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使用新的微螺钉种植支抗方法远中移动整个上颌牙列。方法采用不锈钢质微螺钉种植体植入颧下嵴区(IZC),提供最佳骨性支抗,并大大简化操作的方法。结果采用新的微螺钉种植方法远中移动整个上颌牙列,在临床上获得成功。结论在IZC区使用不锈钢质微螺钉种植体作支抗,可直接实现整个上颌牙列的远中移动。

  • 标签: 不锈钢种植体 颧下嵴 全牙列远中移动
  • 简介:骨缺损的修复是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关于如何促进骨形成成为生物医学领域关注焦点。硫酸软骨素是结缔组织中蛋白聚糖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本文仅就硫酸软骨素在促进成骨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硫酸软骨素 糖胺聚糖 骨组织
  • 简介:目的:利用阻生智齿增加下颌单颌总义齿固位力.方法:通过手术暴露下颌阻生智齿,在智齿冠上预备牙体,制作钛金属套冠将阻生齿牙冠形态转移至口腔中,从而把固位力不足的下颌单颌总义齿修复,转变成有正常基牙固位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结果:通过3例利用埋伏阻生智齿接钛金属套冠,对下颌牙槽嵴严重吸患者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经2~3年的临床观察,钛套冠固定良好,无松动,牙龈正常.可摘局部义齿固位良好.结论:利用埋伏阻生智齿接钛金属套冠,加强下颌牙槽嵴严重吸收可摘局部义齿固位力的效果明显.

  • 标签: 智齿 阻生牙 钛套冠 牙槽嵴
  • 简介:目的介绍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及技术的研发和临床初步应用。方法传动矫治器分为适于安氏Ⅰ、Ⅱ类牙颌畸形的标准型和适于安氏Ⅲ类牙颌畸形的Ⅲ型。每套传动矫治器包括低摩擦力、移动范围大的尖牙托槽及其他牙托槽。传动矫治技术原理:传动力及传动效应。矫治程序:不拔牙病例矫治分为二期,拔牙病例为三期。结果矫治完成了50余例牙颌畸形,均取得了满意或良好的效果。介绍2例典型病例。结论传动矫治器及技术是高效而便捷的新直丝弓矫治器及技术。

  • 标签: 传动矫治器 传动技术 传动效应 摩擦力 持续轻力
  • 简介:随着数字化信息在口腔领域研究及应用,口腔内数字化照相设备、数字化X射线机、数字化口腔综合治疗台、显微CT等在牙体牙髓病学科临床诊疗和教育科研中的普及应用,以及牙体牙髓病学综合信息平台的建立,牙体牙髓病学科中信息的数字化将成为现实。其实现,大大方便了牙体牙髓病诊疗信息资料的输入、输出、存储、检索、再利用等。规范化牙体牙髓专科电子病历(CPR)、PACS(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建立存储与应用,将成为临床信息系统(CIS)的最亮点,

  • 标签: 牙体牙髓病学 数字化设备 PACS系统 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疾病诊治 临床信息系统(CIS)
  • 简介:在对重度牙周疾病患者的治疗中,通过多学科的团队合作来重建健康、功能良好的牙列已经成为可能。本文报告了一例正畸治疗后使用树脂粘接夹板来固定牙周炎累及的松动下前牙的病例。患者为一名30岁的女性,有重度牙周炎,由此导致前牙有间隙和后牙倾斜。在牙周一正畸联合治疗后对其进行了修复重建,在两尖牙之间的区域应用树脂粘接夹板来固定正畸后的牙周受累牙。4年后随访观察发现,夹板未松脱,也没有进一步的牙周组织破坏。

  • 标签: 重度牙周炎 夹板固定 下前牙 粘接 树脂 松动
  • 简介:目的评价磨牙大面积牙体缺损采用纤维桩及全瓷冠修复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28例患者,共33颗磨牙残冠根采用纤维桩及全瓷冠修复。于修复体黏固后1周、1个月及6~24个月复查,评价修复体完整性,边缘适合度,牙周组织健康状况及根尖周健康状况。结果93.9%的修复体保持完整。有2颗修复体发生崩瓷或折裂,为咬硬物所致。所有修复体边缘适合性良好.色泽稳定,牙龈状况良好。纤维桩及树脂核无松动、折裂、缝隙等。x线片未见根尖异常,未见根折或桩折。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条件下,将纤维桩及全瓷冠用于磨牙残根残冠修复能够取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

  • 标签: 纤维桩 全瓷冠 磨牙 残冠根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腓骨肌皮瓣重建颌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2例腓骨肌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术后缺损中应用微血管吻合器用于静脉端-端吻合,共用32个吻合器。结果:微血管吻合器适用于腓骨肌皮瓣的静脉端-端吻合,平均吻合时间为3.5~9min,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皮瓣均移植成功,未出现危象或血栓。结论:微血管吻合器在腓骨肌皮瓣重建颌骨缺损中吻合质量可靠,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口腔颌面部 腓骨肌皮瓣 微血管吻合器 静脉吻合
  • 简介:目的:观察粘接性夹板固定慢性牙周炎患者松动患牙前、后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血链球菌的数量变化及牙周状况,以期为评价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慢性牙周炎患者19例(76颗松动患牙),记录比较牙周治疗前(基线)、经牙周基础治疗后,采用粘接性牙周夹板固定修复后3、6、12个月的牙周状况(菌斑指数,探诊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变化;采用电化学测菌法检测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血链球菌的数量变化;评估患者对夹板固定后美观、功能等方面的满意度。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牙周夹板固定后各时间点的牙周临床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龈卟啉单胞菌、血链球菌数数量较初诊基线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夹板固定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牙周夹板的美观、咀嚼、发音及舒适的满意度为84.2%以上。结论:慢性牙周炎经牙周基础治疗后,采用粘接性牙周夹板可有效固定松动患牙,使之恢复咀嚼功能;加强口腔健康指导,定期实施牙周维护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牙周炎 牙周夹板 固定修复 纵向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3D打印技术制作的新型金属镂空式种植外科导板在种植手术中的效果及其精确性。方法牙缺失患者23例,利用新型金属镂空式种植外科导板辅助植入52枚种植体,观测其种植体颈部偏移距离(植入位点)和种植体1年存活率。结果48枚种植体进入预定位置,仅4枚种植体颈部出现偏移,偏移范围在2mm内,颈部偏移的平均距离为(1.08±0.24)mm。所有种植体均顺利修复。种植体1年存活率为100%。结论新型金属镂空式种植外科导板辅助植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术中冷却效果良好和手术视野开阔等优点,且精确度较高。

  • 标签: 外科导板 3D打印技术 种植牙
  • 简介: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iPSC)是将特定的限定因子导入动物体细胞内,使其重编程为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iPSC,这一成果揭开了干细胞研究的新篇章。各国研究者们就如何提高体细胞重编程效率及安全性,进而推动细胞在临床领域应用展开了广泛研究。iPSC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也备受关注,牙髓、牙周及黏膜等口腔组织来源细胞被诱导形成iPSC,而其他组织来源的iPSC也成功诱导向牙齿、牙周特定细胞分化,有望为口腔组织再生提供足量、可靠的细胞来源,展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口腔医学 牙周再生
  • 简介:目的:评价义齿黏附剂和线性胎在牙槽嵴吸收严重的无牙颌患者全口义齿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5例牙槽嵴吸收严重的无牙颌患者,为每位患者制作解剖式骀和线性胎2副全口义齿,3个月后更换使用。每副义齿于戴用3个月时检测其使用义齿黏附剂前后的咀嚼效率,并采用满意度问卷调查获取患者的主观评价。结果:使用义齿黏附剂后,线性胎和解剖式胎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均较使用前得到改善(P〈0.05,P〈0.01)。义齿黏附剂使用前后,两种骀型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义齿黏附剂使用前,线性骀全口义齿的固位稳定和舒适程度满意度高于解剖式骀全口义齿(P〈0.05,P〈0.01);使用义齿黏附剂后,两种胎型全口义齿的固位稳定、咀嚼功能和舒适程度满意度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结论:对牙槽嵴吸收严重的无牙颌患者,应用线性骀全口义齿和义齿黏附剂均可改善义齿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全口义齿 义齿黏附剂 线性 咀嚼效率
  • 简介:目的:比较手用ProTaper镍钛器械与手用K锉在老年人根管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老年患者127例,138颗患牙。其中手用ProTaper组65例,72颗患牙为实验组;手用K锉组62例,66颗患牙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无根管偏移、根尖阻塞、台阶形成及根尖孔敞开等根管内并发症的发生,根管的锥度及流畅度极佳。对照组有5个根管发生根尖阻塞,3个根管在根尖1/3处有台阶形成;有5个中度弯曲的根管和4个重度弯曲的根管有轻度至中度的根尖孔偏移。结论:2种器械根管预备有显著差异,ProTaper镍钛器械根管预备后维持厚根管形态和高充填质量。

  • 标签: 手用ProTaper镍钛器械 老年人 根管治疗
  • 简介:蛋白质组学是对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进行大规模分析的一门新兴学科,对于寻找骨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志物、筛选药物作用靶点,以及对探讨成骨细胞分化的相关机制等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本文对蛋白质组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其在骨疾病和成骨细胞分化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骨疾病 骨髓基质细胞 成骨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探讨球帽附着体固位的下颌种植覆盖总义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18例下颌牙列缺失的患者,植入2颗种植体,利用球帽附着体固位制作的覆盖义齿,随访6个月—4年,从患者主观感受和X射线检查两方面观察修复效果。结果:覆盖义齿的美观、舒适、固位稳定性好,咀嚼效率高。结论:种植体支持球帽附着体固位的下颌覆盖义齿修复下颌牙列缺失患者临床效果好。

  • 标签: 种植义齿 球帽附着体 覆盖义齿
  • 简介:目的:评价对侧逆行内眦动脉瓣用于修复面中部皮肤癌术后中到大型缺损的可行性。方法:12例面中部皮肤癌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55~76岁。其中,基底细胞癌7例,鳞状细胞癌4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手术切除肿瘤后,采用对侧逆行内眦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缺损。缺损大小为3.0cm×3.0cm~5.0cm×7.0cm,皮瓣大小为2.0cm×4.0cm~4.0cm×6.0cm。结果:12例移植皮瓣均成活,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多数皮瓣血供良好,功能正常,色泽、质地良好,术后供区瘢痕隐蔽。结论:对侧逆行内眦动脉瓣修复面中部皮肤癌术后中到大型缺损简单、安全,疗效稳定。

  • 标签: 逆行内眦动脉瓣 鼻唇沟瓣 面中部 肿瘤 内眦动脉 面动脉
  • 简介:颌骨缺损的修复目的包括恢复其个性化的外貌和有效的咀嚼功能,这对颌骨修复体的可塑性和机械性能要求较高。3D打印技术制备的钛及钛合金修复体不仅与缺损区的外形结构完全一致,而且机械性能可调控,更接近颌骨组织,能够承受咀嚼压力,在颅颌面外科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 标签: 颌骨缺损 修复 3D打印 钛合金
  • 简介:目的:探讨附着体应用于单侧上颌骨缺损修复的支架设计及制作方法。方法:在健侧余留牙舌面设计制作连续的舌面导板,MiNiSG附着体位于中切牙的近中,与舌面导板相结合。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赝复体基托,与腭部及舌面板紧密贴合。对制作完成的支架与基托做固位力测试。结果;获得了所设计的附着体支架及赝复体金属基托的实物模型,平均固位力达47N。结论:附着体应用于单侧上颌骨缺损修复在操作技术上切实可行,可增加整个修复体的固位与稳定。

  • 标签: 附着体 单侧上颌骨缺损 模型 设计 制作
  • 简介:目的:应用螺旋CT对单侧唇裂和唇腭裂患者畸形鼻进行初步测量分析。方法: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后.应用Amira软件对30例单侧唇裂和唇腭裂患者的畸形鼻定点,并进行线距及角度测量。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对17个标记点共19项测量项目进行测量标记,并对其中7项指标进行了患、健侧比较。结果.单侧唇裂和唇腭裂患者双侧鼻翼发育程度不一致,患侧较健侧发育不全;鼻尖位置偏健侧,导致患侧鼻尖下点到鼻翼基底点的距离大于健侧;鼻梁多偏斜,表现为骨性及软组织共同偏斜;鼻面角小于正常人;患侧鼻孔宽度较健侧大;鼻小柱向健侧偏斜;鼻孔不同程度不对称。结论:应用螺旋CT及重建、测量软件能精确测量外鼻。并可以明确外鼻的畸形程度,患、健侧组织不对称程度及评价手术疗效。

  • 标签: 三维CT 外鼻 测量