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采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上肢痉挛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的6例中枢上肢痉挛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采用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和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评估肌张力的变化,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移位神经生长的效果。结果6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的损伤。术后健侧上肢出现不同程度的一过肌力减退和感觉麻木,均于术后1~3个月恢复正常。术后随访时间为(17.3±1.4)个月(15~19个月)。术后1、12个月偏瘫侧FM运动功能评分、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及改良Ashworth分级显示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肌张力均呈逐渐改善的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例患者中,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5例患侧未引出波形的患者,术后12个月均可以引出波形。1例患者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潜伏期为29.7 ms,波幅为0.8 mV;术后12个月潜伏期为22.0 ms,波幅为1.9 mV。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显示,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上肢痉挛偏瘫的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在联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疗效好。

  • 标签: 偏瘫 中枢神经系统 痉挛 上肢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来自山西省长治市的遗传痉挛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家系的SPAST基因新变异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该变异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明确该家系患者的致病原因。方法2019年10月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收集一个HSP家系,抽取先证者及其他8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各2 ml,提取血标本中的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先证者的痉挛截瘫相关疾病的基因进行初步筛选,利用HGMD、1000G、OMIM等数据库及PolyPhen2、SIFT等软件对可疑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利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进一步筛选NGS检测后仍为阴性的患者的总缺失/重复变异,并对可疑致病变异位点进行家系内Sanger测序验证以便明确变异位点在该家系内的共分离情况。最后,参考最新版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的序列变异解读指南,对变异位点进行详细分析以明确致病。结果该HSP家系共4代47名成员,有10例患者,发病年龄在2~44岁之间。先证者的女儿仅查体可见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余患者在此基础上均表现为轻重不一的双下肢痉挛、无力。通过NGS检测技术筛出了2个可疑变异,即SPAST基因c.1057_1058insCC(p.Leu354HisfsTer11)移码变异和DCTN1 基因c.2213A>G(p.Gln738Arg)错义变异。利用Sanger测序对家系进行验证,结果提示该家系受影响的患病成员(先证者的父亲、弟弟、儿子、女儿)均检测到SPAST基因c.1057_1058insCC(p.Leu354HisfsTer11)移码变异,未受影响的正常成员(先证者的妻子、母亲、妹妹、弟媳)均未检测到该变异。而该家系未受影响的正常成员先证者的母亲检测到DCTN1 基因c.2213A>G(p.Gln738Arg)错义变异,余7名成员均未检测到该变异。另外,MLPA结果提示未发现受检者基因存在大片段变异。结论该HSP家系临床特征和基因结果均高度符合单纯型遗传痉挛截瘫4型(SPG4),遗传模式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PAST基因c.1057_1058insCC(p.Leu354HisfsTer11)移码变异在该SPG4家系成员中存在共分离,是该HSP-SPG4家系患者的致病原因,且为新发现的变异位点。

  • 标签: 痉挛性截瘫,遗传性 突变 序列分析,DNA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采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上肢痉挛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的6例中枢上肢痉挛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采用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和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评估肌张力的变化,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移位神经生长的效果。结果6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的损伤。术后健侧上肢出现不同程度的一过肌力减退和感觉麻木,均于术后1~3个月恢复正常。术后随访时间为(17.3±1.4)个月(15~19个月)。术后1、12个月偏瘫侧FM运动功能评分、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及改良Ashworth分级显示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肌张力均呈逐渐改善的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例患者中,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5例患侧未引出波形的患者,术后12个月均可以引出波形。1例患者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潜伏期为29.7 ms,波幅为0.8 mV;术后12个月潜伏期为22.0 ms,波幅为1.9 mV。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显示,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上肢痉挛偏瘫的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在联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疗效好。

  • 标签: 偏瘫 中枢神经系统 痉挛 上肢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
  • 简介:摘要目的痉挛型脑瘫痪患儿FSPR手术联合矫形术疗效的临床观察。方法本次随机抽取3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均采用功能选择脊神经后根切断术(functionalityselectiveposteriorrhizotomy,FSPR)辅以足部矫形术(FSPR组,n=32),并随机抽取既往2年28例选择周围神经切断术的传统方法的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n=28),疗效参照马若飞标准评定。结果经90d治疗,FSPR组半年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半年总有效率为71.4%,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腰骶部FSPR联合足部矫形对脑瘫足的疗效持久,较其他传统方法为优。

  • 标签: 痉挛性脑瘫 手术 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孪生子患单纯型遗传痉挛截瘫(HSP)的临床特征与卵型鉴定。方法对一对患单纯型HSP孪生兄弟的临床特点和症状进行分析并跟踪随访,同时作孪生子卵型鉴定。结果(1)孪生子均缓慢起病,步态不稳,下肢笨拙,上下楼困难,逐渐发展为双下肢痉挛不完全截瘫;(2)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Ⅳ级,腱反射亢进,髌、踝阵挛阳性,Babinski征阳性,屈性病理反射阳性;(3)16个STR位点的等位基因均相同,提示为同卵双生。结论孪生子同患单纯型HSP的临床特点与一般HSP无异,作16个STR位点的PCR可快速、准确地鉴定孪生子的卵型。

  • 标签: 孪生子 卵型鉴定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强制运动联合生物反馈对痉挛偏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于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内进行治疗的痉挛偏瘫患儿70例纳入研究,以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强制运动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UEFT评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改良强制性运动 生物反馈 痉挛性偏瘫患儿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瘫痪患者肌张力、运动能力、足底压力分布、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21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组(n=70)、运动组(n=70)、头针组(n=72)。3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其中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运动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训练120 min,每周训练6 d,连续训练8周。头针组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头针治疗,运动组患者则增加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而联合组在增加头针治疗的同时进行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联合治疗每日1次,每次共4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MAS)、改良的Berg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量表和改良的Barthel评分(MBI)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下肢肌张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用步态功能评价系统检测患者患侧的足底压力分布和步行时各下肢关节的活动角度。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BBS、FMA-LE、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MAS、BBS、FMA-LE、MBI评分分别为(1.41±0.60)分、(46.13±8.95)分、(29.10±3.24)分和(55.76±11.18)分,均显著优于运动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患侧第Ⅰ趾、第Ⅱ~Ⅴ趾、跖骨头Ⅰ、跖骨头Ⅱ~Ⅲ、跖骨头Ⅳ~Ⅴ、内侧足弓、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的承重负荷比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患侧的上述各足底压力分布承重负荷比均优于运动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骨盆旋转角度、髋关节屈曲角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背屈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上述各活动角度均显著优于运动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下肢肌张力,提高其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改善脑卒中患者足底压力分布和下肢的关节活动度。

  • 标签: 头针 下肢智能反馈 脑卒中 下肢肌痉挛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 作者: 王艺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4期
  • 机构:江口县中医医院,贵州铜仁554400
  • 简介:目的:探讨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所收治的64例风后痉挛瘫痪患者进行研究,分成对照组(常规治疗+西医康复训练)和观察组(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其后MAS、FMA、Barthel指数比较无差异没有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对比无差异无意义(P>0.05),观察组经过治疗之后,各项指标对比有差异具备重要的意义(P<0.05),显示采用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更佳。对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FMA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可得知,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备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的过程之中,科学运用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方式,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 标签: 调和阴阳针法;康复训练;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肌力训练结合蜡疗对痉挛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和疗效。方法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选取在我院就诊的50例痉挛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临床研究,根据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蜡疗联合肌力训练治疗,分析比对治疗前后患者的下肢FMA评分。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实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痉挛偏瘫治疗中应用肌力训练结合蜡疗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促进临床康复,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肌力训练 蜡疗治疗 痉挛性偏瘫 下肢运动功能康复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对减轻泌尿外科术后膀胱痉挛疼痛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行泌尿外科术后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服务。比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对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VAS评分(3.5±1.2)低于对照组(5.5±1.8),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满意度(9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66.66%),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行泌尿外科术患者的生活质量(93.4±5.6)高于对照组(74.4±6.2),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行泌尿外科术患者的护理中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评分,提升患者满意度,进而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在临床对行泌尿外科术患者的护理中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泌尿外科术 膀胱痉挛性疼痛
  • 简介:小儿痉挛脑瘫(CP)多由于早产、难产、窒息、核黄疸等所致,临床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其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肌张力增高、肢体痉挛、肌肉平衡失调所致。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方法治疗CP,对降低肌张力,解除肢体痉挛有显著效果。我院自2004年起承担民政部指令计划,为0~18岁孤残儿童实施免费手术康复,CP即是该项目之一,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小儿痉挛性脑瘫 少数民族地区 手术患儿 肌张力增高 肢体运动障碍 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灸与康复训练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间本院收治的中风后上肢痉挛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选出 80例患者,将其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一组 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针灸与康复训练,对比两组中风后上肢痉挛瘫痪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上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对比结果并无统计学差异性: P>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 P< 0.05。结论:针灸与康复训练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瘫痪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作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并且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针灸 康复训练 中风 上肢痉挛 瘫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桥梗死后脊髓华勒变性致痉挛截瘫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分析其发生过程和机制。方法报道2例脑桥梗死后脊髓华勒变性致痉挛截瘫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合解剖及文献复习系统分析脑桥梗死后脊髓侧索华勒变性的产生机制、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特点。结果例1为65岁女性,例2为58岁男性,分别于2018年12月7日和2019年6月23日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例患者均表现为脑桥梗死数月后缓慢起病并进展的双侧肢体肌力减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符合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的痉挛截瘫,例1是在脑桥梗死后8个月出现,例2在脑桥梗死后6个月出现。磁共振成像均可见脑桥病灶以下连续的双侧锥体束等T1、长T2信号,例1表现为延髓、颈髓、胸髓侧索病变,例2表现为延髓、颈髓侧索病变。对2例患者均行肌电图检查、实验室检查排除运动神经元病及代谢性疾病,1例行脑脊液检查排除炎脱髓鞘疾病。根据其症状、体征及磁共振成像所示与原发病灶相连且与锥体束走行一致的连续条状异常信号,最终诊断为脑桥梗死后脊髓华勒变性。随访发现2例患者临床症状均进行加重。结论脑桥梗死后脊髓华勒变性致肢体痉挛瘫痪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疾病预后相关,充分认识其临床表现及影像特点可以避免临床误诊误治。

  • 标签: 脑梗死 华勒变性 脊髓 磁共振成像 痉挛性截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苯三酚对急诊痉挛腹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2月70例急诊痉挛腹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原则分组,各纳入35例。对照组采用山莨菪碱治疗,间苯三酚组则给予间苯三酚治疗。比较两组急诊痉挛腹痛缓解率;腹痛评分、腹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间苯三酚组急诊痉挛腹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间苯三酚组腹痛评分、腹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间苯三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苯三酚对急诊痉挛腹痛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缩短住院时间,安全有效。

  • 标签: 间苯三酚 急诊痉挛性腹痛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傣医技术结合中医推拿技术在中风后痉挛瘫痪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0年4月-2021年3月期间选取93例中风后痉挛瘫痪患者开展临床研究,采用单双序号法,划分对照组(n=46,中医推拿技术)和观察组(n=47,傣医技术+中医推拿技术),将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用作比照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治疗,观察组的NIHSS、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中风后痉挛瘫痪患者中应用傣医技术结合中医推拿技术,疗效显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

  • 标签: 傣医 中医推拿 中风 痉挛性瘫痪 神经功能缺损 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