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3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生物入侵风险与日俱增,严重威胁农林生产、生态环境、人畜健康国际贸易等安全。我国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国家之一,含50余种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全球最具威胁外来入侵生物。

  • 标签: 入侵生物 生物入侵 生物学特性 研发计划 生态环境 农林生产
  • 简介:[背景]苹果蠹蛾危害苹果梨等蔷薇科果实世界性重要蛀果害虫之一,目前已侵入我国新疆、甘肃、黑龙江、宁夏、内蒙古、吉林、辽宁等7省市,正在向苹果主产区扩散,严重威胁我国苹果产业发展。欧美国家田间应用证明,CypoGV防治苹果蠹蛾效果最佳生防制剂。研究开发本土CypoGV商业化制剂,对保证我国苹果业健康发展重大意义。[方法]用室内和田间生测方法,在半人工饲料中添加被紫外线处理过氧化铁CypoGV-ZY混合悬液,其中氧化铁添加浓度分别为3、5、7、10、12mg·mL~(-1),并完成其对苹果蠹蛾初孵幼虫生物测定。[结果]在病毒悬液添加7mg·mL~(-1)氧化铁能显著提高CypoGV在田间活性持久性,与未添加氧化铁处理相比较,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提高了53.88%96.64%。[结论与意义]添加低剂量氧化铁,显著增强了CypoGV对田间强日光、强紫外线适应性,提高了该病毒在田间活性持久性,说明氧化铁可作为商业化CypoGV制剂助剂,提高田间CypoGV对苹果蠹蛾防治效果。本研究为我国CypoGV制剂生产过程添加助剂提供依据。

  • 标签: 氧化铁 UV 生物测定 存活率 增效剂
  • 简介:基于1999~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析我国生物入侵基础研究概况。在这期间,生物入侵领域得到资助项目数经费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资助项目从1999年3增加到2010年69,资助经费从1999年94万元增加到2010年1838万元。得到资助项目数在不同学科分布不均匀,其中,植物保护学科得到资助项目数为123,生态学科得到资助项目数为82,这2学科得到资助项目数占总项目数67.9%,得到资助经费占总经费66.3%。资助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22种入侵植物病原微生物、26种入侵动物24种入侵植物,从中可以透视本领域研究重点。资助项目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国家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这种区域分布格局与我国入侵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相吻合。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生物入侵领域各项工作资助,本文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 标签: 生物入侵 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情况
  • 简介:【目的】研究补充营养对周氏啮小蜂海南本土地理种群北京地理种群生物学参数是否差异。【方法】设置不同营养(10%蜂蜜、10%蔗糖、10%葡萄糖、水、空白)分别饲喂周氏啮小蜂,统计2地理种群寄生率、羽化率、出蜂量、寿命。【结果】2地理种群周氏啮小蜂羽化后不久即可进行交配,补充10%蜂蜜、10%蔗糖、10%葡萄糖能显著提高2地理种群寄生率、羽化率、出蜂量、雌雄蜂寿命,补充不同营养对两地理种群雌雄比、发育历期影响差异不显著;饲喂10%蜂蜜海南地理种群寄生率最高(84.60%),饲喂10%葡萄糖海南地理种群羽化率最高(97.47%),饲喂10%葡萄糖海南地理种群出蜂量最高(60.03头),饲喂10%葡萄糖海南地理种群雌、雄蜂寿命均为最高,分别为9.138.53d。营养地理种群交互作用对周氏啮小蜂雄蜂寄生率、羽化率、出蜂量、雌雄比、雌雄蜂寿命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周氏啮小蜂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结论】补充营养可不同程度促进周氏啮小蜂生殖力、寿命及寄生率,对寄生蜂繁育利用其进行生物防治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周氏啮小蜂 椰子织蛾 营养 地理种群 生物学
  • 简介:在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按营养关系分为植食类、寄生类、捕食类、腐食类其他类等5功能团基础上,从功能团优势度、群落结构参数及群落相异性等方面,经2年3点调查就2转cry1Ab基因粳稻(Bt粳稻)品系KMD1KMD2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影响做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Bt粳稻与对照间各功能团优势度、群落结构参数[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J)、优势集中性指数(C)]及其时间动态无明显差异;Bt粳稻与对照间植食类、寄生类、捕食类亚群落,及整个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也较高。综合分析认为,Bt粳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无明显负面影响。

  • 标签: Bt粳稻 CRY1AB基因 节肢动物 功能团 群落结构
  • 简介:【背景】青葙我国传统中草药,有关其次生物质对植物病害活性已有报道,但其在害虫防控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方法】为明确青葙体内次生物质对害虫生物活性,研究青葙叶片4种溶剂提取物对红脉穗螟幼虫体重及蛹发育影响。【结果】除石油醚提取物外,其余3种溶剂(甲醇、正丁醇、去离子水)提取物均会对红脉穗螟体重成虫羽化造成影响,其中,甲醇提取物影响最大;各提取物,仅甲醇提取物对虫体蛹发育造成影响,对蛹重抑制率达到39.35%,对蛹长抑制率达到29.05%。【结论与意义】青葙植株体内存在对昆虫生长发育起调控作用次生物质。

  • 标签: 青葙 提取物 红脉穗螟 生长发育调节活性
  • 简介:【背景】薇甘菊最具危害性世界性杂草之一,目前已入侵我国香港、广东、海南、台湾、云南等地,而嘧磺隆防治薇甘菊一种高效药剂。【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喷雾法,研究商用药剂嘧磺隆与洗衣粉或柴油混合使用,对薇甘菊根、茎、叶片杀灭效果及对后期残留茎干萌发率种子萌芽率抑制作用。【结果】嘧磺隆单独处理28d后,薇甘菊叶片、茎死亡率分别为86%、92%84%;而与洗衣粉混合处理后,死亡率分别升高至98.33%、97.67%89.67%;与柴油混合使用后,死亡率分别升高至92.33%、95.33%98.33%。经嘧磺隆单独处理后薇甘菊后期茎干萌发率为9.67%;与洗衣粉、柴油混合使用后,萌发率分别降低至6%、5.33%。经嘧磺隆单独处理后,薇甘菊种子萌芽率为44.67%;而与洗衣粉、柴油混合使用后,种子萌芽率分别降至28.67%、25.33%。【结论与意义】嘧磺隆与洗衣粉或柴油混合使用,对薇甘菊组织杀灭效果及对后期茎干萌发率种子萌芽率抑制作用均优于嘧磺隆单独使用。本研究可以为薇甘菊防控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 标签: 薇甘菊 70%嘧磺隆可湿性粉剂 洗衣粉 柴油 防控效果
  • 简介:【背景】随着转基因技术发展,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热点。海南省南部三亚、乐东、陵水等地形成南繁育种区我国"种业硅谷",其天然气候与环境优势,为加速世代繁殖、缩短育种年限提供条件。大量育种材料汇集于南繁区域,在利用南繁优势同时,也造成了潜在生态风险,因而在南繁区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平板培养计数分子鉴定手段,对海南三亚南繁区种植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TT51及其对照常规水稻明恢63(MH63)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了监测。【结果】连续3种植周期(42采样时间点)监测发现,TT51与MH63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转基因水稻未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造成明显影响。TT51与MH63根际土壤细菌类群主要种属组成一致。【结论与意义】种植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TT51不会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类组成造成明显影响。本研究可为在我国南繁育种区开展转基因水稻安全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 标签: 转cry1Ab/cry1Ac稻 根际微生物 平板培养计数 分子鉴定 南繁
  • 简介:【背景】植物根结线虫病世界性分布土传病害,常造成农作物重大经济损失。目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区域象耳豆根结线虫,由于其致病性分子特征以及与植物互作关系独特性,被认为一种对农作物具有潜在危害性重要病原根结线虫,因而引起国内外植物寄生线虫学者广泛关注。【方法】用形态学、同工酶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方法,对从海南岛农作物上采集到10根结线虫纯化种群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象耳豆根结线虫在海南岛大面积栽培10种农作物和南药植物,包括黄瓜、南瓜、苦瓜、丝瓜、葫芦瓜、辣椒、番石榴、海巴戟、沈香丁香上均有寄生,其形态学、酯酶表型mtDNA-PCR扩增产物均有别于常见根结线虫种类;用引物18S28S扩增象耳豆根结线虫种群rDNA-ITS区序列,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象耳豆根结线虫4HBJ种群分别与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同源性均仅为88%左右。【结论与意义】本文准确鉴定象耳豆根结线虫,首次阐述其对海南岛多种农作物致害性;阐释象耳豆根结线虫形态分子特征,并明确其与3种常见根结线虫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对今后进一步开展象耳豆根结线虫基础研究防治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象耳豆根结线虫 鉴定 RDNA-ITS
  • 简介:重组DNA技术发展为培育高效抗虫作物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通过转基因技术,全世界已培育出众多转基因抗虫植物品系。其中,表达苏云金芽孢杆菌(Bt)基因作物品系如Bt棉花Bt玉米已在很多国家大规模种植,在害虫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转基因抗虫作物可能带来生态风险问题,如对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潜在影响,一直受到相关研究及民众广泛关注。至今,已有大量研究论文发表。本文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基础上,阐述从实验室到田间多层次评价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生物影响一般研究程序方法,并简要综述Bt玉米Bt棉花2种已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对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生态影响研究进展。现有研究表明:当前种植Bt作物所表达Cry蛋白杀虫专一性非常强,对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没有毒性;且Bt作物利用降低了广谱化学杀虫剂施用量,从而提高了非专一性害虫天敌种群密度,加强了对害虫控制,并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农民健康。因此,Bt作物可以作为害虫综合防治(IPM)策略,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可加强对害虫有效控制。

  • 标签: 风险评价 非靶标影响 BT玉米 BT棉花 综合防治
  • 简介:【背景】豚草于20世纪80年代入侵广西省来宾市兴宾区,现已扩散至该区部分乡(镇),2009年5月通过在广西来宾市高岭村释放广聚萤叶甲豚草卷蛾防治豚草,3月后释放点豚草死亡率达98%以上。【方法】实地调查豚草卷蛾扩散、建群情况对当地作物安全性。【结果】豚草卷蛾在来宾市已形成稳定种群。豚草卷蛾在对豚草控制过程,能在豚草生长区迅速定殖、建群,在定殖区豚草被完全控制或呈现零星分布后,该虫又会迅速向邻近成片生长豚草区扩散、定殖。在调查未发现豚草卷蛾对周边农作物产生为害。【结论与意义】豚草卷蛾对作物安全,可以在广西大范围释放。

  • 标签: 豚草卷蛾 生物防治 安全性
  • 简介:【目的】防治稻水象甲现有常规化学药剂大量施用所引发环境问题越发突出,而其生物药剂单一,加之天敌匮乏,故开展符合绿色生产标准低毒、低残留、无污染生物药剂筛选已成为稻水象甲防治工作所面临首要任务。【方法】以越冬代稻水象甲成虫为试虫,采用室内点滴、田间喷雾等方法,对5种符合绿色生产标准药剂毒力、拒食活性、防效及药后取食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综合评价。【结果】室内生测方面:72h后对处理稻水象甲成虫室内毒力显著;此外,对试验前后取食斑面积进行比较,发现药后各药剂拒食活性差异显著,均表现出较好拒食作用。田间药效方面:除0.6%苦参碱AS外,其他药剂对稻水象甲均表现出较好防效,100亿孢子·mL^-1白僵菌OD、1.5%除虫菊素AS、7.5%鱼藤酮EC6%乙基多杀菌素SC这4种药剂15d田间防效为51.24%~82.55%;3d后各处理组田间新增取食斑数、取食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绿色水稻生产中,100亿孢子·mL^-1白僵菌OD、1.5%除虫菊素AS、7.5%鱼藤酮EC6%乙基多杀菌素SC均具有较好推广价值,可用于稻水象甲防治。

  • 标签: 稻水象甲 生物药剂 毒力测定 拒食活性 田间防治
  • 简介:【背景】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其急性毒性尚未明确。【方法】采用滤纸接触法人工土壤法测定铜(Cu2+)、锌(Zn2+)、镍(Ni2+)、镉(Cd2+)、铅(Pb2+)锰(Mn2+)等6种重金属对赤子爱胜蚓急性毒性效应,并参照欧盟指令91/414/EEC标准评价其环境风险。【结果】滤纸接触法48h测定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对蚯蚓L%为3.17(2.53—3.81)~90.42(69.45~140.47)μgcm-2,其毒性次序为Cu2+〉Zn2+〉Ni+〉Cd2+〉Pb2+〉Mn2+。人工土壤法14d测定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对蚯蚓LC50为1347(1236~1453)~6936(6144~8930)mg·kg-1,其毒性次序为Cu2+〉Cd2+〉Ni+〉Zn2+〉Mn2+〉Pb2+。风险评价结果显示,Cu2+、Zn2+、Ni+、Cd2+、Pb2+Mn2+等6种重金属暴露比(toxicity/exposureratio,TER)分别为3.37、4.46、8.68、1428、13.875.85。【结论与意义】6种重金属对土壤动物蚯蚓均具有潜在毒性效应。Cu2+、Zn2+、Ni+、Mn2+等4种重金属对赤子爱胜蚓存在急性毒性风险,而Cd2+Ph2+对赤子爱胜蚓急性毒性风险水平可接受。该评价结果可为我国制定基于风险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 标签: 重金属 赤子爱胜蚓 急性毒性 风险评价
  • 简介:【目的】紫茎泽兰我国重要入侵杂草,对我国生态环境农、林、牧业造成重大危害。本研究通过比较紫茎泽兰原产地与入侵地种群地上部抗虫物质含量差异及其对泽兰实蝇寄生响应,为探明紫茎泽兰入侵种群持续扩张化学生态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紫茎泽兰种群(3中国云南种群:C1,C2,C3;2墨西哥种群:M1,M2),比较原产地入侵地种群地上部分碳氮比、单宁类(单宁酸、儿茶素、鞣花酸)类黄酮物质(槲皮素、异槲皮素、山奈酚)含量差异,以及泽兰实蝇寄生前后这些抗虫物质含量变化。【结果】入侵地种群地上部分碳氮比不同程度地低于原产地种群,茎秆部位差异最明显。紫茎泽兰入侵地种群单宁类类黄酮物质含量亦低于原产地种群,其中,芽尖部位单宁酸儿茶素含量差异尤为明显,分别比原产地种群低26.4%32.3%。泽兰实蝇寄生后,原产地入侵地种群单宁类类黄酮物质含量基本呈上升趋势,其中,M1种群寄生植株在虫瘿破膜前,儿茶素含量比未寄生植株升高了163.2%。【结论】紫茎泽兰入侵种群在抗虫特性方面产生了资源再分配适应性变化,有利于其在新生境天敌缺乏条件下持续扩张。虽然泽兰实蝇寄生会诱导紫茎泽兰原产地种群入侵地种群抗虫物质增加,但原产地种群增加幅度更大,表明紫茎泽兰入侵后对专食性天敌胁迫适应性明显下降。

  • 标签: 紫茎泽兰 泽兰实蝇 抗虫物质
  • 简介:【背景】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广泛种植,一种具有抗虫耐除草剂(草甘膦)双价棉被培育成功。这种转双价基因棉转单价基因抗虫棉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影响可能不同。因此,在该类转双价基因棉花进行环境释放之前,必要研究其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影响,评价其环境安全性。【方法】试验于2010年5月9日~9月23日2011年5月10日~9月24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农场进行,棉田类型3种——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转Bt棉田常规棉田,每种棉田种植3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200m2(8m×25m)。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方法,每5d调查1次棉田节肢动物群落,通过目测对节肢动物鉴定到属。【结果】抗草甘膦抗虫棉田、Bt棉田常规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天敌亚群落结构与组成无明显差异;抗草甘膦抗虫棉田害虫种群数量低于抗虫棉田常规棉田,而其天敌种群数量与常规棉田相当,略低于Bt棉田;3种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天敌亚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与意义】种植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花不会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造成显著影响。本研究为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 标签: 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 节肢动物群落 生物多样性
  • 简介:【目的】入侵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近年来严重威胁我国城市行道树二球悬铃木健康,受害严重时造成树木死亡。在越冬后期对悬铃木树干上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越冬习性开展研究,能为冬季防治积累生物学研究基础。【方法】早春随机调查河南省新乡市行道树二球悬铃木树干栓皮层外层下方隐藏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比较阳侧阴侧虫口密度。同时记载悬铃木树干0.00~0.50m、0.51~1.00m、1.01~1.50m、1.51~2.00m4不同高度区段范围树干皮层外层皲裂程度在5%以下、5%~25%、25%~50%、50%~75%、75%~95%、95%以上6等级条件下害虫虫口密度。【结果】栖息在悬铃木树干树皮下方悬铃木方翅网蝽在阴面更多,阴面阳面的虫口密度差异达极其显著水平[(F=6.63)〉(F0.01(1,19)=1.0132),P=0.00]。对寄主树干4不同高度区段虫口密度比较后,发现在树干1.0~1.5m区段间虫口密度最大,平均11.5头;且虫口密度在悬铃木不同高度区段间存在极显著差异[(F=26.91)〉(F0.01(3,56)=4.1519),P=0.00]。悬铃木树皮不同皲裂程度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虫口密度影响达极其显著水平[(F=31.02)〉(F0.01(3,56)=4.1519),P=0.00],在树皮外皮50%~75%皲裂程度条件下虫口密度最大,平均9.8头。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树干不同高度树皮不同皲裂等级互作对虫口密度分布影响达显著水平[(F=2.46)〉(F0.05(9,56)=2.0519),P=0.0195]。【结论】华北地区害虫秋冬防治时,在寄主悬铃木树干最好涂白时机在害虫全部下树后12月上中旬进行,涂白高度以树干1.0~2.0m范围为宜。本研究对悬铃木方翅网蝽在越冬期预防治理较为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悬铃木方翅网蝽 悬铃木 空间分布 种群密度
  • 简介:西花蓟马一种外来入侵世界性害虫,对农林业危害巨大。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当前防治西花蓟马虫生真菌种类、高毒力菌株筛选及防治现状。现已知西花蓟马寄生病原真菌5种,包括蜡蚧轮枝菌(半知菌:丝孢目)、球孢白僵菌(半知菌:丝孢目)、金龟子绿僵菌(半知菌:丝孢目)、玫烟色棒束孢(半知菌:束梗孢目)小孢新接霉。其中,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在西花蓟马生物防治应用最广,具有良好开发应用潜力,部分防效好虫生真菌已申请专利及实现工厂化生产。

  • 标签: 西花蓟马 虫生真菌 致病力 生防菌株
  • 简介:[背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重要组成部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所在红树林生态系统正遭受严重的人类活动介导多种侵扰,如烈性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入侵.很多研究调查红树林生态系统底栖动物群落对互花米草入侵响应,但互花米草移除对生物群落影响鲜有报道.[方法]选取位于山口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3断面(山角、永安和北界),分别在3断面定量采集互花米草拔除前拔除后底栖动物,比较其物种组成、栖息密度生物量,研究人工拔除互花米草对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结果]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互花米草拔除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在选取3断面上共观测到1~3种拔除前后共有的物种,且优势种在3断面上均发生了变化;物种丰富度在2断面(永安和北界)上略有增加,在一断面(山角)上降低;在3断面上,互花米草拔除后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都显著降低.[结论与意义]底栖动物群落这些显著变化会对其栖息地内以及周边红树林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及红树林生态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当大规模人工移除互花米草时,需充分考虑这些变化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制定合理、有效互花米草清除策略,保护脆弱红树林生态系统.

  • 标签: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红树林 互花米草 生物量 物种丰富度 物种栖息密度
  • 简介:【背景】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种植将导致连年连续使用单一目标除草剂,势必会影响杂草群落结构变化,但其变化规律至今还不十分明确。【方法】于2011~2013年,连续3年在直播种植抗草铵膦转基因Bar68-1水稻田中,使用灭生性除草剂草铵膦,持续观察期间杂草群落结构变化,并与常规选择性除草剂丙草胺—苄嘧磺隆(丙·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以揭示由于种植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而使用单一除草剂对稻田杂草群落结构影响。【结果】草铵膦丙·苄连续使用后,杂草物种丰富度总杂草密度均逐年显著降低。随草铵膦使用年限增加,控草效果持续提高并达到优良水平,而常规选择性除草剂丙·苄长期使用,致使多年生杂草双穗雀稗演替为群落优势种,杂草密度呈逐年增加趋势,导致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结论与意义】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种植,在抗性杂草演化之前,不会因单一灭生性除草剂应用而导致杂草群落迅速朝不良方向演替。长期群落演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

  • 标签: 转基因水稻 草铵膦 丙·苄 杂草群落动态
  • 简介:【背景】氨氧化细菌驱动硝化作用关键微生物,其群落多样性变化对土壤氮素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作物可能通过根系分泌物植株残体组成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DGGE(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荧光定量PCR,分析种植转cry1Ac/cpti双价抗虫基因水稻第3、4年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和丰度变化。【结果】水稻各生育期(分蘖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内,转cry1Ac/cpti基因杂交稻Ⅱ优科丰8号(GM)土壤氨氧化细菌16SrRNA基因群落组成、多样性指数与其对应非转基因杂交稻Ⅱ优明恢86(CK)间均没有显著差异;以DGGE条带为基础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冗余分析(RDA)显示,GMCK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只与水稻生育期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20.018);同时,水稻各生育期内土壤氨氧化细菌16SrRNA基因丰度在GMCK间也没有显著差异,但均随水稻生长而变化且在齐穗期达到最高(P〈0.05)。【结论与意义】稻田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与丰度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存在差异,但在转cry1Ac/cpti基因水稻非转基因水稻间没有显著差异,即一定时期内种植转cry1Ac/cpti抗虫基因水稻不会影响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和丰度。

  • 标签: 转cry1 Ac/cpti基因水稻 氨氧化细菌 群落组成 群落丰度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