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9 个结果
  • 简介:2012年5月30日,“中国古代金属文物的认知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在中科院院士、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干福熹研究员的倡议下,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科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承办。

  • 标签: 中国科学院 金属文物 认知研究 北京 古代 中科院院士
  • 简介:中国职业教育开展较早,教育模式多样,艺徒制是最为普遍、受教育者最多的教育形式。艺徒制教育中的师徒关系与家业父传的师徒关系具有本质的不同,他们之间不仅具有家族伦理制下的“师徒父子”关系,同时还含有利益相关体与同业竞争对手等关系。

  • 标签: 民谚 古代职业教育 师徒关系
  • 简介:作为在时间轴线上展开的文化样式,仪式音乐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表现出丰富的时间观念与时间形态,它与其他乐种一道塑造、影响、维护了中国人的艺术形态与宇宙观。在一定程度上,宫廷仪式音乐的展示形成了一种由"岁时节日"和"仪式过程"及其内在节奏所组成的时间结构。这一结构的存在,为仪式音乐时间维度的考量,留出了解读的空间。本文以宋代宫廷仪式音乐为案例,试图从岁时节日、仪式过程两个层面,探讨古代仪式音乐的时间形态与社会效力。

  • 标签: 古代仪式音乐 岁时节日 时间结构 社会秩序 时间差序
  • 简介:中国古代为国家和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过程中,道德品质一直备受关注。中国古代学者针对考察人的品德问题提出过很多深刻有益的见解。当代的大学学生工作,也面临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进行评价的问题。古代关于道德评价的思想和手段,对更好地评价学生和开展学生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传统品德考察方法进行研究梳理,探讨其在当代大学学生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 标签: 品德考察 大学生 学生工作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元代壁画墓装饰的"艺术化"倾向和中国古代墓室装饰衰落之间的关系。蒙元时期一些典型墓葬的装饰方案表明,元代墓葬装饰的一个新旨趣,是要将墓室空间转化成为一个陈设地上艺术画作的空间。元代这类新出现的装饰旨趣,与中古时期流行的、利用壁画来营造虚拟家居空间的视觉兴趣,大相径庭。很有可能,正是墓室壁画的这一"地上艺术化",导致了中国墓室壁画传统在元明之际的大规模衰落。

  • 标签: 壁画 墓室壁画 全真教 艺术意愿 仿木构建筑
  • 简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在多民族教育政策方面都进行了承前启后的有益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模式,即:“德化怀柔、协和万邦”是政策的基本理念,是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点;“一核多元,中和位育”是总的实践原则,具体实践原则有:核心辐射,边缘内附;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多元互动,相互学习。这一模式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对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有历史借鉴意义,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也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标签: 中国 古代 民族 教育政策 文化模式
  • 简介:《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男性为主的作品,对女性形象着墨不多,却与中国古典文学中传统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与那些温柔顺从,才貌双全的女性相比,《水浒传》中的几位主要女性形象如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等人都是对传统的颠覆,她们改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依附于男权文化,缺乏女性主体意识的格局。从这些女性身上可以发现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意识的初步觉醒。

  • 标签: 传统女性形象 女英雄形象 女性角色意识
  • 简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多吸收西方文学理论的成果,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其研究重视"外部研究",偏离文学事实本身的弊端,文学理论研究只有"面向文学事实本身",才能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不致成为别的学科的附庸。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直面文学本身,为我们反思和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两者"面向文学事实本身"的方式进行比较辨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标签: 文学本身 英伽登 古代文论
  • 简介:钦州学院的古代汉语课程是学校的一门精品课、品牌课,近年来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该课程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从认清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生层次水平、拓展教师知识面、端正学生学习思想、探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模式、推广并完善精品课程网站、优化配套选修课、加强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进行努力。

  • 标签: 新建本科院校 古代汉语 课程发展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审美惊奇并不占主流地位,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亦是审美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重要动因。以下拟从三个角度对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审美惊奇作初步考察。一、审美惊奇的文字学考察拨开历史的风尘迷雾,汉字的象形和会意显示出直逼本相的简洁与明快。

  • 标签: 古代文学艺术 审美活动 惊奇 中国 主流地位 艺术发展
  • 简介:人类早期的法律最能体现民族的本性,也最能揭示其法律传统的特色。通过对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杀人和伤害行为法律规制的考察,兼与历史发展同期的中国法相对照,我们发现,盎格鲁—撒克逊社会主要认可民间解决问题的方法,肯定"私力救济",反映了当时英格兰国家权力因素还没有占据了绝对上峰,社会成员享有较多的"个人自治"空间。中国采取的是自上而下命令式的解决途径,明显带有压迫性,从而扼制了人民权利与自由意识的发展。

  • 标签: 盎格鲁撒克逊 杀人和伤害 法律规制 中国古代
  • 简介:本文以考古出土的体育类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中与跳绳有关的实物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探讨了我国跳绳艺术的起源、发展历史、活动范围以及社会功能等相关问题,旨在更好地宣传、保护和发扬我国这一优秀的传统民间体育项目。

  • 标签: 体育文物 跳绳 发展历史 社会功能
  • 简介:所谓章法,就是将一篇书法的字与行组成一个具有美感的整体布局法。书法的章法与笔法、结体合为书法技法的三要素。笔法与结字法是从微观着眼,章法则是从宏观把握。围绕着章法问题,古代书家阐述了众多精辟见解。在他们的纷纭众说中,有个基本一致的追求:

  • 标签: 书法家 古代 法意识 世界 整体布局 书法技法
  • 简介:成语“非常之秋”一词源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里面的“秋”多解释为时期或时刻,但实际上时期是引申义,非常之“秋”的本意就是秋天。这是因为中国占代的战争多在秋天发生。

  • 标签: 中国 形容 古代 出师表 诸葛亮 引申义
  • 简介:古代文言小说中的爱情小说大多以婚姻为结果。《任氏传》和《聊斋志异·娇娜》却很好地诠释了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同时两个故事中"精神之恋"建立过程的曲折复杂,体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写作意图。

  • 标签: “精神之爱” 《任氏传》 《聊斋志异·娇娜》
  • 简介:<正>从1985年留校任教至今,郭英德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台上已走过26个春秋。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中国古代戏曲一直是郭先生讲授的重要内容之一,无数的本科生和博、硕士研究生,中文系的学生乃至理科院系的学生,都曾聆听过郭先生的戏曲课程;从《元明清戏曲研究》到《中国古典名剧赏析》,

  • 标签: 戏曲作品 郭英德 中国古代戏曲 硕士研究生 明清传奇 元杂剧研究
  • 作者: 韦超现
  • 学科:
  • 创建时间:2012-03-13
  • 出处:《学术研究》 2012年第3期
  • 机构:摘要:在发展迅猛的,以速度为崇拜的现代社会中,传统艺术作品更显得弥足珍贵了起来,希望通过本文的一些探索性研究,能从具有本土文化底蕴的中国古代插图艺术中发现值得我们学习、宝贵的线条的“魅力”。从传统的线条中得到启迪,获得灵感。学习传统,研究传统,继承不泥于古,创新不离于源,创造出新的线的世界。艺术的创新,离不开学习和借鉴。这些都能对现代书籍插图设计提供广泛的参考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现代书籍插图设计有很大的启迪,值得不断的讨论、研究与总结。线条作为中国古代插图艺术的精髓,其光辉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发扬光大。
  • 简介:本文总结当下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通行的观念、观点对文学史上许多史实的"遮蔽"问题,指出传统主流古文观念、正宗文学文体观念、现代纯文学观念、时代性文学观念、散文史中的固定命题等都构成了对散文史研究的遮蔽,掩盖了骈文、小品文、应用文等古代散文的意义与价值。并就散文史研究如何"去蔽"提出了若干建议。

  • 标签: 古代散文史 遮蔽 去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