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从文学史到编撰史,从学术史到接受史,从广告史到编年史,当下的文学研究特别是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比较充分和成熟的阶段,呈现出完整化、系统化并逐步走向深化的发展态势。但学术研究越是成熟,也越是呈现出举步维艰的局面,而且研究的格局也越加复杂和交错。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和我的博士生们在近些年来的研究中,越来越关注到一种谱系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试图以谱系学的理论眼光去看待各种文学和文化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先后主持了'京味文化的谱系研究''20世纪左翼文学的谱系研究'等多项课题,陆续发表了《谱系学对研究京味文化的意义》《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思考》等一系列文章。

  • 标签: 仁先生 先生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逻辑
  • 简介: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理念,对认识中国的民族问题非常重要。“大一统”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最深厚的内涵,反映出中国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大一统”的理念使延续了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具有一种“超稳定结构”,同时体现出“制度循环”的特点。费孝通先生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基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特点做出的概括性归纳,是继承传统理论基础上的超越和升华,可以用来解释历经几千年的“大一统”理念。“大一统”理念在社会阶层增多、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其重要性表现于在尊重民族差异性的同时,又通过国家政权调整差异性。我们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在维护“大一统”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民族自治主体的利益,同时兼顾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从“大一统”的传统智慧中汲取营养。

  • 标签: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大一统” 文化逻辑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问题 中国封建社会
  • 简介: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民族包容与开放是各民族在自愿、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以平和、宽容、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民族和文化,从而实现自身文化、价值观念的更新,是民族团结的内在逻辑及实现路径。

  • 标签: 包容 开放 民族团结 和谐
  • 简介:藏彝走廊区域的四川松潘羌寨守护神空间中存在两类文化建构,一类塑造村寨空间和社会关系,一类表达族群空间分布记忆。两类文化建构蕴含羌寨区分和联系的空间逻辑,呈现羌寨空间、信仰、社会和族群相互运作特征。羌寨守护神个案扩大藏彝走廊宗教空间研究范围,同时起到让人们反思和拓展人类学空间研究理论的重要作用。

  • 标签: 藏彝走廊 羌族 村寨守护神 文化建构 空间逻辑
  • 简介:“九句因”是陈那逻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完全可靠的科学基础上提出的一套独创性的分析方法。九句因说的基本思想依据因与同品、异品的关系.归纳出困的所有情况,作为分析基础。然后对每一种因进行具体分析,从中筛选出正确的因,揭示出因明推理的本质;通过九句困的分析找出哪些是错误的因,揭示出错误因的根源。九句因的理论是科学的,方法是严密的,为因明推理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九句因”是陈那的《正理门论》、《集量论》、《集量论释》(陈那的自注)、《因轮论》等论著里论述过的。

  • 标签: 逻辑问题 错误 科学 推理 情况 独创性
  • 简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既有经济、社会的变革,也有国家政治体制的变革,尤其是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由改革前的管制型政府向今天的服务型政府转变。而且,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转变的过程。本文在研究有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这个时期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进程作了初步的梳理,揭示了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由经济职能的调整开始破题,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不断完善政府经济职能的基础上,经历了社会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和民主建设职能不断凸显的逻辑进程。

  • 标签: 改革开放 政府职能 行政体制
  • 简介:作为博物馆藏品的类型之一,民族志藏品自十五六世纪以来,经历了从"珍宝"(curio)到"标本"(specimen)到"艺术"(art)的不断发展与修正。民族志藏品架起的桥梁不仅实现了藏品与观众在博物馆空间内的沟通,而且还实现了非西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沟通,以及西方社会内部不同历史时期的认识论和知识体系的沟通。本文围绕这个主题,将民族志藏品置于整体的历史、社会与知识脉络中,探讨在社会发展和知识体系更迭的双重影响下,民族志藏品内涵与认识论逻辑的演变与发展。

  • 标签: 民族志藏品 珍宝 标本 艺术
  • 简介:民族职业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民族职业教育政策,其发展经历了以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结构为主的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恢复阶段(1978—1998年)、以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为主的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阶段(1998—2010年)、以推动民族品牌产业发展为主的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提升阶段(2010年—至今)三个阶段,呈现出坚持离农与适农互促的民族职业教育质量政策、深化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结构的民族职业教育体制政策、体现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渠道的民族职业教育经费政策和注重选拔高学历师资的民族职业教育教师政策等特征。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民族职业教育政策应推进其教育质量政策向"个体人"多元化发展、体制政策向协调各级各类教育转变、经费政策向多元投资主体转变和教师政策向多元任用资格转变。

  • 标签: 改革开放40年 民族职业教育政策 演变逻辑 未来走向
  • 简介:将乡村民宿设计与特色小镇的发展,放置在崛起的网络虚拟空间与城市实乡空间竞争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与评论,从消费、空间、情感体验,这个3维度,深入解析了民宿设计时应转换经营“逻辑”、打造空间“情感”、增加情感“粘度”,提出在移动互联时代,民宿应该向互联网学习。

  • 标签: 民宿 互联网 消费 空间 情感
  • 简介:文章以人类学的“冷逻辑”思维为反思维度,以壮学理论建构及其学术史发展为论域,尝试对壮学个案研究进行再思考。在此基础上,尤其侧重于时空坐落选取方面的反思,设想专题研究中的时空坐落选取更具有多元化特征,以此对研究旨趣与学科宏观微观互补的有效综合进行初步探究。

  • 标签: 壮学 冷逻辑 时空坐落 多元个案
  • 简介:乡村集市长久地遍布于广大农村,是中国社会最常见的民俗之一,它服务于农民调剂余缺和社会交往的生活需要,并且演进成为地域民俗文化集散、展演的文化空间。大理三月街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乡村集市,形成于唐朝永徽年间,历时1300余年,不仅发挥了经济性和社会性的重要功能,而且积淀成为承载大理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三月街文化空间的千年发展是大理文化传承千年的重要表征,其实践逻辑在于集市内源性因素的推动和地域文化禀赋的孵化。

  • 标签: 文化传承 三月街 实践逻辑
  • 简介:中国曾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制、总统制、议会制等政治制度,试图以此实现民族复兴,但都因“水土不服”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民主作为政治追求,创造和发展了农民协会、“三三制”等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生成逻辑,这为“中国奇迹”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只有内生于本国特殊历史国情和文化背景之中的政治发展道路才最可靠,最管用。

  • 标签: 政治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成逻辑
  • 简介:进入新千年以来,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已成为旅游研究中广泛讨论的热点课题。但对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这一概念,人们的认识和界定实际上并未实现统一。本文在回顾已有各种定义的基础上,分别从语言、逻辑和认识论的视角对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进行辨析,旨在探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运动与作用,并尝试运用系统论思想构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之形成的概念模型。

  • 标签: 旅游 旅游目的地 竞争力
  • 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党的领导核心公平公正思想演进的视角探究党91年来形成的公平公正思想之架构,是一个基本的分析维度。透视党的领导核心公平公正思想的历史演进脉络,就可以大致描绘出中国共产党91年来追求公平公正的历程及其理论结晶。

  • 标签: 十八大 领导核心 公平公正 演进
  • 简介: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自其《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之后一直在国内外史学界影响广泛,它认为明清以来的人口增长导致了长江三角洲植棉等经济行业的单位工作日劳动报酬的递减。鉴于史学界至今未有人从该书内部详细分析这一理论的实际论证过程,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指出它存在:一,植棉经济发韧于明代等诸多事实判定疏误或不当之处;二,抽样数据的数量严重不足等统计数据问题;三,植棉等经济行业的单位工作日劳动报酬因其单位产出价格的巨幅变动而无法简单比较等逻辑分析方面的问题。据此,本文认为该书没能有效证明过密化理论符合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发展事实。

  • 标签: 过密化理论 黄宗智 明清时期 长江三角洲 人口增长
  • 简介:'一国两制'的实践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的理论探索史。20年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因此,对'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认识与评价,必须从国情与时代的发展中来探寻演进的逻辑。它的成功体现了我党在处理国家内部问题时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适应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用实践丰富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当代论域。

  • 标签: 一国两制 中国道路 和平统一 哲学意涵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