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关于法院释明的问题在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理论界和实务界中早已为人们所关注,从德国民事诉讼法制定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释明问题的讨论。目前,在大陆法系体制下,法院释明的问题已经作为民事诉讼的基本问题之一,它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民事诉讼对各种价值追求的矛盾与冲突。

  • 标签: 民事诉讼 释明 大陆法系国家 概念 诉讼法制 理论界
  • 简介:侵害合同债权民事责任略论余文凯随着债之相对性理论的修正,立法和判例对“第三人侵害债权理论”的确认,对债权的保护越来越充分,侵害合同债权,是侵害债权的最主要形式,指第三人知道他人合同关系的存在,故意非法干涉他人履行合同,损害合同债权人利益的侵权行为。对...

  • 标签: 侵害合同债权 第三人 民事责任 债权人利益 合同债务 干涉行为
  • 简介:对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人民法院作为启动再审程序的主体的规定,通过人民法院启动再审程序,各级人民法院可以启动本院生效判决、裁定案件的再审程序

  • 标签: 再审启动 制度完善 启动制度
  • 简介:诉讼调解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诉讼目的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最佳途径,对于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称为中国司法文化的“一枝奇葩”,但随着经济发展变化和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诉讼调解亦在发生着变化,它需要新的机制,注入新的内容,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 标签: 民事调解 社会和谐 自愿原则
  • 简介:民事、行政交叉案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案件类型,我国的法律对于此类案件的处理缺乏明确的、具有操作性的规定,这给司法实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们认为,民事、行政案件交叉的原因有多种,在现实中也表现为不同的类别,因此,案件的审理亦应当根据各类案件的特殊情况分别采取附带诉讼、分案审理及并案审理等不同的诉讼程序模式。

  • 标签: 民事争议 行政争议 交叉案件 诉讼程序
  • 简介:我国《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至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依此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在其生命存续期间终身事有,未脱离母体的胎儿不能作为民事权利主体。但从社会客观存在来看,公民在出生前就存在某些特定的民事权利,这些特定的权利在公民出生前只是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只有当公民出生时具有民事资格,产生民事权利能力,才能享有、维护和支配,这就是公民先期民事权利。公民的先期民事权利是指公民在出生前,根据法津赋予胎儿享有的利益,于出生后以自己的名义实现民事权利的意志体现。公民先期民事权利的基本特征为:一、胎儿孕育于母体时利益存在。生命开始应以出生为基本条件,所

  • 标签: 民事权利能力 公民出生 胎儿 出生前 血缘关系 抚养权
  • 简介:民事诉讼法已明确将民事执行活动纳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范围,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经过对司法实践中的民事执行监督方式进行梳理和总结,笔者认为在新民事诉讼法实施的背景下,民事执行监督应将抗诉、检察建议、查处职务犯罪作为主要方式。

  • 标签: 检察机关 民事执行 启动方式
  • 简介:纠纷可诉性范周的确定直接决定一国审判权的界限,也是国民享有诉权的基础。但在分析和建构一国审判权的界限时,并不能将英美或欧陆的模式简单复制。综合考虑司法的本质属性、一国宪政发展的现实,并分析司法权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从而确定纠纷可诉性范围是一种较为现实的进路。而立法者在确定纠纷可诉性范围时,实质也是基于国家利益立场所进行的。因此,在我国,尽管尽量扩大纠纷解决的范围应是确定纠纷可诉性问题的原则,但在具体问题上却需持谨慎裁量态度。

  • 标签: 纠纷 可诉性 宪政 裁量
  • 简介:证据交换制度作为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从而显示了其重要的意义.并得到了各国的重视。我国也建立了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但仍存在着很多缺陷,所以有必要对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进行完善。

  • 标签: 民事诉讼 证据交换制度 证据开示 诉讼公正 实体公正 诉讼效益
  • 简介:诉前证据收集的指导理念是实质公正,诉讼程序一体论、诚实信用论、诉讼预防论及诉讼程序促进论则构成了诉前证据收集的基本理由。诉前证据收集是存在风险的,基于对申请人利益与被申请人利益、本案利益与案外利益、当事人利益与法院利益、当事人私益与社会公益平衡保护的考量,妥适的做法是通过法院在诉前收集证据,并将其条件设定为有利于预防诉讼和减免诉讼,以及裁判案件需要的关键性证据。

  • 标签: 民事诉讼 诉前证据收集 预防诉讼 诉前证据保全
  • 简介:<正>(一)强制拍卖的含义拍卖也称竞卖,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指出卖人当众出售某物,由许多应买人以竞争的方式出价争购,到没有人再出高价时即视为成交,把货物卖予出价最高的应买人。民事执行中的拍卖,是拍实在民事执行程序中的具体运用,是指人民法院或由其指定的单位在需要民事强制执行的案件中,对已经查封的债务人的财物,通过拍卖方式出售,并以取得的价金清偿债务的强制执行方法,即为强制拍卖。

  • 标签: 强制拍卖 民事执行 执行程序 民事强制执行 人民法院 执行方式
  • 简介:<正>2012年的春天如期而至,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的会刊——《民事程序法研究》也应约而来。我们为此欢欣鼓舞——我们这些从事民事诉讼法研究的学人有了自己的理论园地和精神家园!虽然,在若干年前名为"民事程序法研究"的刊物就已经存在,但最初它还仅仅是清华大学法学院民事程序法研究中心的一个刊物。当下,形势逼人,为适应我国民事诉讼法学发展的紧迫需要,经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研究,决定"收购"《民事程序法研究》,将其改为研究会的会刊,由研究会负责会刊的所有事务,这便是会刊的由来。会刊不设主编,会刊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编委会,拟定每年出

  • 标签: 民事程序 民事诉讼法学 民诉 清华大学法学院 精神家园 研究中心
  • 简介: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民事诉讼理论一直以来以中立证人观规定、理解证人,也以证人与案件、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作为判断证人证词证明力的重要方法。其实证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方式上与案件或当事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中立的证人不仅是一种乌托邦的设想,同时与现代诉讼制度改革是异质的。为此,应在反思传统中立证人观的基础上,确立与之适应的证人评价法,这就是矛盾评价法。

  • 标签: 证人评价 中立证人 矛盾评价
  • 简介:<正>目次一、抗辩的历史沿革二、抗辩的语义分析三、抗辩在民法上的定位四、小结法理学家博登海默说:"概念乃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因为"法律中所运用的推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含有各种专门性质的概念的规则与原则为基础的"。因此,界定和厘清有歧义的概念,是进

  • 标签: 抗辩事由 抗辩权 专门概念 博登海默 合同债务 程序规则
  • 简介: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与日俱增,与此相伴的牵涉好意同乘关系的交通事故纠纷频发。好意同乘本质上是一种旨在增进彼此友谊,有利于社会风尚建设的情谊行为。而情谊行为属于法外空间,不受法律调整,但若好意同乘引发侵权损害,法律则应当对其进行调整。从好意同乘的概念与性质着手,对其民事责任进行探究,并研究好意同乘的处理规则和相关制度的完善。

  • 标签: 好意同乘 情谊行为 民事责任 过错
  • 简介:“一个行为无效而却具备他行为要件的,并且他行为又合乎当事人意思的,则视他行为有效”、①此为罗马法之规则,而为现代民法所继承。但我国民法未采纳此规则,主要原因是,我国法律过分强调社会经济秩序对民事行为的要求,过分强调国家对民事行为的干预,而忽视社会经济效率的要求,忽视对民事行为当事人意志自由的保护。主要表现在,我国民法对民事行为有效的条件要求过于严格,而对无效的范围则规定得过于宽泛。此立法宗旨必然导致司法实践对民事行为效力的职能干预和过于严格化的有效性审查,从而使无效民事行为大量产生。因此,在民事行为存在无效原因的情况下,法律自然木可能允许法官通过对当事人意思表示解释的方式而使其生效。随着改革的

  • 标签: 无效民事行为 当事人 无效的民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 替代行为 意思表示解释
  • 简介:(一)民事简易小额诉讼程序的法理基础。很多人在权利受到侵害后难以利用现有诉讼制度;很多简单的案件到法院不能被及时解决,所谓“赢了官司赔了钱”的情形屡见不鲜。欲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探讨,为什么普通诉讼程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为什么要设立专门针对简易、小额事件的程序制度?其法理基础何在?

  • 标签: 民事 小额诉讼程序 法理基础 程序制度 诉讼制度 官司
  • 简介:<正>中国民事再审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模式?这既是一个理论热点,又是一个实务问题。在鼎沸的学术之争中,关于再审模式的每个细节几乎都遭受到"质疑"和"拷问"。然而,在各种智识的对抗中,在对细节问题不遗余力的探究中,能够将自身论点贯穿始终提出一个具有自洽性的再审"模式"者,可谓寥寥无几。无论如何,再审是一个司法程序,其存在与展开不应当脱离程序二字本身所内蕴的法治意义。有鉴于此,从程序视角对再审构造进行解剖,当有其可自足的论说空间。一、启动与终结民事再审的程序缘由关于再审,第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再审为什么应当启动?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问题是,再审为什么应当终结?启动和终结,是同一个再审程序在时空上发展的两端,二者存在之理由既有一定的差别,又必然存在共通之处。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对"再审为什么应当终结?"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就是对"再审为

  • 标签: 民事再审 再审事由 程序规则 审判程序 民事诉讼法 提起再审
  • 简介:民事审判检察监督制度对于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善和规范民事检察监督方式是民事检察制度充分发挥作用的核心问题。检察机关履行监督权只能以法律监督者的角色出现,以确保民事审判的公平公正。要逐步从加强抗诉制度、赋予检察机关必要的权限、适当拓展监督的范围、健全监督途径等方面完善民事检察监督权的行使方式。

  • 标签: 检察监督 监督方式 民事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