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总结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静脉输液中的使用和护理方法。方法选择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3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 12例早产患儿为观察对象 ,本组 12例患儿均接受腋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总结护理方法及有无输液不良事件发生。 结果本组12例患儿中 ,无一例患儿出现输液不良事件。 结论腋静脉留置针可有效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身心痛苦,提高患儿静脉输液治疗的依从性 ,明显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改善护理工作服务质量和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

  • 标签: [ ]腋静脉 留置针 早产儿 静脉输液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静脉输液的护理技巧以及应用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9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74 例随机分组,对照组(n=37)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n=37)实施预防性护理。 比较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堵管率2.7%、皮下血肿发生率5.4%,输液前、输液中及输液后满意度分别(93.59±3.20)分、(94.17±2.00)分及(95.18±1.69)分。对照组堵管率5.4%、静脉炎发生率 2.7%、药液外渗率5.4%、皮下血肿发生率8.1%、感染率2.7%,输液前、输液中及输液后满意度分别(80.49±3.15)分、(75.88±2.02)分及(74.28±3.50)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采取护理技巧,应用静脉留置针具有理想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糖尿病患者 静脉留置针 静脉输液 护理技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动脉途径和静脉途径两种方式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AVF狭窄闭塞行介入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其中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内瘘狭窄患者采用经动脉入路60例(动脉入路组),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应用新的手术方案即采用经静脉入路60例(静脉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3、6、12个月的通畅率。结果(1)动脉入路组技术成功率96.7%(58/60),临床成功率91.7%(55/60);静脉入路组技术成功率95.0%(57/60),临床成功率93.3%(56/60);两组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18、1.000)。(2)围手术期并发症:动脉途径组3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处血肿,假性动脉瘤2例,血栓形成5例。静脉途径组3例患者发生血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36)。(3)动脉入路组术后3、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0%(57/60)、75.0%(45/60)、60.0%(36/60),静脉入路组3、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6.7%(58/60)、71.7%(43/60)、61.7%(37/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18、0.749、0.885)。结论经动、静脉途径介入治疗AVF狭窄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经动脉途径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建议首选静脉入路。

  • 标签: 慢性肾功能衰竭 自体动静脉内瘘 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 动脉途径 静脉途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21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后PVST形成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PVST发生率为43.7%(94/21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脾脏厚度、是否为腹腔镜手术、术后血小板计数与术后PVST形成均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静脉直径(OR=3.137, 95% CI 1.391~7.076, P=0.006)、脾脏厚度(OR=3.065, 95% CI 1.418~6.626, P=0.004)、术后血小板计数(OR=7.446, 95% CI 3.057~18.137, P=0.000)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PVS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脾静脉直径≥11 mm、脾脏厚度≥60 mm、术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300×109/L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断流术后PVST形成的风险较大。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 B 超引导下动静脉穿刺与普通动静脉穿刺的效果并进行对比。 方法: 选取 2017 年 5 月至 2018 年 11 月时间段至我院进行动静脉穿刺的 150 例患者作 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 。以交替分组法将其分为普通组( 75 例,采取普通 动静脉穿刺方式置管 )和 B 超组( 75 例, B 超引导下动静脉穿刺方式置管 )。对比两组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及总穿刺成功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 结果: B 超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普通组( P < 0.05 ) 。 B 超组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97.33% 、总穿刺成功率 100% 明显高于普通组 69.33% 、 86.67% ( P < 0.05 )。 B 超组并发症发生率 5.34 % 明显高于普通组 22.66 % ( P < 0.05 ) 。 结论: 与普通动静脉穿刺相比, B 超引导下动静脉穿刺的一次性成功率更高,穿刺用时更短,血肿、动静脉血栓、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建议推广使用。

  • 标签: B 超 动静脉穿刺 穿刺成功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临床表现、诊疗过程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师对二者合并病例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住院诊断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例,对其临床症状、头磁共振(包括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及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表现、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确诊4例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均为中青年男性,亚急性起病,其中3例患者明确诊断前病程迁延,临床表现包括视物模糊、癫痫发作、记忆力下降、性格改变等。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以双侧丘脑病变为主异常信号,1例额顶叶皮层异常信号,4例患者头磁共振静脉成像均可见静脉静脉窦显影异常,且DSA最终确诊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结论临床上中青年患者不明原因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尤其血栓迁延不愈时,需警惕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可能;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常与血栓形成及静脉回流障碍部位相关,双侧丘脑是最常见受累部位,针对性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及时诊断治疗非常重要。

  • 标签: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硬脑膜动静脉瘘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 分析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 的临床效用。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6 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其属于肿瘤病症,并需要开展对症治疗。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随机法对 68 例患者进行分组,讨论病情结果。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静脉留置针穿刺治疗,观察组则为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分析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对疼痛度、操作情况均做以对比。 结果: 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 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为 94.1% ( 32/34 ) ,对照组为 85.3% ( 29/34 ) , 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在操作时间、术中渗血量以及疼痛评分中均以观察组用时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安全性高,用时短,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外周静脉置入 中心静脉导管 肿瘤护理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 发热反应是静脉输液中最为常规的全身反应,也称热原反应。只要我们熟练掌握静脉输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对的治疗措施,正确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三查,七对,一注意”,输液时多巡视、多观察,大多数的输液反应是可避免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 静脉识别是利用体内的静脉血管纹路作为识别信息的非接触式生物认证技术,在多个应用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市场前景。其中,指静脉识别因其独特的优势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得到了国内外各研究团体和工业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基于对指静脉识别领域国内外专利申请的检索和统计,对该领域的国内专利申请量趋势、主要申请人以及全球专利申请、公开概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指静脉识别技术的几个关键技术的发展路线和研发重点进行了梳理。

  • 标签: 指静脉识别 专利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加快静脉药物配药速度的方法。 方法 纳入实验研究的10例静脉药物配药人员均于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中工作,入组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2月,分组方式以时间先后顺序方式开展,将2018年1月-12月未经配药培训的人员纳入对照组研究范围,将2019年1月-12月经配药培训的人员纳入实验组研究范围,分析培训前后患者静脉药物配药速度。结果 实验组的配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通过对配药人员进行培训,可促进其配药速度的提升。

  • 标签: 加快 静脉药物 配药速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髂静脉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选用实验用白猪12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采用左髂静脉血管外贴附包绕石英管,在左髂静脉于下腔静脉汇入点下方1~2 cm及3~5 cm处结扎髂静脉,然后抽离石英管的方法,建立左髂静脉狭窄动物模型;对照组不行手术。实验组白猪在手术前及术后第30天行血管腔内超声(IVUS)检测左髂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左髂静脉内径,在术后第30天行髂静脉造影检查观察髂静脉通畅情况。在完成检查后处死两组实验动物,取出右髂静脉近心端2.0 cm、左髂静脉起始端至下腔静脉下段"人"字型血管,观察静脉壁病理组织学改变;应用Image-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测量实验组左髂静脉缩窄处、对照组相应处血管内膜厚度。实验组以左髂静脉直径狭窄率>30%作为模型制备成功的标准。观察并比较实验组手术前后左髂静脉内径的差异,以及两组动物左髂静脉内膜厚度的差异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实验组动物手术前左髂静脉直径为7.28~8.04(7.53±0.28)mm,术后第30天为3.72~5.02(4.39±0.48)mm,手术前后左髂静脉直径差值为2.32~3.88(3.14±0.57)mm,左髂静脉狭窄率为31.6%~51.1%(41.57%±6.85%),均成功建立了髂静脉狭窄模型;手术前后左髂静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75,P<0.05)。术后第30天,实验组动物髂静脉造影显示右髂静脉均通畅,左髂静脉可见明显狭窄;静脉壁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对照组未见异常,实验组血管内膜增生狭窄;实验组左髂静脉内膜厚度为(209.82±26.26)μm,大于对照组的(37.67±6.8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39,P<0.05)。结论在实验白猪体内,采用左髂静脉血管外贴附包绕石英管、在左髂静脉于下腔静脉汇入点下方1~2 cm及3~5 cm处结扎髂静脉后抽离石英管的方法,可成功建立髂静脉狭窄动物模型。该方法具有简便、建模效果稳定的优点。

  • 标签: 髂静脉 左髂静脉狭窄 模型,动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深静脉血栓是指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造成的一类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会使患者造成静脉功能缺损的结果,严重者还会使患者的肺发生阻塞最后窒息死亡。对于患者在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主要是通过降低对患者静脉内膜层的损害,并且使患者的静脉血的流动加速,抑制患者的血液凝聚情况,从而降低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对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在患者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都需要进行相应任务,从而使患者更快的康复。本文主要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系列预防手段进行简述。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静脉功能缺损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临床针对外周静脉输液的患者进行护理时,为了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可以在此工作中应用静脉输液治疗团队进行干预,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患者护理中此治疗团队具体的应用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目标为我院收治的外周静脉输液治疗患者,按照患者的不同护理措施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研究,两组患者人数相同。对比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情况,并明确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完成护理后,对比其满意度情况,可以发现观察组更高(P<0.05),针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可明确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将静脉输液治疗团队建立起来并应用于外周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中,可以让患者的护理效果得以显著提高,同时还可以让患者在出血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得以有效降低,显著提高其满意度。

  • 标签: 护理对策 外周静脉输液 优质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医院静脉输液持续质量改进工作中,实施静脉治疗专业小组干预的价值。方法:借助回顾性方式,研究时段2019.1-12月,研究对象为我院静脉输液200例患者,2019.1-6月内100例设为对照组,仅接受常规静脉输液治疗,2019.7-12月内100例设为观察组,在静脉治疗专业小组的指导下接受持续质量改进工作,观察患者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护理、服务态度、穿刺操作技能等满意度各指标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炎、管堵塞、皮肤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0%,显著较10.0%的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医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管理,建议采纳以静脉治疗专业小组为主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并减少输液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静脉治疗专业小组 医院 静脉输液 持续质量改进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置入静脉留置针中超声测量外周静脉直径的作用。方法:以 2018年 5月 11日至 2019年 6月 15日的 100例超声引导下置入静脉留置针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血管评估,观察组实施超声测量外周静脉直径。观察两组置管成功情况,分析静脉直径与置管成功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 88.0%,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静脉直径 0.6以上首次置管成功率为 100.00%, 0.2及以下概率为 60.00%。结论:超声引导下置入静脉留置针中,超声测量外周静脉直径效果显著,可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且静脉直径与成功率有一定相关性。

  • 标签: 超声引导下置入静脉留置针 外周静脉直径 首次置管成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包括抗凝、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机械性血栓清除、髂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在治疗左髂静脉压迫并发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61例左髂静脉压迫并发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传统治疗方案组(抗凝或抗凝联合CDT组)、综合治疗方案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的短期静脉通畅率评分、远期左股静脉近端瓣膜功能之间的差异,采用生存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远期下肢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综合治疗方案组患者短期静脉通畅率评分高于传统治疗方案组(t=9.872,P<0.001)。综合治疗方案组PTS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方案组(χ2=7.146, P=0.008)。综合治疗方案组左股静脉瓣膜功能优于传统治疗组(χ2=23.834,P<0.001)。结论抗凝基础上的包括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机械性血栓清除、髂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CDT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可有效减少左髂静脉压迫并发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远期下肢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生,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机械溶栓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介绍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及转归,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预防及护理策略的综述,以提供现阶段该类患者PICC 置管后接触性皮炎的预防及治疗的参考依据,从而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对该类并发症的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PICC 接触性皮炎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