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虹膜拉钩辅助人工晶状体(IOL)单襻固定在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庆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2月至2019年11月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14例(14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虹膜拉钩固定囊袋后,行超声乳化IOL囊袋内植入及单襻巩膜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视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玻璃体脱出者5眼(35.71%,5/14)。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2~0.8,其中≥0.5者10眼(71.43%,10/14)。有2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IOL均无明显偏位。结论应用虹膜拉钩固定囊袋,提高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手术安全性。IOL单襻巩膜缝线固定可保持术后IOL的长期稳定。

  • 标签: 白内障,外伤性 不全脱位,晶状体 拉钩,虹膜 晶状体,人工,固定,缝线,单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特点、耐药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患者800例,按照是否发生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分为感染组13例与未感染组787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行前房和/或玻璃体穿刺,无菌采集标本分离鉴定病原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耐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13例中,分离病原菌14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85.71%(12/13)。主要病原菌表皮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占57.14%。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BMI、合并高血压、手术切口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60岁感染率(3.11%)高于年龄≤60岁(0.45%),合并糖尿病感染率(6.15%)高于无合并糖尿病(1.22%),手术时间>20 min感染率(6.98%)高于手术时间≤20 min(0.98%),玻璃体溢出感染率(7.55%)高于无玻璃体溢出(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28、6.256、13.717、8.801,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20 min和玻璃体溢出为影响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结论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且受多因素影响,为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 标签: 白内障 术后感染性眼内炎 病原菌 革兰阳性菌 真菌 耐药性 年龄 糖尿病 手术时间 玻璃体溢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路径化健康宣教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随机选出146例,等分为两组,每组7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宣教,观察组接受路径化健康宣教,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予以对比。结果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率为94.52%相比对照组的68.49%显著偏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48%相比对照组的20.55%显著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路径化健康宣教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强化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路径化健康宣教 老年性白内障 健康知识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仪(RHA)在白内障眼中获取可用于观察分析的眼底图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白内障患者41例45眼。扩瞳后行晶状体混浊程度分级以及RHA眼底成像检查。按晶状体混浊程度分为4个组:皮质混浊组18眼,核性混浊组21眼,后囊下混浊组2眼和混合型组4眼。采用RHA2020全层扫描模式获取眼底图像,对眼底图像清晰程度进行评价,并比较皮质混浊组及核性混浊组眼底图像清晰度评分。结果45眼中晶状体混浊度最轻的1眼分级为C0N2P0,最重的2眼分级分别为C2N5P2和C4N2P4。晶状体核混浊4级、皮质混浊3级或后囊下混浊3级明显降低RHA眼底图片的清晰度,尤其是红绿光组合图(620 nm+550 nm)的清晰度降低最明显。在光谱580 nm和590 nm处可观察到皮质混浊组视盘及视网膜血管,清晰程度评分分别为2.0(1.0,3.0)和2.0(2.0,3.0);在光谱810 nm处可观察到视网膜血管、脉络膜血管以及色素分布,清晰程度评分为2.0(2.0,3.0),显著低于红绿光组合图的3.0(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性混浊组中,核混浊3级时RHA眼底图像仍清晰;核混浊4级时RHA眼底图像清晰度明显下降,在光谱580 nm和590 nm处偶可见视网膜血管,其清晰程度评分分别为1.0(1.0,3.0)和2.0(1.0,3.0);在光谱810 nm和850 nm处可观察视网膜血管、脉络膜血管以及色素分布,其清晰程度评分为2.0(1.0,3.0),显著低于红绿光组合图的3.0(1.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囊下混浊组中,光谱580 nm处可观察视网膜血管,光谱810 nm和850 nm处可观察视网膜血管、脉络膜血管以及色素分布。混合型白内障组中850 nm处可观察到视网膜血管走行,血管反光不可见,脉络膜血管区域性可见。结论除重度白内障外,RHA中580、590、810和850 nm光谱成像可获取白内障患者的眼底图像,有助于及时发现白内障术前眼底疾病以及评估预后。

  • 标签: 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 白内障 屈光间质混浊 眼底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IOLMaster 700与Pentacam AXL测量白内障患者眼生物学参数的一致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月2日—11日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单纯白内障患者76例146眼,其中男36例69眼,女40例77眼;受检者年龄35~88岁,平均(64.52±11.36)岁。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IOLMaster 700及Pentacam AXL测量眼轴长度(AL)、平均角膜曲率(Km)、前房深度(ACD)、中央角膜厚度(CCT)和角膜直径(WTW)。比较2种检查仪器各测量值的差异,评估两种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IOLMaster 700与Pentacam AXL测量的AL分别为(24.03±1.72)mm和(23.98±1.73)mm,Km分别为(44.04±1.71)D和(43.88±1.72)D,ACD分别为(3.24±0.47)mm和(3.28±0.47)mm,WTW分别为(11.82±0.51)mm和(11.49±0.49)mm,IOLMaster 700测得的AL、Km、WTW值较大,ACD值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06、8.94、23.83、-15.36,均P<0.01),IOLMaster 700与Pentacam AXL测量的CCT分别为(534.18±30.12)μm和(533.42±28.71)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P=0.30)。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种仪器测量的AL、Km、ACD、CCT及WTW值均呈明显正相关(r=0.999、0.992、0.998、0.956、0.942,均P<0.01)。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2种仪器测量的AL、Km、ACD、CCT及WTW值的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02~0.11 mm、-0.27~0.59 D、-0.10~0.02 mm、-16.5~18.1 μm及0.00~0.67 mm。结论IOLMaster 700与Pentacam AXL测量AL、ACD、CCT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及较窄的95%一致性界限,临床上可以互换使用。两种仪器测量WTW和Km的95%一致性界限超出临床可接受范围,均不建议互换使用。

  • 标签: 生物测量 扫描光相干断层扫描 Scheimpflug成像 眼轴长度 角膜曲率 前房深度 角膜厚度 角膜直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无灌注超乳针头截囊减张法治疗膨胀性白色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宝丰县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膨胀性白色白内障315例(340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常规组,常规撕囊法手术69例(82眼);减张组,采用无灌注超乳针头截囊减张法撕囊手术246例(258眼)。观察两组术后视力、并发症和撕囊成功率。结果常规组有13眼(15.85%)晶状体囊裂开,其中1眼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改行白内障囊外摘出术,2眼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减张组有15眼(5.81%)囊裂开,使用囊剪完成撕囊,未影响超声乳化操作,均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减张组撕囊成功率94.19%(243/258),高于常规组的84.15%(69/82)(χ2=8.299,P=0.004)。结论无灌注超乳针头截囊减张法能解决膨胀性白色白内障高张力和皮质溢出问题,提高撕囊成功率。

  • 标签: 白内障,白色,膨胀性 乳化,晶状体,超声 撕囊术 减张法,截囊,超乳针头,无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漯河市中医院收治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患者90例,依据用药方案分为联合组与单一组,每组45例。单一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联合组给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膜厚度、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FL)评分、视力。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1.11%,41/45)高于单一组(75.56%,34/45),P<0.05。治疗后,联合组酸胀感、异物感、畏光症状评分均低于单一组(t=29.84、26.75、17.73,P均<0.05)。治疗后,联合组BUT、泪膜厚度、SIT大于单一组,FL评分低于单一组,视力优于单一组(t=10.39、16.06、23.43、26.39、13.35,P均<0.05)。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可减轻干眼症状,改善泪膜功能和眼表功能,改善视力水平,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干眼症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玻璃酸钠滴眼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显微镜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巩膜外加压三联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住院的合并白内障的RRD患者17例(17眼)。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巩膜外加压三联手术,术后随访观察视网膜的解剖复位、视力、并发症等情况,随访时间为(15.2±3.6)个月。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预设术后屈光度与术后实测屈光度的比较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所有术眼的视网膜裂孔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视网膜压嵴位置良好,裂孔封闭,视网膜均解剖复位,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Z=3.825,P<0.001)。预设屈光度与术后实测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9,P=0.13)。术后I到II级角膜内皮水肿2眼,一过性高眼压2眼,轻中度前房纤维蛋白渗出2眼,不同程度后囊膜混浊4眼,黄斑前膜1眼,未出现视网膜下液引流和玻璃体腔感染、眼底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显微镜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巩膜外加压三联手术能安全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RRD。

  • 标签: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除术 巩膜外加压术 手术显微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内障患者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远视觉质量不佳的原因。方法收集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SBL-3)植入的白内障患者70例,术后随访半年。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记录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中距离视力、近视力。电脑验光,绘制离焦曲线。采用Itrace检查角膜地形图、术后视觉质量、人工晶状体居中性。结果共70例患者95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区域折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有16例16只眼术后裸眼远视力≤0.6。7例患者人工晶状体视远区与角膜高屈光力区域(不对称散光)重合;7例患者人工晶状体度数有偏差,原因为测量误差,预留误差等;2例患者人工晶状体居中性偏移,调位后头晕、视物不清改善。结论远视觉质量不良的原因主要是视远区与角膜高屈光力区域重合、人工晶状体度数偏差、居中性偏移等。如角膜有高屈光力区域,则视远区应避免与其重合。人工晶状体度数选择预留在0~+0.25 D之间;可以选用两步法手术确定度数。术中或二次调位时通过映光点反射法确保居中。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屈光,眼 视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应用3D数字化平视系统与传统手术显微镜进行白内障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2021年3月至2021年4月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72例(80只眼)。患者根据不同方式分为两组:使用3D数字化平视系统者为3D组,32例(38只眼);使用传统手术显微镜者为常规组,40例(42只眼)。随访30 d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及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P=0.881),术后1 d最佳矫正视力3D组优于常规组(t=-3.08,P=0.003),术后15 d、30 d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15 d、30 d:角膜内皮细胞密度3D组均优于常规组(t=4.43、5.08、4.55,均P<0.001);六角形细胞比例3D组均优于常规组(t=6.55、7.38、6.54,均P<0.001)。3D组超声乳化所用的能量、超乳时间及手术总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使用3D数字化平视系统较使用常规手术显微镜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能更好地保护角膜内皮,术后视力恢复更快;手术中立体感、清晰度更好。

  • 标签: 成像,三维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忻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20例,依据房角分离处理方式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给予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A方式治疗,B组给予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B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科相关参数、房角粘连(PAS)、术后并发症与远期随访情况。结果A组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PAS低于B组(P<0.05),中央前房深度(ACD)及远期随访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高于B组(P<0.05)。A组未见PAS,患眼均不同程度开放;B组部分患眼开放不充分,仍存在PAS。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3/60),低于B组的16.67%(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显著,且A处理方式的临床效果更佳,安全性高。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患儿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屈光度数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规律。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103例因先天性白内障婴儿期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患儿的病历资料,男性61例,女性42例,行手术时月龄为(3.95±1.94)个月。双眼白内障患儿均双眼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选取左眼进行分析。入选患儿至少随访1年,患儿按白内障摘除手术时月龄分为<4月龄组和4~12月龄组,比较患儿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及手术后1年的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检影验光的等效球镜度数以及变化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眼白内障患儿71例,<4月龄组33例,4~12月龄组38例;单眼白内障患儿32例,<4月龄组17例,4~12月龄组15例。<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为(2.46±1.33)mm,大于4~12月龄组的(1.52±1.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1)。相同手术月龄分组中,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三者间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眼轴长度均与实际月龄的对数高度正相关(r=0.68,0.52,0.73;均P<0.01)。角膜屈光力随年龄增大总体呈减少趋势,<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角膜屈光力变化量为(1.43±2.87)D,大于4~12月龄组的(0.68±2.10)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2±2.60)D,大于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单眼患儿患眼4~12月龄组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5±0.95)D,大于双眼患儿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1年,双眼及单眼患儿患眼屈光度数均与实际月龄成高度负相关(r=-0.51,-0.54;均P<0.01)。结论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1年,患儿眼轴长度增长,角膜屈光力降低,屈光度数降低,且患儿手术年龄越小,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近视漂移变化量越大。(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4-40)

  • 标签: 白内障 白内障摘除术 无晶状体,白内障后 轴长度,眼 屈光,眼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房角功能。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青光眼中心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37例(37眼)。患者为青光眼急性期发作后经药物治疗3~14 d,术前眼压高于21 mmHg(1 mmHg=0.133 kPa);房角关闭范围>2个象限;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示前房变浅,周边虹膜根部与小梁网贴附范围>2个象限;晶状体核混浊度≥Ⅲ级。所有患眼均行常规双切口小梁切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术中均未使用抗代谢药物,巩膜瓣常规可调节缝线密闭缝合。术前术后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程度及滤过泡形成情况。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7 d时眼压为(18.8±1.7)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t=16.562,P<0.001),15例患者形成滤过泡。术后1个月眼压为(15.5±1.8)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t=20.529,P<0.001),仅有5例患者存在功能性滤过泡。术后半年,眼压为(14.9±2.4)mmHg,23例患者术后眼压<16 mmHg,14例患者术后眼压介于16~20 mmHg之间,较术前眼压明显下降(t=24.458,P<0.001);UBM示所有患者术后房角重新开放范围>2个象限,术后眼压与术前房角粘连程度无相关关系(r=0.016,P=0.926);术后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t=-25.195,P<0.001);33例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提高,4例患者术后BCVA较前无改善,术前术后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017,P<0.001);5例患者术后上方结膜可见功能性滤过泡形成,32例患者术后未见明显滤过泡,UBM也证实结膜下无有效滤过泡形成。结论: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双切口小梁切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眼压的下降很可能是房角区小梁网功能的恢复,而不是依赖于外滤过通道的建立。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慢性期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 房角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囊袋张力环(CTR)及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植入术对悬韧带松弛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宁波爱尔光明眼科医院伴有角膜散光的白内障58例(69眼),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伴有悬韧带松弛或离断者为观察组,17例(21眼),行toric IOL及CTR植入术;悬韧带完好者为对照组,41例(48眼),单纯植入toric IOL。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间残余散光度及人工晶状体轴位偏差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伴有悬韧带松弛或小范围离断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toric IOL及CTR植入术可以有效矫正散光,并保持旋转稳定性。

  • 标签: 环,张力,囊袋 IOL,toric 散光,角膜 松弛,悬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RT IOL)和单焦点IOL(Toric IOL)植入术后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在内蒙古朝聚眼科医院就诊的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IOL植入术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散光度为1.0~2.5 D)患者72例72眼。按照植入IOL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RT IOL组和Toric IOL组,分别为37眼和35眼。术后随访1年,比较2个组主要和次要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包括裸眼远(5 m)、中(80 cm)、近(40 cm)视力及最佳矫正远、中、近视力,绘制离焦曲线,测定对比敏感度、术后IOL旋转度和残余屈光度数,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视觉主观症状及脱镜率。结果2个组患者平均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中、近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RT IOL组平均裸眼中、近视力均明显高于Toric 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RT IOL组术眼离焦曲线呈双峰状,分别在远焦点0.0 D和近焦点-2.5 D达峰值,1.5~-3.0 D视力在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0.2以上,焦点深度范围为4.5 D(1.5~-3.0 D);Toric IOL组的离焦曲线只有1个波峰,峰的位置位于最佳矫正视力,即0.0 D,只在1.0~-1.0 D视力达LogMAR 0.2以上,焦点深度范围为2.0 D(1.0~-1.0 D)。2个组术眼在明光、明光眩光及暗光环境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RT IOL组在暗光眩光高频环境下对比敏感度低于Toric I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 IOL组和Toric IOL组术眼术后平均残余散光度分别为(-0.47±0.51)D和(-0.49±0.4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8,P>0.05)。2个组术后IOL轴位旋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6,P>0.05)。ART IOL组术后总脱镜率达到97.30%(36/37),明显高于Toric IOL组的17.14%(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20,P<0.05)。结论Toric IOL和ART IOL均能较好地矫正角膜散光,提高患者的远视力,但ART IOL植入可提供更加优良的远、中、近全程视力,脱镜率高于Toric IOL植入人群。

  • 标签: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视觉质量 Acrysof IQ ReSTOR Toric Toric 脱镜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2.2 mm微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植入术矫正白内障角膜散光患者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有角膜散光的白内障者56例(75只眼)。其中进行微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中toric IOL植入术者29例(36只眼)为试验组;27例(39只眼)植入普通非球面IOL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对比两组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对比敏感度及人工晶状体旋转稳定性。结果随访末期,试验组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t=-2.964,P=0.004),但两组之间最佳矫正视力相近(t=-0.497,P=0.621);试验组术后角膜散光(0.378±0.184)D较对照组(2.364±0.616)D明显减少(t=-18.584,P<0.001),而试验组术后角膜散光与术前预期残余散光(0.358±0.216)D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0,P=0.566);试验组的对比敏感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两组轴位旋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76,1.247;P=0.376,0.419)。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toric IOL植入术治疗有角膜散光的白内障安全有效。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白内障 散光 屈光,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内障患者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远视觉质量不佳的原因。方法收集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SBL-3)植入的白内障患者70例,术后随访半年。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记录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中距离视力、近视力。电脑验光,绘制离焦曲线。采用Itrace检查角膜地形图、术后视觉质量、人工晶状体居中性。结果共70例患者95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区域折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有16例16只眼术后裸眼远视力≤0.6。7例患者人工晶状体视远区与角膜高屈光力区域(不对称散光)重合;7例患者人工晶状体度数有偏差,原因为测量误差,预留误差等;2例患者人工晶状体居中性偏移,调位后头晕、视物不清改善。结论远视觉质量不良的原因主要是视远区与角膜高屈光力区域重合、人工晶状体度数偏差、居中性偏移等。如角膜有高屈光力区域,则视远区应避免与其重合。人工晶状体度数选择预留在0~+0.25 D之间;可以选用两步法手术确定度数。术中或二次调位时通过映光点反射法确保居中。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屈光,眼 视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不同白内障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晶状体切除术治疗,观察组55例接受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改善情况、虹膜新生血管(INV)和囊膜混浊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视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NV(5.5%,3/55)、囊膜混浊(9.1%,5/55)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2.7%,7/55;20.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褶皱水肿、视网膜牵拉、继发玻璃体出血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10.9%(6/55),低于对照组的29.1%(16/55),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晶状体切除术或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十分显著。其中联合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效果更好,能够更有效的改善患者视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白内障手术 玻璃体切割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是治疗白内障的常见术式。传统白内障术式在处理复杂白内障白内障手术并发症方面可能存在手术完成度差、手术风险高、术后疗效欠佳等问题。微创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PPV)为复杂白内障手术的实施及白内障并发症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就微创PPV在恶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存在后囊膜缺陷的白内障、PPV术后白内障、晶状体脱位、PPV术后无晶状体眼、晶状体物质或人工晶状体(IOL)坠入玻璃体腔和后发性白内障等眼病中的应用、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建议临床医生规范实施相关诊疗措施。

  • 标签: 白内障,复杂的/手术 微创 玻璃体切割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