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臼杯假体模拟植入Crowe Ⅱ/Ⅲ型DDH髋臼的不同高度时臼杯-骨界面间应力和应变分布特征。方法基于3位Crowe Ⅱ/Ⅲ型DDH患者髋关节的CT扫描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作髋臼三维建模,在距髋臼下缘连线垂直高度为15、21、30 mm处分别模拟植入臼杯模型,并转化为三维有限元网格模型,施加静力载荷,记录臼杯-骨界面的应力和应变数据,行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各组最大应力及应变的差异。结果3组臼杯模型在距髋臼下缘连线垂直高度为21 mm处的最大应力值最小,分别为患者A 10.03 Mpa、患者B 17.67 Mpa和患者C 14.99 Mpa。在安装高度为15 mm和30 mm处,臼杯的最大应力值分别为患者A 20.64、12.03 Mpa,患者B 22.06、23.02 Mpa和患者C 34.72、17.88 Mpa。对15、21、30 mm处骨质、臼杯的最大应力及应变行两两配对检验显示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0.0167)。不同安装高度下臼杯假体及假体周围骨组织应变量没有明显分布规律。结论对于Crowe Ⅱ/Ⅲ型DDH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当上移臼杯旋转中心能减少臼杯假体最大应力

  • 标签: 髋关节 人工关节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 简介:目的:采用脉冲电弧离子镀膜法于不同氮含量条件下在纯钛表面制备类金刚石膜(DLC)以观察对薄膜内应力和附着力的影响.方法:在四种氮含量条件下纯钛表面制备类金刚石薄膜,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不同氮含量下薄膜的表面形貌及能谱分析薄膜成分,显微压痕仪对比分析不同氮含量对薄膜厚度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薄膜中氮含量与氮气甲烷流量比成正比,当氮含量达到9.6%时,薄膜性能最稳定.氮掺入DLC薄膜后,改变了薄膜的微观结构,产生几十纳米量级的颗粒.SEM、XPS分析表明纳米颗粒是富氮的非晶氮化碳CNx结构.DLC/CNx致密的纳米复合结构,减小薄膜的内应力,提高薄膜对衬底的附着力.结论:氮含量的增加会形成DLC/CNx致密的纳米复合结构,减小薄膜的内应力,提高薄膜对衬底的附着力.

  • 标签: 纯钛 类金刚石 表面改性 压痕实验
  • 简介:摘要Ⅲc型轨枕成品检验项目共29项,包括外观质量、外形质量和力学性能检验。预埋套管抗拔力检验是5项力学性能检验的一种,它是在轨枕脱模养护28天后,每批轨枕抽检2根轨枕,每根轨枕检测一个套管抗拔力,只有两根轨枕均合格代表本批轨枕合格,否则判整批轨枕抗拔力不合格。所以预埋套管抗拔力试验存在检验滞后、代表数量大的特点,并且是直接判定轨枕合格与否的关键性能。本文就莱阳轨枕场Ⅲc型轨枕预埋套管抗拔力检验的影响因素做出了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大大提高了预埋套管抗拔力检验合格率,为同类型施工做出了借鉴。

  • 标签: Ⅲc 型轨枕成品检验预埋套管抗拔力影响因素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周期性应力下大鼠髓核细胞中Sre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及其意义。方法体外培养SI)大鼠髓核细胞,取第2代细胞按1x105/mL的密度接种于玻片上。将玻片随机分成4组(n=8):对照组、加压0.5h组、加压1.0h组、加压2.0h组。加压0.5h组、加压1.0h组、加压2.0h组细胞以0—200kPa的压力、0.1Hz的频率分别加压0.5、1.0、2.0h,对照组在无压力环境下培养。应刖Westernblot检测各组磷酸化Src(pSrc)蛋白的表达。应用PP2[4-氨基-5-(4。氯苯)-7.(t-丁基)吡畔啉酮(3,4-d)嘧啶]抑制Src蛋白,另取细胞玻片,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加压6h组、PP2+加压6h组。使用荧光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3组细胞中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基因表达。结果对照组、加压0.5h组、加压1.0h组及加压2.0h组pSrc/磷酸片油醛脱氧酶灰度比值平均分别为0.244±0.013、0.477±0.044、0.530±0.014、0.700±0.063,4组之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加压0.5h组与加压1.0h组之问外,其余组别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RT.PCR检测3组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基因表达结果显示:对照组表达量最低(1.00l±0.039、1.004±0.104),加压6h组最高(5.404±0.219、2.127±0.028),PP2+加压6h组居中(3.038±0.237、1.678±0.125),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期性压力能促进髓核细胞Ⅱ型胶原和蛋rI多糖的分泌,Src蛋白磷酸化在压力传导中起信号传递作用。

  • 标签: 椎间盘 Src蛋白 周期性应力 髓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骨吸收区对股骨头内应力分布及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9月诊断为ARCOⅡ、Ⅲ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94例(155髋),男77例,女17例;年龄(39.90±10.45)岁(范围18~64岁)。依据是否含骨吸收区将患髋分为有骨吸收区组和无骨吸收区组,比较两组ARCO分期的差异。在无骨吸收区组选取1例ARCOⅡ期髋关节,模拟5、7、10、14、18、23 mm六个不同直径大小的球形骨吸收区,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人在慢速行走时的髋关节负重,观察分析股骨头不含骨吸收区以及含不同直径大小骨吸收区时坏死区最大应力、平均应力和骨吸收区周围1 mm区域内的最大应力值。结果有骨吸收区组67髋,其中ARCOⅡ期17髋、ARCOⅢ期50髋;无骨吸收区组88髋,其中ARCOⅡ期58髋、ARCOⅢ期30髋。有骨吸收区组ARCOⅢ期比例(74.6%,50/67)明显高于无骨吸收区组(34.1%,3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3,P=0.000)。有限元应力云图显示在骨吸收区的上方存在应力集中区;有骨吸收区组的骨吸收区周围1 mm区域内最大von Mises应力为(6.94±1.78)MPa,高于无骨吸收区组的(5.01±0.35)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9,P=0.026)。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股骨头内坏死区的最大应力、平均应力以及骨吸收区周围1 mm区域内最大应力值与骨吸收区直径呈线性正相关。结论骨吸收区可增加坏死区的最大应力和平均应力,骨吸收区越大应力增加越明显;骨吸收区周围可产生应力集中区,加速股骨头塌陷。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骨质吸收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入职男护士生涯适应力现状,探讨转型冲击对新入职男护士生涯适应力的影响,促进其生涯适应力的发展。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7年6月—2018年8月选取河南省5所三级医院的122名男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问卷、新护士转型冲击量表、中文版生涯适应力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描述、Pearson相关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22份,回收有效问卷11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72%。结果118名新入职男护士的生涯适应力总均分为(3.39±0.52)分,转型冲击总均分为(3.51±0.63)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编制、工作时间、心理方面影响新入职男护士的生涯适应力水平(P<0.05)。结论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新入职男护士的生涯适应力和转型冲击水平,对于转型冲击水平较高的男护士应帮助其及时适应工作岗位,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稳定护理队伍,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护士,男 转型冲击 生涯适应力
  • 简介:摘要目的Ⅱ类颌间牵引时,通过改变J钩位置以及摇椅弓曲度分析上颌切牙的受力情况。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Mimics建模软件和Ansys分析软件,建立上牙列(其中上颌第一前磨牙拔除,拉尖牙向远中到达第二前磨牙的近中)及其支持组织、不同曲度摇椅曲(0°、5°、10°、15°),同时在侧切牙近、远中分别建立牙合侧钩模型,J钩牵引角度与牙合平面呈37°角,牵引力每侧200g,同时配合颌间Ⅱ类牵引(100g)模型。结果上颌切牙应力集中区主要分布在托槽区域,而牙周膜的应力集中区主要分布在牙颈部,牙周膜所受到的应力值远小于上颌切牙所受到的应力,且与上颌切牙的应力变化规律相同。结论①牙齿和牙周膜所受到的最大应力都是随着摇椅曲增加而增大。②J钩位于侧切牙远中时,中切牙、侧切牙之间受力差异小;而J钩位于侧切牙近中时,中切牙、侧切牙之间受力差异更大。

  • 标签: 三维有限元 摇椅曲 J钩 关闭间隙
  • 简介:目的:对单个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发生碟形和楔形垂直吸收并处于稳定期时的骨内应力变化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应用MSC-NASTRAN软件建立种植体周围不同形状、不同深度骨缺损的垂直骨吸收稳定期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垂直及斜向载荷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单个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发生少量垂直吸收后并处于稳定期时,随着骨缺损深度的增加,垂直载荷下骨内最大Von-Mises应力值有很小幅度的波动;斜向载荷下骨内最大Von-Mises应力值会增大,但幅度不大.同等骨缺损深度的碟形和楔形吸收的骨内应力情况相差较小.结论:在骨皮质保持完整及种植体不松动的情况下,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发生少量的垂直吸收时,骨内应力情况随缺损深度增加变化不大;而且相同条件下两种形状垂直骨吸收的骨内应力情况较相近.

  • 标签: 种植体 垂直骨吸收 三维有限元 应力分布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月龄大鼠颈总动脉零应力状态变化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取30只3、12和24个月龄SD大鼠(每组10只)。处死大鼠后,迅速取下左右两侧颈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置人4℃氧合Kreb’s液(pH=7.4)中,用于各组大鼠颈总动脉血管的零应力状态张开角的测量。右侧颈总动脉置人4%多聚甲醛溶液,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对颈总动脉组织形态学及定量形态学进行观察,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各组大鼠血管壁eN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大鼠月龄增高,成年大鼠颈总动脉发生明显重构,血管内膜增生明显,并伴有eNOS蛋白表达的降低。①3个月龄大鼠颈总动脉内皮细胞和中膜平滑肌细胞eNOS阳性表达数分别为10.1±2.5和79±8,显著高于12(6.7±1.4,64±8)和24个月龄大鼠(1.9±0.9,30±5),P〈0.01;②3、12和24个月龄大鼠颈总动脉张开角分别为(80±6)度、(110±6)度和(121±4)度,12和24个月龄大鼠颈总动脉的张开角都显著大于3个月龄大鼠的张开角(P〈0.01);③应用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月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和中膜平滑肌细胞eNOS阳性表达数量与血管张开角变化呈负相关(r=-0.8089,r=-0.7560,P〈0.05)。结论无论在血管形态学还是在零应力状态方面,不同月龄大鼠颈总动脉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且血管壁组织eNOS蛋白表达与大鼠颈总动脉零应力状态的改变呈显著负相关。

  • 标签: 颈总动脉 一氧化氮合酶 应力 物理 张开角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应力-应变指数(SSI)对于不同分期或程度的圆锥角膜的诊断效力,以及其与第1次压平硬度(SPA1)在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后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及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青岛眼科医院确诊的临床期圆锥角膜(CKC)患者94例(113只眼)作为CKC组,其中男性69例,女性25例,年龄(20.82±4.53)岁;并进一步按疾病程度分为轻(35例,36只眼)、中(36例,40只眼)、重度(33例,37只眼)3个亚组;纳入CKC组56例单眼发病患者的未发病眼作为亚临床期圆锥角膜(SKC)组;纳入健康者91例(91只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眼均行Pentacam角膜地形图和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检查获取角膜平均曲率(Km)、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Kmax)、角膜顶点和距顶点2 mm处的形变幅度比值(DAR)、综合半径(IR)、水平方向Ambrósio相关厚度(ARTH)、角膜中央厚度(CCT)、SPA1及SSI等参数进行比较。另收集CKC组中行CXL术的48例(65只眼)患者资料于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分别检查上述参数。采用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配对t检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Pearson相关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SKC组的SPA1约为对照组的85.53%(87.92±12.38和102.79±11.74;t=-6.614,P<0.001),而SSI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5,P=0.916)。CKC组的SPA1约为对照组的52.87%(54.35±14.70和102.79±11.74;t=25.985,P<0.001),SSI约为对照组的67.96%(0.70±0.14和1.03±0.14;t=-15.305,P<0.001)。轻、中、重度亚组的SPA1分别为64.27±12.12、55.22±12.23、43.75±12.33,SSI分别为0.78±0.14、0.71±0.11、0.61±0.0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A1对SKC具有良好的鉴别力(曲线下面积为0.802),而SSI则无诊断价值(P=0.869);相比SSI,SPA1对不同程度圆锥角膜的鉴别力更高,其中鉴别轻度CKC与SK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对照组、SKC组及CKC组SSI均与SPA1呈正相关(r=0.278,0.368,0.550)、与DAR(r=-0.346,-0.462,-0.547)、IR(r=-0.612,-0.591,-0.718)呈负相关(均P<0.001)。圆锥角膜患者CXL术后6、12个月,Kmax相比术前明显降低(t=4.029,3.633;均P<0.001);SPA1则在术后6、12个月明显上升(t=-3.960,-4.500;均P<0.001);但SSI仅于术后3个月有所增加(t=-2.577,P=0.012),术后6、12个月回降至术前。结论SKC眼SSI无明显变化,CKC眼的SSI降低,且程度越重降低越明显;SSI与DAR、IR及SPA1具有相关性;SSI对不同分期及程度的圆锥角膜的诊断效力不如SPA1。圆锥角膜眼行CXL术后中期SPA1与临床效果的一致性较SSI更高。

  • 标签: 圆锥角膜 交联试剂 胶原 生物力学现象 角膜 弹性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三维有限元模型中,探讨舌侧矫治器预置不同转矩角度弓丝对上前牙牙周膜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整体舌侧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弓丝预置0°、9°、13°、17°正转矩,分别在腭侧加力1.50 N以及颊侧加力1.00 N+腭侧加力0.50 N条件下关闭间隙,分析上前牙牙周膜范·米塞斯(von Mises)应力分布情况。结果①弓丝预置9°、13°、17°正转矩时,随着预置正转矩角度加大,侧切牙、切牙牙周膜所受应力增大,并且牙周膜应力集中区位于牙颈部;尖牙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区;②腭侧加力1.50N关闭间隙情况下,预置0°转矩时,牙周应力在尖牙牙颈部及根中,中切牙及侧切牙未见明显分布。随预置转矩角度增大时,牙周膜应力集中区从尖牙牙根颈部牙周膜扩展到牙根中部牙周膜;侧切牙、中切牙牙周膜所受应力也随预置正转矩角度增大逐渐增大,但始终集中在牙周膜颈部区域;③颊侧加力1.00 N+腭侧加力0.50 N关闭间隙情况下,预置0°转矩时,上前牙牙周膜应力集中区分布在侧切牙及尖牙牙颈部。随预置正转矩角度增大,牙周膜应力集中区开始分布在侧切牙颊侧远中牙颈部,随后中切牙腭侧颈部偏近中区域及尖牙颈部近中牙周膜出现应力集中区。结论在个体化舌侧矫治器滑动法关闭间隙过程中,预置转矩弓丝对上前牙牙周膜应力分布有不同的影响;随着预置正转矩的增大,上前牙牙周膜所受应力水平及应力集中区域也随之扩大。颊腭侧同时加力关闭间隙,比单纯腭侧加力关闭间隙时上前牙牙周膜应力集中区域分布更加均匀,同时应力水平更小。

  • 标签: 舌侧正畸 三维有限元分析 牙周膜应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两者在下肢应力性骨折中的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陆军某部2019年入伍新兵108人为研究对象。在训练之前,通过电容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新兵足印图像,以计算足弓指数。通过动态步态体态分析系统采集足部运动学参数。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着地仰角、离地仰角、拍地速度、着地内翻角、外翻幅度、着地外翻速度)的相关性。由骨科医师对新兵训练进行全程随访,剔除其他类型下肢损伤者(10人),最后对比分析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骨折组(19例)和无任何下肢损伤的对照组(79例)的足弓指数及足部运动学参数。结果(1)新兵足弓指数为0.21(0.12,0.25),着地仰角为(17.31±4.02)°,离地仰角为(63.90±5.63)°,拍地速度为(176.85±24.39)°/s,着地内翻角为(13.64±4.44)°,外翻幅度为(12.16±3.42)°,着地外翻速度为382.50(311.05,474.80)°/s。(2)着地内翻角(r=0.25,P<0.01)及外翻幅度(r=0.14,P<0.05)与足弓指数正相关。(3)骨折组的足弓指数为0.20(0.07,0.24),离地仰角为(61.59±5.51)°,着地外翻速度为336.00(251.02,428.67)°/s,显著小于对照组的0.23(0.17,0.26)、(64.79±4.79)°、381.20(313.63,470.92)°/s(P<0.05或0.01)。两组着地仰角、拍地速度、着地内翻角、外翻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足弓指数的变化会影响足的着地内翻角及外翻幅度;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新兵具有足弓较高、离地仰角较小、着地外翻速度较小的特点。

  • 标签: 骨折,应力性 生物力学现象 足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处患者血管壁剪切应力与管腔狭窄程度和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连续就诊于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3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磁共振成像和血管壁成像检查,获取斑块面积、重构模式及重构指数等斑块参数。在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基础上建立计算流体力学模型,模拟病灶附近的局部血流动力学并量化血管壁剪切应力。根据壁剪切应力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壁剪切应力组和低壁剪切应力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临床基线资料、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特征的差异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壁剪切应力与管腔狭窄程度和斑块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4例患者,其中高壁剪切应力组17例,低壁剪切应力组17例。高壁剪切应力组比低壁剪切应力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更低[分别为(11.10±4.96)μmol/L和(16.97±6.98)μmol/L,t=-2.83,P=0.010]、管腔狭窄程度更低(分别为0.56±0.05 和0.66±0.08,t=-4.54,P<0.001)、管腔正性重构的比例更高(分别为12/17和4/17,P=0.01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管腔狭窄程度与壁剪切应力呈负相关(r=-0.44,P=0.011),斑块面积与壁剪切应力没有相关性。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处壁剪切应力与管腔狭窄程度和血管重构方式有关,高壁剪切应力则斑块稳定性较差,低壁剪切应力更容易引起管腔狭窄。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硬化 大脑中动脉 血管壁剪切应力
  • 简介:背景:骨髓瘤骨病因骨骼疼痛、溶骨性破坏导致患者可能懒动而导致骨质丢失增加、骨病加重。目的:探讨运用液体流动装置模拟人机械运动时产生的流体剪切力在骨髓瘤环境下,瘤细胞(U266细胞)对骨细胞(Y4细胞)、破骨细胞的作用,及其对骨细胞分泌的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①建立液体流动装置,实验组为U266细胞培养液,对照组为Y4标准培养液,每组均设流动和不流动模式;体外细胞传代培养骨髓瘤细胞系U266细胞和小鼠骨细胞系Y4细胞;②再取新的Y4细胞,按实验分组再培养48h,显微镜下观察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形态并计数;③ELISA定量检测RANKL的水平;WesternBlotting检测RANKL蛋白;④建立RANKL+实验样品+标准培养液的体系,取RAW264.7细胞体外培养,用RANKL干预诱导,TRAP染色观察RAW264.7细胞株分化的破骨细胞数量及状态。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相比,U266细胞培养上清下的Y4细胞计数显著下降,形态变化明显;TRAP阳性细胞数增加和RANKL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均<0.05);②动模式较非流量模式,Y4细胞数量明显增多,TRAP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骨细胞表达的RANKL蛋白降低(P均<0.05);③结果说明,骨髓瘤细胞可以抑制正常骨细胞的生长和促进RANKL蛋白和破骨细胞的增殖。与静态相比,流体切应力可促进骨细胞的增殖,RANKL蛋白表达受抑制和抑制破骨细胞的增殖。因此,推测机械运动可以防止骨髓瘤骨病进展。

  • 标签: 骨髓瘤骨病 流动液体室装置 骨细胞:破骨细胞 核转录因子κB配体 RANKL 组织构建
  • 简介:目的观察机械应力下酪氨酸蛋白激酶(TPK)抑制剂和细胞松弛素D对体外培养的成骨样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早期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点弯曲细胞力学加载装置系统,对人成骨样细胞进行加力:频率0.5Hz,加力板变形量4000ustrain牵张应力作用成骨样细胞(MG-63)5min时。使细胞发生单轴牵张和压缩应变。运用Westem免疫印迹检测不同方向应力应变下TPK抑制剂和细胞松弛素D对ERK1/2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TPK抑制剂预处理后,牵张应力激活ERK的作用被明显阻断,与单纯张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压缩应力的诱导作用未受影响(P〉0.05):低剂量的细胞松弛素D处理后.压应力的诱导作用被明显阻断,ERK的磷酸化水平甚至低于基态,与单纯压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牵张应力对ERK的激活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单纯张应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力学信号可同时激活细胞内的细胞骨架、TPK转导通道.但各自主要激活的部分存在差别.无论是牵张还是压缩,成骨细胞对力学信号的感知和转导都与微丝细胞骨架密切相关.TPK的活化可能是牵张应力引起黏附斑复合物形成后的主要后续反应.压缩应力的主要后续反应与之关系不大。

  • 标签: 机械应力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酪氨酸蛋白激酶 细胞松弛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ntegrin α1/p38信号通路在IL-6及周期性机械应力作用下髓核细胞(NPC)生物学效用调控中的作用。方法:30只清洁级SD大鼠(180~200g),雌性。无菌条件下完成椎间盘原代NPC细胞的制备及传代培养。取第三代对数生长期的NPC细胞进行实验,给予周期性机械应力并加入IL-6浓度为100μg/L,同时根据分组分别加入10%含血清培养基(对照组)、integrin α1功能阻断性抗体(integrin α1抑制剂组)、10μM SB203580(p38抑制剂组)进行处理 24h。评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联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胫骨应力性骨折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甘州区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例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胫骨应力性骨折患者资料。3例均为女性;年龄54~76岁,平均66岁;2例为横形骨折,1例为短斜形骨折,且均为膝关节内翻畸形。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左侧平均37.6分(28~50分),右侧平均28.3分(22~39分)。患者均行一期关节表面置换术+右侧胫骨应力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时间、HSS评分、关节活动度等。结果3例患者术后随访25~44个月,平均3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7月,平均5个月。末次随访时均无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溶解、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内翻畸形纠正,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左侧平均89.6分(88~91分),右侧88.3分(85~90分)。结论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术联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可恢复膝关节的功能,疗效良好。

  • 标签: 膝关节 骨关节炎 骨折,应力性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机械应力诱导形成的小鼠增生性瘢痕模型,观察白细胞介素6/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IL-6/STAT3)通路及β连环蛋白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16只12周龄雌性C57/BL6小鼠,分别在其背部制作2个长2 cm的直线全层皮肤切口,伤后4 d,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每只小鼠背部的2处创面分为机械牵拉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6个创面。机械牵拉组创面给予持续机械牵拉14 d,空白对照组创面不予任何处理。机械牵拉组创面牵拉14 d后,肉眼观察2组创面瘢痕组织的外观并测量瘢痕面积,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2组创面瘢痕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量瘢痕横截面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2组创面瘢痕组织上清液中IL-6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创面瘢痕组织中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创面瘢痕组织中β连环蛋白的表达。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机械牵拉组创面牵拉14 d后形成了类似人瘢痕组织的红色无毛区,瘢痕面积较大,局部增厚,质地变硬,部分甚至略隆起,而空白对照组创面瘢痕呈线状,且不明显;机械牵拉组创面瘢痕面积为(5.65±0.95)mm2,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的(1.07±0.28)mm2(t=26.333,P<0.01)。机械牵拉组创面牵拉14 d后瘢痕组织皮肤附件缺失,真皮层增生活跃、明显增厚,而空白对照组创面瘢痕组织皮肤附件尚存,真皮层增生不明显;机械牵拉组创面瘢痕横截面积为(0.82±0.23)mm2,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的(0.29±0.07)mm2(t=8.879,P<0.01)。机械牵拉组创面牵拉14 d后瘢痕组织上清液中IL-6含量、瘢痕组织中p-STAT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37.552、25.863,P<0.01)。机械牵拉组创面牵拉14 d后瘢痕组织中β连环蛋白呈高表达,空白对照组创面瘢痕组织中β连环蛋白呈低表达。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机械应力诱导形成的小鼠增生性瘢痕模型。机械应力可通过使小鼠创面IL-6/STAT3通路持续或过度表达参与创面愈合、诱导瘢痕增生,β连环蛋白也有促进增生性瘢痕形成的作用。

  • 标签: 瘢痕 白细胞介素6 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β连环蛋白 机械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