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利益表达是农民集体维权行动的核心原因。农民在政治参与中能够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考虑而进入政治过程,使这种有利益支撑的行为可能长久、稳定、持续、理性和有节制地进行。农民集体维权行动一般采取从易到难的方式,其利益要求如果未能通过合法程序得到解决,则自然倾向于采取极端的维权方式。

  • 标签: 沿海地区 农民 集体维权行动 动力机制
  • 简介:2000年2月10日,甲地居民周某在该地某商场购买乙地某企业生产的煤气管道热水器1台,由该企业驻甲地服务部上门安装。2000年8月28日晚,该热水器在使用过程中突然起火,引发家庭局部火灾。事件发生后,周某与该企业联系,经双方协商,周某同意该公司作换货处理,由该公司工作人员当场安装同型号新热水器1台。从该企业工作人员出具给周某的证明

  • 标签: 消费者权益 维权工作 产品质量 民事诉讼 行政机关 行政复议法
  • 简介:我国频发的“医闹”事件引起了广泛学术关注,但是少有研究从中观层次讨论“医闹”事件形成的影响因素。本文借用抗争研究范式,从资源视角、替代性机制视角、情感视角三个视角讨论了“医闹”参与者的行为逻辑。统计资料和个案研究表明,“医闹”的形成受多重影响。首先,正式制度专业化纠纷解决能力的高低与患者“医闹”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其次,患者的求偿意愿与“医闹”事件发生的概率呈正相关关系;再次,患者在医疗纠纷中的情绪因素会显著影响“医闹”事件的发生。中国“医闹”事件中的患方需求可划分为经济性诉求、伦理性诉求和情感性诉求,通过刚性治理和法律治理的医疗纠纷解决途径重经济性诉求,轻伦理性和情感性诉求,偏重于解决集体型“医闹”,因而难以遏制个体型“医闹”。由第三方社会组织主导的“柔性治理”模式或可提供由国家到社会的冲突治理新思路。

  • 标签: “医闹” 维权 多重需求 柔性治理
  • 简介:与城镇房屋交易相比,集体土地上房屋流转整体活跃程度低,历来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农户之间买卖、互换房屋或以房抵债等流转情况由来已久,只是交易行为往往发生于本村成员间,纷争较少,因此鲜有关注.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集体土地上房屋价值水涨船高,以往内部成员间被亲缘、地缘关系掩盖的利益平衡被拆迁补偿等客观因素所打破,矛盾纠纷凸显,成为目前房地产案件中群体性最强、矛盾也较为突出的一类纠纷.集体土地上房屋流转是否存在各种限制,审理中如何平衡各种利益,成为了当前审判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农村集体土地 房屋纠纷 房屋买卖合同
  • 简介:个人网店作为大数据时代下的新生产物,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中,个人网店之间揭短、中伤、诋毁等不正当竞争时有发生。在法律上,对个人网店法律地位的界定尚不明,以至于其权利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不仅使得了经营者与消费者双方的利益都遭受损失,也导致了电子商务竞争环境的恶化。因此,应当明确个人网店的法律地位,并确立个人网店的工商登记相关法律制度,从而保障人网店的权利,维护电子商务的良好生态。

  • 标签: 个人网店 法律地位 个体工商户
  • 简介: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一向以提倡基层调解为主,诉之法院,又以另一种形式的调解替代,因此,我国当下“大调解”的核心其实在于法院调解。但是,我国基层法院在现有的国家权力架构中,在无法保持独立性的实际压力下,面对正式法律与民间习惯的矛盾,无法完成他们被期待的功能。多重角色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强调调解,以调解的方式来回避刚性矛盾,以保持合法性。实际上,法院如果无法解决规则之治的问题,它就无法真正实现纠纷解决,而仅仅是纠纷解决道路上的一个驿站。

  • 标签: 纠纷解决 司法功能 大调解
  • 简介:少数民族地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特点、机制的完善和解决方法的创新等,符合恢复性司法制度的核心理念,是恢复性司法本土化的表现.基于黔东南少数民族纠纷多元化调解司法实践的考察,从恢复性司法本土化的界定、构建基础、具体表现及其模式构想入手,能为恢复性司法本土化研究提供理论和现实的参考意义.

  • 标签: 恢复性司法 本土化 少数民族 纠纷
  • 简介:云南藏区社会由于民族、宗教、地理等多种原因,在历史上,其社会治理表现出相应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特殊性。20世纪50年代以后,云南藏区的社会治理与历史上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个社会中秩序形成主要受到纠纷解决机制选择的影响。这个时期,国家在云南藏区对社会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了新的发展。这种发展的作用表现各不相同。随着我国民主、法治的推进,总结云南藏区50多年来社会治理的经验,提出新时期的社会治理对策,将对构建和谐云南藏区、和谐民族地区和和谐边疆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 标签: 云南藏区 纠纷解决 社会治理 社会组织
  • 简介:<正>勉县地处汉中盆地的富庶地带,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在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改革中,随着大量频繁的经济交往,经济纠纷的诉讼大幅度上升.它既是经济关系日趋活跃的表现,也反映了当前经济生活中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一)对勉县人民法院1985年一至七月受理的88个经济合同纠纷案件进行总体分析,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从受理案件的数量上看,显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勉县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自1980年底建庭以来,1981年受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8件,1982年受理19件,1983年受理18件,1984年受理51件,1985

  • 标签: 勉县 经济合同纠纷 经济交往 人民法院 购方 购销合同
  • 简介: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法治。但是,学生管理中的法律纠纷依然不断产生,学生管理制度的缺失是重要原因。通过对广东十所高校《学生手册》中相关学生管理制度文本的考察,发现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是条文违背法律、处罚规定不当、某些方面无章可循的缺失。

  • 标签: 学生管理 法律纠纷 学生管理制度 缺失
  • 简介:在基层民事纠纷解决过程中,民间习惯和国家法律的矛盾是传统中国很多朝代的法官必须面临的难题,他们常常要解决这对矛盾,以实现裁判合法性与公信力的统一。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的取得与儒家学说的解释力、社会规则的认识、国家—法官—社会之间意识形态的同一性以及法官的考绩压力等因素有相当的关联。当代中国法官也面临民间习惯与国家法律之间的矛盾,但是他们却有着与传统中国法官大不相同的现实困难,包括国家—法官—社会三者之间意识形态的非同一性、法官知识体系构建的非本土性、司法目的的非现实性以及司法活动的非社会性等四个主要方面。这些困难的解决将是中国司法达致和谐的真正开始。

  • 标签: 民间习惯 纠纷解决 合法性 公信力
  • 简介:乡村始终是中国国家的根本和大多数人的生活所在地,时至今日,农村问题仍然是中国社会的关键问题。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是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都予以关注的重点。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重新认识和评价乡土社会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价值,有助于发展和完善我国纠纷解决机制,探寻适合于我国社会文化传统的法治之路。

  • 标签: 非诉讼纠纷解决 潮汕文化 乡土社会 诉讼档案
  • 简介: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行为应当采二元归责原则。一方面,应当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原则,即在当事人双方有过错的情况下,采过错责任原则归责;另一方面作为补充,在事故的确是由机动车本身的高度危险造成时,采机动车一方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归责,让机动车一方承担一定限额的责任。

  • 标签: 道路交通事故 归责原则 变迁 侵权行为 人身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