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1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调查无创正压通气在急诊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在2023年3月到2024年3月之间急诊收治的78例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将其归为此次分析样本,病例平均分配为两组,即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前者行常规治疗,后者实施无创正压通气干预。比较组间临床疗效、满意度以及各项血气指标。结果:通过疗效对比,差异比较明显(P<0.05);针对满意度的对比,差异比较明显(P<0.05);针对血气指标的对比,治疗前不明显(P>0.05)、治疗后较明显(P<0.05)。结论:针对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急诊常规治疗干预之下,再通过无创正压通气进行治疗干预,可以获得更为显著的疗效,提升整体满意度,促进预后,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各项血气指标,可以对其展开推广。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急诊治疗 重症支气管哮喘 呼吸衰竭 血气指标
  • 简介:目的运用电子喉镜对上气道形态、结构及表面特征的直接观察,Muller呼吸试验模拟上气道阻塞状态下咽腔塌陷情况推断睡眠时气道可能发生阻塞的部位,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病人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30例OSAHS病人和30例单纯鼾症对照者进行电子喉镜检查,分别在平静呼吸及Muller呼吸状态,观察其悬雍垂根部、扁桃体下极、会厌上缘平面塌陷程度,并对两组所观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OSAHS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OSAHS患者上气道狭窄表现在多个平面。不同程度OSAHS病人咽腔Muller氏试验下缩小范围有明显差异。结论电子喉镜对OSAHS患者上气道的阻塞平面及其变化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术前评估OSAHS病人上呼吸道情况的方法。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喉镜检查 Muller呼吸
  • 简介:目的探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nBiPAP)应用于极低体质量早产儿呼吸暂停(AO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6例极低体质量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和nBiPAP组,每组43例。观察患儿经治疗后的呼吸缓解情况及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气胸、鼻压伤,同时比较各组的气管插管率、用氧时间、住院时间。结果nBiPAP组呼吸暂停缓解率为53.49%,高于nCPAP组的3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8,P=0.029)。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及气管插管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iPAP组的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气胸发生率略低于nCPAP组,而鼻压伤发生率略高于nCP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iPAP在治疗极低体质量AOP时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相当,治疗上可优先考虑。

  • 标签: 早产 极低体质量 呼吸暂停 正压通气 双水平正压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NIPPV治疗 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 2014年 4月 ~2015年 4月 2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模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住院平均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无创正压呼吸机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效果显著,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 在 ICU危重病人机械通气镇静镇痛治疗中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我院于 2019年 6月至 2020年 1月期间收治的 ICU危重病患者中,从中选择了 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 60例,后者接受咪达唑仑机械通气治疗,前者在其基础上联用舒芬太尼 机械通气治疗,分析比较二者治疗后的总体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VAS评分与 Rsmsay评分分别为( 3.05±1.25)分、( 3.58±0.53)分,对照组分别为( 2.21±1.06)分、( 3.02±0.42)分,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 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前后血流动力学均有了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较明显,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 P< 0.05)。结论: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 镇静效果良好,将其应用于 ICU危重病患者中,其治疗结果要优于单一咪达唑仑镇静治疗,提高了镇痛镇静效果。

  • 标签: 机械通气 咪达唑仑 舒芬太尼 ICU
  • 简介: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2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吸痰、吸氧、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进行联合治疗。治疗结束后分别在2、72h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治疗2、72h后心率、呼吸频率、血压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H、PaO2、PaCO2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且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Ⅱ型呼吸衰竭
  • 简介: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与地塞米松联合对单肺通气(OLV)手术患者肺功能及感染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实施OLV患者100例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右美托咪定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萎缩肺组织的损伤指标(如MPO、MDA、XOD)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术中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戊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D)指标水平测得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OLV手术患者中采用右美托咪定与地塞米松联用麻醉可减轻肺组织损伤,保护肺功能,从而避免了肺部感染的发生。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地塞米松 单肺通气 肺部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在呼吸康复训练中对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80例老年中重度COPD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康复组除采用常规临床治疗、健康教育、运动训练外,均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多学科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2组患者均采用体质指数(BMD、气流阻塞程度(Obstrucdon)、呼吸困难指数(Dyspnea)、运动耐力指标(Exercise)即BODE评分评定患者康复情况。同时采用生存质量评分(QOL)评定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康复组的BODE评分明显降低。QOL评分也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创机械通气对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进行呼吸康复训练,能显著降低患者的BODE评分,改善COPD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及改善患者的QOL水平。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康复 无创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预后护理满意度影响。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68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住院号单双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机械通气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集束化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集束化护理组护理1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集束化护理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服务模式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满意度,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集束化护理干预 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机械通气时间 护理满意度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镇静镇痛策略指导下程序化护理方式,运用在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作用。方法:确定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一年间,我院治疗的100例机械通气病人,并分为观察组(50人)与对照组(50人)。对照组病人给予日常规范化护理方案,观察组开展优化镇静镇痛策略指导下程序化护理方案,对比观察两组病人机械通气周期和ICU护理周期、RASS指标和CPOT指标干预水平。结果:观察组病人机械通气和ICU护理周期明显小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P<0.05);观察组病人RASS指标和CPOT指标评价得分小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将优化镇静镇痛策略指导下程序化护理方式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工作中有着良好的效果,不仅缩短了机械通周期,增强了镇静镇痛作用,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优化镇静镇痛策略 程序化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 机械通气 效果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在脱机过程中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机械通气(MV)患者应用程序化脱机方案的临床实践。方法:试验抽取RICU 病例共60例,均实施MV,治疗均在2021.01~2022.10内,按排号均分为2组(30例/组),分别为乙组(双号)和甲组(单号)。甲组脱机时依据既往经验判定,乙组应用程序化脱机方案。对比临床指标。结果:试验后对照处理脱机成功率及RICU住院、总通气、撤机等用时项目,乙组结论中各项数值均优于甲组(P<0.05);但2组对照处理总住院用时、脱机1d后再通气率、死亡率的差异较小(P>0.05)。结论:在脱机过程中RICU MV患者应用程序化脱机方案效果优良,可提升脱机成功率,并缩短撤机用时,可对照护结局加以改善,可进一步借鉴和推广。

  • 标签: 呼吸内科 重症监护病房 机械通气 程序化脱机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 自制组合式俯卧位通气减压支撑垫,探讨其在COVID-19危重症患者HFNC、NIV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组合式俯卧位通气减压支撑垫包括头部支撑垫,胸部支撑垫2个部分,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某三甲医院呼吸科住院病人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的3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6例,试验组使用俯卧位通气减压支撑垫行俯卧位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方法将头部用软枕抬高,胸部用被子垫高的俯卧位通气方式。比较两组氧饱和度,俯卧位治疗时长,俯卧位舒适率,不良事件(管路打折阻塞、面罩漏气、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氧饱和度(95±0.02)%,高于对照组氧饱和度(93±0.02)%(P=0.049);试验组俯卧位治疗时长为(7.56±1.75)h,高于对照组俯卧位治疗时长为(6.56±1.63)h(P=0.002)。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0.25)%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7.5±0.5)%(P=0.033)。结论 组合式俯卧位通气减压支撑垫能有效延长COVID-19危重症患者在HFNC、NIV治疗中俯卧位通气时间,改善肺通气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利于提升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依从性。

  • 标签: COVID-19危重症患者HFNC NIV使用 俯卧位通气 舒适度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62例,均在2020年09月-2023年09月期间入我院治疗。按照双色球法分组,31例/组。对比组:予以辅助通气治疗,联合组:予以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评析、处理二组的时间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相较于对比组而言,治疗后联合组时间指标更短、并发症情况更少(P<0.05)。结论: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能够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辅助通气时间缩短,减少并发症情况,加快患儿出院,推荐应用。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辅助通气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并发症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在机械通气重症肿瘤病人镇痛镇静效果。方法取74例重症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7例,均予以机械通气,对照组行右美托咪定镇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布托啡诺镇静,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镇静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重症肿瘤患者镇静、镇痛处理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方式,可显著提升镇静效果。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布托啡诺 重症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评估序贯经鼻高流量通气在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护理拔管后的临床疗效。方法: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取在本院RICU治疗的78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2022年4月-2023年4月期间),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插管拔除后2h、24h的呼吸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97.44%,再次插管率为7.69%,对照组依次为79.49%和12.82%,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序贯经鼻高流量通气在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护理拔管后的临床效果确切,可以有效缓患者的临床指标,明显降低再次插管率,同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 拔管后护理 序贯经鼻高流量通气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早期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的效果。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仅行常规抗感染化痰解痉治疗;实验组行常规抗感染及化痰解痉等治疗外,加用Bipap呼吸机通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呼吸机参数,观察无创通气对患者血气的影响。结果对照组25例中有9例因病情加重改用无创及有创通气;实验组中有3例因痰多,意识障碍而改用有创通气。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气结果提示PaCO2,PaO2,血氧饱和度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早期应用无创通气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气,疗效好。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老年人 呼吸衰竭 正压通气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但存在CSF的患者90例,依据夜间多导睡眠图(PSG)结果,分为OSAHS组(n=39)和非OSASH组(n=51),分别测定2组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OSAHS组患者的FMD、NO较非OSAHS组明显下降(P〈0.05),ET-1、TNF-α、hs-CRP较非OSAHS组明显升高(P〈0.01)。OSAHS组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血氧饱和度(SaO_2)〈90%时间与FMD呈明显负相关,夜间最低脉搏血氧饱和度(LSpO_2)与FMD呈明显正相关。结论OSAHS能明显降低CSF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 标签: 冠状动脉慢血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10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观察指标,观察组则加入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比较两组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相比,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氧分压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应用,可以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可推广使用。

  • 标签: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评价。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均为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患者,采用数字分组法,平均分成相同人数的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气指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气指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发作期 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无创正压联用呼吸兴奋剂应用于慢阻肺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收治的60例慢阻肺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并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且在所有患者知情自愿的前提下,均分为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的对照组和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的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最终治疗效果。结果:采用呼吸兴奋剂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6.7%,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经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组间数据对比,P<0.05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将无创正压通气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方案应用于慢阻肺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治疗中,有利于患者康复,降低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建议推广使用。

  • 标签: 慢阻肺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 无创正压联合用呼吸兴奋剂 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