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人脂肪餐后血脂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25名健康医护人员为受试对象,采用脂肪为40g/m^2体表面积的脂肪餐,测定空腹及餐后1,2,4,6,8小时的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游离脂肪酸(FFA)。结果餐后血清TG平均达峰时间为3.79h,8h回到空腹水平。TG—iAUC与各时间点,TC水平均呈正相关,但与TG4h的相关系数更接近于1.餐后TC,HDL—C,LDL—C反应曲线呈“V”型,但餐后各时间点与空腹水平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FFA在餐后1小时有低谷出现,FFA—iAuc与TG—iAuc呈正相关。结论餐后4h的TC水平与空腹TC水平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餐后TC代谢与餐后FFA代谢密切相关。

  • 标签: 餐后血脂代谢 脂肪负荷试验 甘油三脂 总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简介:儿童的生理特点及用药特点决定了儿童比成人易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对儿童的影响和危害更为严重。儿童用药安全是保证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工作。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开展儿科药学监护,提高儿科合理用药水平,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障儿童用药合理、安全、有效。持之以恒地做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需要医务人员的重视和参与,需要医院的支持、监督和管理。

  • 标签: 儿科 不良反应 监测
  • 简介:目的:了解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收集到的56例严重的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56例严重的ADR报告中,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07;〉40岁病例数最多(49例,占87.50%);静脉滴注引发的ADR病例数最多(45例,占80.36%);抗菌药物引发的严重的ADR病例数最多(20例,占34.48%),其次为中药制剂(10例,占17.24%);严重的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多见,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再次为呼吸系统、全身性。给予对症处理后,大部分患者痊愈或好转。结论:应加强对严重的ADR的监护,减少和避免严重的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严重的 评价与分析
  • 简介:胞二磷胆碱(DPC)是一种脑代谢激活剂,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及其它有关疾病,本文就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总结如下。1临床应用1.1治疗脑血栓形成、多发性脑栓塞、脑出血:聂成福、姚智君等报道,在对上述病人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胞二磷胆碱作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脑血栓形成治愈率两组差异显著(P<0.01)。多发性脑栓塞经统计学处理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1.2治疗脑动脉硬化症、脑中风后偏瘫、迟发性运动障碍;吴正礼等报告,对该类病人分别应用脑益嗪、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其它一般治疗,治疗组加用胞二磷胆碱,其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5,明显

  • 标签: 胞二磷胆碱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胞磷胆碱 脑血栓形成 迟发性运动障碍
  • 简介:妊娠结核是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妊娠并发症之一,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起母婴的严重不良后果.了解妊娠结核的发病率、妊娠与结核病的相互影响等的最新动态,掌握妊娠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药物治疗以及不良反应处理等方面的新知识,将有利于保护妊娠结核的母婴健康.

  • 标签: 妊娠 结核 药物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37岁,已婚,主因骶尾部疼痛1年余,骶骨尤文氏瘤切除术后9个月于2010—4—21入院。入院时生命体征:体温36.2℃,脉搏8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70mmHg,身高161cm,体重72公斤,体表面积1.76m^2,KPS100分。经过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骶尾部尤文氏瘤术后复发放疗后、双肺转移。

  • 标签: 过敏反应 表阿霉素 骶尾部疼痛 尤文氏瘤 切除术后 生命体征
  • 简介:目的了解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情况及对结核病患者的危害程度,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某时间段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抗结核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年龄组均有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累及肝胆系统,多发生在用药后50天以内,预后较好。结论为保障结核病治疗的有效进行,临床医生要熟悉抗结核药品的常见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尽可能有效地减少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的严重后果。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抗结核药品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
  • 简介:列举使用抗心律失常、高血压、休克、降血脂等心血管系统药物对心脏产生不良反应的资料,说明怎样选择最佳药物、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疗效,而使毒副作用最小,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也是当前心血管疾病用药所研究的主要课题。

  • 标签: 心血管病 用药研究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河南省胸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应用抗结核药出现的ADR113例,对发生AD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抗结核药应用情况、ADR发生时间、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类型。结果:113例ADR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38例;〉20~30岁患者最多,共28例(占24.78%);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共92例(占81.42%);左氧氟沙星(胶囊、注射剂)引发的ADR病例数最多,共40例(占35.40%);ADR多发生于用药后2h至1d,共31例(占27.43%);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共48例次(占总例次数130例次的36.92%);严重的ADR5例,新的、一般的ADR2例,一般的ADR106例。结论:抗结核药引发的ADR较多,临床应重视其ADR并及时发现和治疗,使抗结核药发挥更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抗结核药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1例61岁女性患者因胃部不适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40mg、1次/d,用药第3天出现散在皮疹,自行停用该药.3d后皮疹有所好转,患者再次按原剂量服用该药.再次用药2d后患者相继出现全身皮疹、严重腹泻、呕吐、急性肾损伤和过敏性休克.诊断为奥美拉唑所致严重过敏反应.经抗过敏、稳定循环、补液、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等治疗无效,家属放弃治疗后次日患者死亡.

  • 标签: 奥美拉唑 过敏反应 死亡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晶珠本草》中对藏药不良反应的研究概况,为临床安全用药及藏药不良反应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将《晶珠本草》中记载的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藏药分类,统计各类的数量,并与现代研究的藏药不良反应作对比。结论《晶珠本草》中提到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藏药有120种,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记述:描述不良反应具体表现;通过炮制及配伍减毒;在某些生理、病理条件下谨慎或避免使用某些药物以减毒;有毒、药效猛烈或药性重、锐。《晶珠本草》中提到的藏药不良反应在现代研究中基本都得到了印证,但其在叙述方面还比较零散;而现代针对每味藏药的不良反应研究较为系统和具体。

  • 标签: 晶珠本草 藏药 不良反应
  • 简介:双硫仑(disulfiram)又称双硫醒、戒酒硫、酒畏等,是酒增敏药物,用于戒酒治疗,被人体微量吸收后能引起面部潮红、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在饮酒后能使上述症状更严重[1].现就文献报道的320例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进行分析,以引起临床用药的重视.

  • 标签: 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 临床用药 预防 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对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对策进行探讨和剖析。方法以我院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一年间所接收的服用他汀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时间及不良反应的表现。结果60例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32(53.33%)例,60岁以下患者28(46.67%)例,其中56(93.33%)例患者在服药后三个月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肝脏损害、肾脏损害、肌病、胃肠道反应、认识功能改变、神经系统损害。结论他汀类药物临床上不良反应相对较多,且对患者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要严格掌握他汀类药物的用药指征,保障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预防对策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分析前列地尔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收集2000–2014年度前列地尔所致不良反应报告,对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不良反应表现、处理及预后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前列地尔不良反应报告133例,不良反应多发生在50-69岁人群(44.36%),男性多于女性(83/50),原患疾病主要是神经系统疾病(56.67%)。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前3天(71.00%),以心血管系统损害(51.33%)、神经系统损害(22.0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2.00%)为主。结论:应加强对前列地尔不良反应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 标签: 前列地尔 药品不良反应 文献调研
  • 简介:目的明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定义及范畴,厘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概念。方法回顾"监测"的语源学,以及作为术语在疾病监测或公共卫生监测中的定义和范畴;回顾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历史与实践,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对其的影响;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警戒"与"药物流行病学"的概念框架。结果"监测"的目标是有危害可能的趋向。"持续"、"系统"、"收集"、"分析"、"解释"、"传播"是术语"监测"的基本元素。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从药物获批上市即开始,收集的数据不仅涉及药物的性质,还涉及药品标准、药品生产、药品储存和药品使用。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结论建议定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为:一项以药品不良反应为目标的公共卫生项目,由一整套持续、系统性地收集、归整、分析和阐释药品对人体的危害方面的数据(包括相关的志愿报告、电子医疗记录和实验室记录等)并及时向所有应该知道的人(监管部门、医务人员或/和公众)反馈的过程组成。目的是认识药品安全问题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鉴别、评价、认识和交流药品非预期的有害作用,进一步认识药品的获益-风险的属性,防范或使药品的有害作用最小化。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药物警戒 药物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