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弓上分流术对脑饱和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至12月,连续2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接受Hybrid治疗,包括弓上分流(右腋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手术,其中弓上分流术由单一术者完成。分别测定麻醉后(T1)、左颈总动脉阻断时(T2)、弓上分流术后(T3)3个时间点左、右脑饱和(rScO2);测定术前(t1)、术后(t2)左、右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及阻力指数(RI)。结果左侧脑饱和在T1、T2、T3时间点分别为0.62±0.01、0.54±0.01和0.62±0.01,T2和T1、T3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T1与T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颈总动脉PSV在t1、t2时间点为(0.91±0.11)m/s、(0.76±0.09)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左颈总动脉RI在t1、t2时间点为0.83±0.06、0.93±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5)。结论弓上分流术中短时间阻断一侧颈总动脉,术侧脑饱和会发生一过性降低,术后脑代谢变化能够完全恢复。弓上分流术改变了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原有解剖结构,但是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不会发生显著改变。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Hybrid治疗策略中,采用右腋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分流术式,能够避免阻断双侧颈总动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弓上分流 脑氧饱和度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猪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与脉搏波形衍生参数的相关性,为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监测提供新指标。方法选择7只雄性家猪通过电刺激法建立室颤心脏骤停模型。心脏骤停8 min后予以人工胸外按压4 min,在按压2 min后予以肾上腺素20 μg/kg静脉注射。持续监测并记录按压频率、按压深度、右颈动脉血流量、脉搏波形、主动脉压、右心房压力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从按压30 s至4 min,每隔30 s为时间点,计算时间点前6 s的平均右颈动脉血流量、脉搏波形曲线下面积、平均灌注指数、平均冠状动脉灌注压及平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并将右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波形曲线下面积及灌注指数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7只雄性家猪均成功被诱发室颤。4 min胸外按压过程中,每分钟的平均按压频率及按压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外按压30 s测算的右颈动脉血流量为(92.7±32.7)mL/min,在按压1 min时下降至(48.5±23.5)mL/min(P<0.05)。注射肾上腺素前后血流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外按压期间脉搏波形曲线下面积及灌注指数与右颈动脉血流量呈同步变化趋势。冠状动脉灌注压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右颈动脉血流量呈不同变化趋势。右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波形曲线下面积具有正相关性(r=0.66,P<0.01),与灌注指数也呈正相关性(r=0.57,P<0.01)。结论猪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波形曲线下面积和灌注指数具有正相关性,即时监测这两种脉搏波形衍生参数一定程度上可反映颈动脉血流量的变化情况。

  • 标签: 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 颈动脉血流 脉搏血氧波形 灌注指数 冠状动脉灌注压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术中局部脑饱和(rScO2)和神经损伤标记物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PN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手术室急诊行体外循环(CPB)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患者57例,性别不限,年龄35~64岁,体质量58.0~90.0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术中以近红外光谱仪(NIRS)连续监测患者双侧rScO2。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 min(T0)、麻醉诱导后10 min(T1)、CPB开始即刻(T2)、CPB结束时(T3)、术毕(T4)、转出ICU时(T5)、术后1天(T6)、2天(T7)和3天(T8)抽取中心静脉并测定血清中神经损伤标志物特异性蛋白100β(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浓度。术后3天随访,评估PND的发生情况,比较PND组和无PND (NPND)组患者术中rScO2值和血清S100β蛋白及NSE浓度的变化,分析PND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术中rScO2和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浓度的相关性。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的相关指标。结果3例患者因术后接受二次手术、二次气管内插管和ECMO(各1例)被剔除出该研究。术后3天12例(22.2%)发生PND(PND组),42例(77.8%)未发生PND(NPND组)。与NPND组比较,PND组患者CPB中平均动脉压最小值、CPB中rScO2最小值明显降低(P<0.05),CPB中动脉-脑饱和差(da-rScO2)最大值明显升高(P<0.05),CPB中rScO2降低幅度>25%持续时间、CPB中rScO2<0.50持续时间、CPB中rScO2<0.40持续时间、CPB中da-rScO2>0.50持续时间、CPB中da-rScO2>0.40持续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T2~T8时,与NPND组比较,PND组血清学神经损伤标志物S100β蛋白和NSE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CPB中rScO2降低幅度>25%持续时间(P=0.033)、CPB过程中rScO2<0.40持续时间(P=0.007)和CPB过程中da-rScO2>0.50持续时间(P=0.001)是发生PND的危险因素。与NPND组比较,PND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ICU滞留、术后住院天数和PND恢复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医疗费用显著增加(P<0.05)。结论CPB过程中rScO2降低幅度>25%持续时间、rScO2<0.40持续时间和da-rScO2>0.50持续时间是CPB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发生PND的危险因素。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水平的显著升高与PND的发生有关。PND的发生对患者早期临床预后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

  • 标签: 体外循环 术后神经功能障碍 脑氧饱和度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神经损伤标记物 神经系统并发症
  • 简介:员额制改革落地后,如何让一线法官审判更有效率、工作负荷更加公平?贵州省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创新研发“民商事法官审判工作量饱和分析系统”,通过从近20万份裁判文书、上万册卷宗材料中提取海量数据构建模型,实现了智能分案、均衡结案等功能,以审判工作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让法官审判工作量负荷更加科学合理。

  • 标签: 审判工作 工作负荷 工作量 饱和度 民商事 遵义市
  • 简介:目的寻找能反映严重烧伤后组织合状况的简便易行、微创、有效的生化指标.方法将收治的34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8例,采用改进后的抗休克复苏方案,使患者尿量维持在每小时100ml左右;B组16例,采用常规补液公式,使患者尿量维持在每小时40ml左右.两组同时于复苏前、复苏后1、8、16、24、48、72h监测乳酸浓度(BL)及常规监测指标(尿量、血压、心率、神志).结果(1)A组患者复苏后24h内,BL浓度平均为(3.2±0.4)mmol/L,常规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B组患者常规指标基本正常,BL平均值为(7.4±1.6)mmol/L,持续时间可达72h以上.(2)在常规监测指标指导下,B组复苏治疗效果不佳,病死率高(31.2%);A组通过监测BL指导治疗,病死率仅为5.5%.(3)BL与尿量呈负相关,与心率呈正相关.结论(1)严重烧伤休克时组织的乏代谢增强,监测BL,能基本达到快捷、灵敏、简单、有效、微创的要求,是反映全身组织器官合状况的良好指标.(2)建议烧伤抗休克的复苏时间应延长至72h,尿量保持在100ml/h,确保复苏的质量和效果.

  • 标签: 血乳酸 浓度 监测 组织氧合 临床观察 烧伤
  • 简介:摘要:本文从专利技术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技术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并分别对全球和中国范围内的专利技术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就我国技术提出了发展建议。

  • 标签: 血氧 专利 分析
  • 简介:摘要:精细油藏描述是油田开发最重要的基础工作,目前老区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对剩余油分布提出更精准的要求,同时要对方案进行结果预测。传统确定性建模方法采用单相渗曲线法,初始含油饱和比较均质,油藏范围内都是一个值,优势是在数模运算时速度较快,存在的问题是与油藏实际情况严重不符。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结合油藏实际情况,发现J函数法初始含油饱和场建模方法更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钻遇情况吻合度高。

  • 标签: 精细油藏描述 J函数法初始含油饱和度场 剩余油
  • 简介:摘要 研究目的:研究远程脉搏仪在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中的有效性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疑似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佩戴便携式睡眠监测监测监测结果通过呼吸睡眠数据传输处理软件回传至医生处,同时,患者接受临床综合检查。通过比较远程脉搏仪和临床综合检查结果,评估远程脉搏仪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应用效果。结果:在远程脉搏监测结果中,有67例患者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临床综合检查中,有70例患者被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两种方式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次研究中,以临床综合检查为标准,远程脉搏仪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敏感为88.61%、特异为78.01%、准确率为85.56%。结论:远程脉搏仪在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有效性与临床综合检查有较高的一致性,检测结果在敏感、特异、预测值及准确率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为OSAHS的筛查提供了新的选择。

  • 标签: 远程脉搏血氧仪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远程睡眠数据传输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用于氦饱和潜水减压方案计算的数学模型。方法在Haldane理论基础上,分析组织内气泡界面上的受力平衡关系,确定过饱和安全压差控制下的每站安全停留时间,建立氦饱和潜水减压方案的计算方法。结果研究所得的减压方案与英国皇家海军氦饱和潜水减压方案相比脱饱和效率更高,与美国海军氦饱和潜水减压方案相比减压时间分布更合理、向更大深度延伸使用的效率更好。经60余人次饱和潜水(300 msw以深8人次)验证无减压病发生。结论该研究建立的减压数学模型具有物理意义上的确定性,在减压时间分布、大深度延伸性和整体安全性上存在优势。

  • 标签: 氦氧饱和潜水 过饱和安全压差 减压模型 减压方案
  • 简介:本公司研制生产的动态供监测系统是一种电子信息类产品。它是以医院中每个病区为单位,对患者吸气数据进行统一有效管理的一套系统。

  • 标签: 监测系统 供氧 电子信息 有效管理
  • 简介:与油的混相性是三次采油过程中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扫孔隙内石油的主要优点之一。在储层规模上,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还可提高波及效率。但是,尽管在自1980年代以来的二十多个先导试验项目中都曾考虑采用混相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但只有很少几个实验室研究项目真正以热力学状态下二氧化碳形成的泡沫为研究对象。确实,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质和粘度高于普通气体,这对多孔介质中其泡沫品质有影响,如流降低因子(MRF)和有油存在时的特性。我们提供的新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发泡剂不能有效提高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的控制能力,但配置得当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可以实现相对较高的MRF。基于这些发现,我们研究了泡沫对岩心驱替试验中混相驱效率的影响。反过来,我们也评估了二氧化碳与油的混相性对泡沫MRF的影响。我们的方法基于不同配方不同含油饱和的多岩心驱替试验。另外,我们还在油藏条件下(温度和压力)进行了物理一化学测量,如表面张力测算和泡沫稳定性监测。这一组试验表明,多孔介质的成功驱扫需在MRF最大化和乳化风险最小化之间寻找平衡。本文基于二氧化碳相的热力学性质,为二氧化碳泡沫岩心驱替试验结果的解释提供了新思路,为读者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岩心驱替的结果时必须考虑气体性质提供了依据。这有助于理解各种文献中看上去互相矛盾的结果,特别是MRF值随压力的变化和油存在时的变化。

  • 标签: 超临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泡沫 表面活性剂溶液 含油饱和度 多孔介质 岩心驱替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症监护室(ICU)疗患者高症发生情况,并分析诱发ICU疗患者高症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ICU收治的343例疗患者。统计ICU疗患者高症发生情况,将发生高症的ICU疗患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高症的ICU疗患者纳入未发生组,并设计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分析ICU疗患者高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343例ICU疗患者中发生高症127例,发生率为37.03%。发生组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APACHE-Ⅱ评分)、疗方式、高碳酸症呼吸衰竭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APACHE-Ⅱ评分低、面罩吸氧、合并高碳酸症呼吸衰竭是ICU疗患者高症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ICU疗患者发生高症的风险较高,其中年龄≥60岁、APACHE-Ⅱ评分低、面罩吸氧、合并高碳酸症呼吸衰竭可能是ICU疗患者高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氧疗 高氧血症 面罩吸氧 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联合监测的方法进行诊断的结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06例睡眠障碍及可能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联合监测,同时与多导睡眠监测对比,按照SAS诊断标准对106例患者进行诊断,符合诊断标准的就将其分为SAS组,不符合者分为非SAS组,将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及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106例患者中,一共有60例患者属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有46例患者属于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组患者TIB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的高于非SAS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SAS组患者AHI明显≧5,而非SAS患者则明显的小于5,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S组患者MSaO2、LSaO2、SIT90以及ODI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联合监测与多导睡眠监测诊断对可能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的各项监测指标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均较高,但前者可降低平均每次监测费用,提高监测依从性,临床应用价值更高。采用动态心电图联合监测的方式对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进行监测,不仅有着较为准确的监测结果,还更加的经济、方便,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 简介:美国学者William等比较局部脑组织近红外光谱技术与12道脑电图技术在监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夹闭颈动脉过程中脑缺血方面的价值。他们采用前瞻性观察性设计,对单中心经过术前筛选的年龄〉18岁、行单侧CEA的90例患者术中除脑电监测之外,还通过放置在双侧眉弓上方的感应器对患者进行连续近红外光谱监测。剔除17例患者,对其余73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术中脑电监测结果,有4例患者(5.5%)需要行术中转流。采用颈动脉夹闭前1min内局部脑饱和的平均值和夹闭后5min内的最低值,对手术侧脑组织饱和的变化进行分析。局部脑组织饱和的绝对值每下降1%、较基线值相比每下降1%,术中转流的可能性升高50%(以绝对下降值计算:OR=1.50,95%CI:1.03~2.26,P=0.03;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转流技术 定量监测 脑电监测 价值 脑组织氧饱和度
  • 简介:摘 要:本文作者介绍了一种基于AVR单片机和高干涉抗性TSL237光转换传感器的光频脉冲计的硬件及软件设计。利用双波长IR技术测量饱和,利用 h桥接线电路实现了二极管的控制,并利用MEGA16处理器计算并处理TSL237,通过光电传感器将TSL237变换为亮度信号。AVRMEGA16处理器的出血饱和由脉冲计数器的数值变化和各取样周期内的脉冲计数的平均值求得。该方法电路简单、抗干扰能力强、测量饱和精度高。该脉冲制装置是一种低成本、电路配置简单、功耗低、干涉水能力强的系统。它对信号采集吊舱、系统脉冲激励电路以及脉冲信号的处理进行了研究。AVR单片机内部的丰富资源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经过多次试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较好的实用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得到大规模商业应用。

  • 标签: 血氧饱和度 光-频转换器 脉搏血氧饱和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厌培养和需培养在培养中的应用,分离菌阳性率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200份标本采用自动培养监测系统进行需和厌培养并分离菌株。结果共检出27株细菌,阳性率为13.5%,其中需培养检测出的细菌20株,阳性检出率为10%,厌培养检测出25例,阳性检出率12.5%。细菌检出时间为2~50h,其中2~24h检出细菌22株,24~48h检出细菌6株,48h以后检出细菌2株。结论需和厌培养用于菌血症、败血症、脓毒病等病原体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血液标本应同时做需和厌培养,以提高临床细菌的阳性检出率。

  • 标签: 厌氧培养 需氧培养 血培养中的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对比传统法和经皮脉搏测定法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heartdisease,CHD)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16年10月~2017年4月期间,选取该阶段内在我院产科产房分娩的1500例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于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对其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分别采取传统方法、经皮脉搏测定法检测,以随访1年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为参照,计算二者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结果经皮脉搏测定法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灵敏、特异、准确性与传统法比较,P>0.05;传统法、经皮脉搏测定法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结果与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分别为0.727、0.718。结论经皮脉搏测定法可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予以有效检出,其筛查价值与传统方法接近,临床上在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时,可综合两种方法进行筛查。

  • 标签: 新生儿 先天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