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波伏娃的哲学关键词"模糊性的道德"对其女性主义奠基文本《第二性》进行重读,以期找到波伏娃思想中的"总问题",即回到存在主义理论框架来分析女性处境和解决女性问题。主流化阅读只是看到了波伏娃的结论即整个人类史就是女性贬值史,却没有看到她真正关切的问题是模糊性。

  • 标签: 波伏娃 第二性 处境 模糊性 自由
  • 简介:明清时期乡贤祠祀的演化主要从乡贤祠祀规制、管理体制与地方人物祠祀系统内部结构性变动三个方面展开,在明清王朝政府主导下通过两种模式达致的。一是直接的制度供给,从附学令渐次实行到雍乾管理体制形成,呈现纵向的、递进式的特点。一是通过调整地方人物祠祀系统的内部结构,经由改变或添加其他祠祀而发生功能转移,从而改变了乡贤祠祀对象与激励目标冗杂多样的情况,呈现横向的、交互性的特点。

  • 标签: 明清时期 乡贤祠祀 演化
  • 简介:众多部落、族群、民族历经5000年交流互鉴和族际政治整合,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大中华;其间还经历了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不成熟的民族国家向成熟的民族国家的复杂演变。这种从自为到自觉的整合所遵循的逻辑,既体现了某种普遍性,更展示了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其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内含国家革故鼎新的要求,且在现实与未来的传承中,必为中华民族的兴盛构筑牢固的认同基础。在摆脱了王朝国家的历史循环和犹豫徘徊之后,中华民族最终选择了现代法治民主之路,并认同和追求全人类"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法治民主为导向的族际政治整合不但会强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必将促使中华民族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引领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推动者。

  • 标签: 族际政治整合逻辑 中华民族复兴 人类共同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伴随着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的合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作为一个组合的概念,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基于语言学立场,探讨了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在旅游研究的语境下这符合国家“一带一路”社会经济发展。此外,作者思考文化与旅游的字序问题,探究“和”字的文化意义,进而认为两个部门的合并不仅意味着互为支撑的共融关系,还提示着文化在面向旅游时应持有主动性,主动引领与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也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谦虚地接受文化上的被帮扶。文章还认为旅游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文化时代,其不同于文化旅游。旅游文化要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可从异于常住地社会的文化性、先进性、科技性、展示性、体验性、稀缺性与非功利性等角度,着手自己的文化特质建设。

  • 标签: 文化和旅游 语言学 字序 主动性
  • 简介:本文考察了乾隆至同治时期重庆脚夫组织的演变历程,及其暴力行为方式的由来。结论是:暴力并非内生于脚夫组织的行为方式,而是在市场复杂化、地方官府不能有效治理、服务于市场时的适应性策略。某一社会群体的特质和行为方式也很难“打标签”式地判定,研究者更应关注其得以型塑的“结构过程”。

  • 标签: 脚夫组织 暴力 重庆 巴县档案
  • 简介:民族职业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民族职业教育政策,其发展经历了以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结构为主的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恢复阶段(1978—1998年)、以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为主的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阶段(1998—2010年)、以推动民族品牌产业发展为主的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提升阶段(2010年—至今)三个阶段,呈现出坚持离农与适农互促的民族职业教育质量政策、深化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结构的民族职业教育体制政策、体现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渠道的民族职业教育经费政策和注重选拔高学历师资的民族职业教育教师政策等特征。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民族职业教育政策应推进其教育质量政策向"个体人"多元化发展、体制政策向协调各级各类教育转变、经费政策向多元投资主体转变和教师政策向多元任用资格转变。

  • 标签: 改革开放40年 民族职业教育政策 演变逻辑 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