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唐朝初,由于持"一视同仁"的开放态度,不少外来宗教得以进入中国,但最后仅有以祆教(拜火教)、景教、摩尼教三大外来宗教组成的"三夷教"之说能够留在世人的视线中。那么需要怎样的发展战略才能迅速从众多外来宗教中脱颖而出,并立足于唐代至少二百五十年呢?由《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来看,笔者以为想要在唐朝时迅速发展宗教,需先以上层统治者为发展契机,融合主流宗教,并深入本土文化才能得以发展。

  • 标签: 三夷教 宗教发展 景教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简介:古代两河流域先民认为人类的生命是由神创造并为神服务的,人类没有永生,死亡是命中注定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名誉和为神服务;人死后亡灵都要进入地下世界,地下世界是黑暗凄凉、阴森恐怖而不值得向往的。这种生命信仰和死亡信仰反映在祭司神学集团编造出的一系列神话、史诗等宗教文学中,二者互为补充,共同发挥着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化功能。

  • 标签: 两河流域 宗教 神话 生命信仰 死亡信仰
  • 简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问题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和现代化发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如何妥善应对和及时处理好民族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向前发展,是一个必须努力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民族关系所体现的平等、团结、互助就是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平等的民族关系体现了各民族间地位和权利的同等性,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平等地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各种公民权,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是和谐社会所要求的诚信友爱的体现。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族人民增进了解、互相帮助,营造和睦的社会氛围。因此,我们要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与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统一起来,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 标签: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族地区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 简介:民族舞蹈是中华各民族悠久历史文化艺术的结晶。本文从民族舞蹈的六大风格特点入手,简要论述少数民族舞蹈特点及局限性。提出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养分,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加强保护传统的古老舞种,创造出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的民族舞蹈。

  • 标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舞蹈 影响
  • 简介:<正>清代前期是指女真以后满洲族兴起,以武力统一全国和建立政权的最初时期。其中包括五个时代: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祯。这一时期是满族发展的上升时期,是满族社会由不成熟的封建制急剧地向完全封建化转变的阶段。这个阶段由于满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满族文学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清代前期的一百多年间,满族人在向汉族文化和文学学习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知识分子,很快地造就出一大批满族诗人与作家,发展了满族文学,并充实了中国文学。

  • 标签: 皇太极 努尔哈赤 满洲 汉人 建州女真 满族人
  • 简介:社会慈善事业与宗教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宗教产生的那天起,宗教的人文关怀精神就把宗教的各种活动与慈善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也贯穿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关怀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存在,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容不尽相同。有时慈善在精神方面表现的比重大一些,善

  • 标签: 社会慈善事业 宗教界 构建和谐社会 内容 人文关怀精神 甘肃
  • 简介:今年8月23~25日,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中央民族大学和大连民族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研讨会”及观摩教学活动在大连民族学院举行。来自全国民族院校、民族地区高校和国内其他高校的代表53人以及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讨论和各项交流活动。本届研讨会是按照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的要求,

  • 标签: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大连民族学院 教学研讨会 民族地区高校 中国民族理论 中央民族大学
  • 简介: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民族识别工作,最终确定我国的民族结构框架是56个民族。公民民族身份的确认、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各项民族优惠政策的设计与实施都以这一结构框架为基础,因此,民族识别工作是新中国一切民族工作的基石。这篇序言回顾了苏联的民族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民族理论的影响,提出了关于民族识别工作的口述史调查是我们今天从基础理论和政策设计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新中国民族关系的重要切入点的观点。近年来西方学者已经在我国国内开始了相关的口述史调查,并发表了研究成果。及时加强国内学者的相关口述史研究并开展国际对话,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通过系统深入的口述史调查,也许我们能够对当年识别出来的中国民族框架获得更为客观科学的认识。

  • 标签: 民族识别 口述史 民族政策
  • 简介:我国目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认真全面的贯彻落实,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初见成效,独立自主自办教务原则能够被绝大多数宗教组织和信徒所认同并自觉坚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已经成为宗教的主旋律,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宗教更大程度地探索与社会的和谐己经成为各主要宗教的自觉行动和发展方向。甘肃是一个多宗教多教派的省份。

  • 标签: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社会转型期 社会和谐 甘肃 调查 宗教事务管理
  • 简介: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不灭,还会在另一世界继续生活,其饮食起居一如阳世,而墓葬就是死者灵魂的住所;据考古发掘,在汉画像石墓葬中,祠堂与墓室均发现饮食的画像,分别为祠堂和墓室的"祭案"、"庖厨"图。

  • 标签: 汉代墓葬 饮食起居 民俗信仰 宗教意义 图像 灵魂不灭
  • 简介:借助于儒家忠孝伦理,慧净、成玄英等长安名僧高道的宗教宣传深入人心,并影响初唐时期国家的宗教实践。贞观前期开始,皇室修建寺观之命名出现儒家化的趋势,这些名称包含着祖先崇拜、确立新的政治秩序等内涵。

  • 标签: 宗教宣传 儒家伦理 长安 寺观命名
  • 简介:尽管已在2016博鳌亚洲论坛跑会多日,"很疲倦,名人也见了不少",记者小李在得知第十一世班禅大师即将作为3月25日"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主讲嘉宾隆重出场时,还是兴奋不已,"坚持到最后,就是想要一睹大师的风采"。和小李一样,在亲近大善知识方面,大家都有一颗宝贵的向阳心。会场外雨下不停,又正值晚餐时刻,但很多人还是冒着雨、饿着肚子赶来。

  • 标签: 宗教领袖 主讲嘉宾 中国佛教 大会议程 法宗派 科技时代
  • 简介:学术界对明朝著名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郑和的宗教信仰众说纷纭,观点甚至互相对立。通过系统梳理和解读有关史料,辅以近年发现的一些新史料,尤其是通过对前人很少关注的郑和思想、日常生活状态、临终及丧葬处理方式等的考察,本文认为,郑和主要崇奉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其次是道教,主要是天妃信仰;再次是伊斯兰教。郑和的宗教信仰以佛教为根本,并不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

  • 标签: 郑和 宗教信仰 佛教 天妃 伊斯兰教
  • 简介:南岳是湖南地区香火最为兴旺的宗教圣地,女性香客也很多。这些女性信仰者的信仰动机及对神祇灵验程度的认同,深受各自社会经历、教育程度以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她们在朝香频次和修行方式的选择上,私人化倾向明显。社会价值多元化使更多知识女性和年轻女性加入朝香队伍,她们选择信仰神灵但不皈依,从而拥有了更多自由的个人空间。

  • 标签: 南岳朝香 女性 宗教信仰
  • 简介:<正>11—14世纪,在贝加尔湖流域,远东、中央亚和东西伯利亚等地区,生活着许多操蒙古语的部落,他们使用相互近似的部落方言。据《蒙古秘史》和《史集》记载,12—13世纪,所有的蒙古部落分为两部分——森林部落和草原部落。森林部落主要居住在森林,他们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尽相同。有的以狩猎和捕鱼为生,他们是名符其实的森林部落。有的则以放牧和农耕为生,他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要高得多。属于森林部落的有斡亦剌惕人、布里亚惕

  • 标签: 古代蒙古人 萨满教 蒙古部落 成吉思汗 蒙古语 腾格里
  • 简介:成吉思汗以前蒙古民族名称〔蒙〕Г.苏和巴特尔(Г.сухбаатар)翻译萨如拉(Saraγul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研究所)蒙古①及其它国家的学者们在蒙古学研究领域里所取得的成果,为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成吉思汗以前蒙古民族名称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匈奴民族曾...

  • 标签: 成吉思汗 蒙古民族 乌兰巴托 莫斯科 黄金家族 匈奴
  • 简介:<正>一、崇天是古老的传统信仰中华民族崇天的思想,早在商代甲骨卜辞里,就有许许多多的记载。如“今三月帝令多雨”,“今二月帝不令雨”,“羽癸卯帝其令风——癸卯帝不令风”,“帝其降我——帝不我降堇”,“贞卯,帝弗其降祸,十日”等,当时人们把下雨、大风、挨饿、灾祸等有关生产、生活上的大事,都归之于“帝”的发号施令。据郭沫若说,这儿的“帝”自然是指至上神无疑,也就是指的天。

  • 标签: 天命观 民族 屈原 昭王 楚国 国君
  • 简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注重现实、崇尚实践的传统。不论是《道德经》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潜夫论》的“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亦或宋明理学所强调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如此等等,其精神实质一脉相承。

  • 标签: 求真务实 中华民族 “自强不息” “格物致知” 《道德经》 《潜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