哀乐、寄托他们的思想感情。通过对秦腔在农村生活中所形成的四个公共空间:农贸集市、红白丧喜、自乐班、革命中所起的作用的研究,从而窥见近代中国内陆农村——陕西关中地区的乡村社会生活。

  • 标签: 秦腔 公共空间 公共生活
  • 简介:大型古装清宫剧《甄娠传》自2011年播出以来,好评如潮。剧中的配乐亦是别具匠心,不仅具有浓郁的古典关,还与剧情紧密结合,对表现人物情感和烘托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乃影视剧配乐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文章试从分析《甄娠传》片头曲《红颜劫》、片尾曲《凤凰于飞》歌词的古典关入手.深入探究该剧配乐的艺术价值。

  • 标签: 《甄嬛传》 《红颜劫》 《凤凰于飞》 歌词 古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